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中译本硕士论文范文 和最早的《宣言》中译本诞生记方面硕士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中译本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1-22

《最早的《宣言》中译本诞生记》

本文是关于中译本类硕士论文范文与《共产党宣言》和中译本和诞生记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在一大会址纪念馆中,有一件十分重要的展品-19 20年的《宣言》中文译本,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宣言》中文全译本,由陈望道翻译完成.1920年初春,陈望道回到家乡浙江义乌分水塘村进行《宣言》 (英文版)的翻译工作,4月下旬,完成了这部经典著作的翻译.经陈独秀、李汉俊校对,同年8月, 《宣言》初版印刷1000册(红色封面),9月份再版1000册(蓝色封面).陈望道翻译的《宣言》的出版,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创建工作.

陈望道,原名陈参一,浙江义乌人.1891年1月18日生于浙江义乌县分水塘村一户农家,早年曾留学日本,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文学、哲学、法律等.他结识了日本早期的社会主义者河上肇、山川均等人,并阅读他们翻译的马克思主义著作.1919年6月,陈望道从日本回国,在著名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

《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由马克思执笔写成.1848年2月, 《宣言》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我国对《宣言》的最早介绍出现在1899年2月至5月,南上海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上,当时连载英国人颉德所著《社会演化》前几章,其中就讲到了《宣言》中的内容: “马克思之言曰: ‘纠股办事之人,其权笼罩五洲,突过于君相之范围一国.…这段话现在通行的译文是: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正在酝酿着成立中国. 《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之作,陈独秀、李大钊两位创始人在北京读过此书的英文版,深为赞叹,都认为尽快将此书完整地译成中文“已是社会之急需,时代之召唤”.戴季陶在日本留学时,曾买到日文版《宣言》,亦打算译成中文,但他仔细看后就放了下来.因为翻译此书的难度很大,要求译者不仅要谙熟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要有相当高的中文文学修养.后来,戴季陶回到上海担任《星期评论》的主编,便着手物色合适的翻译者. 《民国日报》的主笔邵力子是一位奔走于上海滩各界的大忙人,他的思想也颇为激进.邵力子得知此事,就向戴季陶举荐了陈望道.

陈望道与邵力子书信往返较多,二人都常为《民国日报》和《觉悟》副刊撰稿,邵力子深知陈望道功底不凡,不仅思想进步、精通日文和英文,而且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学识.

于是,戴季陶向陈望道提供了《宣言》日译本,陈独秀通过李大钊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借出《宣言》的英译本,让陈望道对照翻译.当时,中国也有不少有识之士把《宣言》译成中文,但都是仅仅翻译其中的一部分,而且译得都不准确,有些地方甚至翻译得谬误不少.陈望道就将以往各家所译片断也找来作为参考.

1920年2月,陈望道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以回乡过春节的名义回到了老家义乌分水塘.在自家简陋的柴房里,专心进行《宣言》的翻译工作.他在泥地上铺几捆稻草当作凳子,再将一块铺板搁在两条长板凳上,既当书桌又当床,这就是他的“柴房书屋”了.陈望道的一日三餐都是老母亲送来的.有一天,母亲特意包了糯米粽子和一碟红糖端进来,反复叮嘱他趁热吃.过了一会儿,母亲在外面问: “红糖够不够?”他随口回答: “够甜的了.”后来,母亲进来收拾碗筷,却发现儿子满嘴都是墨汁,碟中的红糖却一点没动.原来他翻译入迷,竞蘸着墨汁吃完了粽子.

大约花了两个月的时间,陈望道“费了平常译书五倍的工夫”,将《宣言》全文译完.他随即携译稿到上海,准备在《星期评论》连载,但在他到达上海的第二天,该刊便停刊了.恰在这时,陈独秀的《新青年》编辑部也刚到上海不久,应陈独秀之邀,陈望道参加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当时陈独秀、李达、李汉俊、陈望道经常在一起讨论马克思主义和建党问题,于是便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筹备建立中国,印行《宣言》成了当务之急.当时印刷经费十分困难,为此,陈独秀就跟共产国际代表魏金斯基商议,魏金斯基当即就筹措一笔经费,决定以“社会主义研究社”的名义秘密出版此书.他们在辣斐德路(今上海复兴中路)成裕里12号,租了一间房子,建立了一个小型印刷厂,负责印刷所的郑佩刚回忆取名为“又新印刷厂”,即“新又日新”之意.

陈望道翻译的《宣言》一书是又新印刷厂承印的第一本书.1920年8月, 《宣言》第一部中文全译稿在上海问世,共印了l000册,,很快售罄.由于印刷仓促,封面的书名错印成了《共党产宣言》(红色封面版).这个差错在次月出版的第二版(蓝色封面版)时作了更正,又印了1000册,依然很快售完.至1926年5月,社会主义研究社印行的《宣言》多至17版,更有难以计数的“盗版”.自那时起,《宣言》便成为在国内影响最大的共产主义学说经典著作.后来国民党当局将《宣言》定为“禁书”,不准再版,见之即查缴.

陈望道的《宣言》首版封面五分之四的篇幅是1875年马克思的半身肖像,这是中国境内第一次在印刷品上出现马克思的肖像.肖像下面自右向左横题“马格斯”三字,肖像上面大字横题书名《宣言》. 《宣言》上面用小字标注“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字样,下面标注“马格斯、安格尔斯合著” “陈望道译”等字样.整本书的尺寸是18.1 x 12.2( cm),采用竖排平装本,用5号铅字排印,报纸印造,全书内文共56页,每页11行,每行36字,竖版直排,页侧印有“宣言”的页边字,字有汉字小写页码,全书专有名词均在词后括号附注英文原文,以供读者对照.尾页为版权页,写有“一千九百二十年八月出版” “定价大洋一角” “印刷及发行者社会主义研究社”等字样.

《宣言》中译本正式出版时, “陈望道”这个名字也正式起用.陈望道改“参一”为“望道”,为的是表明他信仰共产主义、热切瞻望中国出现新的革命道路.由此,陈望道获得了“传播《宣言》千秋巨笔”的美誉.如今这两版《宣言》已成为非常珍贵的文物.迄今在全国发现的陈望道译第一版《宣言》只有11本,分别珍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市文物局、上海图书馆、上海党的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鲁迅纪念馆、上海档案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延安革命纪念馆、浙江上虞市档案馆、温州图书馆、山东东营历史博物馆.

上个世纪50年代周恩来曾就翻译事宜问过陈望道, 《宣言》最初是依据什么版本译的,陈望道说主要是据英译本,同时参考日译本.陈望道的译本诞生之后,民国时期陆续又有一些其他译本问世.如1930年华岗的《宣言》(英文版)整译本;1938年成仿吾、徐冰据《宣言》(德文版)的中译本;1942年博古据《宣言》(俄文版)的中译本;以及1949年之前陈瘦石翻译的《宣言》(英文版)等.1948年为了纪念《宣言》诞生100周年,莫斯科的苏联外国文学出版局出版了中文版《宣言》,被称为莫斯科版.其中,成仿吾、徐冰的译本是中国人首次根据1846年2月在伦敦初版的《宣言》德文原文译出的本子,因而更准确地传达了《宣言》的思想.

成仿吾,1897年8月14日生于湖南省新化县知方澧溪村(今琅瑭乡),1928年在巴黎加入中国,曾跟德国的理论家海尔曼,冬克学习马恩德文原著.他的知识渊博,精通德、英、日、法、俄五种外语,于1931年回国.徐冰原名邢西萍,1903年出生于河北省邢台南宫市,1923年赴德国留学,于1928年回到上海开展革命工作.

1938年,成仿吾在延安陕北公学任校长,徐冰在《解放日报》任编辑,得到了一本《宣言》德文小册子,就让他们二人利用业余时间合作翻译该书.他们将原书分成两部分,由成仿吾翻译前半部,徐冰翻译后半部,译完后,成仿吾把全部译文又通读一遍,该译本又被称为成、徐译本.

1938年8月该译本首次由延安刚成立的解放社出版;9月,又在武汉和上海由中国出版社、新中国出版社、新文化书店等出版.该译本不仅语言更接近于现代汉语,而且除竖排版外,还采用横排版,开始向现代书籍形式过渡.新文化书店出版的成、徐译本还第一次在书前刊登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大幅照片,也就是今天常见的马、恩标准像,这对人们直观地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无疑具有重大意义.成、徐译本还曾作为当时陕北公学马列主义课的教材,也是当时干部的必读书籍,对提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起了巨大作用.该译本不仅在各抗日根据地广为传播,在国统区也传播很广,甚至还流行到敌占区.如今,成、徐译本在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都有珍藏本.

资料来源, 《看最早的{宣言)是如何翻译和保存的》《较早把(宣言)译成中文的五个中国人》《(宣言)最早中译本传奇》等.

中译本论文参考资料:

上文结论:此文是大学硕士与中译本本科中译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共产党宣言》和中译本和诞生记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