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遗产方面开题报告范文 跟远去王朝的珍贵遗产方面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遗产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2-25

《远去王朝的珍贵遗产》

该文是有关遗产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与珍贵遗产和王朝和远去有关开题报告范文。

文 木子田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中,中国古典园林无疑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不论是那“自然山水、度量深远”的皇家园林,还是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私家园林,无不透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神韵.

我国历史上的北魏由鲜卑一族开创,其非常重视文化的发展,对汉文化和先进文化的狂热追慕,以及其汉化的进程之快,令后人难以想象.开国皇帝拓跋珪初定中原,便以经术为先,立太学,索书籍,网名士.到太和汉化改制,仿汉魏旧制,颁行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再到孝文帝全面汉化,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语、通汉婚,并迁都洛阳,达到了与汉文化完全融为一体,前后不过短短百年时间.正是这种飞蛾扑火般的汉化,以自己民族的消失、无我的勇气促进了中华民族大融合、大繁荣.

在这种特殊文化背景下,其经济、文化、政治等方方面面都得到空前发展,包括皇家园林,也充分继承了秦汉皇家园林的传统,吸纳各民族之长,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初步确立了园林的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发展的基础,同时又诞生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又一个新类型———寺庙园林,形成了皇家园林、佛寺园林、私家园林三种形式共存的局面.

在北魏园林中,平城(今大同市,时称平城)鹿苑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罗哲文先生考证:“北朝园林,首推北魏(平城)鹿苑.其规模南因城台,北距长城,东包白登,属之西山,广轮数十里.”“茂花树以芬敷,涌醴泉之洋溢”“,北背方岭,左右山源,亭观绣峙,方湖反景,若三山之倒水下”.

这段话讲的是,鹿苑以平城背山临水的地理条件为背景,把平城北部雷公山、方山、白登山和谷地建造出多层次、多分区的美景,使鹿苑成为北魏时期皇家园林的集大成者,成为当时中国和世界的造园和园林艺术发展高峰.

从鹿苑的地理位置看,它巧妙地利用了大同北部的自然山川地形,继承了中国传统皇家园林“海上蓬莱三岛———三山一水”的大格局、大景观.

鹿苑之功用,大同本土学者殷宪先生等考证有六方面:一是帝王在行宫召会朝臣,议事颁令.二是阅兵驰马,讲武教战.三是捍虎逐鹿,游猎驰射.四是祀山敬神,祈雨求福.五是佞道崇佛,遍设寺坛.六是安置储藏,饮食习惯.

现在从雷公山麓向东经白马城、马家小村、泉寺头村北,直到马铺山西坡,仍可看到一道土墙,长达二十公里,底宽约5~10米,高约5米,板筑夯打的痕迹历历在目,夯土层高为10厘米左右.据考证,此墙属于北魏夯筑的墙体,应是鹿苑墙或北苑墙.

从鹿苑景观布局营构看,北魏明元帝时期,鹿苑一分为三,形成后来的东苑、西苑和北苑,各苑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

东苑“起自旧苑(指鹿苑),东包白登,周回三十余里”.山有采凉山及采凉山支脉白登山等.水是如浑水及枝津、万泉河,还有文莺湖(或小东海)等湖泊.主要建筑有太祖庙、昭成殿、献明庙,丰宫、静轮宫、郭城、阅兵台等.

西苑位于西郭城外.山有雷公山、武周山,水为武周川水.《水经注》:“凿渠引武周川水,注之(西)苑中……又穿鸿雁池.”“自山口枝渠东出入苑,溉诸园池.”殷宪先生考证,支渠就是现在小站村西十里河行将东南出山处,由西南向东北的引水渠.此沟渠1930年代疏浚为退水渠,五六十年代仍在使用.鸿雁池位置已不可考.建筑有西宫、昭阳殿、永乐游观殿、板殿、郊天坛,其中板殿紧靠西门外的郊天坛.寺庙有灵岩寺(即云冈石窟),《水经注》载:“(武周川)水又东转,迳灵岩南.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钜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主像高大,宏伟壮观,雕饰奇伟,冠于一世.”当时的平城是五世纪时的北中国佛教中心,灵岩寺是北魏最重要的礼佛圣地.到迁都洛阳时,“全国达3万多处梵宫佛寺,石窟、石刻、碑铭更是不计其数”.

西苑中还有虎圈,豢养着珍禽异兽.公元411年八月,“(帝)幸西宫,临板殿,大飨群臣将吏,以田猎所获赐之,命民大酺三日.“”季秋之月,圣上亲御园,上刺虎士效力于其下,事同奔戎,生制野兽”.说的是明元帝在西苑虎园行猎之景.

北苑是北魏王室主要的礼佛场所,也是王朝中后期活动频繁的皇家宫廷园林.大同市现在的北苑路就是为纪念北苑而命名的.山有方山、小石山等.水有如浑水(御河)、如浑西水、羊水,湖泊有灵泉池、鱼池等.“(如浑水)又南至灵泉池,枝津东南注池.池东西一百步(一步约1.5米),南北二百步……其南京都,北背方岭,左右山源,亭观绣峙,方湖反景,若三山之倒水下”.“(从永固堂)下望灵泉宫池,皎若圆境矣”.建筑有宁光宫、鉴玄殿、灵泉宫,斋堂、鹿苑台、蓬台、门阙等.

这里强调一下灵泉宫.灵泉宫在灵泉池旁,现存遗址长250米,宽150米,占地面积3.75万平方米,是一处规模较大的皇家行宫.《魏书》记载:“太后曾与高祖幸灵泉池,宴群臣及藩国使人、诸方渠帅,各令为其方舞.高祖率群臣上寿,太后欣然作歌,帝亦和歌,逐命群臣及各言其志,于是和歌者九十人.”讲的是冯太后及高祖游幸方山灵泉宫,并在此宴请各藩国、部落的使臣、首领,太后放歌,皇帝和之,各国使臣、各方渠帅中和歌者达90余人,俨然一副多国家、多民族和睦相处、共兴共融的大和谐、大繁荣景象.

灵泉池北便是方山,方山有冯太后陵、永固堂、万年堂、方山石窟等.永固陵是我国现存南北朝时期最大的墓葬之一,距今已有1500余年.永固陵是一座陵寺合一、鲜卑文化与汉文化相融合、陵墓与园林相结合的大型皇家陵园.从遗址看,北向南依次为孝文帝衣冠冢“万年堂”、冯太后坟冢永固陵、永固堂,南面绝壁前以“之”形御道降至思远佛寺,再向南西是两门阙,双阙中间有鉴玄殿或文石室,再南便是灵泉宫、灵泉池.永固陵在公元2001年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这座陵园中还首次出现了陵园寺庙,即思远佛寺,现遗址长90 米,宽55 米,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还有以文石建造装饰精美的清庙,“陵、庙、寺三者一体”.

沿如浑水(御河)向南在河西有一石窟,便是鹿野苑石窟.这是一个带有佛教色彩的名字,是古印度佛教遗址,为释迦牟尼得道成佛后第一次讲法处.在北苑建鹿野苑石窟是北魏王朝笃信佛教的一个特点.现遗址位于大同市北8公里处,依山而建,坐北朝南.石窟共11个洞,总长共30米,中心第六窟有造像,两侧5个均无造像.造像窟为平面马蹄形,穹隆顶,正中一尊大佛,结跏趺坐,高达2.6米,两侧雕刻着胁侍菩萨.据考证,鹿野苑石窟是北魏道武帝时炼仙丹的张耀出家时始建,当时仅建有一静堂.后献文帝时(466年)开始修建该石窟,471年落成,比云冈石窟建成的时间还早20多年.《魏书·释老志》记载:“高祖践位,显祖移御北苑崇光宫,览习玄籍,建鹿野浮图于苑中西山,去崇光右十里,岩房禅堂,禅僧居其中焉”.

从以上三苑和永固陵园都可以看出,苑(园)中建寺在平城时代皇家园林已成自然.与此同时,寺中筑园也大兴其道.北魏时期崇佛尚道尊孔,佛教文化的大盛为中华文化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迁都洛阳后全国佛寺竟增至3万多所,僧尼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寺院的大规模兴建和造像活动的盛行,不仅推动了美术创作和建筑艺术的发展,同时也开启了寺观园林的源头.寺观园林的产生也丰富了园林的语言.许多源自佛教的“禅机悟道”、“隐性止欲”等理论和佛教文化中的传说典故都深深地影响到造园艺术的发展.

从园林建筑形式和装饰文化看,可以清晰地看到传统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脉络.

一是建筑形式.云冈石窟是依据当时社会现实如实记载的.1933年9月,梁思成、林徽因等考察云冈后指出,“云冈石刻中的中国建筑,明显其已应用构架原则,构架上支柱、阑额、斗栱、椽瓦、檐脊、栏杆、踏步、藻井、屋顶等,均应用于后代、并为后代初型无疑……而塔属外来物同化于中国;希腊古典柱头、兽型斗栱、波斯兽型柱头、印度圆栱元宝式柱头则表现出了其装饰形式多种样式……”.可见当时鹿苑已对支柱、阑额、斗栱、椽瓦、檐脊、栏杆、踏步、藻井、屋顶等建筑形式已熟练应用;一些外来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相结合,如塔同化于中国建筑,并“几乎成为历代各家园林中置景和借景的重要对象”.

同样,从“……堂之四周隅雉,列榭阶栏槛及扉户梁壁椽瓦,悉文石也”,说明当时对榭、阶、栏、槛、扉户、梁、壁、椽、瓦等园林建筑类型普遍应用,鹿苑本身就是集各种园林建筑类型之大成者.

二是装饰花纹.在梁思成等人的同一报告中提到“: 云冈石窟中的装饰花纹种类奇多,而十之,为外国传入的母题及表现.其中所示种种饰纹,全为希腊的来源,经波斯及犍陀罗而输入者,尤其是回折的卷草,根本为西方花样之主干,而不见于中国周、汉各饰纹中.但自此以后,竟成为中国花样之最普通者,虽经若干变化,其主要左右分枝回旋的原则,仍始终固定不改.”“唐宋及后代一切装饰花纹,均无疑义的、无例外的由此进展演化而成.”

三是石雕及彩绘.永固“堂之四周隅雉,列榭阶栏槛及扉户梁壁椽瓦,悉文石也.檐前四柱,采洛阳之八风谷黑石为之.雕镂隐起,以金银间之矩,有若锦焉.堂之内外四侧,结两石趺,张青石屏风,以文石为缘,并隐起忠孝之容,题刻贞顺之名.庙前镌石碑、兽,碑石至佳.”描述了永固堂四周以文石构制的“榭阶栏槛和扉户梁壁椽瓦”的精美,有洛阳黑石精雕细琢的柱子,及柱子上锦缎般的金银彩绘.从遗址现场看,永固堂主室为攒尖顶,顶心嵌一莲花白砂石雕;过道两端石门框饰有下具龛柱的莲瓣形券面浮雕,两侧龛柱雕有口衔宝珠的朱雀和手捧花蕾的赤足童子.冯骥才考察了同时期的云冈石刻艺术后讲,“(我们)当代人是难以做出这样优秀的雕塑作品.”

从《水经注》看当时的生态环境,《水经注》描述“: 大山乔木,连跨数郡,万里林集,茂林阴翳.”说明鹿苑周边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应比较丰富,生态系统应比较稳定.

从园林看当时的供水,平城作为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过渡地区的都城,水资源并不是十分丰富,而都市人口达100多万,用水量应十分巨大.当时有5个用水区:北苑、西苑园林用水区,东苑园林与农业灌溉用水区、城市用水区、城南农业灌溉用水区.这表明当时城市有比较完善的供排水系统,北魏人民已经掌握了洪峰调节、疏浚河池、水资源最大化利用等用水技术,比如,如浑水进入鹿苑,主流满足了北苑园林用水和东苑以及平城东部城市用水,出城后余水还满足了城东城南农业用水;武州川水的人工渠满足了西苑和城市西部的园林和居民生活用水,自然湖泊和人工池塘用水,同时还是如浑西水(季节性河流)的排洪渠道.这既美化了环境,又保障了平城的行洪安全,还满足了农业用水,保持了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

历史像一条河,多少风云旧事荡涤而逝.由鲜卑拓跋氏创建的北魏王朝,距离我们已经十分遥远了,即便在其发祥地呼伦贝尔和古都大同、洛阳,也难觅她那曾经驰骋活跃在北中国广袤大地上的矫健身影,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已然失却了席位,但她那种对先进文化的狂热追慕,对汉文化和西来文化的兼容并蓄、融会贯通所焕发的耀眼光芒,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今天,我们仍可随处看到她那斑斓多彩的历史衣袂:叶骁军先生考证,中华之名肇始于平城的中华(门),1400年后演变成了中华民族的通称,也成为我们国家的名称.1930年代,梁思成考察云冈后说,“在云冈石窟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中国艺术固有的血脉中忽然渗入旺盛而有力的外来影响:它们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希腊、波斯、印度,它们通过南北两路,经西域各族和中国西藏到达内地.这种不同民族文化的大交流,赋予我国文化以旺盛的生命力.”余秋雨先生讲,北魏是中华文明的拐点,把中华文明从灭亡的边缘上挽救回来,推动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多源汇流、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北魏王朝在文化上的开放、开明与开通,为盛唐搭起了平台”.“伟大的唐朝在这里打造”.

鹿苑承载着久远的文明,凝聚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她是不可多得、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遗产.在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备受重视的今天,研究平城鹿苑文化,必将对传承和弘扬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发展地方旅游经济,带来许多启示.

遗产论文参考资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建筑遗产期刊

中华遗产杂志

上文结论,上文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珍贵遗产和王朝和远去方面的遗产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遗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