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教学反思相关学术论文怎么写 跟这出独幕剧的教学使命是什么《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学反思类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教学反思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4-15

《这出独幕剧的教学使命是什么《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学反思》

本文是教学反思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和《公仪休拒收礼物》和独幕剧和教学反思相关学术论文怎么写。

江苏省运河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北校区 宋飞

《公仪休拒收礼物》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一出独幕剧.历史上,公仪休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宰相,一直遵守法度,按原则行事.在他的影响下,百官品行端正,奉公守法.教材中的《公仪休拒收礼物》便是根据《史记》中的内容改编的,但其体裁由历史散文变成了戏剧.

独幕剧《公仪休拒收礼物》的教学使命是什么呢?或者说,从“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这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层面来看,我们应该如何设定其教学目标,并且如何实现其教学目标呢?

我们先看一位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一遍.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分析并掌握记叙要素.

4.学会阅读剧本,了解独幕剧的特点.

5.创作剧本,用生活故事告诉人们道理.

按照以上教学目标,课堂上,学生先朗读了课文,然后借助投影仪集中学习了“恍然大悟”“宰相”“腥味”“呕吐”“无可奈何”“心满意足”等词语,接着教师便开始讲授时间、地点等记叙要素.事实上,这是《公仪休拒收礼物》前五行的课文内容:

时间:两千多年前的一天下午.

地点:公仪休家的客厅内.

人物:公仪休——鲁国的宰相.

子明——公仪休的学生.

鲁国某大夫的管家.

文中的记叙要素非常简明,教师只需提示一下即可.在完成了这个目标后,教师便基于《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开展独幕剧的剧本知识教学.在完成“了解独幕剧的特点”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教师结合课文,介绍了什么是剧本、剧本的分类、剧本中角色的分类、台词即人物对话的写作要求,以及舞台背景设计与表情、动作规划等.本来非常有趣味的故事《公仪休拒收礼物》,在教师的“知识讲授”中,变得枯燥乏味.课堂也渐渐沉寂下来,学生的笔记本上记的是密密麻麻的“剧本知识”……从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位老师的良苦用心——他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创作剧本,用生活故事告诉人们道理”.

或者说,从“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这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层面来看,我们应该如何设定其教学目标,并且如何实现其教学目标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四年级语文学科的阅读要求,除了朗读,还有默读: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而这节课,对于课文的阅读,教师仅仅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一遍”.对照课程标准的规定,教师的处理显然简单了一些.如果能在“分角色朗读课文一遍”之前,训练学生“默读”,告诉学生“不出声,不指读”,然后,问问学生“文章大意”,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一遍”,是不是更好?而且“分角色朗读课文一遍”应该是怎样的分角色朗读?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朗读标准?课标对各学段都有“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规定,针对四年级学生,“分角色朗读”的要求是:能“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表现白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可是课堂上,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一遍”时,的确做到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等要求,但在“有感情”方面,根本没有达到要求.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才是“分角色朗读”的真正使命.

独幕剧《公仪休拒收礼物》中,有哪些“感情”呢?这里有管家的奉承、子明的不解与崇敬,更重要的是有公仪休对鱼鲜美味道的赞美之情、拒绝管家送鱼的智慧和遵守法度、按原则行事的治国之情.事实上,公仪休说的“谢谢你家大人的盛情,可这鱼我不能收哇!你不知道,现在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请你务必转告你家大人”这段话,最应该让学生好好地品读.因为这段话体现了公仪休的机智、谨慎、理性、严明守节……而这些品质,不通过反复阅读、仔细品味,学生是无法把握的.因此,“分角色朗读”重要的不是“分角色”,而是借助“分角色”读m文中人物的既有之情与学生的理解之情.就《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来说,读出公仪休在不同情境中的情感品质,才是最重要的.而这节课,恰恰在这上面留下了巨大的遗憾.

小学语文教学中,“集中识字”曾经是一项“发明”.这节课上,教师用“集中识字”的方式,带学生学习了“鲁国”“宰相”“幕起”“麻烦”“恍然大悟”“腥味”“呕吐”“无可奈何”“心满意足”等词语.但学生也仅仅是知道读音,识得大意,并不明白它们在文中的意思与情味.因为除了“鲁国”“宰相”“幕起”等词意思固定,其他词语的意思都有其语境义,这样的词语最好放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随文识字”“因文识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四年级词语教学的规定是这样的: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按照这样的规定,“鲁国”“宰相”“幕起”便是可以“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来理解的生词,而“务必”“恍然大悟”“无可奈何”“心满意足”等词语,应该放在课文朗读和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认认真真地品味,做到“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实现“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这一目标.我们要牢记顾黄初先生在《要重视词汇教学》一文中说过的话:“词汇教学中既要抓‘理解’,更要抓‘运用’;既要抓‘积累’,更要抓‘训练’.光讲不练,光学不用,是不可能收到好效果的.但训练必须讲究方法,否则就会劳而无功.”

课文《公仪休拒收礼物》与史料中公仪休的故事略有不同.司马迁的《史记·循吏列传》是这样描写公仪休的——

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鱼,故不受也.令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

从形式上看,课文是剧本,《史记·循吏列传》是散文;从内容上看,二者也有不同.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固然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可这句话前面强调“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后面增添“但不能脱离课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而且学习语文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理解课文”,教学中还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渡发挥”.

我认为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故事内容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可能更加重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层面看,独幕剧《公仪休拒收礼物》能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发生的故事,从故事中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课文的故事非常浅显易懂,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如何拒收别人送来的鱼的故事,赞美了公仪休聪明机智、清正廉明、坚持原则的良好品质.这个独幕剧显示的是民族智慧、民族追求.而教师如果把本应汲取的民族文化摒弃,代之以剧本知识的介绍,可能就违背了教材编写者的初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对于独幕剧《公仪休拒收礼物》,我们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甚至可以让学生课后排演,但我们不能忘记课标的根本要求,即“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相较于“用生活故事告诉人们道理”,更为重要的是让他们汲取文本中蕴含的道理,这样才能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坚守住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这才是这出独幕剧真正的教学使命.

教学反思论文参考资料:

教学反思论文

科学教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坛杂志

外语教学期刊

教学论文范文

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此文结论:上述文章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公仪休拒收礼物》和独幕剧和教学反思方面的教学反思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教学反思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