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儿童类学术论文怎么写 与不要控制儿童,而要放飞儿童民国老课本的当代德育有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儿童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3-17

《不要控制儿童,而要放飞儿童民国老课本的当代德育》

本文是儿童论文如何怎么撰写和德育启示和民国和课本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谈到民国课本,较为熟悉的有《开明国语课本》《商务国语教科书》《世界书局国语课本》等.近年来,民国小学课本的重新出版,已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简单、活泼、天真、有趣,这是民国课本带给读者的第一感受.仔细品读,课本的语言风格质朴典雅,犹如一名俯下身体, 注视儿童眼睛的慈祥长者,向儿童娓娓道来生活的点点滴滴与世事的善恶曲直.其内容不但符合儿童发展心理,更将教育与艺术完美结合.相较目前发行的小学语文课本,民国课本似乎要求不高,对儿童的要求止于身边事物的学习.少了“必须”,多了“温情”,不求“掷地有声”,但求“润物无声”.底线或高尚:小学教育的“基础”与“非基础”关于我国小学课本到底难不难的问题,学者们通过国际比较研究早已达成共识,即我国的小学课本仅仅处于国际中等水平.这里的高与低不是在探讨知识本身的难易,而是儿童的接受能力.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参考,在儿童现有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之间寻找最优教学方案.课本作为教育活动的基本载体,不应仅着眼于儿童知识的接受能力,还需考虑儿童能否顺利运用的能力.当愿景、蓝图、目标和榜样作为课本编写的考虑因素过多,课本便成为成人的课本.成人总是希望儿童提前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故在最近发展区中离儿童现有的水平线越来越远.问题在于,儿童现有水平达到了吗?当儿童在求学路上拼命追赶时,曾经的基础掌握了吗?近些年来,青少年问题频发,每逢于此,外界便会将问题矛头指向教育.如果是教育出了问题,那又具体在哪里呢?当代教育在儿童知识层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却在德育方面失守,成人开始意识到原来儿童最应该掌握的是美德,是做人的基础,不仅是知识的基础.我们需要思考,小学德育是选择继续标榜高尚还是回归底线.民国课本的编写聚集了当时优秀的文学家、教育家,力求体现注重德育的教育方针,并以美感体现德育.无独有偶,当代教育正处于践行“立德树人”的关键时期.如何从民国老课本中获得灵感,重塑小学德育的“基础”地位,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私德或公德:家庭与学校道德培养的有效融合长期以来,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合作教育模式已在各领域达成共识.虽然儿童的成长需要不同环境主体共同参与,但各领域之间的有效合作也是教育活动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学校迫于升学压力和思维定式,默认将知识灌输作为第一要务,德育培养更多要靠家庭教育完成.需要指出的是,很多犯罪青少年正是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甚至缺失家庭教育环节而误入歧途.一些做人的小道理和生活习惯问题并未在家庭范围内得到解决,学校又该如何补偿呢?家庭教育侧重于“私德”,学校教育则关注“公德”培养.将本该在家庭中践行的“私德”纳入学校教育看似显得过于繁重,却忽视了道德的两面性.梁启超认为“私德”与“公德”可以相互转换,“公德者,私德之推也”.此外,“公德”内化于心便是“私德”.可见,“私德”与“公德”相互依存,并无明显界限.这就决定了“立德树人”需要家庭和学校的有效融合,民国老课本给了我们融合的方法.例如民国课本《勿贪多》一课,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母子,课文以家庭生活为背景,并用母亲的口吻将贪婪的后果描述出来.原来成人殚精竭虑所致力的德育工程,并不高深,归根结底便是人的底线罢了,体现在每个人生活的点点滴滴.

现在或未来: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义1933 年出版的民国课本《模范公民》第八册,其中一个最大的特点便是全部采用第一人称“我”.如“我看到新事物要常常留心研究;我发生了疑问就想去解决;我要仔细观察事物等等”.基于“我”的公民意识培养,既不空洞又易实施,让儿童感受到道德原来离自己很近,每个儿童都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反观现在的德育课本,“我”的影子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高大的榜样示范.当然,树立榜样在德育中作用明显,成功的榜样示范能够给儿童巨大的激励.但久而久之,儿童会在无数的榜样示范中渐渐迷失自己.“别人”做得很好,“我”要向别人”学习,但“我”就是“我”,又如何能成为“别人”呢?况且当代社会个体自我意识达到历史新高,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更多地关注自己.如果“他人”是儿童的榜样,“我”又何尝不是呢?作为榜样的“我”,不是现在,而是未来.民国课本告诉我们,在德育活动中,和自己进行纵向比较效果较好.我们的德育课本不需要那么多的“小明”和“英雄”,让儿童成为自己的“英雄”,不仅可以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和责任感,还能进一步提高儿童道德实践能力.

刻意或随意:创新就是留给孩子自由发挥空间2005 年的“钱学森之问”已过去十余载,教育界围绕着如何培养杰出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等议题不断进行研究.但很多人在看到民国课本后,感慨真正的答案就在这些旧书里.一图一课,简单朴实,没有过多的语言和逻辑,散发着无穷“纯真”.可能有人会质疑这样的内容设计是否过于简单,但恰恰是简单,却留给了儿童自由发挥的空间.成人总是不放心,希望教育内容可以穷尽儿童一生所遇之难题,但成人的过度“规划”造就了儿童的懒惰.我们的世界由左脑掌控,人体的左右大脑分别负责不同的功能,其中右脑的功能与天才联系密切.个体在胎儿时期,右脑先完成发育,故我们的左脑会更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儿童的创造力要优于成人,因为儿童的右脑告诉他们,不用太刻意!儿童的好奇心,一天到晚的“为什么?”成人认为是儿童获得的知识不够所以才会“不走寻常路”,知识被提炼、概括和总结后内容是既定的,但儿童用自己的大脑感知世界的结果却是不同的.我们需要反思,为何不在儿童左脑占领右脑之前对右脑进行开发呢?留给儿童更多的自由空间,因为,创新就在不经意间产生.作为注重德育培养的民国老课本便是利用美感将儿童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德育不是在“控制”儿童,而是需要“放飞”儿童,这样德育活动才更加“接地气”!总之,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凭借成人化的理性思维传递、灌输抽象的德育理论,规范儿童的道德成长,却忽略了德育诉说者与德育倾听者之间是否建立了有效的沟通渠道;忽视了实现从“自然境界”到“天地境界”这一过程中对于人性“觉解”的渐进渠道;忽视了现实生活中行为主体在成长环境、认知能力、实践效果方面的异质解决渠道.说到底,我们忽视了“人”,忽视了对人心、人情、人性、人伦的尊重、滋养、解读与建构.实现人生理想与道德境界的提升需要点滴累积,更需要教育工作者从小处着眼,这需要我们在民国老课本中借鉴经验.但不同时期课本的产生,离不开具体的历史时间和特定的历史环境,也摆脱不了认识的局限.我们在以史为鉴的同时更应与时俱进,就如同这个古老国度在探索发展中走过的道路一样,我们的德育课本也应在汲取各种意见中不断修正、完善、创新,“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将人生大道润于无声之处.( 作者系教育学博士、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

儿童论文参考资料:

留守儿童论文

儿童刊物订阅

儿童杂志订阅

儿童时代杂志

儿童报刊杂志订阅

儿童画报杂志

上文结束语:上文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德育启示和民国和课本方面的儿童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儿童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