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全日制有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和全日制专业硕士协同培养模式以农业硕士为例有关论文范文集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全日制范文 类别:硕士论文 2024-08-03

《全日制专业硕士协同培养模式以农业硕士为例》

该文是全日制有关论文怎么写与专业硕士和农业硕士和协同相关论文怎么写。

摘 要:全日制专业硕士是我国硕士生培养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型的结果,目的是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实践型应用人才,其发展时间较短,培养模式还不完善.基于协同创新的视角,以项目为依托,构建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内外实践”为主线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以期在多主体、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提升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以农业硕士为例,探讨了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主要实施过程.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硕士;农业硕士;协同创新;双导师制

作者简介:邹艳,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段俊,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李春,莱佛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重庆400038)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研究生教改项目(编号:yjg153040) 和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编号:xyjg16003 ) 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29-0007-03

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研究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能力不仅直接影响高校的创新水平,也关系到国家未来的整体创新能力.2009年,教育部进行学位制度改革,转变研究生培养理念,开始面向应届生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目的是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全日制专业硕士作为一类新的研究生培养形式,发展时间较短,培养模式还不完善.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其培养方案经常与学术型研究生或者非全日制专业硕士雷同,这将不利用全日制专业硕士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此,各培养单位和学者们一直在积极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和培养过程,通过各培养环节的协同运行,以提升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创新能力.如李春华等[1]较早对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王庆金等[2]基于协同创新视角,创建了基于三螺旋理论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创新平台,构建了提升职业能力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顾越桦[3]通过各培养环节协同运行等改革举措,构建多元培养机制,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张明等[4]以仪器仪表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为例,探讨了以校企联合培养为基础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黄全华等[5]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研究了全日制专业硕士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创新成果和创新思维两个方面.为了提高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创新能力,本文以农业硕士为例,遵循农业学科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探讨以项目为依托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协同创新培养模式,为农业技术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一、全日制专业硕士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

全日制专业硕士是我国硕士生培养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型的结果,目的是更好地培养硕士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由国家颁发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属于正规学历教育.专业硕士的优势在于能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专业硕士定位于职业能力的提升,培养重点在于专业技能的拓展延伸.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攀升,专业硕士的认可度也随之不断提高.

从全日制专业硕士的生源来看,绝大部分学生都属于应届毕业生,和在职的专业硕士相比,他们的学习具有连续性、知识体系更完善、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和新理念、学习时间也更充足.但是,由于应届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缺乏相关的行业知识和行业实践,要想达到专业硕士“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有较大的难度.同时,从学校层面来看,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还没有形成科学完善的培养体系.由于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其实践环节往往也得不到保证.因此,在创新成果的体现上,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都缺乏独特的见解而创新性不足.

二、以项目为依托的全日制农业硕士协同创新培养模式

1.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于2013年联合出台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的战略合作,支持校所、校企联合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完善校所、校企协同创新和联合培养机制.协同创新指围绕创新目标,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其特点是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协同创新培养模式在提高学生创新水平的同时,也会极大地提升专业硕士的整体职业能力.

本文基于协同创新思想,以项目为依托,构建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内外实践”为主线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在多主体、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提升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多主体主要包括学生、校内导师、行业导师、学校或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多因素则主要包括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两个方面,内生因素主要包括研究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而外生因素则主要包括培养模式、导师队伍建设、政策支持与硬件建设、企业和社会环境等方面[6].以两年制的全日制农业硕士培养为例,“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在第一年实施,将实践教学环节纳入课程体系,将课程教学设置为“X+Y”的形式,即课堂教学X学时,实践教学Y学时.例如,将“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课程学时设置为“24+8”,即课堂教学环节24学时,实践教学环节8学时.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尽早了解和接触行业背景及应用,融入行业环境.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需要学校、行业企业等多主体之间的多方协作.“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环节重点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校内外实践”环节主要在第二年实施,以项目为依托,在校内导师和行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参与项目实践,完成实验报告和调查报告等.“校内外实践”环节则重点关注学生的创新成果.

2.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主要实施过程.现以重庆师范大学全日制农业硕士(农村发展领域) 培养为例,分析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创新能力培养过程.

(1) 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包括了农艺与种业、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畜牧、渔业发展、食品加工与安全、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农业管理、农村发展八个领域.本文以农村发展领域为例,该领域的培养目标是为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培养能够掌握社会学、管理学和发展规划等学科的农村发展理论和知识、能够运用其中的工具和工作方法对农村发展方向问题进行分析和应对的实践型、应用型和专业型的高层次农村发展专门人才.

(2) 课程设置及培养环节.紧密围绕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和培养环节,重点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教学内容中增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学位课、领域主干课和选修课三个部分.在培养过程中,重点强调校外实践环节的实施,规定学生的实践训练时间不少于6 个月.学校根据培养需要建立了稳定的农业硕士(农村发展领域) 专业硕士校外实践基地,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促进课程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进行改革与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程的作用和社会价值,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围绕项目布置作业、引导学生进行研究,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创新成果.

(3) 通过“双导师制”积极进行创新实践.“双导师制”是指由校内导师和行业导师共同承担专业硕士的指导工作.在第一年的学习中,学生主要在校内导师指导下,借助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完成基本的学术训练和创新思维训练.行业导师通常是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指导能力的专家.在第二年的学习中,学生主要通过校内科研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实践训练,在校内导师和行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相关课题,得到创新成果.实习实践基地的设立为学生实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加强了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双导师制”有利于形成协同创新的环境,达到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加强全日制专业硕士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1.强化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充分运用案例分析、现场研究、小组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采取案例分析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多种课程考核方式,注重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真正落实学生的实践学习活动,学校可通过单独立项的方式,推动在职硕士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的建设,使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在全日制专业硕士社会工作经验几乎为零的情况下,实现实践型和应用型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2.以协同创新为导向制定研究成果和学位论文标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和学位论文应体现职业应用性和创新性.学校应鼓励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实践型和应用型的研究成果,制定的研究成果标准要充分体现实践的多样性,同时制定多元化的学位论文标准.专业学位论文要反映出研究生教育层次和职业要求的特性,反映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可将研究报告、项目设计、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等作为主要内容,最后以论文形式表现.

全日制论文参考资料:

本文结论,此文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专业硕士和农业硕士和协同方面的全日制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全日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