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有关一面山字镜的重生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跟一面山字镜的重生相关论文怎么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一面山字镜的重生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3-14

《一面山字镜的重生》

本文是有关一面山字镜的重生学士学位论文范文和一面山字镜和重生和一面山相关论文怎么写。

鲁茜 / 文

武汉博物馆馆藏一面战国四山镜,圆形,直径9.5厘米,三弦钮,方钮座,钮座外有一周凹面带方格.纹饰由地纹与主纹组合而成,地纹为羽状纹,主纹为山字纹,主纹叠压在羽状地纹之上,四个倾斜的左旋山字环绕钮座均匀排列,山字之底边平行于方格边,它们以钮为中心两两对称.山字笔画粗短.素缘卷边.修复前,此镜镜面约有三分之一残缺,镜钮、钮座和大部分凹面带方格缺失,伴有裂缝、裂隙以及孔洞,镜面为黑漆古色,表面附着有泥土和蓝绿色锈蚀物.

四山镜的修复

1. 检测分析

为了对铜镜的锈蚀物成分和腐蚀状况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对清洗前的铜镜表面蓝绿色锈蚀物进行了取样分析.

我们使用德国Laika公司的DMS1000型体视显微镜对铜镜表面锈蚀物进行观察,锈蚀物为深绿色和茶褐色混合物,其中夹杂泥土状物质.

使用美国FEI公司Siron场发射分析型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配备的能谱仪对锈蚀物进行分析.能谱分析结果显示铜镜锈蚀物中所含主要元素为C、O、Cu和Pb,此外还含有少量的Si、K、Ca、Al、Cl.因为样品为泥土和锈蚀物的混合物,为了进一步确定氯元素的来源,我们对锈蚀物进行硝酸银滴定,取适量深绿色锈于玻璃试管中,用硝酸超声溶解,再用2mol/L硝酸银溶液滴定,结果并无白色氯化银生成.故氯元素当为铜镜表面泥土硬结物中的成分引入.

使用法国Horiba Jobin Yvon公司的LabRAM HR型激光显微拉曼光谱系统对铜镜表面锈蚀物进行分析.选用波长为488nm的激光器作为激发光源,激光束斑大小约1μm.锈蚀产物中,绿色部分主要成分为孔雀石(Cu2CO3(OH)2).这与能谱分析结果一致,也表明能谱分析结果中的Cl元素并未形成有害锈.但拉曼光谱中并未观察到Pb的化合物,这可能是铅化合物含量较小或者结晶度较差的缘故.

综上所述,此四山镜的锈蚀物以孔雀石为主,不含有害锈,但铜镜表面附着的泥土硬结物中含有少量氯离子,为了保护铜镜应对这部分附着物予以彻底清除,无害锈则作为铜镜历史信息的一部分而予以保留.

2. 清洗

将铜镜浸没在去离子水中,超声清洗,以除去比较酥松的污垢.和铜镜表面结合紧密的污垢则再使用竹刀、手术刀、超声洁牙机等工具设备,配合去离子水进行清除.铜镜表面的绿色无害锈不予清除.清洗完毕之后,将铜镜放入恒温鼓风干燥箱中干燥.

3. 补配

通过观察该铜镜残片的纹饰特点,并结合其他同时代、同形制四山镜的图像和文献资料,确定此镜的镜面纹饰为以镜钮为中心呈180°对称,故残缺处的补配件可以残件为模制作.将残件置于洁净、表面细腻平整的瓷砖块上,纹饰面朝上,按外范大小选取适当区域使用油泥围堰,并在瓷砖和铜镜表面涂刷一层海藻酸盐分离剂,围堰的油泥内壁同样涂刷一层分离剂.待分离剂完全干燥后,调和稠度适宜的牙科石膏液倾倒入围堰内,用刮刀将石膏表面刮平.待石膏固化后,取下油泥,将石膏连同铜镜一起翻面,开好咬口、冒口和浇口.用油泥将外范围起来,并搓油泥条堵塞冒口和浇口,再在铜镜镜面表面、石膏外范表面和油泥表面均匀涂刷一层海藻酸盐分离剂,待分离剂完全干燥后再次调和石膏液倒入.待石膏完全固化后分离两块外范,简单修整外范表面,将外范置于80℃恒温鼓风干燥箱内.

外范完全干燥后,用细铁丝将其紧紧捆绑在一起,外部咬合接缝处用湿红泥填塞,然后在熔锡炉中熔化云锡产锡基巴氏合金(主要成分为铜、锡、铅、锑),浇铸补配件.用电烙铁去除铸件多余的部分,再用小型电磨机修整铸件,除去毛刺,使表面平整.将铸件和铜镜残件进行反复比对,用记号笔标记铸件上需要截取的部分,将多余的部分打磨除去.将切割打磨完毕的补配块和铜镜残件拼接,确认纹饰衔接准确,保持拼接状态,将纹饰面朝上,覆上一层薄的保鲜膜,调和牙科石膏液浇制模具.待石膏固化后,将补配块和残件按照相应位置嵌入模具中,使其在稍后的焊接过程中位置固定而不产生偏移,再采用传统焊接工艺将两者焊连成为一体.

采用焊锡法直接将残缺的凹面带方格补全,再用刻刀等工具錾刻出与周围一致且衔接自然的纹饰.镜钮则参照荆州博物馆一面形制相同仅大小不同的战国四山镜,用雕塑用泥塑出镜钮的模,再在泥模上直接翻制石膏外范,翻制完成后,用刻刀将泥挖出,用X-Delight EX509型环氧柔韧超能胶调和矿物颜料粉填入外范内,待环氧胶完全固化后取出胶块模,用不加矿物颜料粉的环氧胶粘接至镜面上.镜面的孔洞同样用X-DELIGHT EX509型环氧柔韧超能胶调和矿物颜料粉填平,裂缝则直接用环氧胶填刮补平.

4. 打磨

补缺完成之后,镜面尚不平整,补缺处的纹饰也需要进一步细化加深.镜面凹凸不平处涂刮Isopon P.38 原子灰之后再打磨,这一操作可以反复进行数次,直至镜面纹饰和光滑度均达到要求.在打磨过程中用日本进口纸胶带贴在铜镜原件表面,避免打磨过程中对原件表面造成磨损.

5. 缓蚀和封护

采用目前国内最常用于青铜器缓蚀的苯并三氮唑(BTA)对铜镜进行缓蚀处理.将铜镜浸泡在3%的BTA-乙醇溶液中,30秒后取出,置于通风橱内风干.第二次将铜镜浸泡在3%的BTA-乙醇溶液中30秒,然后取出干燥.最后第三次浸泡铜镜20秒,取出风干,表面的白色结晶用乙醇洗去.

缓蚀完毕之后,用Paraloid B72对铜镜进行封护.配制4%的B72-丙酮溶液,用扇形人造毛刷在铜镜表面均匀涂刷一层B72,待丙酮挥发后再均匀涂刷一次,以加固BTA和铜镜表面形成的膜,使其牢固持久,进一步延长铜镜的保存时间.

6. 做旧

做旧前仔细检查铜镜整体,确认修复完毕,无一处遗漏,再用日本进口纸胶带封住铜镜原件表面,避免做旧过程中颜料喷溅到铜镜原件上.先用黑色喷漆作地子色,然后用天然虫胶乙醇溶液调和各色矿物颜料,采用涂、抹、刷、弹等手法在补配面上层层做旧,直至与原件表面颜色、光泽度一致,二者浑然一体.

山字镜探析

早期铜镜的主要功能并不是映容,而是远古先人太阳神崇拜的神器法物,主要用于宗教活动中,映照整容只是其次要功能,这种映容的生活功能只是其总体社会功能一部分的情况,最迟在两汉之前都一直存在着.

在战国时代,中国铜镜的发展形成了第一次.从战国墓中出土的不同种类的铜镜和铜镜的随葬位置,常常是在人的头顶部或胸侧来看,战国时不仅使用铜镜的阶层明显扩大,铜镜的铜锡配比合理,其制作工艺也趋于完善并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刘一曼根据主题纹饰和铸造特点将战国铜镜分为了十多种,包括素镜、纯地纹镜、花叶镜、山字镜、菱纹镜、饕餮纹镜、禽兽纹镜、蟠螭纹镜、羽鳞纹镜、连弧纹镜、彩绘镜、夹层透纹镜、金银错纹镜、多钮镜等,根据出土铜镜的分布将全国分为四个区域,其中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河南南部属于楚国地域,据统计,这一区域考古发现的战国铜镜数量最多,将近25%的楚墓中都有铜镜出土,而在已发现的楚地铜镜中,又以山字镜最多,几乎占到75%以上.

山字镜早期多发现于淮河流域,最早被称为淮式镜,后来在湖南长沙、长江下游等地大量出土,故命名为楚式镜.根据其主纹饰特点,日本学者称其为“丁”字镜,欧美学者称其为“T”字镜,国内学者则统称为“山”字镜.其镜面纹饰以“山”字纹为主,衬以羽状地纹以及浅浮雕的蟠螭纹、绹纹、叶瓣纹和花朵等纹饰,山字多为斜体,减地双钩,或左旋,或右旋,以左旋者居多,单字的三竖参差错落,多字相接有旋转流动之势,山字数目不等,有三山、四山、五山和六山,四山多见,五山少见,六山稀有,三山罕缺,钮座有圆形和方形.

山字镜上的“山”字纹和现代楷体的“山”字基本相同,关于其寓意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有人认为山字镜的山字纹乃山的象征,是以形代字,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清代梁廷标的《藤花亭镜谱》“刻四山形以象四岳,此代形以山字”;有人认为山字镜的山字纹和中山王墓出土山字形礼器以及江陵雨台山楚墓出土竹编器的山字纹十分相似,意义应当是相同的,即山字纹是艺术化了的汉字山,是山的象征,山字镜是战国时期唯一一种以汉字作为主题纹饰的铜镜;有人认为山字镜源于“楚伐中山”事件,楚国用其做征服中山国的凭证,用于夸耀武功、激励臣民;有人认为山字纹和勾连云雷纹类似,是一种几何纹,来源于古代编织纹,尤其是楚国的竹编和丝织物图纹;有人认为山字纹源于甲骨文里的火字,山字左倾是因为楚人尚左,山字镜的圆钮座代表太阳,楚人崇日,山字纹其实是变形了的火字或者火的形态.笔者认为山字镜的出现当与“楚伐中山”无关,若“楚伐中山”确有其事,那么山字镜的出现当在此事件之后,大约是战国晚期,但考古发掘中已经有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四山镜出土了.而山字镜其实是火字镜的观点,也有不严谨之处,虽然大多山字镜都是左旋排列,但右旋排列的山字镜并不少见,如:2011年3月安徽省六安市经济开发区白鹭洲墓地战国双墓中出土一面六山镜,湖南益阳赫山庙M19出土一件四叶四山镜,1978年湖南益阳赫山庙M10出土一件十二叶四山镜,1964年湖南长沙下大垅物资局M4出土一件十二叶四竹叶四山镜,1957年湖南长沙东塘出土一件四叶四竹叶八小圆圈四山镜,长沙汤家岭M15出土一件八叶四花四竹叶四山镜,长沙南郊树木岭M1出土一件四山镜,长沙甘家冲岳王庙M2出土一件四叶四竹叶八圈四山镜,1984年湖南古丈白鹤湾M38出土一件四山镜,湖南长沙沙湖桥D.8号墓出土一件四山镜,湖南长沙月亮山46号墓出土一件八叶四山镜,湖南常德德山7号墓出土一件五山镜,山字均为右旋排列.而杜迺松先生在《战国铜镜初探》一文中介绍有一类1式山字纹镜,四山纹,两山左旋,两山右旋,无论如何放置山字都是两两对称,可见山字镜的山字左旋或者右旋的布局并无规律可言,因为楚人尚左所以山字左倾的说法缺乏说服力,再者,山字镜只有一部分是圆钮座,多半为三山镜、五山镜和六山镜,因为圆钮座的形状便于山字布局,少部分四山镜上也可见圆钮座,而绝大多数四山镜则都是采用方钮座.

笔者认为,钮座形状多是由镜面纹饰布局结构和美学角度决定的,和楚人崇日、圆钮座代表太阳并无关系.关于山字纹的含义,笔者偏向李学勤先生的观点,无论其来源如何,战国时人们是把它看作山的,尤其是战国晚期出现的绘有动物纹的山字镜,表现的就是在山间狩猎的情形,我们称之为山字镜是没有错的.

关于山字镜的出现时代和分期,目前也有多种观点,刘一曼、杨唐深、雷从云等人认为山字纹镜出现于春秋晚期,雷从云将羽状纹地山字纹镜分为4类,Ⅰ式:圆形,三弦钮,双重方钮座,有叶纹或花枝纹,四山右旋,素低卷边较窄;Ⅱ式:圆形,三弦钮,中弦较高,双重方钮座,四山左旋,山字较Ⅰ式瘦削,花叶纹和花瓣纹较为繁复并由绳纹相接,素卷边窄而高;Ⅲ式:圆形,三弦钮,双重圆钮座,五山或六山,花瓣纹相接构成星芒形图案,素卷边较宽;Ⅳ式:圆形,三弦钮,双重凹面形圆钮座,主纹为三个山字和三只写实的小兽,二鹿一犬,卷边较宽.Ⅰ式出现在春秋后期至战国前期,Ⅱ式和Ⅲ式出现在战国后期,Ⅳ式出现在秦至西汉初期.杜迺松将山字镜分为4式,1式:方钮座,羽状地纹,主纹为四山纹,山字两两对称,山字下边的一横均向镜钮;2式:地纹和主纹基本同1式,不同的是多了八个桃叶纹;3式:地纹和主纹同2式,不同的是方钮座外绕菱形格,菱形格四角各出一桃形叶,每两山之间各出一鱼形纹;4式:主题纹饰为五山字纹.1式山字镜为战国早期,2式为战国中期和晚期,3式为战国中期,4式为战国晚期.邓秋玲将山字纹铜镜分为四期,1、滥觞期,战国早期,以羽状地纹四山镜为代表;2、发展期,战国中期,以四叶四山纹镜、八叶四山纹镜、十二叶四山纹镜和少量五山纹镜为代表;3、繁荣期,战国晚期早、中段,以十六叶四山纹镜,十二叶四竹叶四山纹镜、八叶四花四山纹镜、四叶四竹叶八圈四山纹镜、多叶五山纹镜、六山纹镜、四兽四山纹镜、三兽三山纹镜等为代表;4、衰落期,战国晚期晚段至汉初,云雷纹地的龙纹镜流行,山字纹镜急剧减少.尽管大家关于山字镜出现时间尚有争议,但最迟在战国早期就有四山镜问世是大家都认可的,最早出现的这类四山镜纹饰较简单,用羽状地纹映衬主纹四山纹,山字笔画短粗,从形制和纹饰特点上来看,武汉博物馆保护修复的这件四山镜年代当为战国早期.

结语

山字镜在战国时期的楚地十分流行,其山字纹乃山的象征,武汉博物馆馆藏的这件战国早期四山镜,其表面锈蚀产物以孔雀石为主,不含有害锈,但是表面附着的泥土硬结物中含有氯元素.基于最小干预原则,对铜镜表面的泥土硬结物进行了清除,但对无害锈予以保留.对包括镜钮在内的占镜面总面积约三分之一的残缺,在参照同一时代、同一形制的另一战国四山镜,并结合本铜镜残件纹饰规律的前提下进行了补缺,尊重客观事实,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其历史信息.整个保护修复过程都遵循了文物保护基本原则,并建立了档案,为今后保护修复人员的再操作提供了依据,也为其他同类型铜镜的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了借鉴.

一面山字镜的重生论文参考资料:

生论文多少字

生论文查重

论文改重技巧

生毕业论文字数

食品安全论文2000字

医学生论文

上文评论: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一面山字镜和重生和一面山方面的一面山字镜的重生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一面山字镜的重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