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模式相关毕业论文范文 跟南京市体教结合模式的现状与相关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模式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4-05

《南京市体教结合模式的现状与》

该文是模式方面毕业论文模板范文跟对策研究和现状和模式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摘 要:“体教结合”模式是我国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新时期教育、训练理念的冲击下,“体教结合”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本研究结合问卷调查,对南京市“体教结合”模式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专家的意见,从管理、师资、经费和新的发展理念等4个方面提出了南京市“体教结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发展对策措施,从而为推进南京市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体教结合;模式;现状;对策

“体教结合”模式是我国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为我国“体教结合”模式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江苏省是体育大省,也是体教结合开展较为深入的省份之一.南京市是江苏省的省会以及高校最集中的地区,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南京市的“体教结合”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南体模式”、“省队校办”模式和“混合型”模式3种类型,为南京市和江苏省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优秀后备人才.

但在新时期教育、训练理念的冲击下,南京市的“体教结合”模式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随着高校体育教育事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南京市“体教结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不断完善与创新.文章在总结国内外有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式、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体育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结合南京市体育学校与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对6 所典型院校的教练员、运动员以及专家进行了调查和走访,利用得到的数据和资料分析了南京市“体教结合”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专家的意见对南京市“体教结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发展提出对策措施,从而为推进南京市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方法

结合南京市“体教结合”模式的具体情况,选取了南京体育学院、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六所高校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这六所高校“体教结合”模式下的运动员、教练员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为调查对象,调查他们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体教结合”模式运行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电话、邮件、走访或座谈等方式,与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体育后备人才管理者等进行咨询和交流,听取他们的观点、意见和建议.

二、南京市“体教结合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运动员现状

“体教结合”模式下,大部分运动员是在不同的非体育专业中学习的,因此专业课学习是运动员日常学习任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与训之间的矛盾也是运动员无法回避的问题.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近70% 的运动员都喜欢现有的专业,说明南京市“体教结合”模式下的运动员对现学专业的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近70% 的运动员认为学习和训练是同等重要的,说明运动员对学习和训练的重要性也有较好的认识,能够合理地分配时间和精力,解决好学训矛盾.但是部分运动员对学习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仍有18.1%的运动员认为自己不能很好地处理学训矛盾.

从训练的情况来看,运动员每周基本可以保持3 次以上的训练,每次的训练时间也都在1 小时以上,因此训练时间是有保障的.大部分运动员对训练的科学性和专业化水平是认可的,71.3% 的运动员具有较高的训练积极性,超过一半的运动员的运动技能在进入大学后有了很大提高.以上结果表明,现有的“体教结合”模式可以调动大部分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对运动员的竞技技能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起到了应有的效果.

(二)教练员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南京市“体教结合”模式下的教练员主要是26-45 岁的本校中青年体育教师,都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大多数都有硕士研究生学历,职称上以讲师和助教为主.教练员都具有运动员经历,部分还是退役的运动员.整体上看,南京市“体教结合”模式下的教练员在年龄、学历结构方面较好,年富力强,工作的积极性较高.但是职称结构不太合理,具有丰富理论研究、教学管理经验的高级职称人数太少;另外还是以本校的体育老师为主,外聘高水平的教练员太少,缺乏必要的交流.整体来看,70.2% 的运动员对教练员的水平是有较高评价的,但也有25.5% 的运动员认为教练员的水平一般.

(三)学校管理现状

“体教结合”模式下,学校的管理措施、后勤保障以及奖励政策等,都会直接影响到“体教结合”模式的正常有序发展.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六所高校的体育场馆可以保证运动员训练的需求,并且针对运动员、教练员都有多种奖励政策以提高训练的积极性.运动员普遍认可训练补助的激励作用,但认为学校的奖金并不高.60% 的运动员每年参赛的次数在2 次及以下,大部分运动员认为这样的参赛次数较少,没法满足运动员的比赛要求.运动员对高校体育竞赛制度的认可度并不高,只有22.3% 的运动员认为现有的竞赛制度是合理的.

从教练员的角度来看,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教练员认为学校重视“体教结合”模式下的训练工作,而一半的运动员认为学校是重视的训练工作的,这种差异说明教练员对学校教练员的重视程度并不太认可,但教练员在日常的训练中还是认真负责的,因此运动员对训练重视程度是认可的.教练员对学校“体教结合”的管理措施认可度也不高,说明管理措施不合理或者落实不到位.

(四)主要问题剖析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南京市“体教结合”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中,最严重的3 个问题是社会影响力不大、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以及对学生的奖励力度不够.另外高素质学生运动员生源不足、管理不科学,奖罚不分明、经费投入不足、培养体系封闭与社企交往不够等几个问题也是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可以看出,经费、管理制度以及对外宣传交流是未来影响南京市“体教结合”模式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有效促进南京市“体教结合”模式的健康发展.

三、对策措施

结合南京市“体教结合”模式的发展现状以及专家的意见,针对主要问题,应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以推进体教结合模式在高校中的健康发展.

(1)高校要重视“体教结合”工作的发展,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逐步探索并建立健全不同模式下的各项管理制度,并由校领导直接负责,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协调、解决有关“体教结合”模式下的招生、教学、训练、竞赛、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相关部门也要形成联动机制,制定合理的学习、训练计划以及各项保障措施,并扩宽运动员的就业渠道,为运动员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专心投入日常训练和比赛.

(2)加大“体教结合”模式下的师资力量建设,在挖掘自身潜力的基础上,与体育管理部门、体育院校扩大交流和合作,有计划聘请专业队伍的高水平教练员来校指导教练和运动员的训练工作,提高教练员的训练和管理水平.另外高校在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政策上的倾斜,鼓励和支持教练员通过培训、学习、观摩等多种方式提高自身的竞技训练、组织和管理能力.

(3)广开渠道,争取更多的财政拔款,并利用学校的优势项目,吸引社会力量投资高校运动队,尤其是吸引有实力的企业与高校联合办高水平运动队,通过体育这个平台一方面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另一方面缓解“体教结合”模式的经费问题,达到双赢的效果.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提升运动队训练的软硬件条件,并进一步提高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补助,完善奖励制度,提高奖励金额,并通过多种方式激发训练热情.

(4)近年来,“体教融合”作为一种新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专家和相关管理人员的关注.“体教融合”模式可以看作“体教结合”模式的升级版,它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体教结合”模式中的一些固有问题的.从已有的研究结果来看,“体教融合”模式是一种更新的学训理念,它是为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服务的,而不单纯是为竞技体育运动员服务.如何把这种理念转化为实践,也是“体教结合”模式需要思考和探索的,同时也是“体教结合”模式发展的出路之一.

四、结语

从以上结论可以看出,南京市“体教结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在教练员和学生中是有较高的认可度的,在南京市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暴露的问题也会制约“体教结合”工作的深入开展.今后应该重点解决管理、师资、经费等方面的问题,并逐步探索新的发展思路,为进一步推动南京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基础和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吴建喜,池建.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中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的嬗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04):88-93.

[2] 殷进福.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5(02):50-51.

作者简介:杨云霞(1977- ),女,汉族,山西河津人,体育教育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健美操的教学与训练、体育教育.

模式论文参考资料:

论文模式

商业模式论文

上文评论:上文是关于模式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对策研究和现状和模式相关模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