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比较研究类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和热钱的概念界定与规模测算方法比较方面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比较研究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3-18

《热钱的概念界定与规模测算方法比较》

本文是比较研究类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跟热钱和概念界定和测算相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目前中国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大规模的异常资金或称为热钱的流动威胁着我国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安全,影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国际热钱流动的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但是经济学家在很多层面上存在着分歧,主要是对热钱概念的界定比较混乱,以及由此导致的规模测算口径不一、测算方法各异.本文对热钱定义进行了讨论,然后综合衡量了测算热钱的几种主流方法,并对我国热钱流入规模进行了测算.估算结果表明,尽管不同方法下不同口径的测算结果存在差异,但这些估算方法在一定时期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一、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不断发展,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速度不断扩大和加快,流动方式也日益多样化,对活跃市场经济有积极意义.资本跨境流动愈来愈成为经济生活中的常态.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国际资本在世界金融市场的正常、有序流动能促进全球资本的合理配置,对世界经济,尤其是对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由于政策性、复杂性和投机性因素,短期国际资本流动逐渐由保守避险资本异化为积极国际投机资本(俗称“热钱”),它的巨额频繁流动往往伴随当事国资产和货币汇率的异常波动,对一国的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无论是20世纪90年代末接连发生于墨西哥、东南亚、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危机,还是由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热钱流动在其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使得各个参与方不得不对热钱流动的影响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以采取适当措施防范风险.

2005年7月21日,我国正式启动人民币汇率改革,之后人民币基本处于升值态势,同年房地产等资产不断上升.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不但率先走出经济探底的泥潭,而且随着汇率形成机制的不断深化和国家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中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而这一现象也吸引了以逐利为本性的国际投资者的目光.非正常的热钱流入不仅会助推我国证券市场和房地产的非理性上涨,使资产泡沫加剧,而且热钱的持续流入会加大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由于热钱的逐利性,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实现后,流入的热钱取得的相应的投资收益就会流出中国,热钱在快速流出时对一国金融安全危害很大.那么,热钱抽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究竟会有多大?这取决于近年来流入我国的热钱规模到底有多大,因此正确估计近年来流入我国的热钱规模就成为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热钱的概念及其特征

短期国际资本中投机性较强的资金被称为“热钱”或“国际游资”,国际上并不存在统一的定义.侧重于热钱的投机性和获利性,权威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2000,中文版)将热钱定义为: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资金持有者或者出于对货币预期贬值(升值)的投机心理,或者受国际利率差明显高于外汇风险的刺激,在国际间掀起大规模的短期资本流动,这类移动的短期资本通常被称为热钱(游资).强调热钱最重要的特征:高流动性和高敏感性,Handa在《货币经济学》(2000) -书中将热钱定义为:在国家之间具有高度流动性,对利率波动、汇率预期变化及安全和可兑换性极为敏感的资金,这些资金易受突然的逆转事件影响. 《美国传统英语词典》中的定义为:热钱是其持有者短期内能够快速地转变投资方式,并带来高收益的货币.这一定义揭示了热钱本质上的投资与投机变换的特性.

在我国,对热钱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何泽荣、徐艳( 2004)认为热钱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高敏感性、高收益性与高风险性、高流动性与短期性、投资的虚拟性与投机性这四个特征的短期投资资金.王国刚、余维彬( 2010)认为,热钱是指期限在1年以内的国际资本流动,因此外商投资企业推迟汇出的投资收益不算热钱.张谊浩、裴平、方先明(2007)认为短期国际资本流动追逐的是短期利润,特别是投机性短期资本频繁流动于各国之间,通过套取空间或时间差价,追逐远高于平均利润的投机收益.根据张明与徐以升( 2008)的定义,热钱既包括短期投机性资金,也包括长期投机性资金,因此未汇出投资收益自然应该纳入热钱的范畴.寻晶晶( 2008)认为“热钱”是一种投机性短期资本,它只为追求最高报酬以降低风险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通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快进快出,寻求短期回报.“热钱”的天性又决定其一定会在泡沫到达顶点前集体撤离,届时将引发资产泡沫破灭,导致全面金融危机.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热钱的概念没有严格统一的界定,但是对热钱的高流动性、高敏感性、逐利性则基本达成了共识.考虑到我国资本账户管制较严,境外资金在短期内无法大规模流动,故严格意义上来讲,上述热钱的性质无法满足.因此对于流入我国的境外热钱,要结合我国特有国情对其定义进行相应调整.由于现存资本管制决定了热钱在我国“易进难出”的现实,本文采用如下定义:热钱是所有制度外流入、国际间短期资金的投机性移动,追求汇率变动利益的投机性资金.

三、热钱的主流测算方法

随着金融创新产品的不断涌现,资本的长短期限也日益模糊,加之热钱的流动本身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复杂性,热钱入境难以得到有效管制,准确测量其规模难度较大,不同的统计口径对应的测算精度不一样.

目前,利用国际收支平衡表( BOP)估算热钱规模主要有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类.

(一)直接法

直接法通过BOP中若干个对国内风险异常反应迅速的短期资本外流项目来估计资本外逃规模,属于狭义资本外逃的估计,包括错误与遗漏法和卡丁顿游资法.最初是认为国际收支平衡表( BOP)中的“净误差和遗漏项”反映了未被记录的非正常资本流动,而直接把这一部分金额归为热钱.该项目数值为正,则认为在统计之外存在热钱涌入,若为负则表明存在资本外逃.Cuddington (1986)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适当改正,公式为“热钱等于误差与遗漏项(流入)+私人非银行部门短期资本流入”,其思想是通过用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几个项目直接相加而得到短期国际资本流动规模.Kant (1996)又对此进行了扩展,加上证券投资差额这一项,从三个口径对热钱规模进行了测量.

运用直接法对我国热钱规模进行测量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种.第一种,直接运用直接法进行测算(杨胜刚和刘宗华,2000;修晶和张明,2002),或对基本公式加以调整,如尹宇明和陶海波(2005)用以净误差与遗漏为基础的直接法估算了热钱的规模,并根据我国国际收支实际情况和热钱进入中国的渠道对测算数据进行调整,他们的计算公式是:热钱等于国际收支净误差与遗漏+私人非银行部门短期资本流入+以其他名义通过正常渠道流入的短期投机资本.这个估算公式存在两个明显的不妥之处,其一,把误差与遗漏项中的误差认定为热钱;其二,尹、陶认为进出口贸易不是热钱流动的好渠道,没有将贸易渠道纳入热钱规模的计算.第二种,只是沿用了直接法将几个项目直接相加的思想,选用其它可以反映热钱流入的项目进行测算,如刘莉亚(2008)选取了超额贸易顺差、超额经常转移和错误与遗漏项(正)三项;曹媚( 2009)则选取了进出口伪报额(进口低报和出口高报)、投资收益下的投机资金、经常转移下的投机资金和外债年增量+QFII五项来测算流入我国的热钱规模.

(二)间接法

间接法(也称世界银行法)具有更普遍的实用性.世界银行于1985年首次运用该方法对各国进行了资本外逃估计,其基本思想是将一国正常的资金来源减去合法、正常的运用,剩余部分即监管外、非预期的资本流动,基本公式为:短期国际资本流入等于外汇储备增量一经常项目顺差-FDI净流入一外债增量.这种方式估算的热钱流动既包括合法流入,也包括非法流入.运用间接法测算流入我国热钱规模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直接运用间接法基本公式进行测算(王世华和何帆,2007).第二,调整或替换外汇储备增量,如刘莉亚(2008)将外汇储备增量项替换成外汇占款增量.第三,调整贸易顺差或FDI净流入,如张谊浩和沈晓华(2008)将贸易顺差项替换成正常贸易顺差(即不含热钱成分的真实贸易顺差),许涤龙和侯鹏( 2009)则对FDI净流入中隐藏的热钱进行了测算.第四,全面调整外汇储备增量、贸易顺差及FDI净流入(张明和徐以升,2008;陆静和罗伟卿,2010).张明等认为外汇储备增量可能由汇率变动、外汇储备投资损益、央行对中投公司的转账、央行对国有银行及券商的注资、商业银行以美元缴纳本币法定存款准备金等因素引起,这部分不属于热钱,必须进行剔除,并考虑到贸易顺差和FDI中隐藏的热钱,利用全面调整后的外汇储备增加额一贸易顺差一FDI+贸易顺差中隐藏的热钱+FDI中隐藏的热钱,得到最终估算的热钱流入规模.

综上所述,当前对热钱规模的测算基本以直接法和间接法为主,而诸多学者对热钱估算方法的改进也是建立在这两种方法的基础之上,不同方法的统计口径不同,优缺点迥异.

四、不同测算方法下的热钱规模测算结果比较研究

本文在梳理与评价国内外关于热钱规模估算方法的基础上,选用直接法与间接法不同的口径,利用表l的数据,估算我国2006- 2015年全球流动性输入我国的规模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

(一)直接法测算热钱规模

在直接法下,用两种口径测算热钱规模,分别为错误与遗漏法和卡丁顿游资法,计算公式为:直接法l等于净误差与遗漏;直接法2等于净误差与遗漏+私人非银行部门的短期资本.

1.错误与遗漏法测算

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净误差与遗漏项起到平衡收支的作用,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编制以国际收支统计申报数据为基础,综合利用海关、人民银行、旅游局等其他相关数据.通过贸易、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等项目流入境内的净流量,在原则上应该与外汇储备增量相等,但来自于多个部门和不同统计系统的数据,与国际收支统计在概念、口径、记录原则上不尽相同;同时,在各个部门的数据中,某些交易也难以全面记录,因此将这些数据汇总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就可能会形成误差与遗漏.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增设误差与遗漏项,使经常账户、金融账户与外汇储备的变动一致.

错误与遗漏法认为净误差与遗漏项为正值存在热钱流入,为负值表明存在资本外逃.由表1可知2006-2015年国家收支平衡表中净误差与遗漏项的变动情况:2006-2008年净误差与遗漏项为正,分别为36. 281亿美元、132.9亿美元和188. 444亿美元,说明这几年热钱涌入境内,并且热钱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后该项连续为负,占贸易总额的比重也显著高于长期均值,说明跨境资本持续外流,且2013 -20 1 5年热钱外流有加速之势.

这种方法计算简单直观,但存在着固有的缺陷,比较明显的是,2010年由于发达国家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国际资金大规模流向新兴市场,我国存在热钱涌入的风险.但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10年我国的净误差与遗漏项为一529. 36忆美元,即存在资本外逃,这与事实相违背.因此不能直接用净误差与遗漏项代替热钱规模.

2.卡丁顿游资法测算

一般来说,误差与遗漏项统计了未被记录的资本流入与流出,这非常符合非法流入境内热钱的特征.如通过非法途径跨境流入的热钱大部分可以反映在净误差与遗漏项中.卡丁顿在此基础上加入了私人非银行部门的短期资本流入,基本公式:热钱等于净误差与遗漏+私人非银行部门的短期资本.

私人非银行部门短期资本流入反映的是进入国家统计的,具有投机资本特点的私人资本流入.本文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项目差额”与“资本项目差额”之和来估算“非银行部门短期资本流动差额”,结合表1数据对流入我国“热钱”规模进行估算.

根据此法估算,2015年热钱累计流入规模达1426. 743亿美元.从热钱流动方向看,2006- 2015年我国热钱为净流入;从流动规模上看,在2006-2008年热钱大规模流入我国,2008年出现了一个爆发式的增长,达到4424. 643亿美元,这与2006年、2007年、2008年通过经常项目流入国内的资本金明显增加有关.2009年后流动规模有所减小,变动幅度不大.

3.直接法在不同口径测算结果比较

用直接法在两种口径下测算的热钱流动状况如图1所示.尽管两种口径计算的热钱规模有所差异,某些年度上的流动方向也不尽相同,但大体趋势是一致的.2006-2008年,两种口径的估算都表明流入境内的热钱规模在2008年之前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在2008年时流入规模最大;而在2009- 2015年,口径1测算的结果显示我国存在热钱流出,且在2011年后流出速度加快,口径2下热钱仍然流入我国,但流入量在2009- 2013年期间持续减少.从波动幅度来看,口径1估算结果的波动幅度较小,而口径2估算结果的波动幅度较大.

(二)间接法测算热钱规模

根据世界银行的热钱定义,热钱等于外汇储备增量一经常项目顺差-FDI净流入一外债增量.如图2,间接法测算的2006- 2015年我国热钱流规模的估计结果表明,2007年伴随着国内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火爆,热钱大规模跨境流入;2008年在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深化期间,热钱流出大幅增加;2009年,跨境资金高度流动,再次盯上率先在金融危机中复苏的中国经济;此外,一系列金融改革政策的出台加快了资本账户开放,刺激了跨境资本流动,热钱在2012 -2014年期间波动性比较剧烈:2012年、2013年、2014年分别经历了净流出、净流入、再次净流出的剧烈波动过程;2015年外流速度加快,这是因为当时美联储正式进入加息周期,人民币存在贬值预期,我国热钱外流压力加大.

(三)直接法与间接法的比较

图2汇总了不同方法与口径下中国面临的热钱流动规模.由于采集数据和样本的限制,三种方法测算的结果在具体数值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总体趋势大致相同.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我国热钱的流动有以下特征和趋势:

1. 2006-2008年,由直接法在两种不同口径下的测算可以看出,这个阶段我国热钱流入规模不断增大

热钱流入规模在2008年出现峰值,这个时期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该因素对短期资本流动有一定的影响.但是间接法测算结果有所差异,这跟该方法中的去除外债增量、FDI净流入和经常项目顺差有关.2006-2008年经常项目顺差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2. 2008-2012年期间中国热钱波动性不大,热钱进出的方向也不确定

这个阶段,一方面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市场投资者造成了负面影响,促使资本外逃;另一方面我国继2005年启动汇改后,在2010年6月连续两次实施了汇率改革,提升了市场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加速了热钱流入,两个流动方向的相互影响使热钱波动幅度不大.

3.从2006- 2012年整个样本时间段来看,三种方法的测算结果都显示热钱流动的规模在不断的改变

错误与遗漏法和间接法的测算结果中,在不同阶段,不仅热钱流动方向有变化,而且规模也在不断调整.特别是在间接法测算下,2012 - 2014年我国热钱经历了净流入和净流出的剧烈波动,直接法在两种口径下都无法捕捉到这种热钱快速流入、快速流出交替出现的特征,这也说明了中国对于短期资本流动的管制无效.

五、结论与建议

热钱流动是近年来我国的热点研究问题.本文在阐述热钱内涵、特征、估算方法的基础上,用直接法和间接法估算了中国面临的热钱流动.估算结果表明,尽管不同方法下不同口径的测算结果存在差异,测算的热钱流动方向也不尽相同,但不同估算方法在一定时期内具有高度一致性,如2008-2012年三种结果都显示我国热钱波动幅度较小.直接法在两种口径下的测算表明,2006-2008年我国存在热钱流入,且规模不断扩大,在相同时间达到高峰值.

对热钱流动的规模估算是争议较大的领域.事实上,正如本文所展示的那样,没有一种方法是非常严谨和完美的,但只要长期采用特定方法进行估算,就能把握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大致趋势.

比较研究论文参考资料:

点评:上文是一篇适合热钱和概念界定和测算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比较研究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比较研究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