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宏观经济学方面有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和论微观、中观、宏观经济学有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宏观经济学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1-21

《论微观、中观、宏观经济学》

该文是关于宏观经济学方面参考文献格式范文和中观和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类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摘 要:微观经济学理论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相对比较成熟.中观经济学理论系一门创新分支,研究主体为(区域)政府;研究重点为城市资源配置;研究内容为(区域)政府分别对产业资源、城市资源和公共产品资源的配套政策和行为准则;研究核心是(区域)政府竞争;它展示了完善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和构建现代经济学体系的研究前景.宏观经济学理论需要强化全球经济间的宏观协调性,改组国际经济治理机构,创新国际经济发展引擎,健全国际经济监管规则.?

关键词:宏观 微观 中观 经济学 全球经济

传统经济学体系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我们认为,现代经济学体系应界定为三脉:微观经济学、中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它们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形成一整体,揭示出企业、政府与国际间治理组织在市场经济资源配置中的角色、作用和行为准则.

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的一门学科.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产业资源配置的决定,其基本理论就是通过供求来决定相对的理论.所以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范围包括消费者选择,厂商供给和收入分配.其中心理论是理论.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换往往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资源配置被认为是帕累托最优.

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中个体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它从产业资源稀缺这个基本概念出发,认为所有个体的行为准则在此设法利用有限资源取得最大收益,并由此来考察个体取得最大收益的条件.在商品与劳务市场上,(1)作为消费者的家庭根据各种商品的不同进行选择,设法用有限的收入从所购买的各种商品量中获得最大的效用或满足.(2)厂商是各种商品及劳务的供给者,厂商的目的则在于如何用最小的生产成本,生产出最大的产品量,获得取最大限度的利润.(3)家庭和厂商的抉择通过市场供求关系表现出来,通过变动进行协调.因此,市场机制作用、均衡决定、产业资源最优配置、市场机制失灵、政府干预行为、等,就成了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微观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20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的罗宾逊和美国的张伯伦在马歇尔的均衡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厂商均衡理论.标志着微观经济学体系最终确立的内容主要包括:均衡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厂商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等.(见图1)

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迄今为止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微观经济学阶段,或者说是微观经济学萌芽阶段.第二阶段: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叶,是新古典经济学阶段,也是微观经济学奠定阶段.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观经济学完成阶段.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微观经济学进一步发展、扩充和演变的阶段.

通观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与全部理论,始终围绕着这一核心问题进行分析,所以微观经济学在很多场合又被称为“理论及其应用”.?

其理论发展主要有:

1、新消费理论.包括:(1)显示偏好.(2)风险条件下的选择问题.(3)消费也是家庭生产的理论.

2、新厂商理论.包括:(1)企业的性质.(2)最大化模型与委托——代理问题.(3)内部组织效率与非最大化厂商理论.

3、非均衡理论.即通过对现实社会经济研究,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研究,揭示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甚至是一些发达国家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经济多呈现出非均衡发展状态,从而对均衡理论提出重要质疑和补充发展.

4、博弈论改写.194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Von Neuman,

Morgenstern)合作出版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标志着“经济博弈论”正式创立.到1994年纳什、泽尔腾和豪尔绍尼三位“博弈论”巨匠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其间经历了整整半个世纪,博弈论得到很大丰富和发展.它重塑了微观经济学的独占理论.从古诺、贝特朗到张伯伦,经济学家逐步认识到:现实中绝大多数市场竞争需要用寡占理论解释.寡占市场应作为重点,并在“结构——行为——绩效”的框架中作实证研究.由此发展了如沉没成本,不完全信息模型和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佚名定理等多种分析技术,使现代经济学的市场分析跃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5、公共选择理论.布坎南、图洛克等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开创了将微观经济学原理用于公共物品的需求与供给分析的先河.

6、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为主体).由加尔布雷思、缪尔达尔、科斯等建立的新制度经济学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将制度、规则、产权、社会行为与人的意识纳入研究范畴,发展了微观经济理论.例如,以科斯为代表的产权理论和企业理论推动了新古典经济学.20世纪80年代以后,道格拉斯.诺思开创运用产权理论研究经济史的先河,将微观经济学发展到制度创新与制度变革阶段.

7、信息经济学.其研究非对称信息下行为个体的最优决策问题:一是不完全信息下的经济分析,核心是“信息成本”和最优信息搜寻;二是非对称信息下的经济分析.20世纪60年代以来,它推翻了马歇尔提出的某些权威理论(比如信息的价值基本上表现为非凸性),还推翻了与竞争市场相关的基本均衡的存在性和福利定理,以及存在多个企业的市场经济基本特征的定理.信息经济学认识了传统微观经济理论的局限性,积极推进了20世纪后期微观经济学的发展.

应该说,至现为止,微观经济学从定义、研究起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分析工具、研究发展趋势、以及自身内在体系,都呈现出相对成熟的一脉分支.

中观经济学

中观经济学(Mezzoeconomics),在一定的意义上,也含有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内涵,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区域经济单位和区域经济发展(区域是个相对概念,全球而言国家是个区域,国家而言州市是个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的一门学科.

中观经济学研究的主体是(区域)政府.(区域)政府行为呈现“准宏观”(国家相对全球而言、州市相对国家而言)和“准微观”(追求区域利益最大化,存在一定的企业行为特征)双重属性.正是这(区域)政府的“双重属性”或“双重角色”,修正了传统经济学体系或传统市场理论的缺陷,书写了现代经济学体系和现代市场理论.现代市场理论告诉我们:不仅企业是市场竞争主体,(区域)政府也是市场竞争主体之一;现代经济学体系也已展示:不仅有以企业为研究主体的微观经济学和以国家(或全球)为研究主体的宏观经济学,还有以(区域)政府为研究主体的中观经济学.

中观经济学研究的重点是城市资源配置.政府对一区域经济活动的管理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民生三大职能上.与经济发展相对应的是产业资源,谓之“可经营性资源”;与城市建设相对应的是城市资源,谓之“准经营性资源”(其既有公益性一面,又有商业性一面);与社会民生相对应的是公共产品、公益资源,谓之“非经营性资源”.城市资源的配置,是按公益性产品来开发还是按商品性产品来经营,取决于各(区域)政府的财政收支、市场需求和社会民众的可承受程度,同时也决定着政府在区域市场中竞争力的大小.

中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是政府对三类资源的界定及其政策配套.(1)与“可经营性资源”即产业资源相配套的产业政策、贸易政策、人力政策等,配置原则应该是“规划、引导;扶持、调节;监督、管理”.与“准经营性资源”即城市资源相配套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等,配置原则应该是“遵循市场规则;维护经济秩序;参与区域竞争”.与“非经营性资源”即公益资源相配套的收入政策、就业政策、保障政策等,配置原则应该是“基本托底、公平公正、有效提升”.

(2)政府对资源配置行为应“超前引领”.即让企业做企业该做的事,让政府做企业做不了或做不好的事,二者不能空位、虚位.政府超前引领作用,就是政府遵循市场规则,依靠市场力量,发挥对产业经济的导向、调节、预警作用;对城市经济的调配、参与、维序作用;对民生经济的保障、托底、提升作用;运用规划、投资、消费、、税收、利率、汇率、法律等政策和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等手段,有效推动供给侧或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形成经济增长领先优势,促进科学可持续发展.(3)“理念创新”在区域要素驱动阶段对资源配置具有实质推动作用;“组织创新”在区域投资驱动阶段对资源配置具有乘数效应作用;“制度与技术创新”在区域创新驱动阶段对资源配置具有关键致胜作用;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的不断创新对区域各阶段发展及其资源配置具有科学可持续作用.

中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是(区域)政府竞争.它包括(区域)政府间的项目竞争,产业链配套竞争,人才、科技竞争,财政、金融竞争,基础设施竞争,环境体系竞争,政策体系竞争和管理效率竞争,等.

中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假设与方法.研究主体是(区域)政府;(区域)政府效率型增长是主要目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区域)政府竞争主要手段;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区域)政府基本导向;以确立区域资源配置最优(Distract Resources Planning, DRP)是(区域)政府竞争模式,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见图2)

中观经济学的研究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叶,德国爱登堡大学的国民经济学教授汉斯·鲁道夫·彼得斯博士首次提出“中观经济(Meso-economy)”;80年代中期,中国学者王慎之阐述了彼得斯的中观经济理念,并出版了《中观经济学》一书,并把中观经济的研究对象概括为三者:部门经济、地区经济和集团经济.(王慎之《中观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2011年,陈云贤出版专著《超前引领——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与思考》;2013年,陈云贤、邱建伟出版专著《论政府超前引领——对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探索》;2015年,陈云贤、顾文静出版专著《中观经济学——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新与发展》;2017年,陈云贤、顾文静出版专著《论区域政府竞争》;系统地阐述了(区域)政府超前引领理论、(区域)政府“双重角色”理论、市场竞争“双重主体”理论、成熟市场经济是“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双强机制理论以及确立了中观经济学理论体系,阐述了它的发展前景.中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合理内核,为各国经济发展和构建全球经济治理新体系探索了路径,指出了方向.

宏观经济学

(一)现有《宏观经济学》概述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其研究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其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现代宏观经济学.

现代宏观经济学是为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服务的.战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在西方各国得到广泛运用,相当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也引起了各种问题.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国际贸易等方面.涉及国民收入及全社会消费、储蓄、投资及国民收入的比率,货币流通量和流通速度,物价水平,利息率,人口数量及增长率,就业人数和失业率,国家预算和赤字,出入口贸易和国际收入差额等.(见图3)

宏观经济学来源于法国魁奈的《经济表》和英国马尔萨斯的“马尔萨斯人口论”.1933年,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提出《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宏观经济学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出版后迅速发展起来.凯恩斯把国民收入和就业人数联系作为中心进行了综合分析.迄今为止其产生与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宏观经济学阶段,或称古典宏观经济学阶段.第二阶段: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阶段.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阶段.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是宏观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和演变的阶段.它成为当代经济学中的一个独立理论体系.

其主要观点包括:(1)加速原理——即提出了投资变动是国民收入变动的原因,也是它的结果,并由此提出了“加速数”和“乘数”相互作用的学说.(2)问题——即认为在国民收入决定中,一般水平主要取决于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水平变动一方面影响着货币的供求,另方面也受货币供求变动的巨大影响.货币供给变动与总物价水平密切相关.因此,货币分析在宏观经济学中具有重要地位.(3)政府作用——认为政府应该而且也能够通过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手段,对总需求进行调节,既平抑周期性经济波动,又实现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4)货币政策(略)等.

(二)现有《宏观经济学》缺陷

1、应完整把握“现代市场体系”.从纵的方面来看,它包括全球、国家、州市三个层次市场构成;从横的方面来看,它包括市场要素、市场组织、市场法制、市场监管、市场环境、市场基础设施六大部分组成.现代市场经济是一个“大而完整”的市场体系,缺乏市场细分的学说容易视野浅短,思晰不清.

2、宏观概念应包括二个层面.相对于各州市,国家属于宏观层面;相对于各国家,全球属宏观层面.在现代经济体系已经构成一个“地球村”的今天,脱离全球经济体系的联系与影响来谈一国经济的宏观性,显然有太多缺陷.

3、成熟市场经济是“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的经济.“有为政府”存在“弱式”、“半强式”、“强式”三种类型;“有效市场”也存在“弱式”、“半强式”、“强式”三种状况;二者的组合在理论上至少存在九种结合模式可分析,只有“强式有为政府”+“强式有效市场”,才是政府与市场组合的最佳模式,也称最高级模式.它是世界各国市场运行中实践发展和理论探索的目标,也应该是宏观经济学所必须认真面对、研究分析、拿出举措的课题.

(三)改革创新《宏观经济学》

1、确立现代市场体系理念.微观经济学——企业主体——产业资源配置——第一层面的市场经济活动;中观经济学——政府主体——城市资源配置——第二层面的市场经济活动;宏观经济学——(既有)单个国家主体与(更多的有世界各国政府间形成的)国际经济机构主体——产业资源、城市资源、公益资源的配置、协调与规则秩序——第三层面的市场经济活动.宏观经济学应以第一层面和第二层面的市场经济活动为基础,健全构画第三层面的也是最高层面的国家以及国际间的市场经济活动规则.

2、明晰成熟市场经济路径.国家政府有双重行为——区域利益的最大化和超区域利益的协调性;市场竞争有双重主体——企业与政府;成熟市场经济是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的经济.因此,政府间除了参与市场竞争外,相互遵循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极为重要;在市场间除了鼓励充分竞争外,建立法制监管有序、社会信用健全相当关键.它是宏观经济学必须面对解决的问题.

3、强化国际经济间宏观协调重要性.国家层面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应侧重在国民收入的核算与分配理论上,它表现为一国宏观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和审慎监管政策等方面;而对国民收入的产生和决定理论,并与之相对应的产业政策、贸易政策、人力政策以及收入政策、就业政策、保障政策、等,应放到中观经济学研究的范畴.更重要的是,宏观经济学要强化国际间层面宏观经济的内容,改组国际经济治理机构,创新国际经济发展工具,健全国际经济监管标规,构建全球投资新引擎,构建全球创新新引擎,构建全球规则新引擎.它是当今世界真正的宏观经济学实质所在.

4、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与世界各国产业资源配置竞争相对应的国际经济基本准则——应该围绕“公平与效率”原则来制定;与世界各国城市资源配置竞争相对应的政府间治理规则——应该围绕“合作与共赢”原则来制定;与世界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必遵循的国际安全秩序规则——应该围绕“和平与稳定”原则来制定.世界经济中构建创新(Innovative)、活力(Invigorated)、联动(Interconnected)、包容(Inclusive)的“四I”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需要形成与之相对应的完善的宏观经济学体系.

宏观经济学论文参考资料:

宏观经济学论文

宏观经济学论文3000字

宏观经济管理杂志社

新制度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五大期刊

经济学论文题目大全

本文结束语,该文是一篇关于经典宏观经济学专业范文可作为中观和宏观经济学和微观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宏观经济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