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等待戈多论文范例 与《等待戈多》:对于存在本质的探寻类论文范文数据库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等待戈多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1-21

《《等待戈多》:对于存在本质的探寻》

本文是关于等待戈多类论文范文数据库和《等待戈多》和本质和探寻类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文/韩朝娣

摘 要:《等待戈多》是西方现代派文学大师贝克特的经典剧作,也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品.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等待戈多》中人物形象和传达出的主题的角度进行剖析,可以触碰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并尝试为现代人生活的某些困境寻找出路,探寻存在的本质.

关键词:《等待戈多》;存在;本质;探寻

一、《等待戈多》:

一曲现代人精神处境的悲歌

《等待戈多》共计两幕,除树上多长了两片新叶,波卓瞎了,幸运儿哑了,这些因时间的流逝带来的大自然和身体的自然变化外,剧中人每天似乎都以相同的轨迹生活着,说着相同的话语,做着相同的动作,一切都在变,一切又似乎没有变,在这“糟透了”的情况下,他们依然在等待“戈多”.

第一幕结尾时:

爱斯特拉冈 嗯,咱们走不走?

弗拉基米尔 好,咱们走吧.

[他们坐着不动

第二幕结尾时:

弗拉基米尔 嗯,咱们走不走?

爱斯特拉冈 好,咱们走吧.

[他们站着不动

黄昏时分,在一条小路边的枯树旁,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在等一个叫戈多的人.这一天里,只有叫波卓和幸运儿的两个人路过,并交谈了一会儿.当第一幕结束时,一个放羊的孩子告诉他们,今天戈多不会来了,但是明天他一定来.第二幕在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后,便结束了.剧目的戛然而止让人摸不着头脑,但由此可以推测,如果续写此剧,第三、四、五……幕会发生同样的事情,直到等待的主体死亡,整部剧才会结束.那么,很明显,《等待戈多》没有在讲一个故事,它似乎在客观地向世人展示剧中人物的生活状态——弗拉基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毫无目的地、没有希望地、无休止地等待,而戈多不会来.这样的处境,似乎在向世人昭示人类的生存困境——生活的循环和生命的循环.一切都在变,一切又没有变,变化却是最大的不变,除非所有的生命逝去,否则一切将按现有的状态在人类身上继续下去.弗拉基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永远不会等来戈多,就像人类的永远得不到满足.他们每天的重复,就像人类每天的生命延续的必备动作,单调、乏味,却不间断.剧中人物被困在永远不能结束的死循环中无法解脱,它越是自身带着严肃性,越是具有悲剧性.

“习惯”是一个可怕的东西,由于没有缘由.弗拉基米尔和爱斯特拉冈一直在重复,但也一直在遗忘.弗拉基米尔总是记得他们在等待戈多,因为他习惯记得;而爱斯特拉冈总是忘记自己刚刚想要干什么,因为他习惯遗忘.他们的状态无疑也呈现出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和困境:人们想要改变和创新,可是摆脱不了某些我们认为浪费时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比如吃饭、睡觉、洗澡.由于习惯,我们忘记了改变、忘记了初衷,甚至丧失了改变习惯的能力!久而久之,会像弗拉基米尔和爱斯特拉冈一样,因为习惯而等待,因为习惯,匆忙度过一生而不自知.

贝克特曾经在他对普鲁斯特的分析中提到,所有事物都逃不过时间的洗礼,因为昨天已经使我们变形,或者为我们所变形,铭心刻骨,割舍不去.《等待戈多》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时间问题,在等待的过程中,时间是最大的对手.而在度过时间的过程中,我们被迫面对存在的一个基本问题——自我本质.因为时间的流动,造成了事物的不断改变,因此它们超出了我们所能掌控的范围.在时间的作用下,似乎一切都在变化.然而,正像没有什么真正的事情发生一样,变化本身也成为一种幻觉.在第一幕波卓和幸运儿走后,弗拉基米尔对爱斯特拉冈说:“他们变得真厉害.”但爱斯特拉冈对他们早已没有记忆;孩子来报信时,弗拉基米尔问:“你不认识我?”“昨天来的不是你?”,一系列的问题,都得到孩子的否认.但变化是客观事实,只是剧中人物并没有意识到.唯一意识到的弗拉基米尔,维持着和没有意识到的人一样的状态,这让观众对弗拉基米尔的话怀疑.但这种变化从那棵树就可以传达给观众:

第一幕的舞台说明:[乡间的一条路.一棵树……

第二幕的舞台说明:[次日.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那棵树上有了四五片树叶

作者故意有这样的舞台提示,而不仅仅借剧中人物之口告诉观众变化的客观存在,已经明确了这两幕剧因时间的流动催生的事物改变,肯定了弗拉基米尔记忆的可信度,与除却弗拉基米尔之外的剧中人的话语相悖.由此,作者对于时间的概念可见一斑.

“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对于弗拉基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来讲,等待是煎熬的,因为他们不知道要做什么.在整部剧中,爱斯特拉冈有六次想要离开这个地方,被弗拉基米尔阻止,除了爱斯特拉冈的遗忘,在等待的过程中,其痛苦“正像使死尸站起来看见自己的腐烂一样”[1],明知道要经历这个过程,却不能享受.因此,他们在此过程中做着许多如脱鞋子、戴帽子等无聊的事情.波卓和幸运儿来了之后,等待的乏味本质并没有被改变,只是换了另一种形式:从两个人的煎熬变成了四个人的.再也承受不住的波卓勃然大怒:“你干嘛老用你那混账的时间来折磨我?这是十分卑鄙的……”弗拉基米尔认识到这一问题之后补充道:“掘墓人慢腾腾地把箱子放进洞穴.我们有时间变老.空气里充满了我们的喊声.”可是,没有人听得到!

二、《等待戈多》:悲歌之声源

在时间的海洋里,无数人像砂砾一样沉淀,无数人像海草一样摇摆,还有无数人选择沉睡.在沉睡的人看来,他们似乎不会面临选择,但当别人有了选择时,他们沉睡的态度已经决定了一切.爱斯特拉冈除了会遗忘,还会不自觉的沉睡.看着沉睡的爱斯特拉冈,弗拉基米尔开始怀疑自己是否也在别人痛苦的时候睡觉,说不定这会儿同样也有人在看着他,也有人在这样谈论他:他在睡觉,他什么都不知道,不要打扰他,让他继续睡吧.麻木的等待已经让弗拉基米尔分不清自己是清醒着,还是沉睡着.“瞎子没有时间观念”,沉睡的人更没有,“属于时间的一切东西他们也都看不见.”一旦他们醒来,说不定会被强烈的阳光刺瞎眼睛,因为时间让他们习惯黑夜.

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创作于二战后的1948年.战争的罪恶和灾难,不仅使人丧失个性,更使民族禀性劣化,人与人之间沟通艰难.这样触目惊心的受难图,被活生生地呈现在舞台上,既是剧中人生活的状态,更是当时整个社会状况的折射.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一方面他们想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却因战乱之后,社会需要一定时间的休养生息,一时掣肘,只能等待.另一方面,他们把希望寄托于“明天”,指望“明天”能把人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但事实上,从剧本便可看出:“明天”并没有这样的功效,有的仅仅是等待.“明天戈多准会来.”越是带着这样的信念,等待便越是真诚,相反,行为却越是荒唐可笑.他们对于“明天”的等待成为了一种锲而不舍的追求,像是西绪福斯的石头,值得肯定的只是不抛弃、不放弃.因此,产生“等待”的社会原因有两点:一是经历战争后,时代的无奈之举;二是“有意识、有目的”地等待着他们所要的希望.

而从存在主义角度来讲,上天并不存有任何的认知.人们致力于成为怎样的人,便会成为怎样的人,不会以客观意志为转移.换句话说,人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与“戈多”无关,与上帝无关,只与自己有关.与所想无关,只与所为有关.因此,弗拉基米尔和爱斯特拉冈等待戈多必是为了某个目的.在研究“戈多”形象的著作中有着相同的观点: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需要的某种精神上的引领,与人类行为并无直接关联.人们等待戈多的目的,源于对自己行为的毫无头绪,或是出于绝望情境之中,需要精神的引领和支持,从而将希望寄托于等待戈多身上,盼望着有带领自己脱离盲目行为的力量出现,指导行为向正确的方向行进,而不再重复盲目的生活.

三、《等待戈多》:等待救赎

在行动中,人很容易忘却时间的流逝;而在等待过程中,人将面对时间本身.因此,深知消极等待痛苦的人千方百计地想要摆脱,正如弗拉基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把希望寄托在戈多身上,想要一直等到戈多到来,却又不停地催促着要离开.“今天晚上我们也许会睡在他那儿,温暖,干爽,肚子饱饱的,躺在干草上面.这个值得等待,对吗?”在他们看来,等到了戈多就意味着不再受时间的折磨,就会使他们脱离等待.这样看来,剧作给我们提供的第一个救赎的方式,便是等到戈多.剧中的一些对话:

第一幕:

弗拉基米尔 昨天来的不是你?

孩子

不是,先生.

弗拉基米尔 这是你第一次来?

孩子

是的,先生.

[沉默.

弗拉基米尔 说话,说话.(略停)快说.

孩子

(冲口而出)戈多先生要我告诉你们,他今天晚上不来啦,可是明天晚上准来.

第二幕:

弗拉基米尔 昨天来的不是你?

孩子

不是,先生.

弗拉基米尔 这是你头一次来?

孩子

是的,先生.

[沉默.

弗拉基米尔 你给戈多先生捎了个信来.

孩子

是的,先生.

弗拉基米尔 他今天晚上不来啦.

孩子

不错,先生.

弗拉基米尔 可是他明天会来.

孩子

是的,先生.

弗拉基米尔 决不失约.

孩子

是的,先生.

由上文可以知道他们永远都会处于等待的状态,但戈多不会来.正如艾斯林在《荒诞派戏剧》中所认为的,戈多到来的不确定性说明他不会使人类得到救赎.在无穷等待之后,剧中人物对于结束等待状态的处理方法是自杀,“手拉着手从巴黎塔顶上跳下来,这是首先该做的……现在已经太晚了”.所以,他们选择上吊,但由于客观条件有限,未能实施.他们对于自杀行为的失败感到失望,便用等待戈多来实现自我满足,自欺欺人地认为还有事可做,还有生存价值可言.于是,他们又开始等待戈多.但爱斯特拉冈对于等待戈多持怀疑态度,他很想听听戈多能给他们什么,然后他们再决定等或是不等.他认为弗拉基米尔被“拴在”了戈多的身上,将等待戈多变成压在身上的大山和生活中必须执行的任务,牵制生活的美好.后来,在弗拉基米尔对“守约”的行为自我满足的时候,他们一直等待的原因才被戳破:在感到极端无聊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寻求其他方式来消遣,可当其逐渐演变成为了习惯,便不得不让人警惕.由此,习惯性的等待对于他们来说仅仅是习惯性的、非理性的,和没有意义的.

贝克特曾经这样评论《等待戈多》 :习惯就像是能够拴住狗,并指导它呕吐的镇石.生活是一连串的习惯组成,那是因为,个人也是一连串的个人……那么,习惯便成为一种通用的术语,它就是“构成个人的无数主体与无数相关客体之间达成的无数契约”.存在是痛苦的,这是各种感官综合的先天自有作用.由于毫无防备地遵从于习惯,我们的注意力陷于瘫痪之中.就如弗拉基米尔和爱斯特拉冈那样,他们不再处于思想的危险之中,进行思想并不是最糟糕的,可怕的是有了思想.他们不停地进行对话,但却是处于本能或潜意识的习惯性言语.在他们看来,这是掩盖他们没有进行思想的最好方式.而这样的方式显然不是最好的救赎.

希望获得拯救也许仅仅是人们为了躲避面对人类真实的生活状态所选择的途径,但面对在坟墓上出生的现实,面对戈多明天会来的谎言,人类的丑态被晾在了太阳底下.如果要赋予“等待戈多”某种意义,那一定是基于等待行为之上的自我追寻.面对混乱的世界,存在变得荒谬.在这样的境况下,监狱的高墙也会轰然倒塌.存在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荒谬感更没有被超越.人的迷茫是必然的,而自我本质的探寻,不仅仅使人认识自己,更有了前进的动力和目标,不再依赖莫须有的“戈多”来解救自己,而是走上了自我救赎的道路.

很明显,《等待戈多》诞生于一个宣称“上帝已死”的时代.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一切都是可以允许的.”人会感到自己被抛弃了,因为他们在精神和精神之外无法找到依托.无所依傍恰恰意味着人会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人通过一步步自己造就自己,但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选择其道德的过程中逐步造成的.人是自己行为的总和,只有在实际行动中,人才会存在,“人即自己的一生.”如果在认识到这些之后,还要执着于了无希冀地麻木等待的话,无疑会使自身感到麻木,生命失去存在的意义;而在知晓生命本真之后,人在自我追寻的道路上,无论生活怎样,精神都是充实的,少了许多迷茫.

四、结语

人心天生便是不得安宁的,它要探求种种事物背后的本质,这种永无止境的探求来源于人的基本需求.而贝克特正是这种探求的典型代表.上亿年的人类一代一代的存在着,也许在此期间有人对于人类的存在问题进行过探讨和研究,但从未给出过答案.贝克特从哲学或者终极的层面重拾人类存在的本质问题,似乎也没有给出答案,但多角度的探讨分析已经为我们打开了视野,使人们在关于时间、时间的流逝、变化与稳定的矛盾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巴金.家[M]//巴金选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124.

作者简介:韩朝娣,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电影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等待戈多论文参考资料:

括而言之:此文为适合《等待戈多》和本质和探寻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等待戈多本科毕业论文,相关等待戈多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