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示范类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与羌族民间工艺生产性示范基地的构建一一以灾后羌族传统村落之汶川县萝卜寨为例类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示范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3-14

《羌族民间工艺生产性示范基地的构建一一以灾后羌族传统村落之汶川县萝卜寨为例》

本文是示范方面有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和羌族传统村落和民间工艺和汶川县萝卜寨类论文范例。

曾俊华 侯小锋 周莉

[摘 要]本文以灾后羌族传统村落汶川县萝卜寨为例探索汶川羌族民间工艺文化的民俗性、工艺特征、发展现状,并结合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有针对性地对汶川羌族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发展提出有建设性的研究方案:以生产性示范基地的构建来促进其传统工艺的传承、开发利用. 从生产性保护实践示范基地的构建,反思非遗生产性保护中从消费、传承人、产品本身存在的不可逾越的难题. 尽管生产性保护仅仅只能保护非遗的部分元素,仍然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功能,通过提升专业水平和民众文化自觉以及市场对于高端艺术品的尊重来实现对民族工艺类非遗核心技艺的传承和保护.

[关键词]汶川县萝卜寨;羌族民间工艺;生产性示范基地

中图分类号: J5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9391 ( 2018 ) 05 -0084 -06

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羌族民族民间工艺与当代羌族地区旅游产品设计人才培养”(项目编号: 20155083 )阶段性成果;西南民族大学青年教师基金项目“摄影视阈下的羌族建筑”西南民族大学青年教师基金项目(项目编号: 2016SZYQN57 )阶段性成果;四川省教育厅项目:阿坝州特色村落建设与民族手工艺生产保护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曾俊华( 1977 - ),男,重庆人,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视觉设计;四川成都  610041  侯小锋( 1973 - ),男,重庆人,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视觉设计;云南昆明  650500  周莉( 1978 - ),女,四川人,西南民族大学城建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艺术. 四川成都  610041

族民间工艺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统非物质文化生产性保护,国家 2012 年 2 月,制定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指出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 在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既增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生命力和活力,也能让当地的传承人和群众获得收益,提高他们的传承积极性,培养更多的后继人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奠定持久、深厚的基础,同时也能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化消费,扩大就业,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羌族民间工艺的哺育地地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青藏高原东南缘,是我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区. 那里有绿色生态屏障和著名的珍贵生物基因宝库. 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气候,养育着“云端的少数民族— — —羌族”,这里具有丰富的物产资源、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特别是羌族文明,拥有上千年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积淀,其中包含有独特的“刺绣、银饰锻造、羌香、羌族碉楼”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工艺和生产制作方法. 而汶川县羌族民间工艺至今虽有近千年的发展史,在这漫长的文化发展长廊里,却仍未形成规模较大的地方性特色文化产业,社会影响力不大,这与人们的关注度不高、品牌塑造力度不够、产品创新不足和产业化模式缺失等原因是分不开的. 对此通过生产性示范基地的构建,可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塑造羌族民间工艺文化品牌,促进民族工艺的发展. “目前在促进民族工艺文化产业发展与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上,我们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建立非遗活态传承保护基地. 让手工技艺类非遗因其生产性保护的开展更容易市场化、产业化.但在实践中‘保护’与‘开发’仍是个不易协调的难题.” [ 1 ] 因此,科学创新与合理传承羌族工艺优秀的传统文化,建立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基地,打造阿坝州汶川县具有影响力的羌族民艺村,促进汶川县羌族民间工艺文化产业的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步伐加快,对非遗基地与非遗人才高度重视,如何将羌族传统工艺的有关技艺、理念融入到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之中,成为当今汶川县羌族民间工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一、建构汶川县萝卜寨羌族民间工艺生产性示范基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据考古学家研究,早在三千多年以前,萝卜寨就有人类生存,大部分为羌族先民,其地处九寨沟风景区必经之地,位于高半山台地之上,因此被称为“云朵上的村落”. 对于汶川县萝卜寨的传统民居村落而言,其建筑材料为就地取材,使用黄泥夯土墙. 整个村落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而村寨中心区的民居户户串联,从民居的屋顶可通周围几家或数十家之多,并且寨内的巷道也是纵横交错,这既可以抵御外来入侵者,也成为羌族最古老的街市. 萝卜寨村落群山环绕,拥有丰饶的农林用地,因此该村寨的羌族先民以农业生产为主,是典型的农耕文化. 当地至今仍保留较为原始的宗教习俗,盛行万物有灵,以及对多神崇拜的宗教信仰. 羌族先民也常常视白石与树木都具有神灵,并将白石供奉在家中较重要的位置,也有的将白石与树枝(当地用松树枝替代树木)放置于建筑屋顶的重要位置,或者放置于靠山的墙(当地称为靠山墙)头上进行供奉,这已成为羌族古人的一种民居习俗并沿用至今,白石也因此被作为阿坝州羌族人民的保护神.

根据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公布 2014 年第一批列入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单的通知》,“阿坝州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村入选 2014 年第一批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 而在阿坝州汶川县政府的《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旅游精品村寨规划》中也提出,打造精品村寨,应依托萝卜寨当地自然人文资源,尊重羌族文化风貌,有效保留、利用当地建筑风格,更科学合理地控制、引导萝卜寨古村保护的规划管理和新村建设,协调好萝卜寨旅游开发和村民自身的发展关系,实现地区经济、社会、环境三效益统一的建设目标.” [ 2 ] 因此,“该村落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资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以及经济价值. 其物质形态资源包括有:碉楼、羌王庙、莎朗广场及祭祀广场等(图 1 ),凝集着羌族人民的宗教信仰与民族精神,非物质文化形态资源包括有:羌族语言、羌族释比文化、羌族歌舞、羌族刺绣(图 2 、图 3 )、羌族银饰锻造工艺、羌族织锦、羌医药香(图 4 、图 5 )、羌族糕点等,特别是羌族刺绣工艺,这是记录羌族人们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与农耕文化,它在羌族地区已经形成为独特的动态景观,像这些带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在当代文化旅游背景下,对树立羌族文化形象以及打造精品旅游村寨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 3 ] .

然而,这座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黄泥羌寨”在 2008 年 5 月 12 日的一场特大级地震— — —中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 因此,从政府、学者到民间都关注着这个古老的传统羌族村寨的未来命运. ……震后恢复重建中应充分尊重萝卜寨村的历史文脉,保护传统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和住宅建造风格,建成一个融入羌民族文化并具有现代风貌的新萝卜寨.” [ 4 ]

通过走访与调研,分析灾后的萝卜寨村落的建筑损毁程度、农林土地使用率、传统古老集市的依赖程度、以及游客对该村落的认知度等,结合汶川羌族民族民间工艺的发展现状,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化对羌族民间工艺发展的影响,笔者认为,首先,古老的萝卜寨村落能为汶川羌族民间工艺创意产业化发展提供研究基础与创作基地,具有较大的市场开发潜力. 其次,羌族传统民族民间艺术根植于当地的农耕文化,它有别于市井文化与都市文化,因此,重建与修复古老的萝卜寨村落,并与羌族民间技艺的传承保护、生产制作、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结合,恢复原貌与生机,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观赏与体验. 第三,经过合理利用该文化遗产、建立保护性管理机制,制定保护发展规划,加强建设管理,充分挖掘本地人力、物力与社会资源,共同将地震遗址“萝卜寨村”打造成汶川县独具特色的“羌族民间工艺生产性示范基地”,这一方面恢复了汶川雁门乡“萝卜寨村”昔日的辉煌,另一方面也使羌族历史文化与人文景观得以活态存续.

二、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的现状

在中,这座千年黄泥羌寨建筑遭受到严重的震毁,寨内的街道、公共设施,有的损坏严重,有的已无法修复,包括寨内祭祀坛、寺庙等,造成了该村落的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民族文化的极大破坏(图 6 ),“而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与粮食,作为阿坝州汶川县羌族的文化,包括各具特色的羌族语言、宗教信仰、民居建筑、民族传统技艺、文学、音乐舞蹈等,在地震前的萝卜寨都得到很好的保存与体现.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释比文化”,该文化是羌族社会中的一种宗教祭祀,也是早期氐羌先民宗教信仰之一而流传至今,然而这种文化无经书记载,主要依靠老释比口传耳授,不幸的是萝卜寨的老释比在灾难中去世,致使羌族“释比文化”传承受到了巨大的损失”. [ 5 ]

震后的萝卜寨已是满目疮痍,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荡然无存. 为此,国家以及当地政府为了纪念这座古老的“黄泥羌寨”活化石,决定将“萝卜寨村”作为地震遗址加以保存.从笔者的田野调研中不难发现,因该村寨长期无人居住,无人看管、护理与修复,原本残垣断壁的泥土筑墙又长期遭受雨水冲刷,致使其消失和腐烂的速度更加迅速,因此,由原先旅游旺季的门庭若市现在已变成为人迹罕至,极大地影响了当地政府与羌民的经济收入,也使当地旅游业的停滞和倒退,以及当地羌族文化活态传承的断裂.

灾后的萝卜寨农林种植业也难逃此劫,特别是地震后村庄周围的山体容易滑坡,植被破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气候. 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政府与村民们在灾后重建中注重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通过政府帮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因此,萝卜寨村引进“大樱桃”现代农林种植技术,既保护了当地土壤与环境,改善了村民的经济收入,也引来外地人们前来旅游与采摘,成为萝卜寨一道亮丽的梯田景观和旅游观光风景线. 特别是春夏季节的樱桃花香,秋冬季节的樱桃枝叶、四面环山之白雪皑皑,以及灌木、乔木、果林的组团搭配,形成远、中、近景的和谐艺术景观,萝卜寨现代果林的建成,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优化了生产环境,也增加了居民收入,同时大力提升环境品质和地域文化的感染力. [ 1 ]

三、建构萝卜寨羌族民间工艺生产性示范基地的对策

基于四川省政府、阿坝州政府、县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汶川灾后重建的大力支持,并针对阿坝州汶川县羌族地区经济对生产与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紧跟四川省非遗行业办,依托相关政府机构与行业企业和区域内支柱产业进行深度合作,为此,将萝卜寨打造成为具有先进的硬件环境,生态、健康与可持续发的羌族民族艺术村落,充分挖掘其生产实践资源,通过高校与企业的引入,政府参与,把该村落建成为“产业契合度高、政企合作紧密、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政企双赢”的汶川县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民间工艺生产性示范基”品牌. 重拾民族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工艺文化竞争力,实现羌族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为此我们有以下几点建议(图 7 ):

(一)构建丰富的羌族民间工艺生产保护模式

原有的萝卜寨民间工艺发展是一种自主性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缺乏外界的参与与创新,随着灾后的重建,各方学者专家、企业的介入,为羌族传统民间工艺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 当前,构建羌族民间工艺生产基地,首先要引进外来先进研发企业与本土企业共同打造生产性保护基地,改变原有的闭关自守,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新的创造力. 将羌绣制作、羌香生产、羌族银器锻造、羌族织锦制作、羌族糕点制作等民族民间工艺纳入基地,形成丰富的产业业态,并在生产的实践过程中,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创建民间工艺文化品牌,提升羌族民间工艺产品品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化消费,扩大就业,推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其次,把建立羌族民间工艺师生实习培训基地纳入到萝卜寨民艺村规划范畴,培养更多的后继人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奠定持久、深厚的基础,同时也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民间工艺文化的传承途径和宣传力度. 第三,“形成富有现代特色而保持羌族建筑风格的生产车间、体验馆、培训楼等,保证本地员工、游客及外地学员的住宿,从而依托生产厂和体验馆,逐步形成汶川羌族特色旅游景区,特色产品生产基地及相关产业较完整的体验和生产体系.”[ 6 ] 通过这样完善的“民族工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模式,即保持民族工艺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又在生产的实践过程中,借助生产、流通、销售、体验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 实际上,它在传承和保护问题上找到一条解决‘造血功能’问题的方法” [ 7 ] .

(二)加强萝卜寨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保护,构建民间工艺文化艺术村落

在田野调查发现,地震后的萝卜寨村落,因长期无人管理、护理与修复,原本残垣断壁的泥土墙长期被雨水冲刷,致使其消失和腐烂的速度不断加快,因此,将此作为羌族生产性保护基地的民族艺术村落,维持原始村寨空间功能的整体格局,修复村落及周边景观,改善村落公共设施、水体循环系统、宗教设施等. 植入各种羌族民间工艺于其中,既修缮了损毁的原有建筑,引入了长期入住的羌族民间手艺员工、实习实训的学员,又吸引了诸多的外来游客,也更加活态保护羌族民间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保护的重要生产活动场所与基地,生产性保护是促进羌族民族工艺活态保护的重要手段. 目前,积极实施国家级生产型示范基地评审,以促进生产性保护方式在民族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探索和运用. 萝卜寨的民族工艺生产性保护基地的建立可以很好的探讨羌族传统工艺文化的生产性保护实施、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是个案问题,也是当前民族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普遍存在的问题. [ 8 ]

(三)生产性保护基地的建立尊重村民权益,符合民族文化传承需求

生产保护基地是个系统工程,要统筹好政府、专家与村民的关系,本着政府主导、专家参与、村民受益的原则,重视村民的意愿和选择,修复传统民间工艺的文化生态,留住文化,避免基地最后空置. 在村民传承层面,“以人为核心”的推进,要设身处地考虑在生产性保护基地传统工艺文化传承里村民的权益和发展愿望,从保护村民的根本利益和民间工艺的发展需求出发,将民间工艺的传统传承与创新符合他们文化精神,不能强迫改变他们的民族文化信仰与文化内涵. 尊重村民的民族认同感、文化需求与信仰自由.

另一方面,要切实考虑村民对民间工艺的发展愿望,包括生活、劳动就业以及教育培训等发展机会,创造条件使村民安居乐业,实现可以持续发展. 所以解决民间工艺保护与发展问题,关键在于尊重村民对民间工艺发展的权益,盘活民间资源、修复文化生态,从固态保护到活态保护,从保护村落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到保护村落村民的整体利益,实现既增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生命力和活力,也能让当地的传承人和群众获得收益,提高他们的传承积极性,培养更多的后继人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奠定持久、深厚的基础.

总之,萝卜寨是古氐羌文明的活化石,在当地不论是羌族语言、民居生活、饮食服饰、文化风俗与节庆娱乐等无一不渗透出古羌文化,她既是羌族人们栖居的场所,同时也是文化孕育的载体. 萝卜寨打造成为阿坝州汶川县“羌族特色民艺村寨”,涵盖有羌族刺绣技艺、羌药香制作工艺、羌族糕点制作方法、羌族织锦方法以及羌银饰锻造技艺的特色鲜明的民族民间工艺,它应该注重传统羌族文化与工艺的传承、保护与融合开发,是集羌族民间工艺的生产、培训、文化展示、体验、文创产品及销售等多重功能为一体的羌族民间工艺集成店与生产性保护基地. 萝卜寨民艺村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文创产品,既为当地政府与村民产生经济效益,也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从而构建适合阿坝州当代羌族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创新发展的本土化道路.

示范论文参考资料:

此文评论:这是关于羌族传统村落和民间工艺和汶川县萝卜寨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示范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示范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