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网络游戏相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和角色扮演型网络游戏的特点与其对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类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网络游戏范文 类别:硕士论文 2024-01-15

《角色扮演型网络游戏的特点与其对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

本文是网络游戏毕业论文怎么写与角色扮演和网络游戏和认同方面毕业论文怎么写。

【摘

要】本文以大学生自我认同为出发点,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角色扮演型网络游戏的特点,并揭示出其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角色扮演型网络游戏;大学生自我认同;影响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32-0127-0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6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数已经高达63200万人,网民中55.2%是青少年.据有关的《网络游戏产业报告》显示,在众多的网络游戏中,最受青少年欢迎的是角色扮演型网络游戏.角色扮演型网络游戏已经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是青少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角色扮演型网络游戏玩家的主要群体之一.大学时期是自我同一能否形成的关键期.随着社会互动的增多,大学生自我意识也进一步增强.自我认同主要有七个方面内容,分别是前程展望、自我接纳、社会角色、工作职业、性别认同、人际关系以及价值观.在大学时期,如果这七个方面的认同需求能够得到较好的满足时,大学生的自我统一性就会得到较好的发展.否则,就有可能陷入自我统一混乱中.角色扮演型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的自我认同的探索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基于分析角色扮演型网络游戏的特点,尝试揭示其对大学生自我认同七个方面的影响.

一、概念界定

1. 角色扮演型网络游戏

角色扮演的概念首先起源于社会学的研究.社会学心理学家代表人——米德对角色扮演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认为,角色扮演是人们在社会互动中通过对他人的言语以及肢体动作作出判断和理解,并调试自我行为,使自我行为达到双赢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角色扮演是在真实的时空中进行社会互动.而网络的角色扮演则具有虚拟性.根据米德观点,我们可以把角色扮演型网络游戏定义为多个玩家通过互联网进入同一个游戏场景中,各自选择具有某种社会特性的游戏角色,并能进行实时互动的游戏.从定义中可以看出,玩家、互联网场景、实时互动是角色扮演型网络游戏重要构成要素.

2. 大学生

大学生是青少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指年龄在18~24岁之间的在高等学校读书的学生.

3. 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也称为自我统一性,这一概念首先由埃里克森提出.在埃里克森建构的理论中,自我认同主要有四个层面的具体意义.个体层面,个体通过自我意识和潜意识都可以感受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认识自身存在的独特性;时间层面,个体对于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具有一致和连续的内在体验,换句话说,就是个体对自己的生活有前后一致的连贯感和方向感;功能层面,个体对自我形象能够形成和谐一致的认同感,对自我形象与儿童期的认同形成综合成一种有意义的整体;环境层面,是指个体能认同其所处的社会倡导的理想和价值,能够感觉到自身对于身边重要他人是有意义的,从而产生一种与其所处社会休戚与共的内心感受.

根据埃里克森的认同理论总结,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就是指,大学生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能够接纳自己的过去和现在,并对未来有清晰的方向感和对未来所扮演的角色感觉到有意义感.

二、角色扮演型网络游戏的特点

1. 自由随性的角色选择

在游戏中,玩家可以自由随性地选择自己想要扮演的社会角色.首先,玩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角色的创建和变换.因网络的虚拟性和游戏的匿名性,玩家甚至可以改变自己,选择与现实生活截然相反的角色.其次,自主选择游戏伙伴.玩家根据任务的需要而不是环境的变换来选择实时互动的伙伴.这种选择的自由性给予了大学生对自我身份进行探索的机会.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对游戏世界中的事物和人进行建构.这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性.

2. 富有挑战性的层级体验

角色扮演型网络游戏根据现实社会的层级式规则来开展游戏.游戏中的等级越高,地位也就越高,拥有的权利和能力相应也就越大.这意味着,玩家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同时玩家间的竞争又体现着互动.玩家在互动的过程中满足自己的竞争心理.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探索和学习,玩家才能够掌握一定的技能.玩家只有掌握更多的技能,才能在游戏中提升自己的功力值,实现升级的计划.每升一级或者通过一关,都会刺激玩家大脑神经,使其产生一种愉悦感.这种感觉无形中会强化玩家们参与网络游戏的行为,使他们沉浸于此,追求更多的刺激.

3. 跨越时空的实时互动

互动是实现角色扮演的方式.角色扮演网络游戏为玩家提供了一个交换意见,交流思想和相互沟通的平台.在角色扮演型网络游戏中,玩家通过多人组队完成某项任务来实现互动.当团队面临挑战时,队员间的凝聚力得到了增强,其身份认同和群体归属感也得到了强化.同时,也可以体验到与人交流的愉悦感和乐趣.因此,他们更愿意在游戏中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种虚拟世界的互动,可以满足玩家的心理需求.

三、角色扮演型网络游戏对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

1. 积极影响

第一,为大学生提供各种角色扮演的机会.角色扮演型网络游戏赋予大学生选择自身角色的自由.首先,大学生可以抛开现实生活中的先赋角色和后天的自致角色,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再者,角色扮演型网络游戏场景是按照现实世界的规则来设置,这些场景是现实世界的虚拟再现.这一游戏特点给大学生提供了实践不同角色的机会.另外,游戏赋予玩家复活的权利.这可以让大学生在游戏中学会克服角色扮演的紧张,更好地认识自己.

第二,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大学时期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较为关键的时期.大学生参与虚拟的角色扮演,按照游戏规则进行升级,实现角色成长.在此过程中,大学生要进行角色的学习.这有利于他们通过与网络游戏的其他个体互动,重新塑造自我和定位自我,大胆展露自我.在游戏中获得的经验有助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增强自我意识,培养自我独特性.

第三,有利于大学生认知自身扮演的角色,促进人际交往.角色扮演型网络游戏的人际交往可以突破时空、人数以及地位的限制,把不同层次的玩家聚集在一起,使他们为了同一任务相互配合.在游戏的过程中,玩家要与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才有可能得到虚拟的财富、装备和友谊玩家.这就需要大学生玩家对自身扮演的角色有进一步的了解,才能顺利地完成任务.此外,大学生玩家可以不依靠语言表达来交朋友,可以通过所扮演的角色的行为来与其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这为大学生人际交往营造了一个较为轻松的环境氛围,有利于大学生在放松的前提下进行人际交往,获得更广泛的人际交往.

2. 消极影响

第一,容易造成角色混乱,混淆现实与虚拟角色.网络技术的发展赋予了角色扮演型网络游戏较为真实的画面感和场景体验.大学生易于沉浸在游戏中的情境和画面,甚至在不自觉地就会把游戏中的行为渗透到现实生活中,混淆虚拟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而且,在角色扮演型网络游戏中,玩家通常通过武力来解决问题,毫无道理和沟通可言.如果大学生玩家长期沉浸在游戏中,就容易产生错误的认知,认为用暴力手段来达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在现实生活中,部分不成熟的大学生玩家就很有可能将自己的这种想法付诸行动,从而容易导致违法行为的产生.

第二,容易淡化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喜欢尝试新奇事物.角色扮演型网络游戏中具有现实生活中感受不到的新奇事物.这就吸引了大学生长期且持续地投身到网络游戏中.而且,游戏中的财富的获取比现实生活要容易的得多.大学生玩家的愿望在游戏中也更容易得到满足.因此,大学生玩家就会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角色扮演型网络游戏中,导致现实的社会交往逐渐疏远.大学阶段是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时期.如果大学生与同辈群体的交往减少了,就会导致交往的共同话题和语言减少了.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大学生就会产生孤独和寂寞感,甚至对人际交往产生恐惧心理,不利于大学生正常人际关系的维持,也不利于大学生角色的社会化.

第三,妨碍正确角色观念的形成.目前我国市场上的角色扮演型网络游戏大部分都不是根据本国文化创造出来的.这些游戏里都渗透着西方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大学生群体具有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思想等人格特质尚未形成.这样的游戏环境可能会妨碍大学生正确角色观念的形成.此外,游戏中的暴力、、恐怖等因素也会对大学生正确角色观念的形成带来极大的危害.

大学生是角色扮演型网络游戏玩家的主要群体之一.游戏是人的本性.在大学生自我认同感探索的过程中,角色扮演型网络游戏发挥着其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如果缺乏引导,无限制地进行,会对大学生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为了充分发挥觉得扮演型网络游戏的积极作用,学校、家庭、大众传媒等应该发挥其各自的职责,保障大学生自我认同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 漆文烨,葛明贵.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的特点及其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J].中国校医,2009:2(1).

[2] H Erikson E.Identity and life cycle[M].Madiso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1959.

(编辑:秦俊嫄)

网络游戏论文参考资料: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网络安全论文

网络营销论文

计算机网络毕业设计

网络营销相关论文

网络论文

本文评论,这是一篇关于网络游戏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角色扮演和网络游戏和认同相关网络游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