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特征学术论文怎么写 跟周礼的行为特征类论文例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特征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4-10

《周礼的行为特征》

本文是特征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怎么写与周礼和行为特征和特征相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对“周礼”的研究,过去的学者多注意其社会制度的含义,尤其关注“礼”所体现的社会等级、社会强制.近来对“礼”的考察,逐渐注意到“周礼”对一个人群行为方式的教化作用.人们认为,“礼”的强大约束作用,是因为它起源于事神,也就是说,“礼”的法理力量来自事神.这无疑是有其合理性的.然而,只是说“礼”是从宗教仪式中发展过来的,还不足以通晓“周礼”的质性.“礼”还有一个传统的古义:“礼者,履也.”顾名思义,“履”是脚步,是向神进献贡物时的步履.“步履”当然是行礼时的行为,用这样一种行为来训释“礼”,其特别之处何在?回答是,它实际道出的是我国古代祭神的一个显著特征,那就是:对神的敬畏、祈祷,不能或主要不能表现为语言,如忏悔、祷告之类,而是表现为行为的规矩.什么意思呢?在《圣经》等经典中,我们常看到一些敬神的诗篇,充满了“神啊,赐我…… ”的句式,但是,在整部的《诗经》三百篇中,你几乎找不到这样的句子.这是为什么呢?回答这样的问题,请先看《诗经·小雅·楚茨》篇中对事神活动的记述.诗曰:

济济跄跄,洁尔牛羊,以往烝尝.或剥或亨(烹),或肆或将.祝祭于祊.祀事孔明,先祖是皇.

又曰:

执爨踖踖,为俎孔硕,或燔或炙,君妇莫莫(敬谨貌).为豆孔庶,为宾为客,献酬交错,礼仪卒度,笑语卒获(矱,规矩).神保是格,报以介福,万寿攸酢.

又曰:

我孔熯(谨之假借字)矣,式礼莫愆.工祝致告:……卜尔百福.

三段诗句,都是在强调祭祀中的行为,如宰杀、摆布祭品以及礼后的宴会等,贡献之物不缺,行礼进程如仪,没有差错闪失,才可以说得上“祀事孔明”,“先祖”才能“是皇”,来享受贡献;祭祀者“孔熯”(谨慎)、“式礼莫愆”,交通神人的工祝才可转达神意,降赐百福.这里,和神直接交通的,不是祭祀中的子孙,而是典礼必有的代理者,即工祝之人.尤值得注意的是第二段引文中的内容,不单祭祀程序中行为如仪,祭后的宴享中,每个人的献酬、言笑,也都须合乎规矩.这就是说,神威是直管到祭后的人事活动的.这些所谓的“卒度”“卒获”,就是所谓“威仪”.另有一首《大雅·既醉》篇,表现的是祭祀中工祝代表公尸(祭中装扮祖先者)转告神的赐福之意.诗篇唱道:“其告维何?笾豆静嘉,朋友(助祭者)攸摄,摄以威仪.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这“威仪”,正是指祭祀者在祭神典礼中间行动的中规中矩.

祭祀中,献祭者方面不许直接地祈祷,或者说祈祷不出之于诉求的语言,这还涉及神与人特殊关联方式的观念.在古人的观念中,神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监观”者.这在西周文献多见,如《尚书·高宗肜日》“惟天监下民,典厥义”.如《诗·大雅·大明》“天监在下”,《烝民》“天监有周”,《皇矣》“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等.“天”不仅能“观”,而且能“听”,所谓“天听自我民听”;还能闻,如《尚书·酒诰》说殷商贵族无节制饮酒以致“腥闻在上”.这里的“闻”者,当然是天神.天能看、能听、能闻的神学观,直到西周衰落时期,仍无所改,如《小雅·小明》篇“神之听之,式谷以女”,《小宛》篇“各敬尔仪,天命不又(佑)”等诗句,就是证据.

正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宗教信仰中一种很特殊的现象,那就是你是否为神所庇护、所钟爱,看的不是你怎么祷告,而是你的行为.神无处不在,人就得无处不在地谨慎你的行为.因此,“礼者,履也”这个对“礼”的古训,实际标明的是“礼”的行动主义的实质.如前所说,礼是源自祭神的,但是他所以能够强力地规约人间的行为规范,就在于古人对事神活动的独特理解.

由此,又引出一个“敬”字.这个“敬”字,在《诗》《书》《左传》《国语》等诸文献中屡见.郭沫若说:“敬者警也,本意是要人时常努力,不可有丝毫的放松.”是精彩的解释.那么,“警惕”什么呢?上天及各种的神灵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地看着你,要“警惕”的,就是每个人的行为举止.作为“敬”的对象,当然首先是指高高在上的天威.《尚书·康诰》篇说:“敬哉!天畏棐忱.”《召诰》篇说:“敬天命.”《立政》篇说:“以敬事上帝.”都是这意思.但是,敬天命、上帝,如前所说,不是表现在祭祀祷告,而是表现为行为,于是就有《召诰》所说的“敬德”,《洛诰》所说的“敬用治”,及《康诰》《立政》所说的“敬明乃罚”“敬尔由狱”等.上述诸多项,除“敬德”外,其余都是指的为官之事,是提醒为官的人们恪尽职守.而恪尽职守,又要遵循什么呢?那就是“礼”.对此,《左传·僖公十一年》的一段话,很能说明问题:“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说得很清楚,“礼”是一个国家所以站立的骨干,而“敬”则是使“礼”发挥作用的动力.维系一个国家社会的原则、法度,若无一种发自每一社会个体内心的“敬”之精神,它们便是空洞无物,犹如一道布满沙砾的干涸的河床.儒家“不诚无物”的说法,正是对这“敬”道的最好阐释.于是,对天命天威、各种神祇的敬畏,就可以变成对“礼”的“敬”而“行”之.在这“敬”而“行”之当中,高高在上的天威神命,就变成对每一个人日常行为的约束.《礼记·曲礼》开篇第一句,就是“毋不敬”.“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曲礼》郑重地提醒人们,常思无所不在的神威,无时不敬,无事不敬;而“敬”恰恰是落在日常的所有活动上的.

由这些对“敬”的言说,我们可以了解到“周礼”时代,上流社会生活情形之一斑:他们处处生活在对神的敬畏之中,但这敬畏,并不仅是靠着对神的顶礼膜拜而表达,同时,敬畏的情绪更表现为对生活秩序、行为准则和方式的恭谨实行.“礼”固然源于宗教,但“礼”的一个重要指向,是生活中的行为规矩.礼的要义在其行为主义的内涵.于是,《左传》等先秦文献记载的一种很特殊的“观人”现象,就容易理解了.《左传·成公十三年》:“晋侯使郤锜来乞师,将事不敬.孟献子曰:‘郤氏其亡乎!’”又《襄公二十一年》:“会于商任,锢栾氏也.齐侯、卫侯不敬.叔向曰:‘二君者必不免.’”奇特的是,“其亡”“不免”的断言都会应验,三五年间,“不敬”的人都没有好下场.这样的记载,在《左传》中很多,不下数十例.对此,当然可以认为,在一个十分强调“礼”和“敬”的社会里,一个人在重大场合的“不敬”,实际表明他对社会的规则的违背,已经到达了多么明显的地步,社会难以接受这样的人物,因而或者被杀或遭放逐,很自然,都在情理之中.但是,有的事例,还可以有其他的解释.例如《左传·成公六年》记载:“春,郑伯如晋拜成……士贞伯曰:‘郑伯其死乎?自弃也已!视流而行速,不安其位,宜不能久.’”郑国君主被人断言要死了,是因为他在典礼中的表现“视流而行速”.视线游移、步伐过速,何以被人看出死亡的征兆呢?我们从《左传》记载的下面的故事中可以找到原因:鲁成公十二年,“晋郤至如楚聘,且莅盟.楚子享之,子反相,为地室而县焉.郤至将登,金奏作于下,惊而走出.子反曰:‘日云莫(晚)矣,寡君须矣,吾子其入也!’”楚国人迎接晋国的使臣时,在地下设立了超规格的礼乐,吓得使臣不敢后退.其中,楚国相礼者子反“日云莫矣,寡君须矣”的话,告诉我们那时的典礼时间多么的漫长.这是可以得到其他材料的证实的,《礼记·聘义》中说:“聘、射之礼,至大礼也.质明(天明时分)而始行事,日几中而后礼成,非强有力者弗能行也.故强有力者将以行礼也,酒清人渴,而不敢饮也;肉干人饥,而不敢食也.”这样的记载,告诉我们,从早晨到中午这样长时间里恭恭敬敬地行礼,是需要身体的强壮的.因而一个在重要的典礼上的失礼,有的就不是出于不敬,而是因为身体状况不佳顶不住了.不老不少的,身体状况已禁不起典礼劳累的考验,离死也就不远了.

这便是“周礼”下贵族生活之一般,首先“礼”是一项很沉重的事情.而且,单看一看《仪礼》,就能领略典礼种类的极其繁多了,“经礼三百”的说法,夸张的成分并不是很大.更重要的是,繁多沉重的典礼,还需要高度的主体精神即“敬”的全神贯注.然而,若无这样的沉重和全神贯注,“周礼”对社会个体的教化熏陶作用,也不会那样的深刻.

对“周礼”的繁富,《礼记·中庸》上篇还有另外一个说法:“经礼三百,威仪三千.”那么什么是“威仪”呢?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记载,卫侯与其大夫北宫文子到楚国访问,楚令尹子围向他们显示了自己的“威仪”,但北宫文子却从中看出了他的“将有他志”(即篡位之心)并作了“令尹其将不免”的预言.围绕着“威仪”之事,卫君臣间曾有如下谈话:

公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诗》云:‘敬慎威仪,惟民之则.’令尹无威仪,民无则焉.民所不则,以在民上,不可以终.”公曰:“善哉!何谓威仪?”对曰:“有威而可畏谓之威,有仪而可象谓之仪.君有君之威仪,其臣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有其国家,令闻长世.臣有臣之威仪,其下畏而爱之,故能守其官职,保族宜家.顺是以下皆如是,是以上下能相固也.《卫诗》曰:‘威仪棣棣,不可选也.’言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内外、大小皆有威仪也.《周诗》曰:‘朋友攸摄,摄以威仪.’言朋友之道必相教训以威仪也……故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作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临其下,谓之有威仪也.”

这里所说的“威仪”实分作两层来理解,一是“威”,一是“仪”.“威”就是威风,可怕,使人生畏;“仪”是典范、榜样,可爱,使民众产生亲近、效仿之心.“威”是从贵族“可畏”一面讲,是贵族所掌握对下绝对的制裁权力.这是进入国家时代贵族的重要品格之一翼,万不可忽略.因为周朝社会并不仅是“礼乐”的一团和气,还有着另外一面,就是权力的强制.强制的规矩,也是“礼”的重要内涵.其体现在礼乐活动中,就是在音乐、步履、所享有的物利方面的等级差别;体现在政治上,就是《国语·鲁语上》记臧文仲所说“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笮,薄刑用鞭扑,以威民也”的各种强硬手段.这后者也就是晋国的叔向所说之“严断刑罚以威其淫……莅之以强,断之以刚”的威猛杀气.“威”意义在于使在下者对在上者的敬畏.但是,单独这一面还不行,贵族的文化品格中还有着另一层的重要含义,那就是“仪”,那就是贵族还必须在行为举止中为下属做出的典范.这典范的内涵又分为两种,是贵族必须为“民”(即所有下属,周王的下属是诸侯,诸侯的下属是卿大夫,以此类推)所“爱”,贵族必须使下民“畏而爱”之.“爱”从何起?从“施舍可爱”的“施舍”起,这正是合乎“礼”的“君子”的重要品格之一.乐善好施的“君子”品格,是周文化的重要理想之一.《诗经·小雅》有《伐木》一篇,唱的正是贵族招待亲戚和下属,显示的即杨向奎先生在其《关于“礼乐”起源的若干问题》中所说的“保特拉吃”,亦即贵族人物必须在一定时候表现出疏财仗义的慷慨风度.不如此,则无以获得下属的“爱”.

另一种是“仪”,就是君子的风度之类的东西.君子在行动上必须是动静合度的,周旋有态的,可做万民效法的榜样的.这就是“仪”.“威”是贵族的特权,但“仪”,则可以为万民所效仿.周代的贵族之所以那样恭而敬之地举行繁多沉重的典礼,就是要为社会树立起“万民惟则”的风范.按照周文化的理念,对民众施加刑罚以维系君子的统治地位,是下策,上策就是时时刻刻在各种典礼、各种场合,谨守周礼,以君子的有“威”有“仪”行为风范,震慑庶民,同时也吸引庶民.使小民既不愿离弃自己,也不敢离弃自己.从这一点说,周代贵族政治,极强调君子的个人魅力.这种魅力既要在施舍中表现,又要在典礼的行为中展现.

所以,“礼”在君子身上,是典礼中行为风度的“威”“仪”并出,使人生畏惧之情,也让人有效仿之意.《左传》这样说,还保持着“礼”作强调行为的原意.但后来儒家文献《乐记》,就将这里的“威”“仪”,界分为典中的“礼”与“乐”了.所谓“礼主异,乐主同”,礼将君子、小人在等级上分开,但同听一首音乐,又可以使不同等级的人和同起来.这样解释“礼”中的君子小人的关系,当然只表达的是儒家的理想社会关系了.

(选自《励耘学刊》)

特征论文参考资料:

期刊论文的外部特征

点评:此文为一篇关于对写作周礼和行为特征和特征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特征本科毕业论文特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