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服饰文化论文怎么撰写 和岭南蛋家传统服饰文化的继承和现状调查方面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服饰文化范文 类别:专科论文 2024-01-28

《岭南蛋家传统服饰文化的继承和现状调查》

本文是服饰文化相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跟服饰文化和发展现状调查和岭南类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岭南地区泛指广东、广西、海南和港澳地区1.“疍”又称之为“蛋”,系上古我国东南沿海百越族中的一支,被称之为“海上渔民”.疍民分布的地域主要包括广东、海南省、广西省、福建省以及香港、澳门一角.在广东地区,疍家还有“白水郎”等别称,疍民以河海为家,被称为“水上吉卜赛人”.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以舟为室, 视水为陆, 浮生江海者, 疍也”.疍家服饰是岭南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疍家人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文化心态、宗教观念,构筑成了疍民的文化精神文明内涵.本文以实地考察和调研为依据,着重从居住环境、生活习俗、服饰风格特征等方面探讨岭南疍家服饰文化的内涵.

一、疍民和疍家服饰的形成

自汉唐以后,疍家人较少与汉人通婚,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因此疍家传统服饰既保留了海上居民的传统,同时与陆上多民族服饰发生碰撞、交流和融合,形成了独具地域风情的服饰文化特色.在“一带一路”的倡导下,设计师及其他文化推动者日益重视将服饰作为民族符号化的象征,来彰显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艺术性.全球“一体化”和民族大融合推动了疍民与当地沿海居民“大杂居、小聚居”,服饰文化的特色逐步消逝.因此,对岭南疍家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现状进行实地调研显得尤为迫切.

二、疍家的服饰风格

自秦汉至清朝以来,疍民普遍社会地位低下,甚至不能进入户籍.“浮家泛宅, 苍茫云水之穴”, 漂泊于江河海面上,“出海三分命, 上岸低头行”,过着受歧视、被压迫的生活2.由于疍要生活在舟船之上,依靠捕鱼、船渡为生,所以在岭南湿热气候、渔猎文明的影响下,服饰风格呈现出轻薄、朴素、简洁的特征.岭南疍家传统服饰款式简洁大方,面料拼接独具特色且变化丰富.历经数百年形成了稳定的视觉符号和风格特征.疍家传统服饰既传承着岭南服饰的款式风格和文化内涵,又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鲜活个性,兼具儒学和道学的互补思想,透露着朴实、中庸、自然等审美共性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服饰审美语言,彰显着岭南地区文化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缩影.但是,在服饰的空间分布上,珠江三角洲、海南、广西北海各地的疍民服饰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

1.服装款式

进行田野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疍家服装的面料、款式、色彩、图案、工艺、服饰配件等.传统岭南疍家衣裳与旧时唐装相似,上长下短、宽松阔大,袖口和短裤脚的黑布斜襟样式.在沿海常年湿热环境下,疍民服装的面料和材质倾向于简单、轻薄凉爽、色深耐脏、易洗快干的特点3.色彩多以深蓝、黑色为基调,外加靛蓝、嫣红(多用于女婚嫁服)、亮白作为辅色.服装面料多采用天然的麻、棉、蕉叶,富裕的疍民穿着薯莨绸(也称作香云纱或“响云纱”).由于疍民长期生活在水上,因此,男上衣近似于现在的无袖坎肩,男裤近似于现在的五分哈伦裤;女上装近似于旗袍改良的实用短宽衫,女裤装类似于现在宽松的七分阔脚裤,裤脚宽短,便于劳作.由于长期居于水上及岸边,多依靠牧渔贩渔为生,疍民的骨骼形态异于陆上居民,胯部较为宽大,所以裤装的臀线设计较为宽松以利于摇桨和捕捞作业.疍家人结婚时,亲朋多赠以五尺布制,新娘子穿着用红色的棉布制作而成的礼服,型似汉服.男子穿高领空钮扣的上衣,着黑色长裤.

2.服装色彩和图案

海南文昌疍家服饰色泽明媚艳丽与海南的碧水青山相呼应,东莞沙田疍家服饰以深蓝和黑色为主、色调较为质朴深沉,北海疍家服饰色彩清新、图案多以碎花为素材精致丰富、色彩饱和度高较为靓丽.疍家图案主要以鱼儿、花草、蝴蝶、渔网等为主要内容,以红、黄、蓝、紫、黑、绿、粉等多色彩线手工缝绣而成——以“线”绣为主要手法,彩色花线将蝴蝶、花卉和十字(斜线)交叉完善了几何的分割.整体来看,疍家服饰图案以概括的几何形为主要框架,再辅以线绣纹样和彩色珠片.三角图形和内置的横线代表山脉与河流,花、草、如意纹样蕴意富贵平安,鱼儿和渔网表达了对渔民出海能够满载而归的期盼.疍家服装中相对独立的图案和纹样常用平针整齐线缝,再辅以金(银)线勾边,用豆蔻针固定亮片均匀散落于纹样之间.在服装底边经常会装饰由彩色线手工缝制,有三到四条平行的分割线,相邻两条分割线之间有宽度约1~2厘米的空间,点缀有花、草、叶片、圆形、菱形、米字型等填充于其间,层次多变而富有韵律感.

3.服装配饰

疍民所处渔船和岸边环境湿热,而银制品具有消毒杀菌的用处,所以疍民喜银纽扣和耳环、手镯等银质配饰.男女腰间多系有雕刻文案的银腰带,不仅美观实用还可避免腰部因水气而引起的风湿.小孩佩戴银手镯和项圈蕴意幸福长寿.东莞沙田疍家水文化馆陈列一条疍民银质腰带,呈多排细锁链连结,宽度约1.5厘米,长度约90厘米,系疍民家族从民国时代传至今日.妇女头上裹的狗牙毡布,近似于北方妇女冬日里所用的头巾,用于挡风防晒,颜色多黑色、靛蓝色,长宽约85厘米(2.5尺*2.5尺),用红、黄、绿三色花线依次缝绣出边长约2厘米的“芽状等边三角形”,色块错落有致的排列在头巾的四周边缘,表达了疍民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般美好生活的憧憬.披戴毡布是有讲究的,要先对角折成三角形,仔细地在头上围成拱形,边角往里掖,既防风防寒,又透出一种神秘美,颇有沙田水乡妇女特色.疍家女性多在婚后打发髻、男女多赤足或着麻绳和木板串制而成的木屐以适应水上环境.

男女在劳作时喜戴由竹篾编制而成的圆筒形笠帽,遮阳挡雨.以东莞沙田疍家为例,筒形竹笠帽上直径约为10厘米、高约8厘米,下半部直径约为40厘米、高约为4厘米.为增加帽子的防水性,疍民常在帽外部刷上一层金的海棠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笠带则为疍家姑娘的手艺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多以红、橙、黄、白、紫、蓝、黑等胶丝配上闪闪发亮的贝类和小彩珠编织而成.在婚庆、端午节等重要的节日场合,疍家女性在笠帽上装饰数十朵手工制成的多色彩绢花卉,在帽檐的四周装饰长度约为20厘米的彩色珠串,在海风的吹拂下迎风荡漾,极富层次与美感.

三、疍家服饰文化的传播

疍家传统服饰蕴含着疍民对河神(海神)的敬畏之心,简约克制的边角装饰也蕴含着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寓意.与陆地服饰相比,疍家服饰在传承的过程中逐渐摆脱了夸张的形式感、剥离了外在的复杂装饰,回归了服饰本始的功能性和实用价值.这与岭南文化所崇尚的务实世俗、兼容并蓄、实干创新精神不谋而合.

疍家传统服饰文化的内涵在随着时间深化、外延在不断扩展.目前,疍家文化逐渐被当地文化旅游项目关注,着疍家服饰、唱咸水歌、水上婚礼在一定程度上都得到了传承和开发.一般男着长袍马褂佩戴大红花,女着大红色长款大袖袍服.然而,目前疍家服饰虽具有特色但仅限于舞台剧、影视剧等艺术形式中.海南文昌疍家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与绘画、舞台剧等艺术种类进行融合.东莞沙田疍家服饰与博物馆(展览馆)展示相结合,这些创新的传播和展示形式为其他类别的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借鉴的案例.疍家传统服饰出现在越来越多的音乐剧(咸水歌)、歌舞剧、影视节目中,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广传播开来,其间融入了设计师的创意构思,辅以夸张的服饰造型、精致靓丽的图腾纹样、由现代印染技术形成的渐变的色彩,增添了其艺术性和对民众的社会影响力.如图1、图2.

四、疍家传统服饰文化走进课堂

对于年轻的90后学生来讲,他们早已远离了传统服饰应用的场景,更多从影视剧作品中了解疍家服饰文化.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调研小组对岭南疍家传统服饰的资源和素材进行收集和整理,深入探索疍家传统服饰的流变、总结和归纳岭南疍家传统服饰文化的精神内涵,保留文化特色,在材质原料、制作工艺、款式风格等方面进行改良,将审美需求、时尚创意和现代精神融入其中,以符合现代生活的需要4.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现代服装设计的方式、方法进行拓展和创新性设计,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如下图为学生设计作品图3和图4

五、总结

服饰文化是时代变迁的缩影,集中体现了人们的生活习俗、社会观念和审美情趣,凝结着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双重烙印.本文以岭南疍家传统服饰文化为立足点,走进博物馆、文化馆和疍民聚居区,实地考察了岭南各地疍家传统服饰的保护和传承现状.此外,教师还积极发挥院校的资源和优势,组织学生开展以设计创新为契机的设计拓展,此种实践活动对推广和传播岭南传统服饰文化、丰富和深化现代服饰设计教育的内涵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服饰文化论文参考资料:

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企业文化期刊

中国文化论文

企业文化杂志社

企业文化的论文

本文评论:这篇文章为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服饰文化和发展现状调查和岭南方面的服饰文化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服饰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