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分析论文范文资料 跟农村中学生辍学行为分析基于文化再生产理论的分析有关论文范文资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分析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1-21

《农村中学生辍学行为分析基于文化再生产理论的分析》

该文是分析类有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与再生产和辍学和中学生方面论文范文资料。

摘 要:通过对辍学中学生、学生家长等的访谈发现农村中学生辍学行为实质上是处在教育场域中弱势地位的惯习行为.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城乡学生拥有文化资本的差异导致两者在教育场域中形成了不同的性情行为倾向,因此农村中学生的辍学行为是教育场域属性在个人身体中内化的结果,是一种前意识实践的惯习行为.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辍学;文化再生产

不平等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教育场域中也存在不平等现象.就我国而言,教育场域中存在着城乡、地区等差异.其中城乡二元体制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城乡学生受不同惯习的指导,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倾向.在教育场域中,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拥有更丰富的文化资本.与此同时,由于家庭的限制和“读书无用论”等社会舆论影响,农村中学生容易出现辍学行为.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决定国家的未来.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近年来,农村中学生辍学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我国教育的重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学者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从社会学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文章在对河南省一个自然村落辍学学生、家长访谈的基础上,基于文化再生产理论,试图分析农民中学生辍学行为的原因.

二、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

(一)理论视角:文化再生产理论

布迪厄是文化再生产理论最为杰出的代表.他认为文化过程对于现有社会经济结构具有维护作用,并基于此提出教育有助于维护一个不平等的、分化的阶层社会,并使之合法化.其中最关键的词语是“文化资本”、“惯习”和“符号暴力”.

(1)文化资本

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是借助于家庭教育、制度化教育、传播式教育行为传递的文化物品,且文化资本包括三种基本形态.一是具体形态,以精神和身体持久“性情”形式存在,指个体的文化、修养等;二是客观形态,主要以商品的形式存在,包括书籍等;三是体制形态,如教育系统中的学术资格等.

(2)惯习

布迪厄用“惯习”的概念表明人类实践深层的社会结构与认知结构.人们在实践中往往对行为有一种十分直观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可以作为当前实践的基础,同时也来自于在此前实践中经久积累而形成的持久而又潜在的行为倾向系统,即惯习,它存在于实践者的身体和行为之中,形成了一种“实践感”,也就是对于实践的前认知把握.因此,在实践者行动前惯习构成了其行为的指导原则.惯习通过个体的早期社会化过程把客观机会内化为一种主观倾向.对于处在一定社会阶层的个体而言,什么是可能的与不可能的都无法主观估计,所作出的选择也是惯习指导下的选择.

(3)符号暴力

布迪厄使用符号暴力以解释统治阶层如何用拥有的文化资本通过教育系统维护和再生产其特权,进而顺应了社会阶层的不平等现象.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惯习的存在,在文化资本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体不知道不平等的存在,而把原因归结于个体的不足与选择.因此符号暴力是“在一个社会行动者本身合谋的基础上,施加在他身上的暴力”.基于教育系统所教授的文化知识和考核标准都倾向于统治阶层的文化,学校所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等也符合统治阶层习惯,处于被统治阶层地位的人们拥有的文化资本远少于统治阶层所占有的文化资本,促使被统治阶层难以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始终处于劣势地位.

总之,布迪厄通过文化再生产理论解释了在教育场域中统治阶层是如何通过其占有的文化资本维护并再生产了其特权,而被统治阶层不仅参与了这一过程,并在其中实现了自身身份认同,默认了社会不平等的合法化.

(二)研究方法

文章以L 村为实地研究的地点,以L 村的辍学中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访谈和观察再现其辍学情境,试图分析他们辍学行为的深层原因.

(1)参与观察法.笔者在L 村长大,与研究对象十分熟悉,能快速进入现场,取得信任,深入观察辍学学生、学生家长的态度以及周围村民对学生辍学行为的反应.

(2)访谈法.访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辍学学生,包括个体特征、辍学的真实想法;二是辍学学生家长,包括对辍学的态度、介入情况等;三是村民,希望从侧面了解村民对教育及辍学行为的价值评判,进一步呈现中学生辍学的情境.

三、L 村中学生辍学的现状及特点

(一)L 村的基本情况及辍学现状

L 村位于河南省东南部,经济上以农业为主.总体来看L 村居民农业收入有限,大部分人会选择外出务工来增添收入.近年来,随着国家农业与教育政策的实施,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部分家庭能够承担子女教育.但是实际上许多的中学生会选择或被迫辍学.据调查,在初中阶段约一半的学生会选择辍学外出务工.

(二)中学生辍学的特点

通过调研,可以发现L 村辍学现象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缺位的家庭、学校教育.多数学生父母长期不在家,较少关心子女学业.另外农村教师数量少,工作负担重,难以顾及每一位学生.

(2)厌学现象.农村中学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受“读书无用论”等舆论影响,厌学现象严重.

(3)学业不理想.一般而言,辍学学生的学业成绩比较差.(4)集中于初中阶段.父母一般会要求子女念完小学,但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也会同意子女辍学外出务工.

四、文化再生产视角下的农村中学生辍学原因分析从个体角度看,辍学是个体选择的行为,而从宏观角度看却是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结构下的一种映射,是一种社会行为.农村中学生选择辍学行为并非简单的经济选择行为,而是变化着的、非自主的行为,是惯习指导下的前意识实践行为.

(一)城乡学生拥有的文化资本差异

(1)家庭教育.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包括三种形态,其中具体形态和制度化形态的文化资本虽不能直接传递,但可以通过家庭教育耳濡目染,让子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继承,从而“再次在子女身上以身体化的形态出现,并能通过学校教育使其制度化为教育资格.”以商品形式呈现的文化资本也通过城市的便利性表现出差异性.此外,父母的文化修养不仅能为子女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还直接影响子女对教育的认知.小明和小红(化名)是同学,两人对于教育的认知便存在着差异.小明受父母影响从小就对大学充满向往“我以后要上大学的”,其父母也说“报了辅导班、特长班,希望以后升入重点大学”.而小红受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对城市充满向往“不想上学了,想去见识外面的世界”.

(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与考试内容存在城市偏向.中小学教材内容表现出了城市生活价值倾向,对于城市孩子来说这是日常生活,但对农村孩子而言是从未体验过、接触过的事物,需要重新熟悉这些知识,内化知识的过程较为困难.此外我国教学的表达方式与语言系统与农村差异较大,农村学生想要习得学业知识必须处理两者间的矛盾,甚至放弃原有习惯.与此同时,学校的考试内容除书本知识外,还注重综合能力的考察,而这些知识的获得建立在师资等资源的基础上.这导致农村学生学业之路困难重重,辍学的想法也就自然产生了.

(3)教育政策.我国是农业大国,尚处在发展阶段,一直存在教育资源与人口的矛盾.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农村学生更是如此.这也使政府思考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教育,而优先城市、重点投入常是我们的政策选择.建国以来的教育政策,基本是以城市为主.

(二)农村中学生辍学的“惯习”选择

惯习作为一种性情倾向,其基于场域中的社会位置,是客观结构与个人史结合的产物.农村中学生处于教育场域的弱势位置,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学倾向和教育政策偏重使其自然而然产生辍学行为.在问及辍学原因时,“学习成绩不差,但想出去看看”、“不知道大学是什么”、“要承担家里的责任”、“家里人都没上过学”是常有的回答.可以看出,农村中学生不懂得受教育的目的和价值.同时由于早期接受的农村教育,便认为辍学是自然而然的人生选择,因为父母、同辈群体也是这样选择的.

农村中学生是在农村文化和弱化的家庭教育中接受早期社会化的,而乡土教育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充满实用主义倾向,其所具有的性情倾向促使其采取乡土性的行为.他们不是出于一种自然性情去读书,而是工具性地读书.一旦受挫其所具有的性情倾向便促使其出现一种厌学情绪,其意识中更多的是一种世代相传的乡村行为倾向,辍学行为自然发生.虽然城市学生也存在辍学现象,但是与农村学生辍学相比,是两种不同的性情倾向.

五、反思

布迪厄认为教育场域是竞争的场域,是行动者在惯习的引导下依据自身资本不断再生产的实践性场域.想要改变场域的位置人们必须获得有利的资本,在实践中培养不同于原来的性情倾向,指导其前意识的实践行为.而资本又是人们在实践行为中获得的.因此减少农村中学生的辍学率,必须是行为主体自身实践行为和整个社会结构资本分配调整的结果.从目前来看,农村文化氛围的转变是需要引导才能够实现,同时需要调整教育政策.

参考文献

[1] 李晓丹,马丽娜.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简介[J].现代企业教育,2007(07).

[2]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三版)[M].2010.

作者简介:李贝贝,女,汉族,河南商丘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社会学.

分析论文参考资料:

总结,此文是适合再生产和辍学和中学生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分析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分析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相关免费毕业论文范文

热门有关优秀论文题目选题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