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世界类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跟哲贵:劈面相逢的人们生活在各自的世界里《青鸟故事集》的一种读法有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世界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4-10

《哲贵:劈面相逢的人们生活在各自的世界里《青鸟故事集》的一种读法》

本文是世界方面大学毕业论文范文与劈面和《青鸟故事集》和读法方面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哲 贵

哲贵,作家,1973年生于浙江温州.主要作品有《柯巴芽上山放羊去了》《金属心》《住酒店的人》《施耐德的一日三餐》《信河街传奇》《空心人》《猛虎图》等.曾获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首届人民文学新人奖、《十月》文学奖等.

毫无疑问,我喜欢这个标题.我无疑被她呈现出来的孤独和凄厉击中了.多么可怕甚至绝望的景象,熙熙攘攘的人世之中,多少人与你劈面相逢,多少人与你相交一生,可是,没有人能够真正走进他人的世界,一个也没有.所有的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互不交融的个体,所有的人都是一座坚固的碉堡,攻不破,摧不毁,甚至连接近的可能性也是如此渺茫.即使对面而立,哪怕同处一屋,依然遥隔万水千山,对方仍旧是个遥不可及的世界,铜墙铁壁,森严壁垒,高不可攀,深不见底.

是的,以上便是我读《青鸟故事集》的第一感受,可能也是最主要感受.我的阅读过程,便是一次冷彻骨髓的过程,更是一趟对世界对人性深切的失望的体认过程——人与人的隔阂是如此之深,交流是如此之难.是的,几乎无法逾越.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青鸟故事集》是一本寒冷之书,是一本在酷暑读来仍然浑身寒战之书.如果不是对本书作者李敬泽先生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知道他内心的温度,我恐怕没有读完全书的勇气.大致的结果会在寒气的侵逼之下,放弃这一趟寒战之旅.

这种寒战在书中无处不在.当李灌在荒僻的泊岸遇见病倒的波斯人,在他身边坐下来,喂他米粥,缓慢地注视着这个异域之人客死他乡.虽然李灌的目光温润安详,李灌的行为更是暖意融融.可是,当我看到濒死的波斯人伸出苍白的手指时,内心立即充满了悲凉.我可以断定,李灌这时并不知道这个即将断气的不知姓甚名谁的波斯人内心想念的是什么,那个波斯人更不会知道这个喂他米粥,将看着他咽下最后一口气的中土人士的内心世界(《〈枕草子〉、穷波斯,还有珍珠》).他们是生死之交,更是陌路过客.

萍水相逢的旅人如此,同床共枕的人又当如何?当钦纳里先生在1825年的某一天,从印度的码头跳上一艘开往澳门的货轮后,开始了他一生的仓皇奔逃——据他说,奔逃的主要原因便是逃避他的太太.而他太太一直想将他“捉拿归案”,却一直没有来到现场.作者在文中给出的一种解释是“他们都觉得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都愿意一辈子做这件事,钦纳里先生因此不会逃得杳无音信,钦纳里太太也不会真的追上去把他一把揪住,他们就这么隔着印度洋欲追欲逃,互做鬼脸”(《乔治·钦纳里之奔逃》).这当然是一种有趣而且美妙的设想,因为这种设想,钦纳里先生和钦纳里太太成了一对妙人,一对充满人生趣味的人.但是,现实的情况可能是(我觉得几乎可以肯定),钦纳里先生和钦纳里太太不仅身体隔着印度洋,他们的内心也隔着印度洋,而且是结着寒冰的印度洋,货轮不通,音信隔断.我可以武断地预见,即使科学技术再发达一百年,人类发明出飞行速度超过光速的航天利器,也不能跨越钦纳里先生和钦纳里太太的内心距离.我甚至进一步地认为,钦纳里先生和钦纳里太太的内心距离,也代表着这世上人与人之间的内心距离.

在《青鸟故事集》中,这样夫妻的例子不少,譬如《行动·三个故事》中老马和他的物理学硕士太太,我和女友.更妙的是《飞鸟的谱系》里,蒋委员长的达令美龄女士作为他和英国国王表哥蒙巴顿的“通事”,可怜的委员长在毫不知情之下,因为他的达令的一句话,刹那间,“他”和他的远征军便成了远在缅甸的“无声的孤军苦战”.还有比这样的事情更让人绝望吗?我认为没有了.

所以,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青鸟故事集》要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当然不仅止于此,世界与世界之间的沟通或许是这本书另一个重要探讨议题.

世界与世界能沟通吗?当然能.历史已经证明,世界是在沟通和融合中发展起来的.可是,在这本书里,我分明看到沟通的无效性和不可能性,以及这中间无穷无尽的困难.

在《布谢的银树》中,鲁布鲁克终于在金碧辉煌的大帐中见到了蒙古大汗蒙哥,传递出西方“微弱而坚硬”的声音.记住,是声音,是由传教士传来的代表西方的声音:希望与蒙古合作对抗横亘于欧亚之间的伊斯兰帝国,但是,蒙古人必须接受洗礼,皈依独一无二的基督教的上帝.结果当然是失败的,1252年,鲁布鲁克返回欧洲,埋身在一所修道院里,书写一本记录他这趟失败之旅的书——《东行记》.

类似的场景也出现在《利玛窦之钟》中.1601年1月25日,来自意大利的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将两座自鸣钟呈现给万历皇帝.这真是一个有意思的象征,我没觉得自鸣钟是一个新玩具,更没觉得它仅仅代表时间,当然也不完全是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我认为那是一种声音,一种来自西方的声音.这声音从1252年一直到1601年,一直到后来1919年,甚至到现在,源源不断地从西方传来.是的,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烧毁了那座会唱小调的大钟——时间停止了,我们知道,西方的声音并没有停止,而是越来越猛烈.

同样的声音还出现在《飞鸟的谱系》里.文章的开篇写道:“1840年8月17日,北京的仲夏夜,在圆明园——那时它不是废墟,不是喧闹的游乐场,它是圆明园,沉睡于浩大的蓝夜中,完美、贞静——在这梦境的中心,一支红烛兀自高烧,烛影下,道光皇帝正凝神批阅一道表章:《英吉利国外相巴麦尊致中国皇帝钦命宰相书》——这是用炮舰投递了将近两个月的书信.”

没错,鲁布鲁克的声音没有打动蒙哥,利玛窦的钟声也没能唤醒沉浸在自我之中的万历皇帝,道光皇帝表情严峻并不是因为英吉利国外相在表章里措辞严厉,而是西方的炮舰——西方便是用炮舰上轰隆隆的炮声摧毁两个世界的壁垒,用武力手段雄辩地代替了对话.可怕之处在于,这种手段是如此有效,比任何对话都有效,更加快捷和彻底.

其实,成吉思汗何尝不也是用这种手段与西方对话?当他的铁骑踏入西方土地,何尝有派青鸟捎去表达友好的信笺?何尝征求过西方的意见?同样,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二十一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征,何曾征询过中亚细亚的意见?根本没有嘛.

世界有时便是如此现实,如此惊心动魄.

当然,同样惊心动魄的还有本书作者的书写方式.世界如此粗暴,人心如此遥远,作为一个作家,他用什么手段抚平这些巨大的沟壑?又用什么手法连缀散落在各个角落的历史的断砖残瓦?他如何在世界和人心之间穿行?他如何有效地在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件中捕捉相同的基因?又如何用以表达他对历史与现实、本土与异域、我们与他们、世道与人心的考量?

阅读过程是提心吊胆的过程,仿佛惊心动魄地看作者在悬崖峭壁上穿行,而他脚下却是一根若有若无、不断晃悠的钢丝.你忍不住要替作者捏一把汗,若是一脚踩空,这个危险游戏将如何继续下去?而且,这种危险随时可能出现,你的小心脏也随时可能从胸腔里迸裂出去.

以《雷利亚、雷利亚》为例,文章以我和老四站在“芬必得”下面等老熊开始,老熊没来,直到文章结束也没有出现.然后,我和老四进了“哈瓦那”酒吧.从这里开始,故事进入了谜境,跳出了哥伦布,然后又跳出佛郎机,从而引出葡萄牙国王派遣使托梅·皮雷斯和正德皇帝,然后又引出海盗西蒙·安德拉德.没错,作为一个读者,我看到这里已接近溃乱.或者说,我脑子里冒出无数个巨大问号,我的溃乱和问号在于根本摸不透作者想干什么,更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他在悬崖峭壁上闲庭信步,独自花开花落,完全不顾我为他担惊受怕,简直罔顾人命,他怎么能够这样?太不仁义了.还好,故事又跳回到哈瓦那酒吧,而且,雷利亚出现了.好吧,终于有点头绪了,咱们可以松一口气,接着往下看.

可是,我的全能的上帝啊,神秘的雷利亚一闪而逝,故事又令人绝望地跳回到1521年,十四岁的嘉靖登上了帝位,葡萄牙人托梅·皮雷斯捡回一命,作为囚犯被送回广州.可怜的皮雷斯最终没有逃过这一劫,于1523年9月被处死.这时,“泥浩·窝史雷利亚”这头美丽的猛兽又出现了.可是,我现在要问的问题是,哥伦布、皮雷斯、正德皇帝、安德拉德、嘉靖皇帝与我们这个危险的雷利亚有什么关系?我看不出来.这事还没完,故事还在继续,接着又出现了葡萄牙人费尔南·门德斯·平托,他是个冒险家,是个盗墓贼.这个盗墓贼被官府抓住了,在押解进京的过程中到了江苏邳县,于是,奇异的事情发生了.人群中出现了一个会讲葡语的妇女,而且,她说她的名字叫伊内斯·德·雷利亚,她的父亲叫托梅·皮雷斯.被绕晕了吧?是的,我也被绕晕了.但我这时担心的不是自己被绕晕,而是担心作者画了这么一个巨大的圈,他如何将这个圈圆起来.如果他不能将这个圈有效地圆起来,给这个圈注入题中和题外的应有之义,他前面所有的工作都将是一片废墟.让人欣慰的是,最后的圆圈画起来了,“我走在大街,我的耳边响起雷利亚的笑声,在风卷落叶般的笑声中,我清晰地听到她用字正腔圆的北京话说:‘哥们儿,走好啊!’”

我承认这个结局出人意料,可是,再出奇的结局也只是一个结局而已.我的疑问是:文中高峰林立,沟壑丛生,险象环生,神出鬼没,这些崎岖和巨大的留白靠什么来支撑?最主要的是,那些人物和事件都有各自的走向和运行轨迹,作者又是如何将他们纳入他的写作逻辑?他得给出一个事实和理由,让读者信服的事实和理由.这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但是,这本书的作者做到了,他有效地运用了他无比发达的想象力,使每篇文章发出耀眼而神秘的光芒.正是这种神奇的光芒托起了这本书,从而漫天飞翔.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这几乎是一本想象之书.因为在这本书中,想象无处不在,在这本书中,作者大量使用的词和句子是“我一直在想象”“仿佛已看到”“我想象着”“憧憬着”“幻想着”等等.

我举几个例子:

——在我的想象中,那是奇异的场面:在修道院阴暗的斗室,一个年轻的、狂躁不宁的修士聆听另一个修士讲述在东方的奇遇,讲述者的声音平静、舒缓,是咏唱般的拉丁语,聆听者僵硬地伸直脖颈,似乎要把每一句话嚼碎,吞咽下去.(《布谢的银树》)

——香气满长安.从帝后朝臣到贩夫走卒,上百万的人都醉了,街衢巷陌间,所有的人都仰着头、闭着眼,走路晃晃悠悠.当夜幕降临,长安几乎每一张席子上都翻滚着在亢奋中相互缠绕的躯体……(《沉水、龙涎与玫瑰》)

——此时,北京高大的城墙已遥遥在望,利玛窦抑制住剧烈的心跳,他一步一步,走向他的梦想:中国的皇帝将皈依天主,然后……(《利玛窦之钟》).

——这是两只奇怪的鸟,他们将继续飞翔,因为鸟的天空和大地之间先知消息.他们知道,有的世界终归于沉寂,有的世界将日渐喧闹.在漫长的飞翔中,我们悄然衔走一个世界的梦,直到某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这片森林的鸟群在深睡中沉入陌生的梦境.当曙光初露,他们醒了,他们振翅鸣叫,他们并不知道他们自己的声音已被偷走……(《飞鸟的谱系》)

这样的例子我可以一直举下去,没错,是作者的想象化解了书中无处不在的险象,最终完成了一场短暂而又漫长的惊险的魔幻之旅.是作者的想象将各个孤立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令人信服地组合在一起,让我们看到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背后所隐含着的若隐若现的意义.我可以想象,如果抽离那些想象,看到的必将是一些没有任何光彩碎片.可是,有了这些想象,就如人类有了翅膀,鱼儿可以张口歌唱,世间万物有了灵魂,发出各自声音.

可是,再喧嚣的世界终归还是寂寞的,人与人靠得再近,依然无法触摸到对方的灵魂.世界与世界之间即使融为一体,依然无法融化相互之间的隔阂.这隔阂是区域,是种族,是肤色,是语言,也是各自的思维方式和看待对方的姿势.我几乎可以肯定,这隔阂终将一直存在下去,直到地老天荒.

是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劈面相逢的人们各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句话就是真理,也是打开《青鸟故事集》的一把钥匙.但这句话不是我创造的,她出自书中《修道院中的“魔鬼”》一文,第328页第2自然段最后一句.

行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拿着这把钥匙去勘探一番.当然,你完全可以用你的钥匙打开阅读之门,那将是一趟全新的、独特无二的旅程.

世界论文参考资料:

科幻世界杂志在线看

海洋世界杂志

世界经济和政治期刊

体育世界期刊

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论文

世界哲学杂志

此文结束语,此文是适合不知如何写劈面和《青鸟故事集》和读法方面的世界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世界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