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电影翻译相关论文范文资料 跟传播学视角下电影翻译中的文化意象方面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电影翻译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4-07

《传播学视角下电影翻译中的文化意象》

本文是电影翻译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与意象和传播学视角和翻译有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科学.”[1]人类社会信息的交流,实质上就是信源操纵可选的符号系统,实现对信宿的影响.这一过程中,信源得到了传播,从而实现了信息的交流.就电影传播而言,如果受众是异国文化和语言背景,要实现有效传播,就必须借助翻译,翻译是实现有效传播的桥梁.电影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传播,有别于一般信息的传播,电影翻译传播的信息是跨语言、跨文化的.

一、 传播学视角下电影翻译的特征及文化意象

从传播学视角来看,电影翻译的传播过程需要两次编码,第一次编码是原始信息转化为适合一般受众的加工信息,第二次编码是跨文化、跨语言的编码,即在前一次编码的基础上,将信息转化为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的受众可以接受的信息.在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各国思想、文化和语言的碰撞和交流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频繁.中外电影的传播,即是中外思想、文化和语言的碰撞和交流.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在地球村的时代,已经跨越了国界,但要在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的受众中有效传播,翻译是必不可少的桥梁.在一般的文本翻译和现场口译中,翻译的核心任务就是将源语译成目的语.诚然,作为综合艺术的电影,为了实现跨文化的有效传播,需要将源语译成目的语,但这只是电影翻译的基本任务,关键的任务则是文化意象的处理.电影,是一种大众文化艺术形式,体现了创作团队的主体意识,同时经由相关部门的审查、电影批评与评论者的学术洗礼以及受众的观影回馈,共同楔入了所在群体的社会心理,从而体现了该群体的文化意象.[2]

文化意象是一种文化符号,“具有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丰富的意义和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3]作为一种符号,文化意象包括互相依存的能指和所指两方面.文化意象的能指是物象,即信息意义之载体,所指是寓意,即作为载体的物象所传达的信息意义.文化意象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植物、飞禽、走兽、成语等.语言是文化意象的表现方式之一.例如,“龙”是中国人的一种重要文化符号,物象是“龙”这个传说中的动物,其寓意是“吉祥”“成功”“高贵”等.“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文化已经渗入到每个中国人的潜意识里,中国语言中有很多包含“龙”的成语,是中国龙文化的反映,如:卧虎藏龙、龙腾虎跃、龙飞凤舞、龙马精神等.而在西方文化里,“龙”是邪恶的化身,体现在英语中,如She’s a bit a dragon around place,指“她在这里是个很跋扈的人”.各民族的文化存在差异,存在不同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还具有“语境依赖性”.[4]电影作为综合艺术,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意象.跨文化跨语言的电影传播,涉及到文化意象的处理.文化意象的处理,在电影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前所言,文化意象表现为植物、飞禽、成语.作为已经成型的电影,其中的植物、飞禽、走兽等非语言文化意象不可能重新塑造,也没有重新塑造的理由.为了实现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我们唯有通过翻译处理语言反映的文化意象.电影中语言反映的文化意象处理有三种策略:顺应、转换、增补.

二、 中国电影“卧虎藏龙”中文化意象的顺应传播

电影《卧虎藏龙》,其片名直截了当,点出了“龙”这一文化意象.该影片取得了巨大成功,获得第7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多项大奖.“卧虎藏龙”一词来自北周·庾信《同会河阳公新造山地聊得寓目》诗“暗石疑藏虎,盘根似卧龙”,其英文译名是“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该译名采取直译的方式,将中国“龙”的文化意象直接输向世界,这种处理策略适应了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作为一部中国电影,“卧虎藏龙”能在西方世界取得巨大成功,与其文化意象的处理有莫大的关系.

该部影片有两对主角及两条线索.一对主角是李慕白和于秀莲,二人之间存在柏拉图式的爱情,其对白是西方知识分子推崇的“莎士比亚式”,让人觉得浪漫、高贵.另一对主角是罗小虎和玉娇龙,二人敢爱敢恨,敢打敢杀,与前一对主角构成鲜明对比,虽然不受西方知识分子待见,但是深得美国普通观众之心.影片片名“卧虎藏龙”中的“虎”和“龙”有多重喻义,“虎”暗指“罗小虎”,“龙”暗指“玉娇龙”,但“虎”和“龙”的深层含义是其体现出的文化符号意义,即“吉祥”“成功”“高贵”, “卧虎藏龙”即指深藏不露的成功、尊贵的人才.而在西方世界,“龙”的文化意象大相径庭,指口中喷火的邪恶怪物.

译者将“卧虎藏龙”直译为“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没有迎合西方的文化意象,而是直接体现中国的文化意象,与影片的内容和思想溶为一体,用恰当的方式将中国元素展示出来,让西方人获得共鸣,因而接受并理解了影片中体现的中国文化元素.这是在翻译中通过顺应源文化意象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成功范例.

三、 西方电影《魂断蓝桥》中文化意象的转换传播

《魂断蓝桥》是一部久负盛名的英文电影,其片名是“Waterloo Bridge”,直译为“滑铁卢桥”,其在英语世界中的文化意象是“失败”,因为该地是拿破仑战败的地方.该电影讲述的故事当然不是“滑铁卢桥”这个文化意象的“物象”本身,而是其体现的寓意“失败”,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军官与女演员的一个凄美爱情故事:军官罗伊与女演员玛拉在一次休假中偶遇,接下来是传统的老套情节,一见钟情,私订终生,奔赴婚姻……但传统情节在此嘎然而止.婚礼前夕,罗伊接到火速奔赴前线的命令,被迫撇下爱人玛拉赶往战场.时光荏苒,玛拉没有收到罗伊的任何消息,以为其战死沙场,后因生活所迫,强忍悲痛沦落风尘.造化弄人,玛拉意外与战争结束归来的罗伊相遇,但玛拉身处风月场,自感形秽,虽然仍然深爱着罗伊,但觉得两人之间已然出现身份的巨大鸿沟,爱情无法继续,她悔恨、伤心之余,回到两人最初邂逅的“Waterloo Bridge”,怀着对爱人罗伊的眷恋而自杀.

英语电影“Waterloo Bridge”译为汉语并没有取其直译“滑铁卢桥”,因为中国普通观众,如果不懂拿破仑滑铁卢战败,就不知道“滑铁卢桥”的文化意象是“失败”,所以“滑铁卢桥”这一译名寡然无味,甚至有可能让中国观众和“卢沟桥”联系起来,产生和影片内容完全无关的联想,无法得到审美享受.因此,为了顺应中国观众的思想和文化,实现该电影的有效跨文化传播和交流,译者对“Waterloo Bridge”体现的文化意象采取了转换策略,翻译为“魂断蓝桥”.该翻译既保留了西方文化意象“滑铁卢桥”中的“桥”,又顺应了中国文化意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中的“桥”.“桥”在中国传统爱情神话故事中占据重要地位,和江南水乡密不可分,是悲剧喜剧都不可或缺的中国元素,除了鹊桥相会,还有西湖断桥,陕西蓝桥等.陕西蓝桥也发生过一个类似的爱情故事.因此,《魂断蓝桥》这一译名成功地对西方的文化意象实现了中国文化意象的转换.

除了片名文化意象的处理,电影台词体现的文化意象也需要根据传播规律采取恰当的转换方式.比如,“Waterloo Bridge”中Kitty有一句台词:Oh, take no notice. The old dragon made her write that. 可见,在电影的跨语言、跨文化传播中,对文化意象进行翻译转换是实现有效传播的重要手段.

四、 电影中文化意象的增补或完善

除了顺应和转换处理,文化意象在电影跨文化传播中还可以采用增补或完善策略.不同民族文化意象存在差异,如果直接采用拿来主义,可能使人费解,在不适用顺应和转换策略的情况下,就需要增补或完善相关信息,让文化意象在目的语得明朗,从而实现电影的有效传播.

如,Numbeer. Ten. Downing. Street的文化意象是英国首相府邸,在英国人尽皆知,但一般的中国观众并不了解这一文化意象,只是把它当成普通的一条街.在电影“Waterloo Bridge”中,就有包含这一英国文化意象的旁白:At 11:15 this morning, The Prime Minister, speaking to the nation from Numbeer Ten Downing Street, announced that Great Britain is at war with Germany.对不熟悉英国文化的中国观众来说,听到电影中的这句话,他们只是觉得英国首相在一条普通的街道上发表演说,根本没有感受到任何文化意象,因而体会不到英国首相演讲的象征意义.该台词在跨文化、跨语言传播中,就需要对文化意象加以增补或完善,所以Numbeer. Ten. Downing. Street不能简单按字面直译为“唐宁街10号”,而应增补注解“英国首相府邸”,即译为“唐宁街10号——英国首相府邸”,唯有如此,中国观众在观影时,通过字幕翻译,才能认识到Numbeer. Ten. Downing. Street的文化意象.

《圣经》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西方人对圣经故事都耳熟能详,在英美电影台词中,有不少台词来自于圣经故事.大部分中国观众不熟悉圣经故事,因而对有关的文化意象视而不见,造成电影跨文化传播的效果大打折扣.如,1934年美国首映的喜剧电影《一夜风流》中主人公Perter Warne有这样一段台词:Prying eyes annoy me Behold the walls of Jerichho! Err, maybe not as thick as the ones that Joshua blew down with his trumpet. I just show you my heart’s? in the right place, I’ll give you my best pair of pajamas. Do you mind joining the Israelites?台词中有三个词来自《圣经》故事,即“the walls of Jerichho”“Joshua”和“the Israelites”, 表面看来,它们只是普通的专有名词,指地或人,但实质上带有强烈的文化意象.它们都来自于约书亚(Joshua)的故事:The walls of Jericho had fallen flat! The soldiers of Israel did immediately what Joshua had instructed. With swords flashing, they ran straight into the city and destroyed everything. 可见,“the walls of Jerichho”(耶利哥城墙)、“Joshua”(约书亚)和“the Israelites”(以色列人)在本段台词中同时出现,已不复是普通的专有名词,而是存在和《约书亚的故事》有关的特定文化意象.因而,如果只是简单地按照字面意思忠实翻译,不懂该圣经故事的观众就会觉得莫名其妙,故为了达成该段电影对白的有效跨文化传播,译者需要增补并完善这3个词的文化意象.这段台词翻译如下:有人偷窥我会很生气.请看这城墙,也许还没有《圣经》里以色列人的军长约书亚用号角就能吹倒的耶利哥城墙厚,却比它安全多了.你看,我没有号角,为了表示我的公正无私,我把我那套最好的睡衣交给你用吧.你不想做以色列人吗? 该台词的原作没有出现任何《圣经》的有关信息,但由于圣经文化已经沉淀到受其影响的人的思想中,故可以做到“无圣经”胜似“有圣经”,台词的字幕翻译增加了《圣经》的相关文化信息,让非圣经文化圈的观众理解了这3个词的文化意象.

结语

在娱乐文化越来越成为主导的今天,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综合艺术形式,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电影体现了民族的文化意象.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为了让观众理解原剧的文化意象,在片名和台词翻译中需要对文化意象进行顺应、转换和增补等操作.目前,中国仍然是文化输入大于输出.大量的西方电影传播到中国,国人对西方的文化意象日渐熟悉,而中国电影的输出还大有潜力可挖.中国电影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面,大有可为.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尤其需要借鉴经验,在片名和台词等翻译中,采取恰当策略,以输出中国的文化意象,让世界理解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董璐.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5.

[2]陈开举,陈伟球.文化意象、艺术镜像与自我确认[J].哲学研究,2014(7):119-125.

[3]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邱文生.语境与文化意象的理解和传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4(3):135-140.

电影翻译论文参考资料:

毕业论文翻译

电影杂志

外文文献与翻译

毕业设计英文翻译

翻译理论和实践论文

英语翻译专业论文选题

上文总结:上述文章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意象和传播学视角和翻译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电影翻译本科毕业论文电影翻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