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作品方面有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和杨卫:黄于纲的一件作品有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作品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3-30

《杨卫:黄于纲的一件作品》

本文是作品有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和黄于纲和杨卫和作品方面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杨卫

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要表达的艺术观点与人生态度.但是,数年来持之以恒地围绕着一个地方进行创作,将该地区的沧桑人事和日常生活,转换为无数种形态的艺术作品,来重复地演绎一个千年不变的生老病死的人生主题,这样的艺术家却是十分罕见.因为这不仅需要有抵挡外界诱惑的能力,还需要有深刻的理解力和洞察力.这就像康德之于柯尼斯堡,卡夫卡之于布拉格,均能够从一座城堡看出整个世界一样.其中既要有理解的深度,也要有存在的定力,当然,更重要的是还要有一种对生命的虔诚.在我认识的艺术家朋友中,也有这么一位年轻人,他不仅选择了一个被现代化中国抛弃和遗忘的偏僻山村,来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母题,数年来始终如一地加以挖掘,而且还把自己融入其中,长期和当地村民生活在一起,朝夕相处,休戚与共.这种疏离于现代文明的“下放”体验,不仅使他的人生扎根于底层,体会到了真实的人性与生命的苦难,也使得他的作品迥异于当下一些流行艺术样式的表面光鲜与炫丽,而获得了真诚、淳朴、敦厚,以及庄严与肃穆的精神品质.这个艺术家就是我的同乡黄于纲.

黄于纲,成长于湘中偏北的一个醇美之地——桃江,那里山光明媚、水色秀丽,自古便以水清、花艳、人美三绝而著称.1928年,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黎锦晖先生,曾以桃江为背景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桃花江上美人窝》,后经多人演唱,风靡天下,传遍海内外.桃江因此而闻名于世,也因此而跟“美”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于纲生长在这样美不胜收的环境中,自然对家乡和故土会有一种深深的眷恋.多年以后,他从美院毕业,放弃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独自跑到湘西一个边远、偏僻,而又贫穷的小山村落户,不能不说没有受到家乡的那些美好记忆的牵引.事实上,正是山美水美人美的桃花江,催生了黄于纲身上的艺术细胞,使他从小就对绘画产生兴趣,有了强烈的表达冲动.

2002年,黄于纲如愿以偿地考上了美术学院,应该说,这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因为美院不只是提升了黄于纲的绘画技术,更是启蒙了他的思想,使他由此打开眼界,了解了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也接触到了当代艺术.这期间,黄于纲对当代艺术的社会介入,以及语言的观念表达产生了兴趣,并从多种艺术角度进行尝试,创作了不少颇具新意的作品.不过,与许多年轻艺术家不同的是,黄于纲一直都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喧嚣与骚动保持着距离.所以,他的作品不是一味地求新,而是侧重于自我的生命体验,尤其是对遮蔽的社会底层生活投以关注,并从过去的语言形式中吸收能量,重新赋予其表现的生机与活力.这使得黄于纲的艺术作品,在众声喧哗中获得了别具一格的个性.正因为如此,他于2006年的毕业创作,在当年美院的毕业展上摘得一等奖,并同时赢得了各种社会赞誉.

然而,就在黄于纲在艺坛展露才华,逐渐引起外界关注时,他却避开众人视线,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意想不到的决定.那就是放弃眼前的拥有和优裕的城市生活,独自跑到湘西一个叫“凉灯”的地方落户,自愿当了一名新时期的“插队”青年.黄于纲的这种选择,自然是令许多人不解,但是,却贯穿了他的艺术思想,或者说与他的人文诉求密切关联.黄于纲为什么要选择乡村?因为这是一个被现代社会逐渐遗忘的角落.但也正是这样一片热土,曾经托起了黄于纲的成长记忆,给过他许多美好的憧憬与幸福的回味.如今,受城市化浪潮的席卷,乡村已被现代社会所裹挟,失去了原来的勃勃生机.黄于纲重新回到乡村,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借助艺术的审美之力,来揭示这种变迁带来的创伤,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同时,引发人们对现代性问题的思考.那么,为什么会选择一个叫“凉灯”的地方呢?我想,除了巧合,大概还是因为凉灯最能代表中国的乡村.这不仅是因为这里偏僻落后,更因为其凉灯的地名,有某种蜡炬成灰、灯火燃尽的悲剧感.显然,黄于纲是要以此为中国乡村社会的典型,通过艺术的创造性转换,将这盏逐渐熄灭的灯火,重新点燃起来.

自2006年开始,黄于纲就以凉灯的一户普通人家为线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记录,展开了对中国乡村社会的微观叙事.他的作品涉及造型艺术的方方面面,有油画,有水墨,有速写,有影像,有摄影,有雕塑,也有装置等等.总之,只要是当代艺术中出现过的语言,均被黄于纲运用起来,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地介入到了对凉灯、对乡村社会的发现与表述之中.而这些原本已经数见不鲜的形式,甚至早就落伍的语言,也因为接连地气,而通了神韵,重新焕发出了表现的生机.比如“苏派”油画,曾一度被意识形态抽空,成为了一个空洞的躯壳.而今被黄于纲重新发挥出来,作用于真实的现场,又还原到了它最初的写实内涵,具有了现实的温度与朴实的力量.再比如装置作品,在各种展览上层见叠出,早已没什么创新之意,而黄于纲就地取材,从凉灯挖掘一些现成品进行创作,却也让装置艺术贴近于生活,拥有了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自当代艺术失去了语言的原创性之后,大都转向了社会性的叙事,以某种问题意识来充盈表现语言,确实也为当代艺术的观念拓展和延伸创造了新的生机.但是,由于缺乏真实的体验,许多社会性的介入往往都是流于表面,而沦为某种观念的游戏,失去了精神的内核.尤其是年轻一代艺术家,受网络的影响,从虚拟世界中涉足问题,摄取图像,更是抽离了生命体验,将观念变成了空洞的概念.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黄于纲却独辟蹊径,深入最为底层的乡村社会,去体验疾苦人生,从中吸收表达的素材,无疑使得他的作品获得感人至深的能量.与此同时,一些逐渐疲软的艺术形式,因为注入了这些感人的因素,而纷纷复活,在黄于纲笔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语言形式承载着社会变迁的内容,为将来人们理解我们今天的时代,提供了真实的语言凭证.如果说这是黄于纲深入“凉灯”写生和创作的意义,那么,他从微观进入到宏观把握,所完成的这“一件作品”,应该说已经构成了今天的一部社会史诗.

作品论文参考资料:

文学作品投稿

文学作品赏析论文

摄影作品投稿

作品投稿

文学作品投稿网站

挑战杯学术论文作品

此文评论,此文为一篇适合黄于纲和杨卫和作品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作品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作品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