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古罗马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跟砸棺和抢尸从古罗马到古中国的殡葬习俗方面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古罗马范文 类别:硕士论文 2024-02-18

《砸棺和抢尸从古罗马到古中国的殡葬习俗》

本文是关于古罗马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与殡葬习俗和古罗马和古中国有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基督徒与罗马政府的对峙】先把历史的指针拨到一千八百年前.

一千八百年前,古罗马帝国,高卢省的里昂,正在发生一起抢夺棺材和尸体的官民冲突,冲突一方是高卢当局,另一方是基督徒.

冲突起因是这样的:罗马帝国禁止传播基督教,在里昂处死了一批传道者,陈尸于广场,示众六天,还要将尸体火化掉.基督徒不答应,请最好的石匠打造了几十具棺材,要按照自己的仪式为遗体下葬.罗马士兵重剑长矛把守现场,不许基督徒靠近;基督徒手无寸铁冲进包围圈,要抢夺尸体.

结果,百姓斗不过官府,基督徒们不但没能抢回尸体,连他们订制好的石棺都被没收了.最后,高卢当局砸毁了棺材,烧化了尸体,还把骨灰抛到了河里.

在古罗马,火葬相当流行,除了帝国治下信奉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希伯来人,大部分人民都偏爱火葬.上至君主,下至奴隶,土葬很少,火葬很多.比如在公元1世纪,古罗马12

位皇帝中有8个是火葬的.罗马人本来的习俗是土葬,后来之所以盛行火葬,一是因为战争,再就是受到了希腊“灵肉分离”文化的影响.战争因素很容易理解,打仗死了很多人,假如把尸体运回去土葬,成本太高,不如就地火化,只把骨灰运回去就行了.“灵肉分离”又叫“灵肉二元论”,指的是灵魂被禁锢在肉体中,只有将肉体完全毁灭,灵魂才能自由飞升.古希腊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毕达哥拉斯等,都秉持这种思想,将火葬看成是最合理、最洁净的丧葬方式.

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罗马人渐渐相信,如果想尽快让一个好人的灵魂升入天界,就要将他的尸体烧成尘土;如果想把一个坏人的灵魂赶回地狱,也要将他的尸体烧掉,否则会让活人不得安宁.据古罗马传记学家盖乌思·苏维托尼乌斯叙述,罗马人在为昏君卡里古拉举行火葬时,尸体只烧了一半,被埋入土中,结果卡里古拉的鬼魂经常跑出来为祸人间,直到卡里古拉的姐妹挖出尸体,重新火化,墓园附近的居民才睡了个好觉.

罗马帝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可能都支持火葬.当高卢省当局准备火化传道者的道者的尸体,倒不是为了进一步推行火葬,而是不想为基督徒再次传播“复活”留下机会.所有人都知道,耶稣基督受刑而死,尸体没被火化,他的追随者“看到”了他的复活,以至于追随者变得更多.

【古中国的火葬习俗】

古代中国有没有火葬习俗?当然有.当代考古发现,从辽东半岛到黄河上游,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墓葬遗址中均有火烧人骨,应该都是原始火葬习俗的证据.有的学者表示反对,说那不是火葬习俗,而是最野蛮最残忍的吃人习俗.这个说法倒不是没有可能,可是在一些遗址中,烧剩的人骨被摆得整整齐齐,旁边的陶罐里还装着骨灰,如果硬要说这是原始部落烧烤人肉的遗址,未免牵强.

再来看帝制时代.在帝制时代,儒教占主流.儒教不谈灵魂,不信复活,但是极为重视孝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毁伤自己的身体属于不孝,毁伤父母的遗体更是十恶不赦的大罪.所以至少从唐朝开始,朝廷正式颁布的律令中已经开始明确禁止火葬了.

制定于唐朝的《唐律疏议》和修订于宋朝的《宋刑统》都有这条规定:“子孙于祖父母、父母……烧棺椁者流二千里,烧尸者绞.”祖父母和父母死后,后代子孙如果将其尸体装在棺材里烧化,流放两千里;如果直接将尸体烧化,处以绞刑.

《大元圣政国朝典章》第30卷也有记载:“除从军应役,并远方客旅,诸色目人,许从本俗,不须禁约,据土著汉人,拟合禁止,如遇丧事,称家有无,置备棺椁,依理埋葬,以厚风俗.”这是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朝中书省出台的禁令,除了守卫边疆的军人、远行贸易的商人、蒙古治下的色目人,可以不必遵守禁令,该火葬的火葬,该水葬的水葬,该天葬的天葬,汉人则必须土葬.

到了明朝初年,朱元璋下了一道在全国范围内严禁火葬的圣旨意为最近百余年来,国人受胡人影响,亲人失去不埋葬,用火烧掉,将骨灰撒到水里,这是最伤害亲情、最败坏风俗的做法,必须禁止.如果家里太穷,买不起坟地,地方政府有义务拨付空地,建造公墓;如果在外地做官,死后无法归葬,朝廷有义务发给其家属丧葬费,让死者得以归葬家乡.

大清刚发迹时,女真贵族通行火葬,例如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是火葬,入关后的第一代皇帝顺治及其孝康皇后和孝敬皇后也是火葬,康熙朝重臣索尼和遏必隆均为火葬.但是到了雍正十三年(1735年),明令禁止火葬的上谕便出台了.雍正发布的这条上谕,主要是针对满洲人.满洲人入关当了奴隶主,仍然保留着入关前的传统,无论旗主还是旗民,死后均以火葬为主,被汉族士大夫看不起.所以雍正为老祖宗找出一套理由:祖宗们之所以火葬,是因为一直南征北战,一直没有固定的住所,假如不火葬,尸体没办法携带,儿孙想尽孝道也不可能.现在条件好了,满洲人当家做主了,怎么能继续火葬呢?以后除了死在外地的穷人,统统不许火葬,谁敢触犯禁令,就对谁不客气.

【古代百姓为何热衷于火葬?】

诸君想必看得出来,古代政府与现代政府在丧葬政策上完全相反,现在推广火葬,不提倡土葬;古代却推广土葬,禁止火葬.

从唐朝到清朝,历代朝廷都在禁止火葬,到底有没有把火葬给禁掉呢?肯定没有.一位叫埃布莉的美国学者在《宋朝的火葬》中得出考证结论: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流行火葬的朝代,平均每一百人去世,其中会有将近30人被火葬.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火葬之俗,盛行于江南.”清同治七年(1868年),清廷再发上谕,掀起了又一次大规模禁止火葬的运动.

试想一下,假如历代朝廷的火葬禁令都有实效,还用得着一次又一次地禁止吗?

《水浒传》中,武大郎死后第三天,潘金莲要求“只三日便出殡,去城外烧化”.何九叔的伙计们一大早赶到,“自来扛抬棺材”,也有几个街坊送葬,潘金莲身穿孝服,一路上假哭.阳谷县城郊外有一个火葬场.众人来到这个火葬场,何九叔也到了,先给武大郎烧了一串纸钱,然后就吩咐连棺材带尸体一起烧掉.此时潘金莲带着送葬的街坊去火葬场旁边的“斋堂”里吃饭,何九叔等着棺材烧完,把骨灰收拾起来,撒到了火葬场上的“撒骨池”里.

小小一个县城,既有火葬场,又有撒骨尸体时,围观的基督徒之所以抢尸,是因为那时的基督徒反对火葬.为何反对呢?因为他们相信死后可以复活,而复活是需要肉体的.在当时基督徒的观念中,火总跟地狱扯上关系,只有作恶者才会被天使扔进火狱中受到惩罚.即使在基督教兴起之前,在古代希伯来人的生活中,火也是一种惩罚罪犯的工具,不应该用在行善者的遗体上.

基督教早期传播的时代,也是古罗马盛行火葬的时代,但罗马政府之所以非要烧掉传池,说明当地人早已习惯了火葬.

《水浒传》写于元末明初,而武大郎火葬这段情节,反映的正是当时火葬在民间根深蒂固的现象.问题在于,儒教鄙视火葬,官府打压火葬,古代中国的老百姓为何还如此热衷于火葬呢?

答案在于两个字:便宜.土葬要买棺材、买墓地、修墓,还要雇人把棺材抬到墓穴里,费时费力,也费钱.改成火葬,最多买一具棺材,连人带棺一把火烧掉,骨灰往撒骨池里一撒便万事大吉.

当然,宋朝人火葬之后,有时会把骨灰存到瓷器烧造的骨灰罐里,再把骨灰罐放入棺材,最后还要入土为安,相当于先火葬、后土葬.这种情形,一般是官员或商人死于外地,家属想把尸体运回老家安葬,可是路途遥远,交通落后,那时候没有冰棺,尸体会在半道上烂掉,不得已只好火葬,然后把骨灰运回去.本质上说,这还是为了节省运送尸体的成本.

《宋文鉴》中有一篇文章写道:“或以守职徼远,葬于先祖之茔域,故焚之以苟其便易.”某些官员在任职所在地挂掉,离家乡太远,只能烧成骨灰,才有可能归葬.吕祖谦《少仪外传》也阐明了同样的理由:“旅官远方,贫不能致其柩,不焚之,何以致其归葬?”离家那么远,家属没能力把灵柩运回去,如果不火葬,怎能将死者安葬于家乡呢?

公元1066年,苏洵死在首都开封,朝廷赏给苏轼兄弟白银一百两、丝绸一百匹,作为苏洵的安葬费,又派官船护送苏洵的尸体回四川眉山.苏轼和弟弟苏辙坐着官船扶柩还乡,下汴河,入淮河,过长江,到眉山,一路上花费了半年时间.假如朝廷不给补贴,不派官船,苏轼兄弟很可能会在开封把苏洵烧掉,因为路途如此遥远,开销如此巨大,“不焚之,何以致其归葬?”

现在推广火葬,一个理由是节省土地,有人对这个理由鸣鼓而攻之,说土葬并不浪费土地——木质的棺材埋入土中,过上一百年两百年,棺木与尸体一起化为泥土.倘若后人不来添坟扫墓,坟头也会变得越来越小,直至与地面齐平,丝毫不妨碍耕种.不过根据文献记载,土葬其实是相当浪费土地的,古代之所以流行火葬,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土地紧张,穷苦百姓买不起墓地.

《宋史》第四百三十七卷记载湖北风俗:“死则不葬,而畀诸火.”死了不埋,扔进火堆.为啥?《夷坚乙志》第九卷有相关解释:“鄂州地狭而人众,故少葬埋之所.近城隙地,积骸重重,多舆棺置其上,负土它处以掩之.”湖北人多地少,土地紧张,死人与活人争地,活人当然优先考虑.城郊的空地不能种庄稼,坟头密密麻麻,见缝插针都插不进去,没办法,只好在旧坟上面添造新坟,把死人的住所都搞成了“小复式”.具体便是把棺材放在旧坟上,再覆盖一层土,把棺材盖住就行了.

不止湖北,整个宋朝都是人多地少.宋徽宗时,人口突破一亿大关,超越以往任何一个朝代,但疆域却比汉唐时期小得多,人均耕地少得可怜,人口密度却高得吓人.假如还像以往的朝代那样盛行土葬,宋朝人真的会饿死不少.

范仲淹的儿子范存仁当过太原知府,“其境土狭民众,惜地不葬.纯仁遣僚属收无主烬骨,别男女异穴,葬者三千余.”太原人多地少,老百姓珍惜土地,不愿土葬,只搞火葬.范存仁作为正宗儒家门生,认为火葬不好,烧毁父母身体,简直十恶不赦.所以他派下属到民间访查,凡是火葬的,把骨灰搜集起来,官府出资,埋入墓地.他在太原干了一任知府,埋葬了三千多个死者的骨灰.

上述故事见于《宋史》,修撰《宋史》的人是将范存仁当做好官来歌颂的.不过站在纯经济的角度看,范存仁为了维护土葬的旧习,害得太原又损失一大片耕地.

汲取历史上的经验, 笔者认为, 在今天,合理的火葬配套政策应是这样的:

第一,全面开放火葬场和殡仪馆,自由准入,市场调节,将尸体运输费、遗体整容费、火化费、骨灰托管费迅速降下来.当然,这样一来,有关部门会损失一大笔收入.

第二,既要推广火葬,更要改良土葬,尽快做到火葬后不再土葬(现在农村大部分地区都是这样搞的,先被迫火化,再把骨灰盒和棺材埋到坟里).如果土葬,则严格禁止砖砌墓室和水泥浇筑,否则才是真正的浪费土地,几百年都无法复垦.

古罗马论文参考资料:

汇总:本文是一篇适合殡葬习俗和古罗马和古中国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古罗马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古罗马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