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乡土小论文怎么撰写 跟乡土小说的内涵演进和综述有关硕士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乡土小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2-17

《乡土小说的内涵演进和综述》

该文是关于乡土小论文怎么撰写和乡土小说和研究综述和内涵相关论文怎么撰写。

谷显明

内容摘 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五四”以后乡土就成为一个文学母题,并历经时代变迁而经久不衰.乡土小说这一概念历经时代演变,理论界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阐释.有关乡土小说的研究,一直以来也是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热点,一些学者从乡土小说发展历史、主题形态、作家个案、专题形式等多个方面,运用多元研究视角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建构起一套较为完整的乡土小说理论体系.

关键词:乡土小说 内涵演进 研究综述

“乡土”作为文化传统中具有传承性的文化因子,长期以来一直是永恒的经典性文学母题.它在时代语境与文学自身运行机制的合力之下,在文学中被不同的书写策略和书写方式呈现着.在中国古代文学世界中,思乡一直是作家反复咏唱的主题,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学风景.如崔颢的《黄鹤楼》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山使人愁”,淋漓尽致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五四”以后乡土就成为一个文学母题,并历经时代变迁而经久不衰.在梳理乡土小说发端时,我们了解到周作人1910年在为约卡伊·莫尔的《黄蔷薇》译作撰写的序言中,最早提出“乡土文学”概念.1923年,他在《地方与文艺》一文中又指出:“各国文学各有特色,就是一国之中也可以因地域显出一种不同的风格,譬如法国的南方有洛凡斯的文人作品,与北法兰西便有不同.在中国这样广大的国土当然更是如此.”[1]此时的周作人提出文学应以地方色彩为基调,把“地方色彩”作为新文学追求的一个目标.他提倡每个作家应该“自由地发表那从土里滋长出来的个性”,只有这样具有个性的“乡土艺术”才能为我们“造成新国民文学的一部分” [2].周作人有关乡土文学的言论,虽然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但对乡土文学的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1935年,鲁迅作为倡导乡土文学的领路者,不仅率先进行乡土文学的创作,而且还对乡土文学作了奠基性的理论阐释.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指出:“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之方面来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但这又非如勃兰兑斯所说的‘侨民文学’侨寓的只是作者自己,并不是作者所写的文章,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的心胸,或者眩耀他的眼界.”[3]虽然这番论述并没有完整地对乡土文学作出严谨的定义,但我们从中可以得出乡土文学的主要内涵,即寓居都市的现代知识者隐现着乡愁与异域情调,具体而言大致包含三个方面意思:一是作者一定是被“故乡所放逐”,侨居在异域之地.因为无论是蹇先艾还是裴文中,这些知识分子都是从乡土社会走出寓居于京沪这些大都市的游子;二是必须以“他者”眼光观照乡土,用笔写出他的胸臆,“隐现着乡愁”.因为只有离开故土的人,才能用另一个世界的眼光来反观昔日的乡土,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从而无论“主观或客观”都表现出“乡愁”;三是必须具有“异域情调”,富有“乡土气息”.在鲁迅看来乡土文学不同于“侨民文学”,因为其侨寓的只是作者自己,却不是这作者所写的文章,强调用“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的心胸”.归纳起来,鲁迅的“乡土文学”概念包含:“侨居异地”、“他者眼光”、“异域情调”三个方面意思,成为构成“乡土文学”最本质的内涵.

进入20世纪30年代,复杂的社会环境促使文学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茅盾于1936年更进一步指出“乡土文学”最主要特征并不在于对乡土风情的单纯描绘:“关于‘乡土文学’,我以为单有了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看一幅异域图画,虽能引起我们的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奇心的餍足.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运命的挣扎.”[4]由此可见,茅盾不仅强调乡土文学应具有地方色彩,还要求乡土文学应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从地方性上升到“普遍性”,表现“共同的对于运命的挣扎”.20世纪30年代,随着“左联”的成立,文学的阶级意识和政治色彩日趋强化.这一时期,反映“苏维埃运动和土地革命”,揭示“农村经济的动摇和变化”的题材广泛进入乡土小说创作.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到70年代末,这一时期的“乡土小说”逐渐向时代政治靠拢,逐渐变调为“农村题材小说”,尤其是时期的小说彻底沦为政治的“传声筒”.

进入新时期以来,众多研究者在鲁迅的基础上,对“乡土文学”的定义进行了发掘和开拓,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阐释性观点.1981年,雷达和刘绍棠在《关于乡土文学的通信》中各自提出了关于“乡土文学”的看法.雷达认为:“所谓乡土文学指的应该是这样的作品:一、指描写农村生活的,而这农村又必定是养育过作家的那一片乡土的作品.这‘乡土’应该是作家的家乡一带.这就把一般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与乡土文学作品首先从外部特征上区别开来了.二、作者笔下的这片乡土上,必定是有它与其他地域不同的,独特的社会习尚、风土人情、山川景物之类.三、作者笔下的这片乡土又是与整个时代、社会紧密地内在联系着,必有‘与我们共同的对于命运的挣扎’,或者换句话说,包含着丰富广泛的时代内容.”[5]由此可以看出,雷达的有关“乡土文学”的论述,将农村、农民与故乡、乡土联系在一起,这一定义显然是对鲁迅和茅盾意义上的“乡土文学”的综合理解.

1986年,丁帆、徐兆淮在《新时期乡土小说的递嬗演进》一文中一致认为,“人们已不约而同地意识到:乡土文学成败的重要标志便取决于具有地域性的风俗画描写是否能取悦于读者”,并指出“新时期乡土小说发展到今天,不仅要求作家在描写风俗画的同时融进深邃新鲜的思想内容和哲学观念,更重要的是须有贯注于整个作品的高层建筑式的当代意识气韵”[6].1992年,丁帆在《中国乡土小说史论》中进一步提出:“如果忽视了鲁迅和茅盾用‘地方色彩’和‘异域情调’特征来规范乡土小说外部特色的深刻见地,乡土小说就很难在与农村题材的分界线上画上一条红线”[7].由此可以看出,“地方色彩”和“异域情调”成为划分是否为“乡土小说”的重要标志.在此过程中,从“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寻根小说”,到“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新现实主义小说”,再到“三农小说”、“打工小说”、“生态小说”等,乡土小说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和含混化发展趋势,进而导致乡土小说的概念界定和内涵边界在不同时期均发生较大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三次跳跃式发展,形成三个鲜明的断层带:‘乡土小说’(建国前三十年时期)——‘农村题材小说’(建国后三十年时期)——‘乡土小说’、‘新乡土小说’、‘乡村小说’、‘农民小说’、‘农民文化小说’(新时期).三个断层同属一脉,断表不断里,断梢不断根,与其他小说类型相比,呈现出相对的联系性和稳定性.”[8]

尤其自20世纪90年代伊始,在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多元交混的时代文化语境中,丁帆先生意识到“中国乡土小说的外延和内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对它的概念与边界重新予以厘定就成为中国乡土小说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典范意义上的现代乡土小说,其题材大致应在如下范围内:其一是以乡村、乡镇为题材,书写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生活;其二是以流寓者(主要是从乡村流向城市的‘打工者’,也包括乡村之间和城乡之间双向流动的流寓者)的流寓生活为题材,书写工业文明进击下的传统文明逐渐淡出历史走向边缘的过程;其三是以‘生态’为题材,书写现代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9].根据丁帆先生对乡土小说题材的阈限,笔者认为当代乡土小说内涵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从写作主体来看,乡土小说作者既包括农裔城籍知识分子作家,也包括由乡入城的以“我手写我心”的“打工作家”;二是从写作客体来看,既包括反映传统乡土社会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题材,也包括描写城乡之间双向流寓生活的题材,还包括书写现代文明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题材;三是从审美特征来看,乡土小说不仅具有“地方色彩”与“异域情调”相互交融一体的“三画”美学品格,同时融进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哲学观念,描写农村的风土人情和农民的生存图景.

自“五四”新文学以来,乡土小说一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的“重头戏”,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有关乡土小说的研究,一直以来也是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热点,一些学者从乡土小说发展历史、题材内容、作家个案、地域文化、文本形式等多个方面,运用多元研究视角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建构起一套完整的乡土小说理论体系.涉及到乡土小说研究,目前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乡土小说发展史研究.如丁帆的《中国乡土小说史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对20世纪乡土小说发展所了“史”的梳理,勾勒了乡土小说作的发展轮廓,对乡土小说这一歧义纷呈的概念进行了自我厘定.在此基础上由“史”入“论”,就乡土小说有关块面进行深入的理论剖析,为乡土小说研究提出了极有价值的观点和方法.此后,在对其前作《中国乡土小说史论》进行修订的基础上出版了《中国乡土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该书呈现了中国乡土小说自鲁迅的《狂人日记》始至20世纪末期近80年来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具有卓越的文学史价值.新近出版的《中国乡土小说的世纪转型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考辨了“乡土小说”这个有着自身传统和谱系的文学现象的当代流变.另外,陈继会的《中国乡土小说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将乡土小说从肇始、发展、成熟到当代的多样化发展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史学描述.吴海清的《乡土世界的现代性想象——中国现当代文学乡土叙事思想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系统梳理了乡土叙事理论发展史,并在此基础上展现了现代性思想与乡土叙事理论间的关系.

二是乡土小说主题研究.如陈国和的《1990年代以来乡村小说的当代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以1990年以来的乡村小说为研究对象,从乡村生态、乡村政治、乡村寓言三个方面,刻画了“当下乡村的深层危机”,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张懿红的《缅想与徜徉:跨世纪乡土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从直面现实、文化批判、历史反思、家园守望等四个方面,对世纪之交乡土小说主题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整体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的发展状态.黄曙光的《当代小说中的乡村叙事——关于农民、革命与现代性关系的文学表达》(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选取《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创业史》、《平凡的世界》和《高兴》四部长篇,讲述了半个多世纪中国农村的历史,展现中国农民在革命与现代化浪潮冲击下的特殊命运.王华的《新世纪乡村小说主题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从乡村现状、文化反思、家园重建等三个方面,观照新世纪乡村小说主题的变化.周水涛的《新时期小城镇叙事小说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从历史叙事、政治叙事、文化叙事等方面对新时期以来小城镇小说主题进行了开掘,在理论建构与实际批评这两个层面都做了开创性工作.叶君的《乡土·农村·家园·荒野——论中国当代作家的乡村想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对基于乡村的“乡土”、“农村”、“家园”、“荒野”四种文学景观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文本阐释.赵顺宏的《社会转型期乡土小说论》(学林出版社,2007),从村社结构、民俗表现、精神意象、话语形态和叙事形态等方面,对20世纪80年代前后到20世纪末这段社会转型期内的乡土小说创作进行了分析研究.赵允芳的《寻根·拔根·扎根: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的流变》(作家出版社,2009),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作为研究主体,提出乡土小说围绕着根性内涵的演变而清晰地呈现出“寻根”、“拔根”、“扎根”的精神探求特征.

三是乡土作家个案研究.杨剑龙的《放逐与回归——中国现代乡土文学论》(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从现代乡土作家鲁迅始到当代乡土作家汪曾祺、何立伟等进行个案研究,并紧紧扣住乡土文学特定的文化审美意蕴层面来进行理论建构.范家进的《现代乡土小说三家论》(上海三联书店,2002),将聚焦点对准鲁迅、沈从文、赵树理三位重要的乡土小说家,对他们的乡土小说及人生命运旅程进行了剖析.罗关德的《乡土记忆的审美视闽—20世纪文化乡土小说八家》(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对具有代表性的八家文化乡土小说家进行了个案研究,勾勒出20世纪中国文化乡土小说的整体走向.陈国和的《1990年代以来乡村小说的当代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以贾平凹、阎连科和陈应松为个案,探讨了1990年以来乡村小说的当代性问题.刘涵之的《沈从文乡土文学精神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以沈从文乡土文学的精神现象为考察对象,探讨了沈从文的文学理想及文学实践的价值取向、美学旨趣.郑恩兵的《20世纪中国乡村小说叙事》(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以废名、沈从文、赵树理、莫言等作家为个案,对20世纪中国乡村小说进行了探讨.

四是乡土小说专题研究.贺仲明的《一种文学与一个阶级:中国新文学与农民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将话题集中于新文学与农民关系,对乡土文学创作和中国农民心灵进行了细致解剖和深度解读.如张瑞英的《地域文化与现代乡土小说生命主题》(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对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乡土小说的生命主题进行了历史性观照.余荣虎的《凝眸乡土世界的现代情怀——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理论研究与文本阐释》(四川出版集团,2008),从文本研究和个体作家与不同的乡土文学景观的关系论述了渗透其间的现代情怀,并以此作为切入对中国现代乡土文学进行了理论和文本阐释.禹建湘的《乡土想像——现代性与文学表意的焦虑》(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以“乡土想像”这一命题作为切入点,从历史语境与文学运行机制这一视域着眼揭示出乡土想像的现代性症候.张丽军的《想象农民——乡土中国现代化语境下对农民的思想认知与审美显现》(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从现代文学的农民形象入手,探寻了乡土中国现代化语境下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农民的审美想象.张永的《民俗学与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上海三联书店,2010),从民俗学视角对20世纪初中国现代乡土小说进行整体性研究,探讨了民俗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周作人:《谈龙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2]周作人:《地方与文艺》,见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本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9月版,第79-82页.

[3]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第8-10页.

[4]茅盾:《关于“乡土文学”》,见《茅盾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 年版,第241页.

[5]雷达、刘绍棠:《关于乡土文学的通信》,刘绍棠、宋志明主编:《中国乡土文学大系》(当代卷),农村读物出版社1996年版,第2207-2208页.

[6]丁帆、徐兆淮:《新时期乡土小说的递嬗演进》,载《文学评论》,1986年第5期,第11-18页.

[7]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26页.

[8]李莉:《中国新时期乡族小说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2页.

[9]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18、19页.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重点项目“新时期三十年乡土小说研究”(15A07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介绍:谷显明,湖南科技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乡土小论文参考资料:

小论文排版与格式

小论文查重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小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数学小论文三年级

大学生小论文范文

此文点评: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对写作乡土小说和研究综述和内涵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乡土小本科毕业论文乡土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