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思政课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跟仪式感教育在思政课中的价值表达相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思政课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3-24

《仪式感教育在思政课中的价值表达》

本文是关于思政课论文参考文献范文跟仪式感教育和思政课和价值类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摘 要:面对青年大学生对仪式感的崇尚,大学生思政课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展开仪式感教育,开发符合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践项目,发挥仪式感在思政课中促进文化认同,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情感能量,唤起身份认同,凝聚意志、丰富内心情感体验,坚定精神动力的价值优势.

关键词:仪式;仪式感教育;思政课;价值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坚力量,应承担起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面对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发展,外来的意识形态不断渗透,正在削弱青年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有些青年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失、团队合作意识单薄等问题已经凸显.如何抓好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培育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坚力量,是高校思政工作者的紧要任务.笔者想借仪式和仪式感的研究体会,针对大学生思政课,谈谈仪式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

一、仪式和仪式感的研究现状

人类仪式的起源,与宗教活动密切相关.随着人类活动的多样化,仪式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借以形成正式、庄重的氛围,获得神圣、认同、归属、权威的感情或感受.如洗礼仪式、宣誓仪式、开闭幕仪式、升旗仪式、开学毕业仪式等等.什么叫仪式呢?

《汉语词典》中的简单解释是“举行典礼的形式”.维基百科是“对具有宗教或传统象征意义的活动的总称”;2003年第一版《心理学大辞典》中,“仪式”被界定为规范化或习俗化的行为,一个或者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宗教、人际交往等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仪式是在集合群体中产生的行为方式,它们必定要激发、维持或者重塑群体中的某些心理状态.”维克多·特纳认为,“仪式具有规范化的形式,与其说它来自于个体的心理活动,不如说是由社会呈现给个体的.”仪式研究关涉人类生活的很多领域,“对仪式的理解可以做出如下阐释:仪式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表达,是一种理论,是一种实践.”“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先驱者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认为,在情境中通过互动仪式可以激发情感能量,塑造群体团结的符号,最终生成道德感.

对仪式的研究,社会学、心理学领域的成果颇丰.但仪式感的研究不多.其中王晓丹认为:仪式感在生活世界中最直观的表现,人们内心对仪式的精神性需求就是仪式感.卢彦名等认为是在“仪式”活动中形成的对“形式”“色彩”“结构”“节奏”“境界”等感官体验,以及其中蕴含的“神圣感”“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艺术感”等对人的心性结构、情感气质的影响.换言之,“仪式感”是仪式过程中主体内在的感性活动,它依托于外在仪式活动的场域,而与心灵产生某种呼应主体对仪式行为的感受.

仪式感并不局限于日常生活常规仪式.仪式感应当覆盖两个领域:一是仪式场域,人们融入仪式情境所产生的心理感受或情感体验.二是非仪式场域“拟仪式”般的主观态度和体验.它是一种生活理念、生活方式,也是一种自我约束和个性表达.前者多指向集体仪式,后者更加突出个体行为和自我心灵投射.很多学校的集体仪式过于重视形式,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和体验感不足.因此当青年大学生在学校集体仪式不能实现情感目标时,就会强烈追寻个体的生活仪式感,他们希望营造生活仪式感获得相应的生命体验,以填补人生仪式的空缺.仪式感可以在仪式场域和非仪式场域中获得.在仪式场域中,成功的仪式能够通过象征、符号、声音、色彩等元素的运用,营造出超脱日常生活、跨越时空的情境氛围来唤醒仪式感.而在非仪式场域中,生活中的仪式感多指向个体行为,主观性强,不需要规范化的步骤等即可获得.

二、思政课仪式感教育的价值

仪式感的获得,应当覆盖仪式场域和非仪式场域两种途径.思政课仪式感教育应着眼课堂教学内容,利用现有、新创设的仪式活动,激发学生融入仪式情境产生情感共鸣.

(一)群体导向:促进文化认同,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社会的开发程度与发展势头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社会富足的同时,市场经济对效益的追求蒙蔽了人们交往关系中基本的互信感和同理心.网络手机的广泛使用,使中西方文化即时同场交锋,主流与非主流文化的立体交织……从某些方面都折射出人们特别是青年一代价值观的模糊,理想信念的缺失.“表面看来越是激烈的价值冲突,越是体现出一种强烈的价值认同需要”.多元价值观念交错的现实正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传统文化为积淀,实现我国的文化认同,奠定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文化渊源.礼仪之邦的美誉,昭示了中国仪式文化和思想实践的无比丰富.这些仪式无不彰显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文化自信即是信念、情感、信仰的内化,也是一种外在可视的存在.仪式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我们应该发挥仪式感带来的这种满足青年精神和心理需求的情感体验的优势.在具有仪式感的环境中,人们共同体验到一种相似的情感和思维,建立起对方和自己同属一个群体的感觉.

狭义上的仪式一般是群体性活动,具有稳定性和社会性.通过在思政课上开展“重大传统节日庆典仪式”、“重大历史事件纪念仪式”等活动,一方面可以促进大学生群体的凝聚力,增强参与者个人的集体荣誉感,另一方面可以强化青年学生对中华历史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大学生通过置身这些仪式中,营造出强烈的仪式感,在情境中直观感受传统文化的活力与魅力,从而唤起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进而认同并悦纳仪式所体现的价值观念,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个群共感:激发情感能量,唤起身份认同,凝聚集体意志

在“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仪式是一种相互专注的情感和关注机制”.情感能量是该理论的关键要素.它是指一种参与社会互动与获得成员身份的渴求,带有明显的社会取向.个体而言,情感能量的追求是一种自我满足的行为,但是在客观上有利于群体的团结”.情感能量在人际关系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会使“人们在群体中的情感相互吸引,越发强烈并主导整个群体的情感状态,而其他的情绪被群体的主流情感所驱散.”

青年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他们大多在二十岁上下,属于情感丰富、涌动的年纪,更容易对营造的仪式感有强烈的回应,因此更能够激发积极向上的情感能量.因此努力营造诸如爱国、责任、胸怀、自信等思政教育情境,情景交融,让学生体验情感共鸣,产生群体情感和群体身份的归属认同.

通过仪式达成的群体意识,也起着对群体中的每个个体自身行为进行约束的作用.引导通过群体本身的情感力量驱使每个个体的行为更为符合这个群体的形象和要求,是一种更为自发、温和的教育力量.

(三)内向动力:丰富个体内心情感体验,坚定精神动力

哈佛商学院的两位行为科学家FrancescaGino和MichaelI.Norton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研究证明,仪式无论是平复人们的忧伤、减缓紧张情绪还是增强个人信心都积极的作用.仪式感教育能够帮助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健康发展,提高抗压、耐挫能力.

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将会经历很多重要时点,如:入团、入党、成年、恋爱、就业和人生很多“第一次”,甚至至亲亡故时,都会对其人生产生很多甚至很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我们通过思政课的实践活动努力将青年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关口,赋予其深刻难忘的仪式环节,培养青年大学生的荣誉感、归属感、安全感等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大学生经历这样的重大人生时点能够被外界感知,从而可以进行教育干预外,很多生活细节外人无法关注.因此需要引导大学生自己有意识在生活中植入仪式感,大学生通过“拟仪式”,像《生活需要仪式感》一书中所设想,帮同学庆祝一次生日,陪父母参观一次升旗仪式,定期给朋友打个问候电话……通过培养仪式感,度过一次困难、纪念一个瞬间……形成一种美好、积极、坚强的生活理念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丰富内心世界,承担社会责任.

三、结语

仪式感是仪式活动的升华.在大学思政课中,仪式感教育面临着诸如仪式情境营造时空局限等限制.需要思政教学工作者必须:首先,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落脚点,充分挖掘其与思政课相关联的文化情境;其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提炼开发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革命文化和新时代情境,如国家公祭日、宪法宣誓等政治仪式;最后,充分发挥思政课堂教学这一思政教育主渠道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实践课、网络媒介等途径拓展集体仪式的场域,注重大学生日常生活仪式感的培养.总之,必须以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为动力,设计符合思政课教学目标的仪式感教育项目,促进青年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认同、坚定信仰,勇担历史重任、实现自我,以期“使礼节礼仪成为培育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方式”,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最终实现思政教育教学“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马婷婷,林美卿.仪式感视域下青年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05).

[4]http://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cfm?id等于why-rituals-work.

作者简介:孙婷(1980-),女,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政教育、宪法行政法治.

思政课论文参考资料:

思修课论文

思政论文

科学课杂志

大学生就业指导结课论文

政论文

结课论文

言而总之,本文是关于思政课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仪式感教育和思政课和价值相关思政课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