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政治哲学有关论文范文 和马克思分工理论的政治哲学意蕴相关论文范本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政治哲学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4-09

《马克思分工理论的政治哲学意蕴》

该文是政治哲学有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跟政治哲学和政治哲学意蕴和马克思方面论文范本。

摘 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逻辑出发提出的分工理论,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从抽象人本主义的理论逻辑来理解分工的窠臼,进而深入到政治哲学的问题域中来探讨分工与所有制、异化劳动、人类解放的关系.具体来说,马克思从分工的角度阐释了所有制的发展过程,提出分工是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和社会不平等产生的根源,只有消灭强制性的分工、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推翻虚假共同体、建立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关键词:马克思;分工理论;政治哲学;《德意志意识形态》;

分工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形式.以往人们对分工的解读多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而从政治哲学角度来阐释的还比较少.这与马克思认为分工是“政治经济学的一切范畴的范畴”①(304)有很大关系.作为联系着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私有制的分工,是人们认识历史唯物主义本身的重要中介.“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②(3)唯物史观与政治哲学是相互兼容、内在相通的.所以,从政治哲学视域来对分工理论进行考察或者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来探讨分工理论所蕴含的价值对于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第一次集中阐释,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经典文本.本文正是基于对《形态》的文本考察来阐明马克思分工理论所蕴含的价值,以期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向微观层面推进寻找新的切入点.

一、分工和私有制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过程和结果

马克思对分工问题的首次阐述集中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1844 年手稿》)中.他从抽象人本主义异化观的角度辩证地分析了分工的作用,认为分工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工人赤贫的生活状态.“分工也无非是人的活动作为真正类活动或作为类存在物的人的活动的异化的、外化的设定.”③(237)而在《形态》中,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逻辑出发来理解分工问题,对分工做出了系统而全面的阐释和说明.

(一)“现实中的个人”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第一前提条件

在《形态》中,马克思将“现实中的个人”作为出发点,实现了使主体现实化的任务,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现实中的个人”不同于费尔巴哈所描述的具有生物感受性的个人,也不同于原子式的利己主义的个人或者唯心主义所特指的精神和理性,而是指现实生活中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个体,“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③(519)马克思在《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中明确地提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③(519)那么何为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呢?马克思紧接着指出,“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③(519)肉体组织是个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由这些肉体组织所构成的个人才是有生命的个人,才是实践活动的现实主体.正是从这个现实主体出发,马克思才发现了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第一前提条件,即物质资料的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主要包括满足有生命的个人吃喝住穿等自然需要的生产.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③(531)由此可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逻辑的出发点就是从满足个人自然需要的吃喝住穿开始的.正是基于这个出发点,马克思建构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哲学.

检阅西方政治哲学史可以发现,霍布斯、洛克以及之后的休谟、黑格尔等人都是从人的自然需求出发来阐述和发展关于自由和权利的问题.这也启示马克思沿着同样的致思方式建构了自己的政治哲学理论.马克思在《形态》中强调,“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③(527)满足自然需要是人们获得自由和解放的基础.

马克思正是从人的自然需求出发引申出了自己对权利和自由问题的看法.同时,正是基于这些看法,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基本自然需要无法满足的状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但这并不就意味着马克思与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家的致思方式是完全一致的.实际上,马克思超越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家的地方就在于其理论出发点的主体是“现实中的个人”,而并非抽象的、原子式的个人.马克思深刻地把握到了“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③(525)的基本原理,摒弃了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家从伦理主义视角流于表面质询权利和自由等价值观念的做法.相反,他们采用历史主义的视角,深入到生产关系的层面来拷问权利和自由如何可能以及如何才能实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实中的个人”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第一前提条件,是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理论建构相同的逻辑起点.

(二)分工与所有制的产生和发展是同步的

作为一种古老社会现象的分工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从分工起源的视角来看,分工的产生和发展与所有制的产生和发展阶段是同步的.“分工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③(521)众所周知,所有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核心范畴.为了解决困扰自己的“物质利益”难题,马克思将思维的触角深入到了政治经济学领域中去探究市民社会的奥秘.正是在市民社会的问题域中,马克思找到了“现实中的个人”进行劳动的现实载体.“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③(540),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正是在市民社会的坚实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是通过更深层面的经济批判来切近和完成政治批判的.

分工是私有制产生的基础.最早的分工是基于生理差别的纯粹的自然分工,它是与部落所有制的发展相适应的分工.“分工起初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后来是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发地或‘自然地’形成的分工.”③(521)在这种存在于原始社会的分工条件下,“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逐步自发形成.

但此阶段的分工并未超出家庭中自然形成的分工,仅是其范围的进一步扩大而已.与分工发展第二阶段相适应的是“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③(521)阶段.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领域依次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与牧业的分离、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离、商业独立于生产领域.直到精神生产成为一个独立于物质生产的专门领域时,真正的社会分工才形成.“分工正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③(534)此时的分工一般是“以家庭中自然形成的分工和以社会分裂为单个的、互相对立的家庭这一点为基础的.”③(535-536)正是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真正的分工”才大大加速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分工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的劳动生产效率,剩余产品开始出现,这为私有制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此阶段的分工已经比较发达,由分工引起的城乡分离和城乡利益对立的现象已经开始出现,私有财产开始大规模地向奴隶主阶级集中,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也开始变得尖锐起来.到了封建的所有制阶段,伴随着分工的发展,城乡分离和城乡利益对立的趋势愈演愈烈.“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域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文明的全部历史直到现在.”③(556)在封建所有制阶段,乡村和城市分别出现了不同结构的所有制形式.在乡村表现为土地所有制,而在城市则表现为同业公会所有制.因为小农经济和各手工业内部的等级制阻碍了分工的发展,所以,此阶段的分工已经变得很少.到了资本主义所有制阶段,人类社会依次出现了简单协作的分工、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和机器大工业的分工,此时的资本主义分工已达到了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自发分工的最完善阶段.

(三)作为劳动的社会存在形式的分工是私有制的“同义词”

一般来说,经济学范畴中的“分工”是指劳动分工.

马克思在《手稿》中就是从异化劳动的视角来界定和说明分工的.他认为“分工是关于异化范围内的劳动社会性的国民经济学用语.”③(237)异化是分工消极作用的集中体现.《形态》中,马克思指出,由分工所引发的现实的个人的劳动活动,尤其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唯物史观的现实前提.此时,分工就是作为“现实中的个人”

的劳动而存在的,是劳动的社会存在形式.

马克思在《形态》中指出,“其实,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③(536)很明显,分工是就活动而言,而私有制则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二者表示的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不同方面.为何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我们可以采用马克思常用的“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方法来加以分析和阐明.我们知道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是基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大背景来进行的.“资本主义社会是社会分工充分发展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分工是自发分工的最完备的形态.”④(255)自发分工正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分工的本质属性.如前所述,分工是私有制产生的基础.随着 “真正的分工”的不断发展,城乡之间的分离的趋势日益加剧.此时,居民第一次因分工和生产工具的不同而被划分为两大阶级,这样生产劳动的分工和社会的分工就联系了起来.城乡在各个方面的分化乃至对立鲜明地反映了个人屈从于分工,被迫地从事某种活动的情形.为了缓解两大阶级之间矛盾,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国家就产生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分工或者私有制才促使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

二、分工是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和社会不平等产生的根源

马克思在《手稿》中就提出了异化产生的根源何在的问题,但那时他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并不十分明晰,只是认为异化与私有财产有密切的关系.直到在《形态》中,马克思从分工的角度对异化产生的根源问题重新做出了阐释.

(一)分工是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

在《形态》中,马克思秉承“关注现实生活”的学风,从现实问题入手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尤其是青年黑格尔派追求绝对自由的错误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此时,马克思运用批判的主要武器是分工的范畴.正像张一兵教授所指出的那样,马克思在《形态》中用分工范畴“取得了原来在人本主义话语中的异化规定.异化是一个哲学逻辑规定,而分工是一个经济学的实证概念.”⑤(472)马克思通过更深层面的经济学实证分析为其社会政治批判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马克思那里,事实性维度和价值性维度是统一的,“他关于共产主义的价值目标是建立在对社会历史的认知性考察之上的.”⑥(21)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与其他政治哲学的根本区别所在.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内,马克思既通过分工的产生和发展讨论分析了所有制的历史发展过程问题,又通过分工范畴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进行了批判.他指出,分工的发展程度与生产力以及所有制的发展呈正相关.“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③(520)分工越发达,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就越高,所有制的发展程度就越高.同时,他又指出,分工还会将人限制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造成单个人的能力退化.“原来,当分工一出现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③(537)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不得不在特定的活动范围内劳动以谋求生存所需的基本物质生活资料.这样,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就成为奴役他们、不受他们控制的一种异己的力量.“只要人们还处在自然形成的社会中,就是说,主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③(537)这种力量用哲学家易懂的话来说就是异化劳动的力量.由此可知,分工已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

2、分工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产生的根源

分工在产生异化劳动的同时,也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众所周知,自霍布斯、洛克以来,西方政治哲学家都把自由和平等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但在罗尔斯之前,自由和平等问题往往处于一个非此即彼的矛盾统一体中,有些学者,如洛克只强调自由的权利,而不太关注结果的平等.另一些学者,如卢梭则只关注结果的平等却质疑权利的合法性.罗尔斯企图通过他所提出的“两个正义原则”以及制度正义来解决自由和平等问题的冲突.而马克思则是在对市民社会基本矛盾进行剖析的过程中,敏锐地捕捉到了工人和资本家、穷人和富人之间对立的根源在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分工,通过运用分工范畴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根源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在马克思看来,分工就是私有制的同义词,是人类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所在.

如前所述,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分工的发展程度.分工,即私有制,又决定着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比如在基于性别特征为基础的家庭分工中,妻子和儿女就是父亲的奴隶.分工本来是“为了平等的利益才被发明的,但是结果它们往往对平等不利.”⑦(152)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机器化大生产的分工还造成了“各个人的活动领域的局限化、片面化、抽象化.”⑧(4)正是分工造成了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的相互分离,使劳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从属于不同的个人,从而造成了劳动以及劳动产品在社会不同个体之间的不平等分配,加剧了资本和劳动之间、城乡之间以及社会不同阶级之间的分裂.“分工从最初起就包含着劳动的条件——劳动工具和材料——的分配,也包含着积累起来的资本在各个所有者之间的劈分,从而也包含着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分裂以及所有制本身的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工越发达,积累越增加,这种分裂也就发展得越尖锐.”③(579)在最广泛分工的机器化大生产阶段,这种分裂和对立变得越来越尖锐.资本家在谋取巨额财富的同时也造就了赤贫的工人.马克思正是基于劳动人民的立场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了深刻地批判,主张通过消灭分工,消灭私有制来实现人类解放的价值诉求.

三、消灭强制性的分工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由之路

为了能够重新自主地驾驭因分工而产生的物的力量,马克思借鉴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的“消灭分工”

的设想.但马克思所主张的“消灭分工”有其特定的内涵.

在《形态》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上述三个因素即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因为分工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而要使这三个因素彼此不发生矛盾,则只有再消灭分工.”③(535)那么,马克思所特指的“消灭分工”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呢?

(一)“消灭分工”的真正内涵

关于“消灭分工”的讨论在国内外学术界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消灭分工”中的“分工”究竟指的是什么形式的分工?是消灭所有形式的分工吗?“消灭分工”究竟意味着什么?在《形态》中,马克思并未直接就分工作出明确而清晰的界定.不过通过马克思的叙述我们可以知道,马克思所强调的“消灭分工”中的“分工”一定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分工,即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压迫人、奴役人、束缚人的分工.因为马克思基于分工范畴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批判的目的就是为了揭露资本主义分工条件下资本家压榨工人以牟取剩余价值的事实,就是为了给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提供理论武器.这是马克思终生都在追求的奋斗目标.

通过研读马克思的其他著作可以发现,马克思所要消灭的“分工”主要是指“旧式分工”、“自发分工”或者“劳动者分工”.而对于“新式分工”、“自觉分工”或“劳动分工”,他其实是并不反对的,关于这一点学术界已达成基本共识.⑨(128-135)因为他知道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③(537)但这并不是说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可以既干这事又干那事,可以有多重角色.根据赵家祥先生给自发分工下的定义——自发分工“是指具有固定专业划分的社会活动形式”——可知,共产主义社会中的分工划分并不是固定的,也不是强制的,而是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自由转换的.马克思在之后写作的《贫困的哲学》、《资本论》等著作中都对分工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因此,我们并不能笼统地说要“消灭分工”,而是要消灭强制性的、自发的、束缚个体自由发展的分工.如何才能消灭强制性的分工呢?它需要什么样的现实条件?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呢?

(二)“消灭分工”的现实条件和方式

在马克思那里,分工与私有制是同义词.“消灭分工”也就是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因为“分工的阶段依赖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③(587)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自然分工、自发分工以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所有制形式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到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高的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自觉分工才会出现.

作为联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介的分工,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的.因此,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消灭分工”的现实物质基础.当生产力高度发展时,运用于整个物质生产领域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将大大缩短,这样就可以为社会全体成员独立个性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自由时间,从而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在《形态》中,马克思明确地提出要通过共产主义革命的方式来达到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目的.“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能够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胜任重建社会的工作.”③(543)政治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与英美政治哲学流派的一个区别所在.英美政治哲学家往往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来为资本主义私有制辩护,主要探讨的是规范如何可能以及如何建构一个有效的政治制度的问题.而在马克思看来,只有通过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方式才能彻底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消灭强制性的分工、消灭虚幻的共同体,才能建立自由人联合体,进而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资产阶级政治革命仅仅完成了个人的政治解放,而人类解放则必须通过无产阶级的政治革命来实现,这也是历史赋予无产阶级的光荣使命.

政治哲学论文参考资料:

哲学论文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世界经济和政治期刊

政治杂志

世界哲学杂志

马克思哲学论文

本文点评: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政治哲学和政治哲学意蕴和马克思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政治哲学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政治哲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