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理论研究方面有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跟基本理论以人民为中心 思想的多维透视方面毕业论文怎么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理论研究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3-25

《基本理论以人民为中心 思想的多维透视》

该文是理论研究类有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跟多维透视和理论研究和基本理论研究有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内容提要“]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的又一次深刻重塑,是十八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关于发展的观点创新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以贯之的核心理念.从哲学视野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哲学思想具有高度契合性,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具有内在的同源性,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具有高度一致性.现阶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入改革攻坚期和深水期以及全面夺取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大背景下,弘扬“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有助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生成逻辑哲学依据当代价值

[D OI编码]doi:10.3969/j.issn.1674-6287.2017.04.001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87(2017)04-005-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时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揭示和回答了党和国家所面临的深刻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进一步提高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开辟了治国理政的新境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孕育和提出的.

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成逻辑

思想的产生、发展、成熟需要一个漫长的生成过程,需要与社会实践的发展相互对应.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思想引领伟大的时代.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十八大以来我党关于“为人民服务”和科学发展理念的继承与发展.它是新时期我党继续坚定不移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新认识新发展.究其思想理论的根源,我们可以从理论、价值、历史三重逻辑进行把握.

(一)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成立之初就已经对党的宗旨、目标、价值做出具体的、明确的概括,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既是新时期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论和实践论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化和明确化的表现形式.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生产力的根本动力.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后续的经典作家所创立的共产主义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追寻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理论基础性和创新性的有机统一.就理论基础性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性建立在科学性前提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则取决于社会实践.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是在客观实际中产生出来的又在客观实际中获得了证明的最正确的科学最革命的真理”.就理论的创造性而言,具体体现在革命性上.马克思恩格斯以其特有革命批判方式,在批判旧的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对于人的压迫和剥削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话语体系,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关于“人民群众”的基本理论.虽然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后续的经典作家之前没有提出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但是其理论宝库中蕴含了丰富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要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长期的社会革命和社会实践过程中极端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状况(生产和生活状况)和人民群众所具有的特殊力量.1845年,马克思理论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次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同时根据以往关于“人民”一词的空泛化,又明确提出了人民即无产者、小农、城市贫民.1848年,马克思在关于《宣言》一文中更是开宗明义的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的、为绝大多数的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②.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的根本宗旨是为了维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而非“少数人的利益”,这为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创新性理论成果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二)价值逻辑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价值理念的深层次的融合,既是重塑、创新,更是升华.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价值逻辑来源于两个方面,即中国传统的人本价值理念的批判与发展和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自身所追求的终极价值.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已经提出了民本思想,但是民本思想的核心旨在调节君民对立的现实状况.夏商时期就出现了“天命在民”的朴素民本思维,经由管仲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荀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到孟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再到明清时期顾炎武、王夫之提出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朴素思想.可以说中国古代人本思想是不断发展的,对人民的地位和作用是不断肯定的.但是究其本质,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古代所谓的民本思想只是统治者为了调和与人民的阶级矛盾所提出的解决方式和手段,并非要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视角看,传统的民本思想绝不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大众在统治者眼中不过是被压迫者和被统治者,不具有任何主体能动性.马克思主义从形成之初起就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自身所追求的终极价值.在马克思恩格斯所构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中,人民群众对社会起着决定性的推动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对古代民本主义思想价值的批判又是马克思主义对于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价值的继承与发展.

(三)历史逻辑

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和价值取向,更是以历史逻辑视角出发不断审视历史和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我国近代史是一部压迫与反压迫、剥削与反剥削、侵略与反侵略的悲壮历史,社会经济日益落后,人民大众受到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双重压迫,腐败无能的封建统治阶级不愿退出历史的舞台,与帝国主义勾结起来维持自身腐朽落寞的统治.与此同时,爱国精英分子开始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师夷长技以治夷”、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分别从技术、制度、思想等不同角度寻求救国道路,但都失败了.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没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去代表群众的利益解决人民群众最迫切解决的问题,仅仅是为少数统治阶级和精英分子谋利益,因此也不可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以为代表的中国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走出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从1925年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38年《论持久战》、1939年《纪念白求恩》、直至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1944年的《为人民服务》,可以说以为代表的中国人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对于人民大众在阶级斗争中的巨大推动力认识在逻辑上越来越清晰,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使人民作为实践和价值主体的思想理念不断深入党的血液和灵魂.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这个特殊国情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能够生成的历史根本.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哲学依据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总结的新的发展理念,是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具体化、时代化的新的表述,也是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内容.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来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意蕴.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具有高度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确立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源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人体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曾批判鲍威尔主张历史是由个别英雄决定的唯心史观,并提出了:“历史活动和思想就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①.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历史必然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从人民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进而创造人类历史这一基本逻辑出发,论证了实践中人的活动及现实的人是历史前进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唯物史观从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角度指明了人民群众在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凸显出的决定性作用.其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通过实践劳动,创造了自己的生活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活动所需要的必要生活材料.同时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也只有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劳动,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人民群众正是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者以及物质资料的享有者双重身份的体现中成为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其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正是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创造了精神财富,并且物质财富为精神财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都是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其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源动力,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变革着旧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从而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

马克思主义政党以人民利益为发展目的和最高价值追求.无产阶级作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的主体部分,是人民群众的代表.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和领导核心必然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②对于而言,不存在自己的私利,更不存在与整个无产阶级相违背的利益,使人民群众的历史和价值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具有内在的同源性

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力量,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区别于其它哲学思想的根本界限,马克思早在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明确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③.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实践出发去检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问题.从前一切的旧的唯物主义最大的缺陷就是直观地认识世界,缺乏实践这个环节,抽象的看待问题.没有认识到实践的巨大作用,更没有认识到实践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以及在实践过程中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视角去审视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角度看,社会中人的实践活动是构成整个社会不断发展前进的源动力,推动整个社会的力量是千千万万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本质就是人民群众的实践.

无论是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中国都始终尊重人民的意愿,维护人民的利益.在革命时期,中国依靠亿万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又通过三年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最终实现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在数次的革命战争中不断走向成熟,对人民群众巨大的社会历史推动作用认识越来越清晰.从1937年7月朱德《实行对日抗战》到1938年5月的《论持久战》都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逻辑.同样,在改革开放时期,我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正如所言,“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①.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具有高度一致性

在以往阶级社会中,统治者所追求的价值是建立在压迫剥削大多数人的利益基础上的价值,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价值取向.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所倡导的价值观则是代表着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剥夺那些少数人利用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无偿的获取和奴役大多数人的劳动果实的权利.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利,他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利”②.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科学逻辑在中国身上得到了成功的继承与实践,中国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自己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就曾指出“我们人区别于其他任何一个政党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人民取得最密切的联系”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已然成为我党最根本的价值追求.

在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所实现的目标和任务虽不同,但是其价值取向仍然是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在新主义时期,党的主要任务就是带领广大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打破少数特权阶级对大多数人的压迫和剥削.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把我国建设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任务变得更加明确和具体,即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可以说中国始终秉承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理念和价值追求.十八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是中国坚定不移的价值追求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明确化、具体化表述.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当代价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深刻总结,是以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追求最经典的阐释,是全党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着力点和目标归宿.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中国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与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在新主义时期,中国致力于解放全国被压迫剥削的各族人民,把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作为本党的最底纲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第一次在反侵略斗争中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彰显了民族的力量和雄心.在国共内战时期,中国之所以可以迅速战胜国民党,其内在的根本原因依然是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一边.可以说在建党95年的艰难曲折的发展中,中国之所以可以危难中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很大程度上都是取决于人民的支持,取决于党始终如一的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于党的宗旨,就曾指出,“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从“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出发在新的历史时期进行延伸,这种延伸既包含对于前者的继承与发展,又包含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新理念、新战略、新思想,从根本上阐明了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

同志的治国理政的思想是全党全国新时期新阶段所必须学习的首要政治任务,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则是同志的治国理政思想的具体实现路径和思想基础,更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这是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对全国各族人民的郑重承诺,体现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和发展逻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想人民所想,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处,使发展的一切成果由人民共同享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把党所追求的价值与人民所追求的价值保持一致,只有符合人民的价值取向,才有助于永葆党的执政地位,永葆党的青春活力.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和人体地位.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中国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的领导下不断探索与实践形成的历史成果.从国家独立到富强,从人民站起来到人民富起来,无不彰显着中国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作出的巨大努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必然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续推进需要人民的力量和智慧.只有坚持以人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力量,共同建设、共同分享,中国才能在新时期阶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推向更高的层次.怎样凝聚人民群众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推动力?靠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人民的核心利益为前提,靠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于人满足于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因此,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应回应人民的期望,以人民利益为导向,让人民共享改革的成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这一基本原则.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使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都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建立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实践基础上,不是同等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而是社会贫富差距缩小,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可以说在利益享有层面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为共富思想.同时,人民群众对社会总产品有着双重身份,即生产者和享有者.保障人民的主体核心地位,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这是由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的.只有坚持按劳分配,促进收入公平合理,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才能实现共同富裕这个总目标总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指引正确前进的方向的思想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实现新的发展和跨越,依靠的是全体人民群众的力量.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靠的是造福人民群众.这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内在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引导道路实现的理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前进的精神动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伟大工程,必须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归根结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的动力源泉

中国梦的实现归根结底是“人民幸福梦”的实现,是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梦,寄托了人民群众对于未来美好的愿景和希望.中国梦之所以是造福广大人民群众的梦,首先源自于人民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实现和满足是中国梦的核心价值取向,这是提出中国梦的逻辑起点.其次从中国梦的内在逻辑看,中国梦包含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三个方面.三者的关系表现为,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最终落脚点,与此同时,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为人民幸福提供了外在的保障和持久的支撑力.中国梦的实践维度不仅包含“文明中国”“法治中国”“富强中国”,更包含着“幸福中国”.让广大人民过上幸福满意的生活,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中国梦定向助力.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历史前进的推动力均来自人民的力量.中国梦代表了13亿中国人民共同的梦想,是全社会梦想的最大公约数.因此,每个人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实践者更是收益者.同时,“每个人都为美好的梦想而奋斗,才能汇集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①.中国梦把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密切联系在一起,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号召力.促使每个人都积极参与中国梦的建造,以每个人小梦想的实现来推动整个中国梦的实现以及共同享受中国梦的实现,这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路径.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起点上我们更要以实现人民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创造人民满意的生活作为我们动力和源泉,让全体人民以奋发向上的力量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责任编辑:周莅华]

理论研究论文参考资料:

军事理论论文结尾

文学理论论文

理论月刊

翻译理论和实践论文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

军事理论论文2000

该文总结:上述文章是适合不知如何写多维透视和理论研究和基本理论研究方面的理论研究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理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