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有关考古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和安徽数字考古特色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考古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1-29

《安徽数字考古特色》

本文是考古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考古和数字和安徽有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摘 要安徽数字考古发展较早,基本是和计算机的应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发展存在着自身的特色.文章总结了安徽数字化考古发展的历程及各阶段特点,简要论述数字考古应用的技术设备和领域,认为安徽数字考古基本紧跟国内发展水平.采用分析总结法对安徽数字化考古的发展方向提出一点看法.

关键词数字化考古信息化大数据公众化

1 起步阶段

安徽数字考古发展较早,基本是和计算机的应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发展存在着自身的特色,值得深入研究.安徽数字考古应用起源于遥感考古的使用,在1987 年,安徽省地科所遥感站与安徽省文物考古所合作对寿春城进行遥感考古的尝试,采用航空照片并利用计算机处理软件了解寿春城城址概况.并根据遥感图像解译分析遗址外廓城、水道及其布局,获得良好效果[1].1989 年滁县地区的张宏斌等人利用遥感技术对凤阳明中都进行遥感技术分析,解译明中都的内部结构及保存状况[2].1997 年,上述两家单位又对南陵土墩墓等古遗迹进行遥感考古,掌握千峰一带土墩墓及塘西古城遗址分布图和影像图,利用遥感方法获知数字信息,同时结合利用红外航片解译图件新发现一些古墓及古城址,收获颇丰[3].2001 年宫希成先生总结了遥感考古的历程,并结合安徽遥感考古的实践初步总结了遥感考古应用的方式方法.同时他认为要强调遥感技术和常规考古方法的结合,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取得最佳效益[4].该阶段主要是利用老的航片,遥感技术人员与考古人员协同工作获知肉眼无法看到的考古信息,为传统考古提供一条新的思路,但很可惜,遥感技术并未在安徽考古进一步地发展下去.

2 兴起阶段

20 世纪90年代起,数码相机和电脑慢慢走进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当中.田野考古发展的需要,促使考古人员开始用数码照片和电脑存储发掘资料信息.数码相机与电脑的结合大大提高了考古发掘获取影像的效率.数码相机有很多优点,诸如拍照之后可以立即成像,从而提供了对不满意的作品立刻重拍的可能性,减少了考古发掘信息获取失败的发生;色彩还原和色彩范围不再依赖胶卷的质量;感光度也不再因胶卷而固定,光电转换芯片能提供多种感光度选择;数码相机操作简单、明了,容易上手.电脑的应用更是提高了野外考古作业资料整理的效率,随时录入考古采集的数据.

该阶段比较重要事件是房迎三先生在旧石器考古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的贡献,他以Fox base 2.10 作为开发平台,完成分析软件石制品管理系统,后又加入了QBASIC 编写图形处理系统.建立可操作的器物管理数据库系统,便于录入、编写、修改、查询等操作.同时房先生对比了同时国内其他地方数字化考古的发展状况,认为国内数字考古刚刚起步,需要计算机专业人员和考古人员协同合作,共同研发可操作的考古数字化系统[5].这一阶段主要是数字化的设备和软件同步开发进行,并且在意识上开始重视考古数字化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3 发展阶段

该阶段是安徽考古真正数字化的开始,这主要也是得益于全国考古大发展的结果.2002年10月12日,安徽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手的重要项目———安徽遥感考古工作站在芜湖成立.“安徽遥感考古工作站”是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国家文物局“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在全国下设的首批6个工作站之一, 是在安师大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遥感实验室”的基础上,联合社会学院共同组建的,工作站的研究人员由安徽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地质遥感中心、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及安师大等单位的专家组成.安徽遥感考古工作站的成立将促进学校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这是安徽考古事业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安徽省在科技考古领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6].

野外发掘开始融入数字化的记录与存储.测量设备的引入大大提高了发掘的质量和效率,开始摆脱了传统线绳布控探方的束缚.GPS 在野外考古调查,用途很大,其定位精度高、测站之间无须通视、功能多、操作简便等优点.相对于传统测量仪器而言,GPS 定位测量所使用的接收机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野外测量工作,仪器操作简单,人工干预少,大大降低了外业劳动强度.它与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系统(RS)合称3S 系统,该阶段安徽考古也尝试使用GIS改善调查方法及分析数据能力.与传统绘图并行的是数字绘图软件的引入,如Autocad、Photoshop、Coreldraw,尤其是在青年学者中应用得比较广泛.这些制图软件的应用提高了制图的速度和质量.该阶段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发展都比较快,紧跟着中国考古发掘的潮流,该阶段数字考古的发展主要是安徽遥感考古工作站的建立,野外获取资料技术手段的多样性,同时绘图技术得到很大提高.

4 提升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三维软件的引入和设备的利用,除考古研究所科研单位之外,一些高校也纷纷加入到安徽数字考古的研究中来.考古所自2011 年开始尝试利用三维软件复原考古发掘出的器物、遗存和墓葬.首先是对2007 年凌家滩遗址第五次发掘的M23 进行历时复原[7],主要是利用3dmax、Premiere 和AE 等三维制图软件,并按照墓坑形成、随葬品摆放、死者下葬、掩埋、墓内历时变化、墓主人腐化、随葬品损坏以及考古发掘之后的场景等顺序用三维动画的形式展示M23 的历史变迁过程.2011年六安市白鹭洲发掘一座战国墓M566,墓内棺底保存有一具人骨, 仰身直肢,脸部也盖有纺织物,保存情况较差,头发内插有角质发簪[8].2012 年开始着手对出土的女墓主人头饰进行复原工作,利用三维制图软件对发饰及簪进行三维动画复原.

三维扫描仪的引入使田野发掘采集遗存信息更加全面和科学,主要是遗址和窑址的三维数字信息采集.2013 年柳孜运河遗址利用无人机拍摄获得全景照片,后应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遗址做覆盖式扫描,并最终形成三维数字场景.

2014 年繁昌柯冲窑遗址三维激光扫描的应用.两类遗存最终获得了良好的数据采集信息.三维扫描仪(3D scanner)是一种科学仪器,用来侦测并分析现实世界中物体或环境的形状(几何构造)与外观数据(如颜色、表面反照率等性质).

搜集到的数据常被用来进行三维重建计算,在虚拟世界中创建实际物体的数字模型.以非接触三维扫描方式工作,全自动拼接,具有高效率、高精度、高寿命、高解析度等优点,特别适用于复杂自由曲面逆向建模.

另外,一些高校也积极参与数字考古的研究,比如蚌埠学院的一些学者对蚌埠本地古遗址、古墓葬进行三维数学化复原或展示的尝试.如胡飞对蚌埠双墩春秋墓的数字复原及传播研究,他认为由于数字艺术复原、展示是一个具有三度空间,动静结合,视觉冲击力强,利用3Dax 和Converse3D技术对古墓葬遗存进行建模,建设虚拟展示平台并通过互联网传播出去,可以实现快速、全面、低成本、广泛的传播[9].万惠玲利用3D 建模技术对双墩古遗址进行虚拟复原展示的探讨,她认为利用三维技术进行数据采集,然后利用变色演示技术实现器物三维复原,应用3D 虚拟现实技术对双墩文化遗址进行数字还原展示,制作一套准确、生动的遗址三维复原虚拟仿真系统[10].陈超等人还研究考古三维复原与公众考古的关系,他认为三维考古复原是属于公众考古的一部分,以科技手段为桥梁,沟通考古成果与公众之间紧密联系,同时也将艺术手段运用其中.增强了考古娱乐性和形象性,使公众更容易接受考古[11].该阶段是安徽数字考古大发展时期,数字考古的实践及研究范围不仅仅局限于科研单位,高校也注重利用先进科技数字化手段对安徽本地文化遗产保护进行有益的尝试.

5 结语

安徽数字考古的发展起步较早,其发展节奏基本跟上了全国数字化考古的进程.目前传统考古发掘现场面临着多种类文物的分析、保护等复杂情况,除了原有传统手段获取考古数据之外,还需要获取信息化的数据,主要体现在大场景航拍信息、遗迹现象的三维信息采集记录和快速空间测绘等多个方面.我们需要把考古现场与科技更好地结合起来,以提高考古数据信息的“数字化生存”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则东.李立强.应用遥感图像调查古寿春城遗址[J].国土资源遥感,1988(2).

[2]张宏斌.航片在凤阳县考古中的应用[J].遥感信息,1989(1).

[3] 杨则东,宫希成.安徽省南陵县古遗迹遥感调查[J].中国地质,1998(10).

[4]宫希成.遥感考古在安徽的实践[J].安徽地质,2001(4).

[5]房迎三.旧石器考古软件的开发与应用[J].江汉考古,1998(1).

[6]杨维发.成立安徽遥感考古工作站[A]//芜湖年鉴[M].2003.

[7]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第五次发掘的新发现[J].考古,2008(3).

[8]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六安市白鹭洲战国墓M566 的发掘[J].考古,2012(5).

[9] 胡飞.蚌埠双墩古墓遗存的数字复原及传播探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2,2(1).

[10] 万惠玲.双墩文化遗址的3D 建模技术与虚拟现实还原展示探讨[J].长治学院学报,2013(1).

[11]陈超,王倩.考古三维复原动画与公众考古[N].中国文物报,2013-09-27(7).

编辑李前锋

考古论文参考资料:

农业考古杂志社

综上资料: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对写作考古和数字和安徽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考古本科毕业论文考古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