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研究现状类论文范本 与大鳞副泥鳅现状与前景分析类论文范本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研究现状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1-31

《大鳞副泥鳅现状与前景分析》

该文是关于研究现状类学士学位论文范文和泥鳅和大鳞副泥鳅和前景分析方面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冯 军

大鳞副泥鳅是韩国、日本等国家的重要水产品,也是我国水产品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学谦,1981).在国内外需求量很大,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是淡水养殖中不可多得的一种特种水产经济鱼类.目前虽然正是大力发展大鳞副泥鳅人工养殖的契机.但是,种种因素也导致现在大鳞副泥鳅的人工养殖和生存面临着严峻挑战.

第一,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有毒有害气体的产生,生活污水的排放,农药的大量使用等,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导致雨水质量变差,破坏了水源环境.严重影响了大鳞副泥鳅的生存和繁殖,制约了野生大鳞副泥鳅数量的增加和发展.

第二,在环境污染的条件下,大鳞副泥鳅数量极少.再加上人为过度捕捞,严重影响了大鳞副泥鳅的数量和自然繁殖.导致野生大鳞副泥鳅的数量呈直线下降.甚至有部分水域环境中已经找不到其生存的踪迹.

第三,目前,随着大鳞副泥鳅人工养殖的快速发展,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密度越来越大,同时对养殖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发展,人工繁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技术基本成熟.但是在苗种培育环节成活率极低,远远不能满足人工养殖的需要.因此,在苗种繁育阶段还存很大的技术缺陷,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

根据目前研究状况分析,大鳞副泥鳅的科学研究和人工养殖同样正处于一个紧张的状态.但在很多科学研究领域仍存在空白.目前对大鳞副泥鳅的研究,大量限于人工稻田养殖方面.而在苗种培育、疾病防控和组织学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报道极少,研究成果不足以为大量副泥鳅的健康高效养殖保驾护航.因此,只有不断进行科学研究才能解决人工养殖的瓶颈.促使苗种培育技术不断地完善,提高苗种培育的成活率,为人工养殖提供足够的苗种.同时填补其它学科领域空白,增加理论基础,使大鳞副泥鳅的研究趋向完善和完整,为大鳞副泥鳅人工养殖的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生物学研究情况

1.1.生长规律

大鳞副泥鳅常见于底泥深的湖边、稻田、池塘、水沟等浅水域之中.个体大、生长速度快,食性杂、耐低氧.在合理的养殖密度下,一般养殖3-4个月就能达到100g以上.一般鱼类的生长都分为3个阶段,即性成熟前,性成熟后和生长衰老阶段.其中性成熟前性成熟后成长相对比较稳定.与其它鱼类不同的是,大鳞副泥鳅在性成熟后仍然还有一段时间生长比较快.也就是雌性在1-2龄性成熟后,雄性为1龄后,在2-3龄达到最大值.

1.2.摄食和食性

大鳞副泥鳅为杂食性鱼类,幼鱼阶段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丝蚯蚓、摇蚊幼虫等动物.长大后,饵料范围不断扩大,除了摄食多种昆虫外,还可摄食丝状藻类、植物的根、茎、叶以及腐殖质等.成鳅主要以摄食植物性食物为主.一般在夜间进行活动和摄食.在水温10℃以下、30℃以上时停止摄食.

2.生理学研究进展

大鳞副泥鳅具有口咽腔、肠道、肛门等结构.研究发现,大鳞副泥鳅的肠道褶皱随着年龄的增强逐渐增多,环肌纵肌也逐步发育,分泌细胞和黏液细胞也逐渐增多.

3.肌肉营养研究情况

大鳞副泥鳅肌肉不仅含肉率高,还具有人类和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必须的氨基酸和脂肪酸等,且含量比其它鱼类高.不仅味道鲜美,还是比较优质的蛋白质源.

4.人工养殖

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目前大鳞副泥鳅的人工养殖得到很大的发展,技术基本成熟.但在苗种培育上面存在瓶颈,仍需不断研究和探索.

4.1.苗种培育

在苗种的培育上,存在很大缺陷.苗种问题也是目前普遍面临的问题.通过人工繁殖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受精率和孵化率.但是孵化的苗种容易出现死亡,成活率低,苗种供应不足,从而制约了成鳅的养殖.李艳华等利用不同饵料对苗种进行培育,研究发现饵料不适口是导致苗种成活率低的重要因素,其利用浮游生物和泥鳅开口粉料共同培育苗种大大提高了苗种的成活率.

4.2.成鱼饲养

目前最多的养殖模式为稻田养殖.稻田中具大量昆虫、有机碎屑和浮游动植物.而大鳞副泥鳅为杂食性鱼类,早期主要以浮游动植物、有机碎屑、植物根茎叶等为食.长大以后进入养殖期摄食量增大,当天然饵料不足时,可以使用鱼粉、绞碎的动物下脚料、动物肝脏等动物性饲料及玉米粉、米糠、豆粕、蔬菜等植物性饲料配合颗粒饲料投喂,满足其生长的营养需要.

5.疾病防控

大鳞副泥鳅适应能力强,耐低氧.但在高密度的人工养殖过程中也会发生各种疾病.其疾病主要分为寄生虫病、细菌性疾病和其它疾病.发生疾病一般很难治疗,主要以预防为主.

5.1.放养密度

密度是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应适当控制放养密度.密度过大池塘溶氧不足,容易导致鳅体质变差,抵抗力低,从而感染疾病.并且密度大容易破坏水质引起细菌滋生.

6.人工繁殖

大鳞副泥鳅的人工繁殖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突破,基本成熟.人工繁殖大大提高了泥鳅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对其养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6.1.繁殖习性

大鳞副泥鳅属于多次性产卵的鱼类,在一般情况下,水温18℃以上开始产卵,最适水温在22-28℃ .一般从4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9月份结束.其中4-6月上旬,大部分是晴天的早晨产卵,6月中旬到9月份大部分都在雨后或者晚间产卵.

6.2.性腺发育

大鳞副泥鳅的性腺出现于出膜后的14d,出现的性腺属于未分化的性腺.其中卵巢的分化为25-45日龄分化完全.而精巢的分化在30-75日龄分化为I期精巢.并且性腺的发育过程中,发育为卵巢的性腺体积快速增大,表现向体腔中间靠拢,横截面变宽的现象,而将要发育为精巢的性腺出现两端尖中间稍突的梭形,增生并不是很明显.

6.3.人工催产

人工催产是人工繁殖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技术.首先选择2-3龄的优质亲鳅注射催产药物,促进性腺的成熟和产卵.当亲鳅成熟后选择腹部膨大、柔软、有透明感、腹部微红、生殖孔打开的优质亲鳅进行催产.然后进行自然产卵自然受精或者人工产卵人工授精进行繁殖.无论是自然受精还是人工授精都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6.4.孵化及胚胎发育

6.4.1.孵化

将受精卵置于消过毒的环道中或者消毒曝晒后的棕片孵化巢里面进行孵化.

6.4.2.胚胎发育

受精卵经过在适宜的孵化池经过卵裂、囊胚、孵出等时期在24小时左右方可孵出.孵出后稚鳅的培育存在一定技术难题,是目前人工繁殖中的瓶颈.培育过程中容易出现苗种死亡,成活率低.但在培育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水质,培育丰富的浮游动植物配合优质开口饵料和选择初次成熟的大鳞副泥鳅经强化培育后作为亲鳅可有效提高成活率.

7.总结

综上分析,我国大鳞副泥鳅自开始人工养殖以来,取得了巨大技术突破.例如人工催产、人工授精、成鳅养殖等技术领域突飞猛进.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商品鳅的养殖技术问题,对我国水产养殖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和效果.虽然,目前关于大鳞副泥鳅仍然还有很大的技术难题未能解决,一定程度制约着养殖的发展.但是可以从水质调控,饵料培养和日常管理等方面进行优化减小影响,提高成活率.随着国家对水产的大力支持、水产专业人才的增加和大鳞副泥鳅人工养殖的快速发展,大鳞副泥鳅人工养殖中面临的瓶颈苗种培育问题也将会得到解决.同时学界不断趋向组织学、生理学和疾病学等学科的研究和发展,不断完善大鳞副泥鳅的研究,必将为大鳞副泥鳅的养殖提供更加完善和成熟的理论基础.

(通联:554300,贵州铜仁学院 农林工程与规划学)

研究现状论文参考资料:

论文现状

论文现状怎么写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论文

总而言之,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泥鳅和大鳞副泥鳅和前景分析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研究现状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现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