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黑猫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跟猫和男性的命运共同体析《黑猫》和《白猫》中病态的男性形象方面学术论文怎么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黑猫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3-06

《猫和男性的命运共同体析《黑猫》和《白猫》中病态的男性形象》

该文是关于黑猫函授毕业论文范文跟《黑猫》和共同体和白猫类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宋 杰 郭纯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摘

要] 《黑猫》和《白猫》中都出现了“猫”的意象.在两部作品中,作者分别创作出性格鲜明的男性角色,他们以病态的形象登场,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剖析作品中“丈夫”这一形象,说明并非所有男性是父权制的受益人,他们同时是父权制社会的牺牲品.作家写的是猫,表现的却是人,从而凸显“猫”的真正象征意蕴:揭露丑恶的病态人格,对病态人格进行反思,从反面表现其对美的心灵、健全人格的追求.

[关键词] 《黑猫》;《白猫》;病态人格;男性

中图分类号: I 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6)10-0075-02

[基金项目] 本文受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创新基地(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kf20161204)资助.

[作者简介] 宋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郭纯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语言学.

一、引言

《黑猫》和《白猫》分别是爱伦·坡和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对美国短篇小说的主要贡献,两部作品均以“猫”为题材,刻画出了风格迥异的“猫”意象.

近年来,两部作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有学者从社会历史背景、女权主义运动发展的历程等角度对比阅读了《黑猫》和《白猫》;也有研究者探究了作品中的哥特式元素和象征元素,从而揭露其中的思想主题、各自的恐怖表现方式和“猫”的象征意义;而研究最多最广的莫过于两部“猫”作中的“妻子”形象,通过比较研究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女性形象,以揭示“猫”的隐喻意义和微妙的关系,从而说明父权制社会中“妇女”和“猫”遭受着同等的命运,是男性的牺牲品.目前国内外很少有人关注到其中的男性形象,把“猫”和“男性”相结合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文基于男性学研究的观点,通过对两部作品中的病态男性形象进行分析,说明某些男性群体同样是父权制社会的牺牲品,以期使两部作品的研究视角多元化.

二、复仇的“猫”:病态的阿尼玛原型

《黑猫》是爱伦·坡于1843年所写的短篇小说,讲述了男主人公“我”在婚后因经常酗酒而性情大变,先后剜掉黑猫布鲁图的一只眼睛,并将它吊死.后因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再次收留了一只与布鲁图相似的猫,并展开对它的折磨和.精神几近奔溃的“我”欲砍死第二只黑猫却误杀了妻子,并将妻子的尸体藏于墙壁之中.前来调查时,听到了墙壁中的猫叫声,最终破获该命案,“我”因此以命相抵.

(一)疯狂的暴力倾向者

根据荣格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原型理论,每个人都天生具有无意识的异性人格.阿尼玛原型是男人心理中女性的一面;阿尼姆斯原型则是女人心理中男性的一面[1]p52.“要想使人格和谐平衡,就必须允许男性人格中的女性方面和女性人格中的男性方面在个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得到展现.”[1]p53

《黑猫》中的“我”从小性格温顺,极具女性气质,却试图摆脱与世俗不符的“阿尼玛”.不料呈现了这样的状态:为证明自己的阳刚之气,实施了可怕的暴力行为.但“我”将一切归罪于酒精:“由于酒精这恶魔的影响,我的脾气和性格整体地出现了剧烈的恶化.我堕落了……”[2]p107.起初是对妻子恶语相向,紧接着是家暴,随后“我”又开始肆无忌惮地布鲁图.在“我”看来,暴力是对男性气质的追求,通过暴力可以增强身上的男性气质.极端追求的男性气质与内心的“阿尼玛”产生强烈碰撞,于是就有了黑猫对“我”的疏离,之前如孩子一般依赖着“我”的黑猫对“我”产生了排斥.正是对男性气质的极端追求使“我”绞死了黑猫布鲁图,“这是为暴力而暴力,为干坏事儿而干坏事的渴望”[2]p108.当“我”残忍杀害黑猫后,“我”承认“我把它吊起来是因为我知道这么做就是在犯罪”[2]p108.这样的陈述让读者把“我”在小说中的一次次恶行归结于人性之罪恶;但是,“我”违反理性的举动隐藏着“我”想成为符合父权制社会期待的、拥有完全男性性格的男人,彻底消灭女性性格的病态心理.

第二只黑猫深深依恋着妻子,这又暗示着“我”作为男性的失败.“现在的我的确已经恶毒地超越了人性的界限”[2]p113,“我”只能通过暴力杀死这只时刻提醒自己美好过往不再的黑猫.然而妻子替猫求情,阻碍了“我”表现男性气质的疯狂行径.本就妒忌妻子的“我”越发恼怒,失去了理智,做出了过分的男性行为,杀死了妻子.谋杀,这种极端的男性行为看似消除了“我”人格中的“阿尼玛”痕迹.用水泥封住了妻子的尸体,以及黑猫莫名其妙的消失,都给“我”带来了“深深的幸福感和解放感”[2]p115,这似乎都暗示着“我”作为一名男性取得了最终胜利.

(二)受挫受抑的异性人格

爱伦·坡将小说置于日常家庭生活的背景中,也正好将“我”置于一个具备女性氛围的环境中.“从很小时候起,我就因为性格温顺善良引人注意.”[2]p106然而,我们每个人一出生就生活在一个不断展开的关于差异的叙事之中,这一叙事形成并规定了我们的角色认同、个人行为、自我观念以及性欲满足的种种可能的范围和可能性[3]p37.也就是说,每个人心中的异性人格在社会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下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生活的“我”在享受“阿尼玛”带来快乐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遭受痛苦.

“我最高兴的就是饲养和抚摸宠物,我心肠软得出奇,以至于我总是成为小伙伴们开玩笑的对象.”[2]p106“阿尼玛”原型在“我”性格中的体现让“我”成为同伴们嘲笑、歧视的对象.“我”也在这样的环境中,将自己的性格和喜爱动物的行为视作“性格中的怪癖”.受挫的经历让“我”无法正视自己性格里的女性气质,也预示了“我”的“阿尼玛”原型会在将来遭受否定和压抑,导致“我”因人格的失衡而自取灭亡.

随着不断成长,父权制社会对“我”的影响不断增加.结婚这一标志成人的事实,更加迫使“我”面临着更加严格的男性性格期待[4].最终“我”屈服于社会的压力,迫切地想要成为一个社会性别符合生理性别统一要求的男人.“我”因为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必须改变自己的性格,放弃喜欢小动物的天性,而妻子的生物属性则让她拥有了这一权利.“我”感到愤愤不平,她的存在,她为“我”收养黑猫,不但给不了“我”安慰,还加深了“我”对这一被剥夺了的权利的强烈缺失感.来自生理性别、身体观念和父权制社会形成的重重束缚,让“我”不断冲突的内心世界雪上加霜.在“我”对黑猫恼羞成怒之际,妻子却对它表示关怀,这原本是“我”生活的一大乐趣,妻子仿佛把“我”的一切抢走了.于是,“我”要将黑猫置于死地,妻子的出手相助彻底引爆了“我”多年的压抑和仇恨.“我”杀死了妻子,她的女性气质连同她一起在“我”的生活中消失了.

婚姻本应该帮助“我”建立起男性气质,但“我”并没有成功扮演一个丈夫的角色.在故事发生的几年里,这对夫妇没有孩子,也未提及叙述者是否在外工作.无子无业暗示了“我”在生理和社会角色上都没有达到父权制社会对男性应有的性别期望.“我”不断想要抑制住身上的女性气质,努力在家庭乃至社会中扮演好男人的形象,可是压抑并没有给“我”带来解脱,反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由此看来,有暴力倾向的男性是父权制社会教育和训练而形成的,他们是父权制规则的执行者和维护者;有女性气质的男性因未能平衡身上的异性性格,无法达到父权制社会对男性气质的要求,在心理上遭受着种种矛盾.《黑猫》中的“我”完全符合上述两种病态人格,是父权制社会的牺牲品.

三、争宠的“猫”:病态的他者小男人

《白猫》是欧茨于1994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收录于同年出版的《鬼魂出没:怪诞故事集》中.《白猫》讲述了尤利斯·缪尔、艾丽萨和米兰达三者之间的爱恨情仇.艾丽萨蒸蒸日上的事业使看似平常的婚姻生活产生了危机,她将精力越来越多放在了白猫米兰达身上,这使得丈夫缪尔极为不满.受到冷落的缪尔迁怒于米兰达,多次试图置它于死地.但米兰达每次都能幸免于难,这使得缪尔终日精神恍惚,最终因车祸导致终身残疾.

(一)拒绝成为附庸的新女性

女性主义者认为,受男性压制的妇女只有获得平等的经济地位,才能拥有和男性一样的主体性而非仅仅是对象性的存在.艾丽萨在事业低谷期嫁给了富有的绅士缪尔,在家中是个“家庭天使”.多年后,艾丽萨的事业逐渐兴旺,她的社交圈子也逐渐扩大,整日在外抛头露面,出席各种社交场合.缪尔“眼睁睁看着她的朋友、熟人以及与她合作的人的圈子越来越大”[5]p55.父权制社会为了更好地控制女性,便剥夺已婚妇女的经济独立权,在没有经济收入的前提下,女性在家庭中地位低下,逐渐沦为男性的附属品.艾丽萨在经济上完全摆托了对男性的依赖,是新时代事业型新女性的代表.

当夫妻二人讨论是否要小孩一事时,艾丽萨非常果断地拒绝了这一要求.她担心有了孩子后,会伤害白猫的心灵,艾丽萨对猫的爱远远超过对自己的丈夫.其次,有了孩子后,精力和时间就会被孩子占去,艾丽萨无暇顾及自己的事业和交际.后来,艾丽萨抱怨缪尔睡觉不安稳,他们不得不分房而睡.缪尔抱怨:“可近几年,情况竟然发展到这种地步:艾丽萨养成了晚睡的习惯,在床上读书、看电视、打电话聊天.于是,丈夫最多只能吻她一下,道个晚安,不上她的床.”[5]p59种种事实说明艾丽萨完全是在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再是男性的附属物.

(二)丧失绝对的主体地位

《白猫》中的男主人公尤利斯·缪尔受过良好的教育,从事金融投资,在市郊有房子,在曼哈顿有公寓,家里还雇佣了好几个仆人.可以说,他代表了美国社会阶级的顶层.同时,欧茨又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了美国的纽约中心区,那里汇集了华尔街、帝国大厦、多家世界级著名银行、交易所和大公司.这更加凸显了缪尔成功者形象,这样的身份地位加深了缪尔潜意识中的男权思想,他被父权制社会禁锢,力图要巩固自己在家庭中的绝对地位,因此才有了表面上我们看到的绞尽脑汁想杀猫.实际上,这是缪尔对妻子日渐发达的演艺事业、不断扩大的交际圈感到焦虑、不安和嫌恶,从而对妻子逐渐产生嫉妒、猜疑和反感.

缪尔在婚后将一只白猫送给了艾丽萨,并用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女主角米兰达给它命名.剧中的米兰达美好得像一个天使,象征着纯洁的爱情,但缺乏独立思想和决断力,对父亲言听计从.缪尔将猫取名为米兰达,并送给妻子,这种命名行为确立了缪尔的主人地位和白猫的附属地位,传达了缪尔的价值取向和对妻子应扮演角色的期待.有人问起白猫是公是母,缪尔说:“当然是母的,毕竟它的名字是米兰达.”[5]p56在不知道米兰达性别的情况下,缪尔的回答透露出他对米兰达和艾丽萨的占有欲和控制欲.可是米兰达一天天长大,它越来越喜欢艾丽萨,对缪尔越发讨厌.她们的种种行为都触碰了缪尔的心理底线:米兰达宁愿蹭陌生男人的腿,也不愿意靠近他;艾丽萨则在其他男人面前毫不掩饰自己的美.缪尔对此无法接受,对米兰达和艾丽萨由爱转恨.他与妻子每况愈下的婚姻和日益褪色的爱情,宣告着缪尔主体地位的丧失.

缪尔深受父权制社会种种观念的影响,对婚姻生活和妻子的不满无法直接表露,只能借猫泄愤.缪尔把夫妻关系中的紧张、压抑感投射到无辜的猫身上,欲置猫于死地.通过人物与猫复杂的感情纠葛,欧茨写出了人性中阴暗、幽深的一面,故事看似怪诞不羁,实则直指人心、振聋发聩.“猫”是夫妻关系的一面镜子,活跃在叙事前景中的是猫,人只是背后的陪衬.

《白猫》中的缪尔虽被刻画为成功的男人形象,看似是父权制社会的受益人,正是这样的意识促使他不断在家庭中寻找至上地位,而征服、控制早已形成命运联盟的米兰达和艾丽萨是证明自己的唯一途径.米兰达这只“争宠”的猫似乎早已洞察了一切,通过对缪尔的疏离,挑战了他的权威和主体地位.缪尔逐渐丧失了自我优越感和主体地位,而看似可以拯救婚姻和家庭的“复仇”行为,让他最终走向毁灭.这种具有病态人格的男性,是父权制社会的受害人和牺牲品.

四、结语

通过对《黑猫》和《白猫》中病态男性的描写,作家向读者呈现了这样一个群体:有暴力倾向、异性人格和在生活中完全以妻子为中心的男性形象,旨在揭露父权制社会中男性的种种困惑.从作品的描述中,可以发现:父权制社会的固有理念禁锢了男性的自由发展,很多男性成为其理念和成规的受害者.他们困在其中,这些男性同女性一样,深受父权制社会的毒害,也是父权制社会的牺牲品.猫的形象意蕴丰富,表现了超越故事本身的审美意蕴,体现了艺术品的真正特性:形象大于思想.

【参考文献】

[1]Hall,Stanley.C.G.Jung and Analytical Psychology[M].Beijing: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2004.

[2]埃德加·爱伦·坡.爱伦·坡短篇小说精选[M].王星译,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3]Hayes,K.J.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dgar Allan Poe[M]. Shanghai:Shang 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4]朱平珍. 黑猫:病态的人格象征—论爱伦·坡的短篇小说《黑猫》[J].湖南社会科学,2004(2).

[5]乔伊斯·卡罗尔·欧茨.鬼魂出没:怪诞故事集[M].左自鸣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黑猫论文参考资料:

上文汇总:此文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黑猫》和共同体和白猫方面的黑猫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黑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