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公文方面论文怎么撰写 和文化生态视角下壮族道公文化传承和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新县为例类论文范文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公文范文 类别:硕士论文 2024-02-28

《文化生态视角下壮族道公文化传承和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新县为例》

本文是公文方面论文怎么撰写与文化生态视角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大新县相关开题报告范文。

摘 要:道公文化是壮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自其在壮族聚居区传播和流行以来,其理论旨趣也几经变迁.从文化生态视角来看,广西壮族道公文化的理论旨趣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这几个阶段:宗教实践文化主旨阶段、民风民俗文化主旨阶段、原生态文化保护主旨阶段.研究广西壮族道公文化不同阶段理论旨趣的特点,对于我们了解广西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很有裨益.

关键词:文化生态;壮族道公文化;理论旨趣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2-0192-03

道教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在壮族聚居区传播和流行.千百年来,经过与壮族原生性宗教的交融、经过与壮族民风民俗的渗透,形成了具有壮族特色的道教形式.到了近现代,广西地区的壮族依然普遍崇奉道教,甚至很多地区村村寨寨有道公.在文化生态视角下,壮族道公文化不仅是当地民众原始宗教实践的表现,也不仅仅是传统民风民俗的继承与还原,它还蕴藏着独特的文化价值,传承着壮族民间文化的历史意蕴.壮族道公文化理论旨趣的变迁在时间上虽然是递次产生,在空间上或能并存,即在当今广西民间,虽然关注人群比例不同,但壮族道公文化的多种理论旨趣并存并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与使命.通过文化生态视角理解壮族道公文化不同时期的理论旨趣,可以更加透彻地理解壮族道公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一、宗教实践:壮族道公文化的肇始之源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广西原始先民先后经历了母系氏族、父系氏族阶段,并在共同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氏族习惯.原始先民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以采摘、渔捞等活动为主的原始生产行为,一类是为配合、促进原始生产活动而进行的沟通行为,另一类是因试图解释现实世界而产生的原始宗教实践行为,包括原始巫术、图腾崇拜、原始神话和原始宗教等形式.从历史上看,崇左大新县是古百越地,原始宗教实践活动频繁,并因此形成了好巫尚鬼的传统,后与传入广西的道教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壮族道公文化.

1.壮族道公文化与原始鬼神崇拜

纵观古今中外,无论是东方西方、中原地区或是塞外边陲,因人类的生存活动范围有限,原始先民的思维方式都是原始的直觉思维,对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产生不能理解时,就产生了原始的鬼神、自然、祖先崇拜.这种情况在广西境内的壮族先民中也不例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灵魂观念和冥世信仰.

至迟在新石器时代,壮族先民就形成灵魂观念和冥世信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原始宗教实践活动的萌芽.壮族先民相信人的灵魂不死,先辈逝后,其灵魂在另一个世界中“看着”世人,既可以保佑世人也可以加害.为了避免加害、获得庇,人们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祭祀,进而形成祖先崇拜.作为骆越人的后代,壮族先民一直保持着好巫尚鬼的传统,并在其后将之与汉族道教文化相融合.据《晋书·葛洪传》记载,葛洪曾到过口南(今越南顺化一带)、扶南(今越南南郡及柬埔寨)等地,如去越南,广西南部是必经之地,大新县自是无法回避.因此,有学者认为,道教是在晋代由葛洪传入壮族地区,在与壮族原生性宗教结合后,形成了独特的壮族道教文化.

2.道公的产生与壮族道公文化的宗教实践旨趣

道公是壮族道教的从业者,是宗教活动、仪式的执行者、解释者、传承者.仪式不仅属于宗教活动的展现方式,也是人们参与和认知的方式,展现了特定的历史形貌,并为理解历史形貌的根源提供一个窗口.

在壮族民众看来,道公传承的方式具有很大的神秘感,也就是所谓的“命中注定”.大新县宝圩乡板价村板考屯NQH道公介绍,他的祖上历代都有人是道公,祖上若有人做道公,那么后代也要成为道公,也就是所谓的命中注定,若不如此,他就会生病.大新县雷平镇太平街LRQ道公说,有一年他生了一场大病,大小医院都去过了,但医院却无法诊断,后来他去求仙婆,仙婆告诉了他要做道公.他的外公是道公,他需继承祖辈本业,他从那时起便从那时候开始算日子、消灾解难.大新县雷平镇公益村途牙屯道公NHB,自称小学三年级时便开始出现奇异现象,眼睛看不见,虽有心跳人却昏迷,家里人等待无果后就开始为他准备后事,但在第49天的时候,他却醒过来了,说是祖爷爷上身,梦到他的祖爷爷告诉他要去某地拜师学习.在一些发达地区民众看来,道公的产生方式可能完全是迷信,但在这里,它却因民众的“相信”而被信奉,它承担着民众的希冀与对它的无条件信任.

3.壮族道公文化宗教实践旨趣的现实机能

原始宗教是自发形成的,它的产生通常与人类的生存环境相关.当原始先民面对自然威力无从理解时,就寄希望于鬼神的存在,壮族先民原生宗教的产生也不例外.

在原始社会,当壮族先民对雷、雨、电等自然地理现象的产生无法解释并心存恐惧时,就会寄希望于鬼神的存在,并依此对自然地理现象做出神创的解释,并把一切不能解释之物都归之于鬼神的存在.在原始社会晚期,出现了主持并解释重大宗教性活动的祭司,也就是大巫.大巫通常由德高望重者担任,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也有一定的知识见解.但在这里,人际关系悄悄发生变化,出现了贫富及阶级的萌芽,在自发形成的宗教中形成阶级分化与阶级利益,而大巫通常与统治阶级是一方的.这时候,壮族原生性宗教的现实机能已发生变化,它从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扩展到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上.

壮族先民敬鬼神、敬自然,相信它的惩戒作用,以相信而实现内心的平和,因敬畏而约束自己的现实行为.壮族道公文化形成后,绝大部分民众相信道公是可以和鬼神对话的,可以把造成家里不顺利事情的东西“请”出去,并遵循道公建议不做某些会招来“不顺利”的事情.后来这一点为统治阶级所利用,使壮族道教文化长时间成为维护社会安定、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

二、民风民俗:壮族道公文化的迅猛发展之本

每种文化的传承都主要依赖三种方式,要么是文字记载,要么是口头传承,要么是习俗传承.以这三种方式为载体,壮族道公文化迅猛发展.历经千百年的社会变迁,道公文化已经深刻而广泛地渗透到广西壮族民间,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1.壮族道公文化与民风民俗的发展

壮族先民信奉的神灵多且杂,崇拜、信奉仪式也随诸神的功能而不同.壮族民众经常举办各种活动与仪式,如每年都会举行墓祭活动,年节时会拜神龛,出生、成年礼、婚姻、丧葬等都会举行仪式.这些活动与仪式,神龛上的文字与供奉的神灵,以及家家户户张贴的符,都是道教文化的体现.

神龛是壮民族生活区域的明显符号,村民在春节、端午节、中元节等节日中都会供奉;当家里有人过生日或出远门等事情时,也会供奉.供奉起因是让神龛上的神灵与祖先共享节日的快乐,但后来,逐渐衍变为一种民间的庆典.比如每年三月初三等起自墓祭的宗教实践虽与祖先崇拜相关,但现在已发展成为承载习俗习惯的民族节日.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看日子、祭祀、祈福,壮族民众都少不了请道公做法布道.事实上,壮族民众家里有个大事小情都会来找道公.道公LRQ的主要职责是写符、驱鬼、算日子,道公NHB的主要职责则是算命、看姻缘,日接待最多求法人的记录是25个,从早上一直忙到晚上.人们求道公的时候,会带上几斤大米,放点钱放在米里,一并放到道公家的供桌上.算命的时候,道公一般不会详细说明,只是按照四句七言诗的提示告知结果的好与不好以及需要注意的方面;而民众一般也不强求,只是按照道公的提示自己的所想所愿另行“对号入座”.

2.道公的日常生活与壮族道公文化的民俗旨趣

与中原传统的道教信徒不同,在广西壮民族中,从事道公这个行业的多半是半职业性的农民.他们平时下地干活,与农民无异;在需要超度亡灵、禁压恶鬼、举办丧礼等仪式的时候,才作为神职人员出现.也因身份特殊,拉近了他们与民众的距离,使道公文化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相契合.

道公这种特殊的职业没有学历上的要求,可以婚娶成家,荤素不忌.89岁的道公NYH和40来岁的LRQ皆为初中学历,24岁道公NHB只有小学学历,但没有民众因此对道公有所不满或质疑.NYH道公会写毛笔字,逢年过节还会写对联,字迹清秀、工整.由于做法过程中道公需要画道符、抄经书,平日若给人看风水,还要学习相关知识.日积月累,道公也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在民间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有的地方,民众把道公叫作“老师”,有的地方,民众把道公尊称为“爸”.

道公主持仪式时,通常要唱诵经文、敲打乐器.经书就是唱诵经文的根据,多为五言、七言句,大多押脚韵.在众多仪式中,丧葬仪式属于较为隆重的仪式,一般都需要道公到死者家里进行为期五至七天的法事,直至结束死者的棺材才可以抬出家门下葬.壮族家里大堂都会有梁,梁上悬挂用布做的大符,印有“玉皇大帝”字样和符标志,家里有人去世的时候,这张大符只能向下悬挂一半,具有尊重死者之意.死者的棺材就放于大堂,棺头前面摆上贡品,男子坐于棺头旁守灵,而女子坐于棺尾旁.在棺材上架上架子,摆满蜡烛、冥币与纸币,在固定的时间,道公喃唱打鼓敲锣,死者全家围绕棺材走三圈并同时焚烧纸钱并祭拜.祭拜结束以后,道公继续喃唱,死者家属全天都要陪在死者棺材旁边,大概凌晨4点钟,道公又开始敲锣、放鞭炮,死者家属便开始哭丧.在棺材的供桌前,放一只猪在笼子里,从笼子里牵一条线至供桌前,意为在黄泉路上陪伴死者.在出殡的前一天,道公会做出各种模型,比如房子、车子、牲口等,烧给死者.在丧礼中,道公喃唱内容大意为“一路走好,不要牵挂,大家都会记挂您,不要回头,保佑子孙一切安好”.正是这些仪式与喃唱,可以说是道公对死者家属精神上的安慰,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以直白的方式传承了道教的文化.可见,无论是民众的信奉还是道公仪式的表达,都是壮民族民风民俗的体现.

3.壮族道公文化民俗旨趣的现实机能

随着时代、科学的发展,壮族道教文化的宗教旨趣不断减弱,被利用为统治工具的职能也逐渐减弱,更多地呈现出民风民俗化的一面,但并没有让民众远离之,相反,大部分民众以求心安的方式实现自己内心的平和.

千百年来,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自然知识的普及,人类越发了解雷、雨、电等自然地理现象的成因,恐惧感亦随之减弱;千百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民众愈发了解宗教的构成与职能,统治阶级与政府亦不再把宗教当作愚民及维护社会稳定的主要工具.也就是在这个渐进发展的过程中,壮族道教文化中的民风民俗性质增强.当代壮族民众仍然多半相信道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预测未来,有个大事小情仍然会去找道公,但更多原因是习惯使然.你家拜神龛,我家也拜神龛;你家有事找道公,我家有事也找道公.况且,在予人心理慰藉方面,壮族道公文化还有其强大的一面,民众如果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困难、在危机面前无能为力时,仍会把希望寄托于道公、寄托于人之外的力量之上;当家里发生了不顺利的事情时,仍会去道公那里“求解”,然后按照道公的几句暗示,把家里的所有事情都“对号入座”.特别是遇到家里有人生病,久治未愈或是嫌贵不去医院时,也会去找道公寻求帮助.在现实生活中,道公通常了解一些医学常识,在做法驱鬼治病时也会施以医药辅助,虽然治不了本,但这些科学上解释不了的东西有时候也会使病患的症状有所缓解,从而使心理得到满足.再如为一些梦魇、癔症等虚妄之事求之法,究其根本也是因其本着求心安、多做也不会损失什么之心以保持内心的平和.

如果说以前的壮族道公文化的现实机能是更侧重于解释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以及如何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那么现在的道公文化更侧重于处理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当然,这两种机能并不是完全替代的关系,而是杂糅并存的关系.

三、原生态文化保护:壮族道公文化的历史传承

原生态文化”最初是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斯图尔德提出,意在强调不同地域环境下的文化特征及其类型起源.国内学者印成平把其界定为“根植于某个地域并且反映当地历史人文特征,没有经过商业开发的文化形态”[1].事实上,一切尚未被艺术加工的民间质朴艺术形态,包括所有未遭现代商业文明侵蚀的原住民文化都可以被视做原生态文化.从这个角度来说,成长于壮乡本土的道公文化也具有原生态文化的味道.

1.壮族道公文化的原生态味道

尊重自然、淳厚、质朴可说是原生态文化的重要特征.虽然文化旨趣几经历史变迁,壮族道公文化中仍保持着较多的壮族原始民风,无论是“原生的生存状态”还是“原生的生态环境”,抑或是“次原生的文化氛围”,都未被现代文明所冲击,保存了较完整的古风,在现代文明中彰显了自己的特色,体现了天然美、自然美、原始美的统一.

在当代壮民族家庭中,无论是家内供奉的神龛及其意蕴,还是家外请来的道公及其所做的法事或群体共同营造的节日及其传统,都以其历史遗存成为道公文化的体现,是直观的,可感受的,是人、事物与环境的合一状态.事实上,不只这些,包括民众祭祀、道公做法事时穿的服饰、供奉的食品,及其为此而专用的传统烹调技艺、缝制工艺;包括道公做法事时所采用的喃唱仪式,民众在传统节日中的歌唱、舞蹈等庆典方式;口口相传的对这民俗的认识模式,都具有传统的原生文化的味道.这种道公文化,因藏匿在壮族民间,所以能与民族的乡土环境、人文历史、民俗风习融为一体;它因没有经过人工修饰,所以与自然、淳厚、质朴的民俗、民风相伴,成为特定生活与情感表达的方式;它因自然、质朴、淳厚,所以既非职业也非专业,而是通过家族、亲缘或者师徒关系传承;它因未被城市的文化工业所浸染,所以展示了它的过去以及“何以现在”.

2.壮族道公文化的意蕴与原生态保护旨趣

壮族道公文化所展现的“何以现在”原因,就是壮族道公文化的主旨由宗教实践旨趣、民风民俗旨趣向原生态保护旨趣转变的过程,这是一个由自在到自觉的过程,也是我们保护壮族道公文化的意义所在.

当一种原生态文化得以展现自己形成的全貌,其民俗文化的地方性内涵被挖掘出来并获得重视时,这种文化就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蕴.如果这种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存时,则其展现的历史意蕴会更加深厚.壮族道公文化就是如此.壮族道公文化从产生到发展先后经历了宗教实践旨趣、民风民俗旨趣,它不仅内蕴了壮民族丰富而生动的记忆,保存了壮民族历史发展的血脉,还映射出了壮民族演变的历史过程,并在历史的每个横切面上都表现了壮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评判标准,并因此成为我们解码过去的钥匙.

3.壮族道公文化原生态旨趣的现实机能

我们对壮族道公文化的主旨进行有意识的引领与转换,是为了突显壮族道公文化历史性,也是为了保有其生命力.

随着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关于自然、社会、思维都有了全新的知识与认识,了解了鬼神产生的根源,自然会对传统宗教实践进行祛魅,自然是对以宗教实践为主旨的壮族道公文化传承的削弱;而若单纯是以民风民俗为主旨进行无意识的传承,就不会有意识地防范、抵御现代文化工业的侵蚀,难免致其最终失守;只有以原生态保护旨趣为主导,我们才会在强调源头性、原生性、整体性的同时,在传承、变化、发展中有意识地予以保护.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既可以避免原生文化的变味、消失,也可以遏制现代性的无限扩张,既以淳朴古风滋养了人类心灵,也以有意识的引导与保留体现了文化的创新,展现了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而这同样可以为我们当下的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激发壮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四、小结

在文化工业横扫、碾轧现代文明的今天,了解我们失落的历史,保护原生态文化非常重要.壮族道公文化作为壮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壮民族的宝贵文化财产.壮族道公文化主旨的变迁,是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由自在到自觉的过程,体现了人类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也是现代文化建设的体现,以期使原生态保护旨趣下的壮族道公文化成为壮民族走向未来的文化动力的源泉.

参考文献:

[1]印成平.对“原生态”文化现象的理性思考[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7):25.

[2]张莎莎.对文化生态视野下的民族节庆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4.

[3]许晓明.汉传道教之重构:壮族道公教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公文论文参考资料:

综上而言,该文是关于经典公文专业范文可作为文化生态视角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大新县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公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