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现代汉语类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跟基于《汉语动词用法词典》的现代汉语双宾动词典型性方面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现代汉语范文 类别:mba论文 2024-01-29

《基于《汉语动词用法词典》的现代汉语双宾动词典型性》

该文是现代汉语类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与《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和现代汉语和典型方面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孟琮《汉语动词用法词典》里共有74个(83条义项)动词标注有双宾用法.本文对这些动词从词汇语义、使用频率和句式功能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封闭式统计和描写,发现其中给予义动词多达78条,占94%;取得义动词只有2个(借,赢),占总量的2.4%;予取兼类3个(掰,换,租),占3.6%.从动词数量看, “给予”类动词应为现代汉语双宾动词的典型性成员.从使用频率看, “问(1),给,送(1、2),称1,还(1、2),教,借(1、2),告诉,回答”等9个语例较多,应为最典型的能够进入双宾结构的动词.

关键词:双宾动词;典型性;词汇语义;使用频率;句式功能

中图分类号: 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 (2018) 01-0064-06

孟琮主编《汉语动词用法词典》(1999年,商务印书馆.以下简称《词典》),共收有动词1308个,2170条义项.其中标有双宾用法的动词74个,83条义项.本文利用语料库和百度搜索而来的语料对《词典》里的这74个动词,83条义项,从词汇语义、使用频率、句式功能等三个角度进行分类考察,并就其典型性问题进行讨论.

一、从词汇语义层面看双宾动词的典型性问题

关于双宾动词的下位分类,学界有较大的分歧,如沈阳(1994)、李宇明(1996)等学者认为取得义动词后的两个名词语由于存在领属关系,应将其视为单宾.徐杰(1999)、陆俭明(2002)等则运用生成语法和副词的语义指向理论论证该类结构属于双宾.就现代汉语双宾句的原型问题,学界也有讨论,且分歧较大.张伯江(1999)认为现代汉语普通话“给予”类双宾句使用频率高,是双宾句的原型.而张国宪(2005)则从历史发展轨迹方面论证“夺去”类才是双宾句的原型.

学界关于双宾动词的讨论多属于定性研究.定量方面的考察如宋文辉等( 2007)对老舍的《二马》(约14万字)中“给、拿、吃、收、罚、偷”等动词后的宾语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表示纯粹给予义的“给”共有双宾句51例,而“拿、吃、收、罚、偷”等这些表示“取得”义的动词在《二马》中却连一例双宾句也没有.

我们曾试图按照“给予”和“取得”对《词典》里的标注有双宾用法的动词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发现其分布是不均衡的.给予义动词多达78条,占94%;取得义动词只有2个(借,赢),占总量的2.4%;予取兼类3个(掰,换,租),占3.6%.

语言研究向来有描写和解释、历时和共时之分,我们认为从共时描写的角度看,以频率统计解决分歧,用语言事实佐证定性演绎出的理论观点,这种实证的态度令人信服.从上述双宾用法的动词类型极度不平衡的分布数字看, “给予”类动词应为现代汉语双宾动词的典型成员.

但是,当基于语料统计对其进行考察时,我们又发现了不利于这一结论的语言事实.譬如“卖:拿东西换钱(跟买相对).卖他二斤鱼. (意为“把二斤鱼卖给他”)”我们认为它是典型的给予类双宾动词.但网页上有“人家欠钱不还,我卖他车.(意为“我把他的车卖掉”)”这样的用例.如果分析为单宾,因为可转换为“我卖他的车”,那么所有取得类双宾似乎都可以这么转换.如果支持有取得类双宾,那么这里的“卖”就属于取得类了.所以,一个动词到底是属于“取得”类还是“给予”类,单凭释义很难判断,语言事实更为复杂.

而且,这个例句中的“车”最后是卖给了别人,并不为施事主语“我”所取得.所以,称之为取得类似乎也不合适.或者我们不应该把双宾动词分为给予或取得,因为这是以施事主语为依据进行的语义考量.为动词分类,其后的宾语才是最重要的依据,故,以近宾领有权的失去或获得为考量依据,把双宾动词分为获得类、失去类以及得失兼类也许更合理.譬如这个“卖”,就是得失兼类. “卖他二斤鱼”在没有具体语境的情况下,实则具有多义性.既可以理解为“把二斤鱼卖给他”,此时的“卖”为获得类;也可以理解为“把他的二斤鱼卖了”,此时, “卖”为失去类.

当然,有双宾用法的动词是否就属于双宾动词?这个问题还有待讨论.这就涉及到如何界定双宾动词的问题,有从严和从宽两种态度.能够进入双宾句的就是双宾动词,这是从宽的.哪些算是双宾句也有宽严两种尺度,比如陆俭明看待双宾句的标准相对较宽,他利用郭锐(2002)的“语法动态性”理论为指导,认为词汇层面的语法性质,是词语固有的可以在词典中标明,而句法层面的语法性质,是词语在具体使用中产生的,如“吃他三个苹果”, 陆先生认为是典型的双宾句,因为它能够进入“(总共/一共)动词+名1(指人与事)+名2(数量名结构)”格式.陆先生用这个格式来检验1999年版的《词典》,共得出98个动词可以进入双宾句,其中包括“吃”这样的在《词典》里并没有标注双宾用法的动词.

另外,我们也发现了些相反的情况.如“安排”在“有条理分先后地处理(事物)、安置(人员)”这一义项下,其用法有:名宾,动宾,双宾,兼语.在线语料库1345个语例中没有双宾用例. 《词典》对于“安排”的释义,确实很难分析出[给予]或[领有权转移]这样的双宾动词具有的义素,单从词典释义分析,很难进入双宾句.

但我们在百度搜索网页上发现了这样的句子:

(1)国家安排我省1100万元建沼气

计划新建12704户

(2)南海网1月19日消息:记者今

天从省发改厅获悉,农业部、国家发改委

近日联合下达了2006年农村沼气项目中

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第二批投资计

划,共安排我省1100.52万元,用于农村

沼气池建设.

上面的例子,是非常典型的双宾句.近宾语“我省”,远宾语是钱财这类便于领有权转移的事物.“安排”用于这种典型双宾句的时候,其给予义非常鲜明.

在CCL语料库中,我们也找到几例,如“安排他合适的工作”,所以不能算零使用.像这种《词典》标注有双宾用法的动词,我们建议在该词条下再增加一条义项,解释为:上级或单位通过一定渠道把钱物或机会等给予下级或个人.然后在这条义项下,标注双宾用法.

如果像《动词用法词典》这种分词类专门就其功能用法进行描写的词典,在释义时能够更好地兼顾该词的用能,譬如有双宾用法的动词,在其释义中体现出双宾动词的区别义素,那当然就最好了.这种做法有利于理清动词的句法多功能与其多义项的交叉纠缠,比如双宾用法下有其专门的义项解释,兼语用法下又是另外的义项解释,尽量做到释义与其句能标注的鲜明统一,也即尽量做到让其词汇层面的释义与其句法层面的功能有鲜明的对应关系,果真这样,也能解决本文下述的双宾动词与兼语用法、小句宾用法等交叉纠缠的难题.

一、从使用频率看双宾动词的典型性问题

为了统计这些动词在双宾用法上的使用频率,我们把《词典》里标注有双宾用法的74个(83条义项)动词,一一放到现代汉语语料库(语料库在线,网址为http://www.aihanyu.org/cnc orpus/index.aspx)中进行考察.考察时,查询条件为“动词词形Jv” (如“安Jv”),模式为整词匹配,输出为标注语料.个别动词由于义项繁多,查询结果数量庞大,取前500条或100条抽样.在线语料库的查询结果中没有双宾用例或用例较少时,使用百度搜索网页,搜索时分别以该动词后加“你、我、他和她”为关键词.有时也会使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进行验证.由于大多数动词有多个义项,有些动词只在某个义项下带双宾,所以按义项进行考察是较为科学的,统计时也应分义项进行.本文整理《词典》中的双宾动词时按义项统计,考察语料时为节省工作量,大多数情况下暂不分义项,以动词为单位进行统计.

在这74个动词中,有29个《词典》里标注有双宾用法,但在语料库在线中并没有双宾句用例,且有6个在百度搜索网页中也查不到双宾用法,它们是:倒(2),拨(2),开(12),委托,招待,照顾(2).有36个在语料库中的双宾语例数量非常少,其中14个在语料库中的双宾语例为1个,6个在语料库中的双宾句语例为2个,有13个在语料库中的双宾语例分布在3到9个之间. 其中“敬、帮、回(3)”这三个动词较为特殊,从我们查询的语料看,虽都有1 1个双宾句语例,但其受事宾语都比较单调,均属习惯搭配,如“帮小弟这个忙”“敬你一杯酒”“回我个话”等.有9个动词,它们在语料库中的双宾用例超过10个,其双宾用例及其频率统计,列表如下.

从使用情况看,上述6个零使用动词为最不典型的双宾动词,而上表中9个用例超过10句的为双宾动词中较典型的代表.

最不典型:倒(2),拨(2),开(12),委托,招待,照顾(2)

最典型:问(1),给,送(1、2),称1,还(1、2),教,借(1、2),告诉,回答

李敏(2007)认为,双宾句最典型的配价模式是: “施事、与事、受事”,不那么典型的配价模式是: “施事、与事、结果”和“施事、与事、材料”.

“问(1),给,送(1、2),称1,还(1、2),教,借(1、2),告诉,回答”这9个最典型的及物动词,能带名词性受事宾语,如“给东西,送东西,还东西,借东西,教语文,称大叔,问问题,回答问题,告诉消息”,同时又是典型的三价动词,动作的完成必然有与事的参与.它们能够进入最典型的双宾句配价模式: “施事、与事、受事”.更重要的是, “受事领有权转移”这个语义特征非常鲜明.根据受事性质, “给,送(1、2),还(1、2),借(1、2)”为一类,属具体物品领有权的转移; “问(1),告诉,回答”属于抽象信息领有权的转移,即信息交流; “教”属于知识或技艺的“领有权”转移,即知识或技艺的学习与传承;“称1”属于名称领有权转移,即学界所谓等同类. 最不典型的6个动词,从《词典》释义本身看,“倒(2)”很难分析出[领有权转移]这一双宾动词的共有语义特征. “拨(2)”和“开(12)”,其释义含有[领有权转移],但这个义项下的“拨”和“开”有同义词如“发(1)”和“给”.分”等,其使用机会就非常小,所以我们的语料视野里,用例为零. “委托,招待,照顾(2)”,这三个动词既不能自由地带名词性受事宾语,其表示的动作行为也很难引起“领有权转移”的联想,或者说,其核心语义不是“领有权转移”.且“委托”有“托”这个同义词, “照顾”和“招待”的近义词“优待”、“请”等也在双宾动词之列,虽不常用,但也与之形成竞争.另外,这三个词还有兼语句、小句宾语句等其他句式的用法,这也形成了一种竞争力量,又再次降低其双宾句的使用机会,从而使其双宾能力被压制到潜状态,至少在我们的语料视野里为零.

综上,比较最典型和最不典型这两组动词,我们认为双宾动词的典型特点有二,第一,从词汇语义看,引起[受事领有权转移].该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越是能够引起受事领有权的转移,则该动词作为双宾动词就越典型.第二,从词面看,典型成员以单音节为主. 《词典》83条双宾动词中,53条单音节,占64%; 30条双音节,占36%.而较典型的成员中单音节10个,占总数12的83%;最不典型的成员中单音节3个,双音节3个,各占50%.这个数据大致能说明双宾动词的典型成员以单音节为主这个特点.当然,这两个特点中,第一个特点是其最重要的本质特点.

三、从句式功能层面看双宾动词的典型性

《词典》标注了每个动词词条的一般功能,主要是动词作谓语时的功能表现.前7项与句式相关,如小句宾、双宾、兼语、存现等.标有双宾用法的83条动词义项,经常也兼具其他句式功能.如所有的双宾动词都是名宾动词,有少部分双宾用法的动词同时具有动宾、形宾和小句宾的用法,也有动词同时具有兼语句或存现句的用法.根据它们的交织情况,把具有双宾用法的动词分为如下四类:A只有双宾用法;B兼有谓宾用法;C具有兼语句功能;D兼有存现句用法.

A.只有双宾用法的动词有如下44条义项.

安(3),掰,补助,偿还,传(1),传(2),答复,倒(2),递,发(1),放(2),分配(1),告诉,还(1),还(2),换(1),回(3),寄(1),奖励,交(1),缴,借(2),敬,开(12),赔(1),赔偿,请教,请示,让(1),让(2),让(3),扔(1),输2,送(1),送(2),贴(3),投(2),投(5),退(4),退还,献(1),孝敬,赢,找2.

B.兼有双宾和谓宾用法的有如下17条义项,其中有5条(下划直线)同时具有兼语句功能.

安排(1),帮助,签应(2》-,奉承,辅导,给,供,回答.交待(1),教,叫(4),卖(1),盘问,审问,通知,问(1),照顾(2).

c.具有双宾和兼语句功能的有24条义项,其中除了有5条兼有谓宾功能,还有3条(下划波浪线)兼有存现句用法.

安排(1),帮,帮助,报告,拨(2),补(2),补充,称l,搭(4),签应(2),分(2),分配-(2)—,教,借(1),救济,派,通知,托(2),委托,喂(2),优待,招待,支援,租.

D.兼有双宾和存现句用法的,有如下6条义项.

补充,分(2)—,分配(2),塞,吐1(1),喂(1)

如果从句能的纯粹性来看,A类只有双宾用法的动词,堪称典型性双宾动词.我们试图找出句式功能与上述双宾动词典型性的某些联系,结果发现双宾使用频率较高的9个动词分布在这里的ABC三种类型里,很难看出其规律性.但显然,在双宾使用频率较高的9个动词中,“送”“还”“借”“告诉”这4个只有双宾用法,当属最典型的双宾动词.

但上文谈到“委托,招待,照顾(2)”这三个词条因受小句宾和兼语句功能的影响,从而减少其双宾句的使用机会.我们在语料的考察整理统计过程中也经常因此而受到干扰,所以下面我们就双宾动词与其他句式交叉的问题进行些讨论.

关于双宾语,有不同的定义.一种观点认为,所谓双宾就是动词谓语后的两个名词性宾语.如黎锦熙(1924): “有一种外动词,表示人与人之间(或人格化的事物之间)交接一种事物的,如‘送、寄、赠、给、赏、教授、吩咐’等,常带两个名词作宾语,叫双宾语”.朱德熙也支持这种观点(1982): “双宾语指一个述语后边接连出现两个宾语.这两个宾语可以都是真宾语,也可以是一个真宾语,一个准宾语.”虽然朱先生也承认有谓词性宾语,但从他所列举的双宾语类型及例子看,其双宾语尤其是两个真宾语的情况下都属于名词性宾语,准宾语情况下,如“吃了他爸爸一辈子”“踢了孩子一脚”等,后一个宾语是数量结构,也是名词性宾语.

另一观点认为,双宾中的远宾语其实也可以是谓词性宾语.如黄廖本《现代汉语》 (增订五版第95页) “有指人和指事物双层宾语的句子叫双宾句”, “离动词近的叫近宾语,一般指人;离动词远的叫远宾语,一般指物或事”. “近宾语……常由代词、名词充当;远宾语……一般比较复杂,可以由词、短语、复句形式充当”.如“他告诉我今天停电.”“我问他哪个办法好.”这两个例子,远宾语一个是状中结构,一个是主谓结构.

如果承认远宾语可以由谓词性结构充当,那就是说双宾结构有两种形式: (1) V+NP+NP; (2)V+NP+VP.这样的话,第二种形式就与兼语句和小句宾语句的形式一样了,这就带来了麻烦,会引起三种句式纠缠不清.

如“帮:帮助.名宾,双宾,兼语.”“帮”在语料库中的双宾用例都是“帮忙”的离合使用.《词典》里的双宾例子: “帮他十块钱.”是典型的给予类双宾,就是给他十块钱,通过帮的方式给.我们可以自造类似例子,如“帮我三千块钱.”但

在我们的语料视野里还没有找到类似双宾用例.百度搜索上的语例大多是这样的:

(3)干爹,帮我买个单!

(4)捷运关渡站3女靠爸狼: 我爸会帮我赔啦!

(5)帮我起个好听的网名吧.

根据《词典》, “帮”也可以进入兼语句,如“帮他下棋”.那么,按照《词典》,这些网页上的例子应是兼语句.再比如“帮你借钱/帮你盖房子/帮我买东西”等,按照《词典》都应该是兼语句.但其实这些都不是典型的兼语句.典型的兼语句,除了形式上是“N1+V1+N2+V2”外,在语义层面,“V2”与“N2”可构成主谓关系,N2是V2的施事或主事.但上述“帮”的这些例句显然不是这样,而是“干爹帮我,干爹买单”, “我爸帮我,我爸赔”.也就是说“V2”与“N2”没有直接的语义关系,句法层面也不好分析为主谓结构,且最终“钱财,网名”等都发生了“受事领有权的转移”,与双宾构式义倒是一致的,只是第二个宾语是谓词性的,是个事件.而且这种由谓词性结构充当的事件型远宾语,在《词典》里的只标注有双宾用法的动词里也存在.这种情况最典型的要数“告诉”,351例双宾用例,只有1 13例带两个名词性宾语,其余238例的远宾语均为谓词性结构.如:

(6)过了一天, 他告诉脑外科的同

志补个改建房屋报告来.

这个例子中的远宾语“补个改建房屋报告来”甚至与近宾语“脑外科的同志”有直接的语义关系,但《词典》里这个动词只标注有双宾用法.

再如“奖励”, 《词典》释义:给予荣誉或财务来鼓励.只有双宾用法,如:奖励你一块手表.在线语料库中的9例双宾句,其远宾语都是谓词性结构,与兼语句的形式非常接近:

(7)补助奖励全国高中以上的学生

到北平旅行一次, 其精神的效果远在学

校的历史课程以上.

(8)奖励和支持私人发展资本主义 企业. 如果把这9例判为兼语句,也未尝不可.首先符合兼语句“N1+V1+N2+V2”的语序特征,语义上也是第二个名词和第二个动词具有主谓关系.但《词典》上, “奖励”词条下只标明有双宾用法,没有标明该词具有兼语用法.

如果说远宾语可以是、?,如上文的“告诉”“奖励”.那么“帮他下棋”为什么就分析为兼语呢?“干爹,帮我买个单”为什么就不能分析为双宾呢?

语义上看,双宾句的本质是主语通过述语动作转移了直接宾语所示之事物,或使间接宾语获得,或使间接宾语失去.语义重点是使直接宾语所示之事物转移物主或领有权.兼语的本质是主语通过述语动词致使其后宾语所示之人发生某事,作出某动作.简言之,双宾句的语义核心是“转移”,而兼语的语义核心是“致使”.

同样情况的“教”, 《词典》里标注有动宾、双宾和兼语三种用法.所以“教我外语”是双宾结构,“教我学外语”就得判断为兼语结构.为什么“奖励他为战斗英雄”是双宾,而“教我学外语”就是兼语呢?这令人难以理解. “问”和“告诉”也是这样情况. “问你名字”是双宾, “问你叫什么名字”是兼语;为什么“告诉”的双宾范围就大的多,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是双宾, “告诉你不用考试了”还是双宾?“通知”更为复杂些, 《词典》里标注有小句宾、双宾和兼语.所以, “通知老张县委书记明天到他家去”是双宾, “通知老张到他家去”是兼语, “通知班车五点开”是小句宾.同为交流信息类的动词,“问”“告诉”“通知”它们在句式功能方面的差异令人眼花缭乱,很难理解.

综上,从形式上看,双宾:V+N1+N2;兼语:V1+N+V2.但只要认可双宾的远宾语其实也可以是事宾,是小句的形式或动宾的形式.那么,这个口子一开,双宾和兼语、小句宾就难以从形式上区分了.因为形式上没区别了,只能从语义上进行区别,而语义上的区别更是难以把握.最后,只能说从认知上看,双宾是个原型范畴,有核心成员有边缘成员,它们形成一个连续统.那也就是说双宾句和兼语句其实在认知领域有一致的地方,其实属于一个范畴.如果是这样,那么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里使用的补足语这个术语就显得很好用了,第二个宾语或兼语之后的宾语都是补足语.

这样一来,双宾动词的典型配价模式是: “施事+V+与事+受事”;其典型语义模型: “人+V+人+事物”;其典型结构序列是: “主语+V+宾语+补足语”.但如果这样分析的话,因为不存在两个宾语,又不能叫双宾了.或者我们可以把“补足语”看做一个更大的成分,把双宾类三价动词里的补足语,叫“宾语补足语”?因为还是有些不与双宾纠缠的兼语句、小句宾语句.总之,这是一个非常纠结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

结语

本文借《词典》的语言知识和语料库标注的语法信息,从词汇语义、语料统计以及句式功能三个角度对双宾动词进行分类考察并就考察结果对其典型性做了讨论.考察虽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规律性结论,发现的一些问题却是有意义的.比如,双宾动词到底如何界定?临时活用带双宾的动词和经常用在双宾结构的动词,如果把后者归为双宾动词,从而在《词典》里进行标注,那么前者的这种语法信息怎样处理,后者在词典里怎样释义才能体现其词汇语义上的特色?还有就是怎样区分临时活用和经常使用,这个语言事实和频率统计从何而来?如果需要借助语料库,那么标注更为丰富语法信息的语料库,对于这种考察就显得非常重要.

而如果计算双宾动词的使用频率,有些多义项动词只是在某个义项下带双宾,考察语料时分义项计算才更为科学,对于后续的研究也更有意义.比如动词“回. 《词典》标注3个义项: (1)从别处到原来的地方,还; (2)掉转; (3)答复,回报.其实我们认为“回”还有第4个义项: (4)趋向动词,与“来”相对.在线语料库中“回Jv”有1348例,回(1) 760例;回(2) 173例;回(3)86例子,有11例双宾;回(4) 170例.在线语料库中“回”只标注“回JV”和“回/q”,这些分义项统计的数据要人工完成,工作量非常大.如果有分义项标注的语料库,如果语料库中带有更多的语法信息和语义信息,对于语言学研究来说,必将功德无量.

责任编辑:杨军会

文字校对:夏 雪

现代汉语论文参考资料:

古代汉语论文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选题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题目

汉语国际教育毕业论文选题

上文结束语,本文是一篇关于现代汉语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和现代汉语和典型相关现代汉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