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注方面有关论文范文例文 与基于儿童立场 关注道德相关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关注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2-01

《基于儿童立场 关注道德》

该文是关于关注相关论文范文和道德和立场和儿童相关学术论文怎么写。

【摘 要】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新兴课程,是在原来的《品德与生活》教材的基础上改编而来的.与原来的《品德与生活》教材相比,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在编排上的特点是尊重了儿童立场,以儿童道德的发展为主,主要体现在教材的内容编排是从“儿童兴趣”出发的;教材的思维逻辑是从“儿童认知”切入的;教材的对话形式从“儿童活动”设计的.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教材特点;儿童立场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新兴课程.《品德与生活》这一教材在经过14 年的使用后,于2016 年更名成了《道德与法治》,从书名可见其教学主题随之改变,教师也应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要在对教材充分研读的基础上开启新的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在编排上尊重了儿童立场,以儿童的发展为主,这与当前课程改革强调的“生本教育”“学为中心”的基本理念是相符的.教师只有充分把握《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排特点,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以此引领学生进行高效化的道德与法治学习.

一、教材的内容编排——从“儿童兴趣”出发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道德与法治》教材在编排上注重“从儿童兴趣出发”,这主要体现在与原来的《品德与生活》教材相比,《道德与法治》教材增加了歌谣和连环画,而且在表达话题时,语言和对象也都发生了变化.而这诸多的改变之处,都是围绕儿童的心理个性特征和家庭环境等出发的,通过抓住每一细节点来凸显出教材编写中的“从儿童出发”思想.

1. 从“儿童兴趣”出发,增加歌谣与连环画

低年级学生对于歌谣与连环画是十分喜欢的,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从“儿童兴趣”出发增加了歌谣与连环画.

(1)增加了朗朗上口的儿童歌谣

在一年级上册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其歌谣数量足足比以往的教材多了10 首.如,以往的教材中关于遵守交通规则部分内容,是通过填空来呈现的.而现行教材对这一内容就编写了一首儿歌,以让学生更加关注对儿童中交通规则的学习,更有效地树立起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这样的转变也体现出,教材的编写以及教学都应该尊重儿童的真实需要和学习特点,要采取有效的方式来促进知识教学的高效性.

(2)增加了丰富多彩的故事连环画

从儿童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更愿意接受故事的形式,这也是儿童普遍具有的特点.在之前的教材中,针对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只编写了一个连环画故事,那就是“钟姐姐对我说”.而现行教材中的连环画高达六篇,在课本的2~3 页有“上学啦,真高兴”,6~9 页是“交朋友”,第33 页为“小熊想提问”,第46 页的故事是“危险是怎么发生的”,第49 页是“没早睡,真糟糕”,课本62~65 页的“团圆”.这足以说明这套教材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把握和尊重.

2. 从“儿童兴趣”出发,改变表达话题

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是以表达话题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的,与以前的《品德与生活》教材相比,《道德与法治》教材从“儿童兴趣”出发从话题内容和话题对象两方面进行了改变.

(1)话题表述语言的改变

在原来的《品德与生活》教材中,表述话题时采用了偏于成人化的语言.如,第一册教材中的第4 页编排的是“新生活开始了”的话题.儿童由于思维层次的欠缺,所以尚不能对“生活”的含义进行理解,而什么是“新生活”也会让学生疑惑.而对于这部分内容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是以“上学啦、真高兴”这样的语言进行表述的,这样的语言表述抓住了儿童表达的特征,更符合儿童的语言习惯.再如,“养成饮食好习惯”是原来《品德与生活》第一册41 页中的内容,儿童很难接受“饮食”这种表述方式.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标题为“这样吃好吗”,采用儿童表达般的语言习惯,以提问的形式来推动他们进行思考,为课本语言赋予了更多的儿童化气息.

(2)话题对象的改变

小学开学的第一天,象征着儿童从幼儿园步入了小学的新天地.这会让他们的内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为此在第一册的《道德与法治》中,就展示了与儿童进入小学内心的不安有关的图片,而教材是针对所有一年级学生的,对于那些内心产生了与课本所描述的情绪相同的儿童,课本内容没有回避,而是提高关注度,也借此来让这部分“小众儿童”受到其他同学的关爱.

在“上学啦,真高兴”的话题中,第二页的左下角就编入了一张体现小女孩依恋父母的图片:父亲送小女孩来到校门口,但小女孩迟迟不愿进学校.而后在教师的开导下,她向父亲挥泪告别,牵着教师的手慢慢地走进学校,她内心深处的不安也渐渐消散.与这一编写方式相同的,还有第33 页的故事“小熊想提问”和62~65 页的故事“团圆”,前者揭示的是某些儿童想要参与课堂问答,但却不知该如何提问的现象,后者表现出留守儿童对家人的怀念,它们无不是对“小众儿童”的关注.

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意识,紧扣教材中所包含的深刻内涵,要针对每位学生进行精细化的教学设计,关注每一位学生,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不经意间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从而在充满爱的氛围中感知道德与法治知识.

二、教材的思维逻辑——从“儿童认知”切入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在编排时,是顺应儿童的生活与成长轨迹的视角的,是从“儿童认知”规律切入的,因此,更加符合了小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认知规律.

1. 基于儿童认知——由浅入深,梯度呈现

在编写《道德与法治》教材时,编委的思维逻辑紧紧围绕学生成长的轨迹出发,以便以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来培养他们的生活智慧.从教材所编写的内容来看,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过程的变化,以螺旋式推进方式来达到学生的发展与课本相适应的目的,以此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实现更有效地自我管理.针对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于低年级学生,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中年级学生,则重在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习习惯上;而到了高年级阶段,则把核心放在如何与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上.

《道德与法治》教材通过“主题——课题”的方式把同一主题置于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学中,丰富了主题的核心内容.如,主题“我”,对一年级的教学,要求学生从自身习惯入手,而到了二年级,则需注重对课余兴趣的培养,当步入高年级阶段,则需学生更多地在生活中挑战自我.可见,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而言,尽管主题一致,但在不同层次的课题中能使主题更加升华.这样的教学策略亦有助于学生推动思维层次的提高,拓宽他们的思维空间,在不断地培养中实现生活能力发展,让学生在不断地成长中实现智慧地发展.

2. 基于儿童认知——由“我”及“他”,逐步推进

学生在年龄不断增大的过程中,生活场所也会不断地拓展,进而就会不断地同外界进行联系.所以教材除了要重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更应为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服务.

《道德与法治》这一新版教材的发布,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主动意识中学习,让学生不受“唯我主义”思想的影响,改变传统学习中的功利思想和工具主义,以从中学到更多有利于自身智慧提高和价值实现的东西.不仅如此,教材还把“共在”思想贯穿其中,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去建立内在联系,从而实现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连接.这样,便于学生在回顾“历史”中探寻文化的源泉和井绳;在经历“当前”中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在遥望“将来”中梳理可持续发展观念,做到在生活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的主线为“自我—家庭—学校—社区(家乡)—国家—世界”,是随着学生的成长阶段分段设立的,主要覆盖了学生的成长、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实践、国家生活以及世界大同这六个方面.让学生在这一主线的引导下,就能形成“万物一体”的哲学思想,从而在理解各方面的关系中,领会自身同他人、社会和自然的紧密关联;进而在不断关联中,使学生的意识从自我发展为复合,在交错的环境中去体会文化与生活,借此推动学生拓宽思维,以更宽广的视野在知识和生活中自由驰骋.

三、教材的对话形式——从“儿童活动”设计

教材不仅是呈现教学内容的载体,而且是引导学生开展学习的载体,因此,教材中的对话形式设计是十分重要的.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编者从“儿童活动”视角设计了对于对话形式,选用了一些色彩清新的图画和童趣十足的文字,刻画了可爱的人物形象,无不让学生为之着迷.基于这一些儿童化的对话形式,就可组织学生进行对话,但应注意对话的发生应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以真正吸引学生参与道德实践活动.

1. 设置设疑式栏目,激活对话兴趣

与原来的《品德与生活》教材相同,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在每一课的设计上都是分栏目设计的.所不同的是在原来的《品德与生活》教材中,都通过陈述的方式来进行栏目说明.如第二册第8 页的“这也是爱”和第26 页的“奇妙的光和影”等.而《道德与法治》教材在栏目名称的设计上引入了疑问题目的方式.如在第二册的第3页中,栏目名称为“这样做好不好”,还有在第38 页中为“家人的爱藏在哪里”等.这样利用充满疑问色彩的名称,就能第一时间吸引学生与课本展开对话,从而实现主动地参与思考.

2. 设置生活式活动,突显实践智慧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与活动紧密相关综合型学科.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运用了生动的图画表现形式和语言,来吸引学生对有益活动的注意,借此就能有效地开展生本对话.在丰富的图文表达中,新课本涵盖的范围是非常广阔的,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适合儿童的学习活动.

这一些学习活动的呈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道德与法治》第二册第17 页的“找不同”属于游戏活动,第25 页的“种花草”属于种植活动,第35 页中的“家族树”属于填空活动,第42 页中的“小谜语”属于猜谜语活动,第48 页中的“折衣服”属于家务活动.有些章节还鼓励教师带儿童到户外进行活动.如,“风儿轻轻吹”这一课中,前两个栏目占据了第18 和19 页,其中都是一些小朋友在有风的环境中玩耍的图片,而且还以儿歌的形式来增添神秘感,吸引学生投身于制作风车的活动中.对低年级的孩子而言,他们自然是喜欢这种具有活泼性的文字和图片,所以学生就能更主动地参与到生本对话之中.而且,还能从课本中发现,其编写意图是希望教师能让课堂更具开放性,以便学生在广阔的天地中自由地体验风的存在.

从中可见,教材所所编排的儿童活动都是与他们的生活联系紧密的,而且通过在活动时向教师的讨教、与同学的合作以及自主地思考,让学生能体会到更多的联系……学生在课本活动的指导中,就能更好地提升个人生活的智慧.

3. 设置生成性讨论,促进思维提升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不仅活动丰富,而且设置的交流环节也多.这一形式正好符合低年级学生生字掌握量不够的情况,与其让他们书写,还不如用口头表达来得更有效.而且在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时,学生还能不断从课本中找到有用信息来证明个人观点,有利于推动其提高思维能力.通过讨论学习,他们经思考得出的结论还会更深刻地印在脑海中,并在生活中进行应用,这样,不仅对儿童的道德培养有促进作用,更有利于儿童的思维提升.

例如,在《道德与法治》第二册教材中,发起话题讨论的地方将近40 多个,其内容涵盖的方面亦是非常广的.对于这些主题讨论,教师应注意两个方面:首先要广开言路.也就是要为学生营造自由讨论的环境,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真正做到对学生自尊心和积极性的保护.而且还应注意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能实现更多地交流和互动.其次要引导学生遵守礼序.教师应针对低年级学生在讨论中欠缺能力的现象,引导学生在充分了解话题内容的基础上,学习分组、分工、汇报、倾听、记录以及补充总结等讨论方法,在方法的指导下完成讨论,从而实现更高的效率,借此提升学生的思维质量.

总之,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是基于“儿童立场”编排的好教材,能够有效地引导儿童进行高效化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儿童立场引导儿童树立起正确的道德法治意识,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注论文参考资料:

关注杂志

特别关注杂志订阅

特别关注杂志在线阅读

特别关注杂志

结束语:本文是关于道德和立场和儿童方面的关注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关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