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浅析相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跟白沟情结的承续和嬗变宋元时期的白沟诗类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浅析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4-13

《白沟情结的承续和嬗变宋元时期的白沟诗》

该文是浅析相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和嬗变和白沟情结和白沟诗方面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黄雅兰1黄梅2

【摘 要】白沟作为北宋时期宋辽的界河,是宋辽边界上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地点,常同尖锐的民族矛盾和“燕云十六州”国土沦丧的家国之恨联系在一起,在北宋使辽诗、南宋使金诗、元朝咏史诗中频频出现,引发诗人无尽的感慨.白沟情结在三朝延续,有着相同的触发,却又各具自己时代的背景因素和风格特色,表现出不尽相同之处.下面笔者将选取部分具体诗歌作例,分析白沟诗在宋金元时期的承续与嬗变.

【关键词】白沟宋金元诗风承续嬗变

一、北宋使辽诗中白沟诗的矛盾情感

石敬瑭勾结契丹贵族灭后唐,割燕云十六州予契丹.宋建国后,太祖几次出兵都未能收回.太宗雍熙北伐功亏一篑,转攻为守,利用冀北平原的河渠构筑起白沟,作为抵御辽兵南下的屏障.公元1004年,澶渊之役小胜,真宗不顾有利形势,只企图辽军撤兵,双方议和,签订委曲求全的《澶渊之盟》,宋辽撤兵,以白沟为界,双方互称兄弟国,并由北宋每年向辽提供岁币.①自此,北宋政府常派遣使臣出使辽国,北宋诗人在使辽过程中,途径白沟河,留下不少诗篇.

苏颂《初过白沟北望燕山》②云:青山如壁地如盘,千里耕桑一望宽.虞帝肇州疆域广,汉家封国册书完.因循天宝兴戎易,痛惜雍熙出将难.今日圣朝恢远略,偃兵为义一隅安.

白沟河两岸,依然青山连绵,沃土千里,却不再属于北宋.舜帝贤明,北至黑龙江肇州都囊括宇内;汉朝封国万里;天宝年间安史之乱也被镇压.雍熙北伐惨遭失败,苏颂为之痛惜,抒发着对恢复广大边陲的强烈愿望.但尾句“圣朝远略”换来“一方安定”,却表明他对澶渊之盟后偃兵息甲的现状的颇为肯定.③即在诗中,苏颂一方面为白沟河沦为宋辽边界而不忍惋惜,另一方面,作为使辽使臣,他由于肩负着的外交使命,对于签订合约后,边界地区出现的和平景象也是心生欣慰的,他对白沟的情感具有复杂性.

王安石也曾经充任送伴使,他的《白沟行》④:白沟河边蕃塞地,送迎蕃使年年事.蕃使常来射狐兔,汉兵不道传烽燧.万里锄耰接塞垣,幽燕桑叶暗川原.棘门灞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前两联写北宋妥协、偷安,以白沟为界,使河北尽成辽地,辽军骚扰不断,北宋却放松戒备.后两联抒发感慨,借用史实,指责宋朝边将视边防为儿戏,实际也是批判轻视边防不用良将的宋朝统治者.北宋内政不修,国力衰弱,收复燕云十六州也早已无望.王安石力主富国强兵,却看到异国入侵,边防涣散,不能不忧心忡忡而发出慨叹.尾联更揭示出山河破碎、边塞失防的症结之所在——边防废弛,能将难寻,尽是一番忧虑.

王安石实际上也在诗中流露着与苏颂相似的情感,客观反映了宋辽边陲,使者交接相迎,耕牧农桑得力的和平与兴盛.值得注意的是,为何王安石在批判武备松弛、朝野软弱的同时又要刻画白沟河边界的融洽之象呢?王安石1059年使辽,但嘉佑三年王安石进京述职时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就提出变法主张⑤,身居高位又兼任使辽的求和平的任务的王安石,当然既要一阵见血针砭时弊,又要顾全大局谋求安宁,所以出现了矛盾的思想表达.

从苏颂与王安石的使辽白沟诗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表现方式上一方面着重对划分边界后,白沟地区的情形作细致描写,且多为正面,有现实感;另一方面,通过引用前朝史实典故进行今昔对比,突出北宋朝廷的“求和”,是一种侧面的反讽手法.在主题上,无不痛惜国土丧失,他国骚扰,白沟沦为界限,有对武备松弛,朝野软弱政策的讽刺、不满.在内容上,共同描写到了白沟边境休养生息的和平状况.夷夏之防观念、丧地之痛与鞭挞政权、边界安宁繁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此般矛盾情感的表达方式与苏、王两位的政治身份密切相关.

二、南宋使金诗中白沟诗的无奈与沉痛

1127年靖康之难,南宋朝廷南迁,1141年,绍兴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宋金以西起大散关,东至淮河中流为界,边界南缩,1164年符离之败又经历隆兴和议,1206年开禧北伐的失败对整个南宋更是一次摧毁式的的打击.⑥从昔日的白沟为界,到如今偏安江南,以淮为界,南宋人面对白沟,比北宋人会产生更多的苦痛与仇恨,直接导致了使金诗与使辽诗在白沟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上引发的情感差异,白沟承载了南宋文人更沉重的文学思想.

对使者来说,使金使得他们亲感陷落的故国河山,这在某种程度上触动了他们内心的情绪.范成大《白沟》⑦:高陵深谷变迁中,佛劫仙尘事事空.一水涓流独如带,天应留作汉提封.以陵谷变迁之理述说兴亡盛衰之无奈,如佛家之语,万事皆空.白沟河一衣带水,却带不走历史的伤痕,中原大地疆域分裂,“天应留作”不过是一种奢望,事实却是,山河破碎,白沟不属于北宋,更不属于南宋,连恢复北宋时期的边界线都遥遥无期.范成大表达着对沦陷的故国明显的无奈、伤感的情绪,对沉痛时局无可奈何的叹息,对朝廷无力恢复中原的痛楚哀愁.

同样,许及之在使金途经白沟河时写下:“艺祖怀柔不耀兵,白沟如带作长城.太平自是难忘战,休恨中间太太平.”(《白沟河》)⑧高祖不及收复燕云,但养精蓄锐,不料落得以白沟为宋辽界河的下场,北宋贪图太平而忘备战,以致痛失中原.南宋若北伐成功,收复失地,始能生存发展,无奈朝廷求和,只能偏安一隅,坐困残山剩水.这首诗看似不满北宋政府不修兵事导致亡国,实际却是对南宋政府在绍兴和议后荒废军备,偏安一隅而无意恢复中原的批判.“休恨”岂能不恨,这更是对南宋小朝廷安于现状的愤慨,充满了对中原长期沦陷的伤沉.

范成大与许及之在使金过程中,面对白沟的情感比苏颂、王安石来得更为深沉.北宋以来的衰落现实,使得范、许的诗中蕴含着强烈的批判精神.相比于北宋的使辽白沟诗,他们的诗中,略去了对被割土地的情景描写,用典精而少,对比也不那么明显,但多了几分对事实变化的陈述,对神州沉陆的无奈,对“白沟旧在鸿沟外,易水今移淮水前”的批判与悲愤.如果说以苏颂、王安石作范例的北宋使辽诗是对朝野软弱政策的讽刺与不满,那么以范成大、许及之为代表的南宋使金诗对国家分裂的悲愤与反思,是切身痛苦体验,是即景生情,他们的情感分外诚挚而强烈.

北宋也好,南宋也罢,这些白沟诗的共同之处在于,都站在“划定白沟为界”这一历史事件的当局者的角度,抒发家国之恨、故土之念,情深意切,流露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参与者意识.

三、元朝咏史诗中白沟诗的反思与感慨

300年宋朝光阴如白沟的河水,毕竟东流去.历史的烟云留给元朝诗人的更多是反思整个宋朝从建立到发展,到壮大,再到衰落,最终覆灭的全过程的原因.咏史抒怀,白沟成为咏史诗中的常见意象,借以触发诗人对宋金辽三国关系和地位转变的深入思考,和对滚滚历史的百般感慨.

郝经是开元之臣,辅佐忽必烈,曾参与南宋议和,他的《白沟行》既叙述史实又含感叹:“西风易水长城道,老泞查牙马频倒.岸浅桥横路欲平,重向荒寒问遗老.易水南边是白沟,北人为界海东头.石郎作帝从珂败,便割燕云十六州.世宗恰得关南死,点检陈桥作天子.汉儿不复见中原,当日祸基元在此.”⑨石敬塘割让燕云十六州后辽人势力南扩,最终国家分裂的罪恶行径,自己做儿皇帝也不长久,宋太祖、太宗、真宗多次北伐,收复幽燕十六州未果,失败的源头便在这里.“沟上残城有遗堞,岁岁辽人来把截.酒酣踏背上马行,弯弧更射沟南月.孙男北渡不敢看,道君一向何曾还.谁知二百年冤孽,移在江淮蜀汉间.”⑩虽然签订《澶渊之盟》,辽人却时常徘徊在边境之处,白沟河畔常有辽兵肆意骚扰,然而北宋政府求得苟安,再无勇气北战,金灭北宋后,南宋更是偏安一隅,向金称臣,边界更是从白沟河缩小到了淮河一线.“岁久河乾骨仍满,流祸无穷都不管.晋家日月岂能长,当时历数从头短.日暮途穷更著鞭,百年遗恨入荒烟.九原重怨桑维翰,五季那知鲁仲连.只向河东作留守,奉诏移官亦何疚.称臣呼父古所无,万古诸华有遗臭.”宋朝历史是伴随着辽、金历史一起存在的,然而都好景不长,反观金亡教训,金自乱朝纲,自取灭亡,金灭北宋同蒙古灭金又极其相似.由此郝经认为石敬瑭的行径将为所有人唾弃.一个政权的无为与无能当作永远的警示.从石敬瑭谈到金亡,对王朝覆灭的各阶段情况叙述、原因的追根溯源、现世的警示意义,郝经都有他的深刻思考和感叹.

刘因虽一度出仕元朝,但终生对宋朝系念不忘.南宋灭亡后他悼念之余,对赵宋政权覆灭的原因颇多思索.他的《白沟》:“宝符藏山自可攻,儿孙谁是出群雄.幽燕不照中天月,丰沛空歌海内风.赵普元无四方志,澶渊堪笑百年功.白沟移向江淮去,止罪宣和恐未公.”就是揭示宋朝灭亡的教训的.刘因具有历史的眼光,宋立国之初就因缺燕云之地而先天不足,之后统治集团没能收复失地,以至长期被动挨打,是致命的原因.诗从宋立国时写起.用“宝符藏山”的赵简子被选继承人和刘邦唱《大风歌》之典,来谴责宋太祖赵匡胤的子孙们懦弱无能,未能完成创业者未遂之志.“自可攻”点明北宋收复燕云其实是可行的,“谁是出群雄”的质问则有力地鞭挞了不能继祖宗经营燕云之志的宋朝各代懦主,对赵宋政权的批评十分有力.“百年功”更是反语讽刺,揭示了真宗对契丹妥协,自以为是建立百年太平的功业,实则示人以弱,贻害无穷.尾联指出金人南侵,高宗南渡,竟以白沟划界,继续对外妥协,这个祸根正是从北宋初就种下的,后人只责备宋徽宗荒淫失国是不公允的.深刻地揭示了一贯对外妥协的错误政策终于导致宋朝再失疆土、以至亡国这一必然恶果.这里的“白沟”已成了偏安的边界的代名词.这两句与之前提到的郝经《白沟行》中“汉儿不复见中原,当时祸基元在此”句意思略同,不过郝诗说得比较质直,刘因则写得形象而警策,一层深似一层地揭露了宋代决策人物在对待燕云失地和北方强敌这两个关系国家存亡的大问题上一而再、再而三的可悲失误,极富史论色彩.这样的论说,是前人从未有过的.

也正是由于郝经与刘因是元朝文人,他们面对白沟,面对宋朝历史,能有更全面、更客观、更深刻的认识,白沟在他们的诗中,理性思考的色彩浓于感性的情感色彩,或从历史史实的角度,或从人的因素,或从心理动机,多维度分析了北宋不能收复失地、反而逐渐国势衰微的原因,包含着对王朝发展的反思,“中天月”、“宝符藏山”、“大风歌”,他们也更擅于引经据典、将前朝各事作对比,突出他们思考的现实意义和对历史进程的感慨.

四、结语

宋金元时期不少诗人回顾宋朝历史都广泛使用“白沟”这一意象,这种“白沟情结”源于与白沟紧密相关的宋朝史实——或是后晋割让燕云十六州,或是北伐失败,或是《澶渊之盟》划分宋辽白沟河界限,或是金灭北宋,南宋偏安,或是绍兴和议,南宋向金称臣,界限由白沟河南移至淮河.白沟,包含着太多兴衰成败,也包含着太多无奈与退缩.对北伐尝试失败的痛惜,对小胜后苟且求安的讽刺,对边防松弛涣散的不满,对盟约签订、国土分裂、朝廷妥协的批判,对从白沟到淮河国界南移的无奈,对数百年神州沉陆的机警反思.北宋使辽诗的白沟,南宋使金诗的白沟,元朝咏史诗的白沟,同样的意象和情结,叙说着同样的失地的悲恸、当权者政策的荒谬、对事实的批判揭露与无奈.然而各朝各代又有着不同之处.

时代背景上,北宋时期,太祖、太宗、真宗都有收复燕云十六州之志,无奈兵弱惨遭失败,而后雄心渐减,签《澶渊之盟》姑且换取一时和平,白沟以北为辽所占,此时的北宋还尚有抗衡之力.然而靖康之乱,北宋为金所灭,南宋更是全然丧失反抗之气,绍兴和议向金称臣,淮河以北为金所占,此时的南宋,如傀儡,求苟安.到元朝之时,宋已全亡,白沟之界完完全全成为过去式,但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元朝承前朝而来,又何去何从?以古示今就尤为重要.

创作手法上,北宋使辽诗中的白沟诗着重对划分边界后,白沟地区的情形作细致描写,具有一种现实感和真实感;南宋使金诗中的白沟诗,简略了对被割土地的情景描写,用典精而少,对比也不那么明显,但多了几分直陈事实,直抒胸臆,批判南宋的偏安及带来的国土丧失;元朝咏史诗中,用典精妙而丰富,注重史实对比,诗句议论性更强.

表达情感上,以苏颂、王安石为代表的北宋诗人倾向于表现对朝廷软弱政策、武备松弛的不满的同时,但也由于身份原因,都刻意描绘出白沟河的和平景象,有着对这和平景象的珍惜的复杂感情;以范成大、许及之为代表的南宋诗人,由于深埋于心中的亡国之痛和磨灭不去的复国之梦,往往对国家分裂的有更深的悲愤与批判;以郝经、刘因为代表的元朝诗人则能以后来人的身份审视历史,客观总结宋亡教训,一针见血指出统治者的腐朽与庸懦,为后世作警示,也发出兴亡沧桑之叹.

思维模式上,对比分析宋元时期与白沟相关的诗歌,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选取的立场角度和流露的情感思考各不相同.宋诗偏向于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身处其中,抒发强烈的家国忧愤;元诗则较为理性,梳理历史,探究原因,思考多于抒情,见解颇具深度.

诗述史实,句抒深情,白沟今犹在,往事终黄土.从北宋诗人既痛惜批判又肯定和平的矛盾心态,到南宋诗人山河破碎的亡国之痛,再到元朝诗人反观历史的客观评价,白沟情结在宋金元时期文人的诗篇中承续,也在流转中嬗变着,留给我们无限思索.

注释:

①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43.

②傅璇琮,等全宋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5:6414.

③白金两宋与北朝交聘诗之差异及其形成原因[J].文学评论丛刊,2013,15(2).

④傅璇琮,等全宋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5:6510.

⑤师克谦从“王安石变法”探寻北宋教育改革的轨迹[J].兰台世界,2013(30).

⑥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457.

⑦周汝昌范成大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183.

⑧傅璇琮,等全宋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5:28444.

⑨⑩杨镰全元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3:246.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修订本3)[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杨镰全元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3:484.

参考文献:

[1]王安石王文公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陶晋生宋辽关系史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王晓波宋辽战争论考[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

[4]阎凤梧,康金声全辽金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5]杨镰全元诗(卷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2003.

[6]夏传才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选读(辽金元明清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7]廖寅北宋时期白沟的生活世界[J].社会科学辑刊,2013(3).

[8]张荣东宋人使金诗考[J].北方论丛,2006(4).

[9]胡传志论南宋使金文人的创作[J].文学遗产,2003(5).

[10]丁建军,张冲论白沟的宋辽历史文化遗产[J].河北学刊,2014(3).

(作者单位:1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绵阳市红十字中心血站)

作者简介:黄雅兰(1997-),女,四川射洪人,本科在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浅析论文参考资料:

回顾述说:此文为一篇大学硕士与浅析本科浅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嬗变和白沟情结和白沟诗方面论文范文。

相关免费毕业论文范文

热门有关优秀论文题目选题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