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聊斋志异类有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和《聊斋志异》雅俗辨略相关论文范文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聊斋志异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2-03

《《聊斋志异》雅俗辨略》

该文是聊斋志异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与《聊斋志异》和雅俗和聊斋志异类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孔 涛

(淄博市博物馆,山东 淄博 255000)

摘 要:《聊斋志异》雅俗互见,其雅可概括为言之雅、德之雅与情之雅,全面而深刻地表现了蒲松龄的文学才能、道德理想和情感观念;其俗可分为宿命之俗、之俗与求奇尚怪之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蒲氏本人的世俗心理和多重人格,也折射出明清之际张扬“人欲”、具有近代启蒙色彩的世俗文化生态.

关键词:聊斋志异;雅;俗;启蒙

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

《聊斋志异》是中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蒲松龄少负异才,满腹经纶,但因家道中落,科场失意,他不得不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正因如此,他才能广泛地接触民间的日常生活,熟悉黎民百姓尤其是下层文人士子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所欲所求.尽管他创作的经典人物形象多是狐妖仙鬼,但这些来自民间的源头活水为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性内容,也使《聊斋志异》从文学思维到文学语言都充满着平易亲和的艺术格调.蒲松龄的秀才身份和文人性格使他天然地具有追求典雅精致的艺术趣向,而小说创作又不可避免地需要迎合世俗心理,这种雅与俗的矛盾贯穿着《聊斋志异》创作的始终.《毛诗序》云:“雅者,正也” [1] 17 ,《荀子·修身》也云:“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 [2] 22 .中国崇礼重文的精英主义文化传统始终是崇雅卑俗的,但俗文化源于人性、根植于民间,始终保持着十分强大的生命力.事实上,雅与俗的对立与调和是任何时代的文学艺术、任何作品都无法回避的重大美学命题,而雅与俗的评判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聊斋志异》同样如此,它亦雅亦俗,雅俗互见,既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蒲松龄个人的心灵状态,也反映出明末清初的这一特定时代的世俗风尚.本文不揣浅陋,将《聊斋志异》概括为言之雅、德之雅、情之雅,宿命之俗、之俗、求奇尚怪之俗,现分别试述之.

一、言之雅

《聊斋志异》作为文言小说,雅言俗语兼用,以雅言为主,俗语俚谚也尽量雅化,句式句法小巧多变,总体语言风格凝练典雅,庄谐有致又生动活泼,同时因长于用典而略显深僻.蒲松龄在广泛继承古代雅言的基础上,大胆吸收民间俗语俚词的营养,为明清文言小说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从而将中国文言小说的语言水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鲁迅先生所言的“偶叙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 [3] 22 ,就是对其简雅清新的语言风格和叙事风格的嘉许.

《聊斋》言情状物惜墨如金,虽寥寥数语而刻画精准,鲜活生动,真正达到一字不易的地步.《谕鬼》中石尚书为警告群鬼而作的骈文,短小精悍,辞气铿锵,大义凛然,动情晓理,读之不免惊心震魄,鬼患亦由此遂绝;《席方平》和《胭脂》中的骈文判词,事理清晰,音律流丽,释放出气势如虹的正义力量,极富艺术感染力.当然,书中也偶有铺排繁复,辞藻华丽而内容空洞的骈辞俪赋,如《绛妃》中花神绛妃因屡被封家女子摧折,请作者作檄讨之,如此蝇头小事,蒲氏竟作千字长文,工丽对仗,几乎句句用典,虽是作者逞才肆能之作,亦足可证其语言功力之深.

蒲松龄的语言亦不乏机智幽默之处.如《狐谐》中狐女取笑孙得言等人的对联和即兴口撰的故事.《医术》中的张氏酒醉时开错了药方竟致病者痊愈;益都韩翁,将汗垢捻成药丸给人医病,半夜病者之父挝门甚急,韩翁吓得而逃,追之数里,才知道病者之父是来感谢他的.《盗户》中因官府偏袒“盗户”,乡民争相冒充,连狐狸也不例外;原壤为逃避课征,将田产暂挂颜回名下,颜回却霸占不还,原壤前去理论,却被孔夫子及其七十二党徒毒打囚禁.蒲氏独具匠心的这种幽默,是对当时丑恶现象的辛辣讽刺.《仙人岛》中芳云,取笑王勉的诗与文章,又故意曲解儒家经典取乐,读之令人捧腹.

二、德之雅

蒲松龄的思想基础是三教融合,以儒为宗.儒家的忠孝节义、礼义廉耻是他价值观的基石.纵览《聊斋志异》全书,思想价值比较突出的篇目都反映着他对世道人心、科场官场的强烈批判和辛辣讽刺.尽管如此,他并没有也不可能超越他所处的时代而对封建制度从根本上予以质疑和否定,他的道德理想、政治理想仍然不出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施行仁政、公正廉明、济世爱民等等儒家思想范畴之外.蒲松龄创作此书的根本目的,除抒发他对黑暗现实的无比愤恨和深深无奈之外,更多地是冀望通过因果报应这一信仰机制惩恶扬善,劝化世人.《聊斋志异》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多为狐鬼仙妖,书生士子和各级官吏,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概括出蒲松龄理想世界中的官德观、士德观和妇德观,以下就从官德、士德、妇德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官德

蒲松龄对当时的吏治极端失望,他的官德标准不可能很高,其内涵不外乎“公正廉明”四字.“公正”在《聊斋》中主要体现在蒲松龄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如《司文郎》中瞎和尚能用鼻闻出所烧文章的优劣高下,但写出好文章的却落第,写出臭文章的反而高中,而烧考官们的文章时,“每一首,都言非是,至第六篇,忽向壁大呕,下气如雷.众皆粲然”, [4] 343 通过这一奇妙构思,蒲氏对科场腐败、考官无能、无法公正地选贤任能做了无比辛辣的讽刺.《何仙》中描写科场阅卷:“一切置付幕客,幕客六七人,粟生,例监,都在其中,前世全无根气,大半饿鬼道中游魂,乞食四方也” [4] 409 ,表现了蒲氏内心的无比愤恨.《郭安》中糊涂官陈其善竟然判决杀人犯做被杀者妻子的丈夫,蒲松龄禁不住感叹:“此等明决,皆是甲榜所为,他途不能也” [4] 389 ,甲榜尚且如此,何况其他,蒲氏对科考的极端失望溢于言表.

“廉明”则体现在《聊斋志异》中层出不穷的贪暴不仁、索贿行贿、枉法、卖官鬻爵等种种丑恶现象中.蒲氏《黑兽》中评曰:“余尝谓贪吏似狨,亦且揣民之肥瘠而志之,而裂食之;而民之戢耳听食,莫敢喘息,蚩蚩之情,亦犹是也.可哀也夫!” [4] 133 把贪官污吏和老百姓的关系比作黑兽与老虎、狨与狝那种挑肥拣瘦、想吃就吃的关系,而被吃者还要恭恭敬敬,汗不敢出,形象地表达了他对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和切齿之恨.《续黄粱》中包拯参劾曾孝廉拉帮结党、卖官鬻爵、肆夺民田、强抢民女、枉法、荒淫无度等种种罪状,而皇帝还袒护他,更折射着蒲氏对吏治腐败的彻底失望.《冤狱》中蒲氏评曰:“每见今之听讼者矣:一票既出,若故忘之.摄牒者入手未盈,不令消见官之票;承刑者润笔不饱,不肯悬听审之牌.蒙蔽因循,动经岁月,不及登长吏之庭,而皮骨已将尽矣!而俨然而民上也者,偃息在床,漠若无事.宁知水火狱中,有无数冤魂,伸颈延息,以望拔救耶!” [4] 303这段话,把诉讼过程中官吏对百姓百般延宕、层层盘剥,徇私枉法,冷漠无情的官场黑暗揭露无疑,也从反面说明了蒲松龄的官德观.《王者》中的大王责令湖南巡抚,用其所银补齐六十万两饷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上层官僚贪腐程度之深,也折射着蒲松龄对其利用职权之便大肆收受贿赂的批判态度.《席方平》中二郎神对阎王、城隍、郡司、隶役的判语,全面揭露了阴间各层官吏枉法、敲骨吸髓、狡诈凶残、飞扬跋扈、助纣为虐等种种不法行为,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黎民百姓所处的水深火热的恶劣境遇,判语所定的江水湔肠、请君入瓮、剔髓伐毛、脱皮换革、剁其四肢、烹其筋骨等诸种酷刑,也反映了蒲氏内心对贪官污吏的无比憎恨.《李伯言》《潞令》《梅女》《梦狼》等篇同样表现了这一主题.

蒲氏深恶痛绝的是草菅人命、敲骨吸髓、强取豪夺之类的极端式贪腐,对官场上人情往还、请托送礼、感情投资之类的灰色贪腐,他是有所保留、有所认可和接受的.书中甚至正面人物也存在托人打点、主动贿赂阳间或阴间的官吏、仆役的情形,这也说明蒲松龄对“廉明”看法不是绝对的.另外,《聊斋》也描写了一些清官循吏的形象,如《柳秀才》中的沂县县令为蝗灾忧心,感动柳神入梦献策以免禾田受损;《折狱》中的淄川县令费祎祉明察秋毫,断案神明,且于蒲氏有知遇之恩;《龙戏珠》中齐东县令徐公廉政爱民,一家却惨遭雷击而死,让蒲氏嘘唏不已.

(二)士德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士子,绝意仕进的往往非狐即仙,多数主人翁都是像蒲松龄一样的读书人,通过科举实现飞黄腾达、光耀门楣的理想是他们普遍的人生信仰,因此,作为儒家弟子,仁孝忠悌、礼义廉耻是他们基本的道德信条.从《聊斋志异》文本本身来看,蒲氏对孝、义、悌、痴最为推重.

如《席方平》中的席廉因儿子席方平孝义,被二郎神赐阳寿三十六年而起死回生.《孝子》中的周顺亭割肉熬膏,敷母患疽处,病痛顿止.《乐仲》母亲弥留之际想吃肉,乐仲割股以献,后疤痕化为两朵赤菡萏,死时光明生于股际.《钟生》里的钟庆余因孝行,阎王为其母亲增寿十二年.《考城隍》《水灾》《侠女》《商三官》《青梅》《田七郎》《齕石》《白于玉》《青娥》等篇,都有表现孝行的内容.

表现“义”的例子也很多.《邢子仪》中的秀才邢子仪虽然赤贫,但因性格耿直方鲠、不而得天降双美、富甲一方的好报.《大力将军》中的查伊璜施恩不问名,赠与当时做乞丐的吴六一衣物银两,后终得吴将军豪赠一半家产以报.《丁前溪》中的丁前溪游侠好义,受人一饭之恩,慷慨相报.《崔猛》中的崔猛、李申行侠仗义,替天行道.《聂小倩》中的宁采臣清介自守,信义刚直,不取不义之财,最终抱得美人归.《聊斋志异》也有反面的例子,如《武孝廉》中的石某落魄时受狐女重义深恩,显贵时却忘恩负义,最终惹怒狐女索还药丸而死.《丑狐》中的穆生,因丑狐馈赠致富,后来却聘道士画符驱狐,终遭破产丧趾之报等等.

《二商》中二商原谅了亡兄大商的不义,以德报怨抚养其子,感动大商托梦告知窖藏之银,经营致富后分给其侄一半家产;《张诚》中张诚与张讷的兄弟之情;《珊瑚》中安大成将大部分财产分给弟弟;《向杲》运用幻化之笔描写了向杲替庶母所生的哥哥向晟报仇的故事,从侧面体现了兄弟之间的情与义;《湘裙》中晏仲十分思念死去的兄长晏伯,醉酒后不知不觉来到阴间,便将兄长的儿子带回了阳间,用自身阳气使其由鬼变为活人,并将其抚养成才.这些都是表现“悌”的篇目.

对于痴,蒲氏在《阿宝》文后评论说:“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4] 72 蒲氏本人一生孜孜于科举,不可不谓痴,其在“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凝冰”(《聊斋自志》)的环境下,集腋成裘,写成此书,亦不可不为痴.

(三)妇德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除了《马介甫》中的尹氏、《珊瑚》中的臧姑、《吕无病》中的王氏、《大男》中的申氏、《邵女》中的金氏、《阎王》中的李久常之嫂、《二商》中的大商之妻等悍妇妒妇形象之外,绝大多数女性都是有情有义、贤良淑德的正面形象,尤其是蒲氏笔下的狐女鬼妇,绝大多数均美艳风流,行侠好义,绝少争风吃醋,横暴嫉妒的行为,集中体现出蒲氏理想中的妇德观念.

如《小翠》中的小翠是一位前来报恩的狐女,天真无邪,童心未泯.她虽两次保全夫家,并治好了丈夫元丰的傻病,却因打碎玉瓶受到责骂而负气出走,后来小翠变成元丰未来妻子的模样,以慰他日之思,小翠的至纯至善,重情重义,实让人流俗汗颜.《白于玉》中的葛女下嫁吴筠,却能忠贞不二,甘于贫苦,理生计,奉吴母,训孤儿,井井有法,表现出一个大家闺秀的高尚风范.《商三官》中的三官为报父仇,女扮男装学戏,利用仇人庆寿的机会其人,复仇成功后悬梁自尽,表现出过人的胆识和气节.《土偶》中的王氏,丈夫去世却矢志不嫁,命人造丈夫塑像,每天供奉,表现出从一而终的忠贞妇德.《邵女》中柴廷宾的贤妾邵女,面对其妻的残忍骄横,忍辱负重,以德报怨,最终赢得了其妻的尊重和爱戴.《农妇》里的女主人翁,勇健不亚男子,常为乡民调解纠纷;其辛苦所得,有盈余则施丐者;分娩后仍能挑着两个巨瓮行走百里;操行谨严,曾痛打有秽行的结义姊妹.《宦娘》中的女鬼赵宦娘,雅爱琴筝,因倾心温如春的琴艺,暗中撮合温如春和良工的姻缘,成人之美,功成而身退.这种可亲可爱的女性比比皆是,如《红玉》《阿霞》《侠女》《细柳》《姊妹易嫁》《庚娘》《黄英》《恒娘》等等.

三、情之雅

蒲松龄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尽管他已洞悉科举制度的极端腐朽,但他没有改变命运的其他选择,所以他一次次地抱有幻想,又一次次地折戟科场,时时刻刻承受着痛苦、失望、孤独、辛酸、愤怒、无奈、自嘲等负面情感的折磨.正因如此,他内心比常人更渴望人间真情的抚慰和滋润,更希望打破地位、门第、金钱这些世俗枷锁对人性的钳制.这从《聊斋》诸名篇所体现出的爱情、友情可以看出来.在他的生花妙笔之下,那些狐仙、女鬼、花妖虽然性情各异,但大多聪慧漂亮,善良忠贞,情深义重,不慕荣华,鲜少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们往往来去自由,从不掠人之美;更有痴情男女,对所爱魂牵梦萦,生死相许,充分展现了蒲氏所憧憬的理想爱情.《聊斋》中的友情,不管是人类之间,还是人类与异类之间,也都具有真诚无私、肝胆相照、超越权力地位的浪漫主义特点.

(一)爱情

蒲松龄善写爱情,在痴情的描写与表现上,尤其细腻真切,感人至深.如《阿绣》中刘子固对阿绣的爱情,热烈而真挚:阿绣留下舌痕的包裹,子固不敢再动;从阿绣处买来的香帕脂粉等物,刘将其密藏入箧,思念她时就拿出来看看;听说阿绣已许人,刘灰心绝望,归家捧箧而泣.《阿宝》中的孙子楚对阿宝一见钟情,魂魄竟跟随阿宝回家.后来孙子楚化作一只鹦鹉朝夕守在阿宝的身边,痴情若此,终于让阿宝下决心嫁他为妻.《婴宁》之王子服在元宵灯会偶遇婴宁后,失魂落魄,相思成疾,其爱恋之痴,让人动容.《香玉》中的黄生与白牡丹花神香玉一见倾心,二人诗词唱和,琴瑟和鸣,好不惬意,可惜即墨蓝氏掘花至其家中,白牡丹不久枯萎而死,黄生哭悼,作哭花诗五十首,终于感动花神,让香玉重生.十年后,黄生死去,死后变成长五瓣叶子的牡丹,不久遭人砍斫,白牡丹和耐冬相继殉情而死.《白秋练》中的慕蟾宫与白鱀豚精的女儿白秋练都雅爱诗词,白秋练竟因喜欢蟾宫读诗声而相思成疾,蟾宫归家后亦因思慕秋练几近殒命,二人不仅都通过为对方读诗治好了彼此的病,还用朗读声作约会的暗号,用诗词来占卜,用读杜甫的《梦李白》来保全秋练的躯体不腐,二人对诗之痴,对情之痴,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表现这一类痴恋主题的还有《连城》《乔女》《王桂庵》《娇娜》《鲁公女》《花姑子》《宦娘》《瑞云》《晚霞》等篇.

(二)友情

蒲松龄重视友情,珍视友情.如《成仙》中成生贫困,周生时常接济;周生蒙冤,成生费尽心机告御状;成生修道成仙,即回来劝导周生:周生妻子与仆人偷情,成生助其杀之;周生得道后将点金之术赐予其弟,其弟又赠千金于成生之子,体现出有福同享,患难与共的真正友情.《田七郎》中的武承休受神的指点去结交朴直信义的猎户田七郎,虽多方赠金周济,但七郎母子倶不受;后田七郎犯了命案,武承休重金贿买,使其免罪释放;为报答武公子的情谊,田七郎果然在武公子危难之时,以生命为代价成功替他报仇雪恨.又如《叶生》中丁知县对贫士叶生的欣赏、关爱和提携,丁公子与叶生之间深厚的师生感情,丁公子对业师妻子的关怀备至和无私帮助,都表现出超越阶级和地位的深情厚谊.这类例子还有很多,如《王六郎》中的许某与王六郎、《酒友》中的车生与其狐友、《素秋》中俞慎与俞忱、《宫梦弼》中宫梦弼与柳芳华父子等等.

四、宿命之俗

这里需要区分一下因果报应与宿命论的不同.因果报应是儒释道三家的共同主张和普遍信仰,本身并无雅俗之别.对《聊斋志异》而言,因果报应这一叙事模式虽有俗套之嫌,但其根本目的是劝化世人行善去恶,因此应属于雅文化的范畴.但宿命论不同,它认为人的命运是早被注定的,因而是一种消磨人的意志、麻痹人的灵魂的悲观主义论调.因此相信宿命论,迷信占卜,是俗的表现.

蒲松龄本人笃信宿命.“松悬弧时,先大人梦一病瘠瞿昙,偏袒入室,药膏如钱,圆粘乳际.……每搔头自念:勿亦面壁人果是吾前身耶?”(《聊斋自志》)他怀疑那个又瘦又病的和尚就是他的前身.怀疑终归是怀疑,蒲氏对宿命论的深信集中体现于《妖术》文末的评论中:“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 [4] 20 蒲氏不主张占卜,不是怀疑占卜不准,而是认为无法改变既定结果.事实上,《聊斋志异》中的大量占卜情节鲜有不灵验的,这虽然是小说的一种预设式叙事方式,但也清楚地说明了蒲氏的宿命观.

如《促织》,成名搜寻蟋蟀未果,万般无奈下向神婆求助,后按照神婆给的一幅图,果然捕得一只蟋蟀上品.《禄数》中方士算得贪官的禄命只剩二十石米、四十石面,贪官以为省着点吃,还能再活二十年,谁知第二年得了“除中”这种病,一天十余餐,未满一年就死了.此类涉及占卜的篇目还有《钱卜巫》《四十千》《镜听》《嫦娥》《董生》《某乙》《乩仙》《何仙》《库官》《钟生》《田七郎》《邵临淄》等篇.

五、之俗

在和性的表现上,《聊斋》从深度和广度上都突破了文言小说已有的尺度和禁忌.因与性爱的对象绝大多数都是狐精仙鬼,所以笔触大胆泼辣、放纵不拘,细节和情节也十分引人入胜.毋庸置疑,《聊斋》的性爱描写存在着迎合世俗的创作动机,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长期压抑又逐渐觉醒的性意识.从思想史上看,明末清初是反程朱理学的高峰时期,与蒲松龄大致同时的思想家如陈确、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颜元等人一反程朱理学把“理”与“欲”对立起来的做法,无一例外地肯定乃至高扬“人欲”的存在合理性,这种具有启蒙性质的社会思潮是商品经济持续发展的时代产物.[5] 69-70 “通俗文化主要在两个方面冲破精英文化的罗网,其一是以贴近生活的世俗化乃至庸俗化来冲击虚伪的神圣化.比如中国明代《金瓶梅》和‘三言’‘二拍’等,其二是以富于人情的人性化来冲击残酷的神圣化.如通过对人性的赞美来抨击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 [6] 85 的观念.《聊斋》的之俗,正反映着这种时代思潮和通俗文化的特征.

如《莲香》中狐女莲香与女鬼李姑娘两世共侍书生桑子明,幸得莲香赠药,才使其免得色痨而死;《章阿端》中的老婢虽做鬼长达三十年,但对男女之事还是不能忘情;《狐梦》中的毕怡庵因憧憬狐仙,果得狐仙献女以供床帏之乐;《嫦娥》中美艳无双的嫦娥被贬谪下界做了宗子美的妻子,又得美狐颠当自愿为妾,夫唱妇随,妻妾和鸣,千古美人,尽在床闼,之奇,可谓至矣;《辛十四娘》竟有皇帝逛妓院的情节;《黄九郎》描写何师参与公狐黄九郎与搞同性恋,病死后借翰林的尸身还魂,翰林又设计将黄九郎献给同样有同性恋之癖的仇人秦藩,秦藩最后被九郎而死.文后的评论虽对同性恋进行了讥讽挖苦,但“人必力士,鸟道乃敢生开;洞非桃源,渔篙宁许误入?……蛮洞乃不毛之地,遂使眇帅称戈.系赤兔于辕门,如将射戟;探大弓于国库,直欲斩关……彼黑松林戎马顿来,固相安矣;设黄龙府潮水忽至,何以御之” [4] 97 这样露骨的性描写,虽用雅言,究非雅事;《念秧》中描写金某与仆人“肤着股际,滑腻如脂.仆心动,试与狎,而少年殷勤甚至,衾息鸣动” [4] 173 ,史某与吴生,“不料吴固伟男,大为凿枘,颦呻殆不可任,窃窃哀免.吴固求讫事.手扪之,血流漂杵矣”, [4] 174 这些虽是故事插曲,对小说的文学艺术价值影响有限,但难免有流于恶俗之弊.此外,《荷花三娘子》《林氏》《仙人岛》《药僧》《神女》等篇都有很多这类内容.

六、求奇尚怪之俗

求奇尚怪是《聊斋志异》的另一大特征,相关篇目占了大半的比例,这些奇闻异事多以因果报应为表现主题,有的纯属猎奇,总体而言并无多少思想性.作者创作这些篇章,其目的一是为了追求娱乐性和趣味性,迎合世俗心理,增强吸引力,以利流布传播;二是为了稀释全书的批判性,以免过分触怒当权者.《聊斋志异》中的奇闻异事范围甚广,三教九流、法术奇技、转世附体、风俗物产、异域风情、天象灾异、飞禽走兽无所不包,离奇古怪,动人心魄,在此不再赘论.

总而言之,《聊斋志异》雅俗互现,雅处极雅,俗处极俗,一方面展现出蒲松龄作为文人雅士的文学才华、道德观念和情感寄托,体现着他作为下层知识分子对现实极端失望却无力改变,无奈之下托“鬼”言志的悲愤心境;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蒲氏本人的世俗心理和多重人格,也从更深更广的层次上折射出明清之际具有启蒙性质的世俗文化生态.

参考文献:

[1]曹顺庆,李天道.雅论与雅俗之辨[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

[2]荀子.荀子[M].安小兰,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中华书局,2010.

[4]蒲松龄.聊斋志异[M].武汉:崇文书局,2015.

[5]胡发贵.从存理趋向存欲——明末清初的思想走向及其价值评估[J].社会科学战线,1992,

(1).

[6]冯天瑜,谢贵安.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谭 莹)

聊斋志异论文参考资料:

此文结束语:上述文章是大学硕士与聊斋志异本科聊斋志异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聊斋志异》和雅俗和聊斋志异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