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政治教育方面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向的原则与路径探析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政治教育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2-14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向的原则与路径探析》

该文是政治教育有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跟思想政治教育和路径探析和转向有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摘 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主体模式过分强调以教师、课程与课堂为本位,却忽视了本应作为教育主体的受教育者拥有的自发能动特性,最终导致教育效果不甚理想.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步伐,可以创造更加平等、和谐和融洽的主体关系.为此深入探析主体间性转向的原则及路径,对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长远发展和实效性的提升都大有裨益.

关键词: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双向互动原则;教育艺术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原有关于主客必定二分的常规模式,一举把受教育者从传统客体定位的思维定式中解放了出来,客体教育对象一跃成为主体,至此双主体理念下的教育范式正逐步确立,同时该理念也在不断指导着教育实践工作.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全面的、真实的、双向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主客二分、偏激、片面、过度、单子式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1]343.由此可知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对过往单主体教育的全方位超越,它赋予受教育者创造更多教育价值的机会,因而深入践行主体间性的转向将会是今后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举.

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向的超越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都是一种“被动式”教育,即受教育者盲目且被动地接受科学知识、思想道德的灌输,其主动性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被无形掩盖.同时这种“掩盖”实则是以教育者作为个人所占有的主体性为基础,也就是就整个教育过程而言,教育者是主动的且唯一的主体,为了达到最终制定的教育目标,灌输对象作为被动的一方要以沦为客体为代价.单主体式教育的这种“主-客”或“客- 主”的单向度框架已不再适应当下教育形势发展,取而代之的会是“主- 主”或“主- 客- 主”的多主体式互动教育,而后者对前者的超越主要体现在认识主体和认知教育过程上.

(一)主体认识视角的超越

人是能够自主地发挥创造力的主体,因为人有挖掘自我价值的潜在本能和现实需要.基于这样的认识前提,客体教育对象作为人被赋予主体性地位也是符合逻辑和情理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不断利用教育对象的主体性特征,来培养他们适应社会进步所需要的思想道德.但是这种视教育对象为主体性的认识视角依然是建立在“主-客”背景下的,这是因为从大的层面来说,教育者只是为了传输社会进步所要求的特定思想和道德,而并非以提高教育对象的综合素质为真正目标.再进一步说,即使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水平就是最终教育目的,但其逻辑起点还是有偏差的.因而教育者要及时转换逻辑,如此才能更好地纠正以教育者为本位的单向度视角.

主体间性,也称交互主体性,是“主- 主”关系中的内在性质[2],即有关双主体之间的统一性,指的是基于双向的联动与发展层面,用交往、互动的观点看待主体.它注重的不仅仅是人关于积极性和自主性等主体特征,还有单个主体内部、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联及其所产生的影响.这里的群体自然不是纯粹意义上个体简单的叠加,而是个体之间进行不断“摩擦”的结果.因而主体与主体间的交往活动实际会影响到集体,故认真对待主体也就是重视集体的表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对人际沟通与交往方面予以高度重视,这是前所未有的,同时它充分认识到要将各个主体引入到整个主体相互交流的环节中,用多主体的认识视角来开展教育工作,打破传统的单向思维.

(二)教育过程认知的超越

从传统认知视角出发,教育者在整个教育实践中起到的是主动影响、掌控全程的主导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依靠设置一定的教学情景、策划完备的教学内容,对教育者施加正向影响,进而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这种单纯以教育目标为导向、教育者为主体的教育思维会让教育者对自身的定位产生偏移.同时主体教育者以大多数受教育者共性为基准开展教育教学,会疏忽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化,这也会给当前教育认知带来偏差,进而造成某些普遍性教学内容与教育对象个体需求难以契合的情况发生.

当双主体为导向成为主流,取代了传统的单主体与客体对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也会随之变得愈发动态、愈发复杂,也更具有设计性.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的主体并非只有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它是由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系统、教育对象主体系统、他者主体系统、虚拟空间主体系统等共同构成的主体系统[3].整个主体系统内部以及各系统之间动态作用、相互影响,进而有利于主体与主体之间开展平等交往的教育过程.主体间性转向要求各个主体在深入理解他者的基础上进行换位思考,做到“我即是他,他即是我”的理想程度,进而找寻主体间际最大的“教育共鸣”.这种教育过程认知的转变显然是对既往形式的超越.

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向的原则

新时代背景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是建设“以学生为本”理念高校的迫切要求,它也很好契合了当下国家经济实力增长和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现实着眼,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向更要审时度势,遵循应有的原则,以更好地实现传统教育范式的转换.

(一)地位平等原则

地位平等原则作为构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基准,主要是指教育双方都是平等的主体,这点无论在法律上,还是人格上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有表达与参与的权利,可以诉说不同的教育请求,表达合理的教育意愿.教育者要充分意识到其教育对象是道德知识不完善的主体,应该积极对他们进行引导和培养;受教育者也要认识到主体教育者有着丰富的知识和阅历,承认自己有相对的劣势,主动谦虚地向教育者学习.总之地位平等原则是教育过程应遵循的前提条件.

(二)双向互动原则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可以实施面对面交谈活动,互相聆听对方心声,进而达成最后的共识.当今社会是一个双向互动的社会,谁也不能唱“独角戏”,而是需要大家一起搭台共演“对手戏”.长期以来,教育者以自我为本位,没有做到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教育对象考虑实际问题,多多聆听不同的声音,进而带来了教育实效性不够理想的现状.教育双方在实践中理应有来有往,相互表达自己的态度与认识,如此积极互动才有可能碰撞出“火花”,继续朝着交往式教育道路前进.

(三)贴近生活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正是源于现实而存在,因而不管是原始时期还是现代文明时代,道德教育都始终未脱离人们的实践活动.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对教育内容产生共鸣时,双方才会有相互交流、各抒己见的理性“冲动”,教育效果也会显著增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植根于现实世界,绝不能脱离实际,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深挖具体生活实例.主体教育对象关注什么,主体教育者就要尽量讲什么,主体之间要想实现和谐交往,就必须要有共同语言.

(四)互惠共赢原则

共赢是当今时代全方位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教育当然也不例外.思想政治教育应秉承互惠共赢原则,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育者在塑造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时,也间接让自身的思想品德水平得到了提高.作为教育者,不能自以为占了知识和道德上的优势,就认为没有汲取新知识的需要,在这信息快速更替的时代,受教育者发掘新渠道、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更强.这点上,教育者应该充分了解和积极学习.与此同时,受教育者也要时刻保持谦虚求学的态度,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教育者的差距,要把他们当作良师益友,主动向他们学习.

(五)体验巩固原则

所谓体验巩固原则,指的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把在互动中所形成的共识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使其由“应然”变为“实然”,实现思想品德的重新构建[1]387.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只有在具体、复杂的环境中才能检验和辨析,同时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地位也需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去实现.这样不仅能加强和巩固受教育者的地位,也能够促使教育者开展更为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受教育者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增强了,思想品德水平自然也得到了提升.教育双方践行着主体性角色,他们在具体实践中不断磨砺自身、感悟自我、换位思考,以此不断构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内容与体系.

三、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向的路径

作为哲学理论与教育领域的结合体,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合理性、科学性、合人性和时代性[4],它是对传统单子式主体性教育的一种跨越和修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有其必然合理之处,也是有路径可循的,其关键就在于要确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塑造科学的教育模式以及运用恰当的教育艺术.

(一)树立多主体教育理念

为避免传统单子式主体教育所带来的弊端,尤其是对教育对象人格所造成的异化,积极树立多主体而非单主体的教育理念就显得极为关键.从教育过程这单一场阈来说,教育者视受教育者为主体性存在,而非“容器”或“产品”等附件,这可以很好地激发教育者的教学热情.每个教育对象又都是差异化的存在,反过来又会促使教育者制定更加人性化、具体化、合理化的教育内容,从而才有可能营造教育双主体间互动交流的融洽氛围.作为教育媒体的中间客体不仅是知识传输的媒介,也应该是主体与主体探讨教育心得的渠道,同时随着主体间互动得越发频繁,教育客体所承担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再从思想政治教育外部场阈出发,现实社会、家庭和虚拟空间成员等主体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受教育者除了从传统的主体教育者接受知识和先进道德外,也可从其他多种渠道获得教育内容.因而,人人都要认识到自己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者,每个人都能对他者做出或多或少的影响,这也是主体间性理论应用于教育领域所要传达的.只有秉持这种信念才能更好落实多主体教育理念,以引起教育双方产生更多共鸣.

(二)塑造交往式教育模式

交往来源于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需要,作为社会性动物,人们之间必须展开交往,这是不争的事实.所谓交往,就是指交往双方尽可能做到“四个互相”———互相认识、互相交流、互相尊重、互相满足.因而人与人交往切忌“唯我至上”和“利己主义”,相反是要更多地做到想对方之所想,及时与对方开展一场“心灵交流”之旅,把自己的想法坦诚地告知对方,只有如此,人际关系才能协调、和谐、美好.而究其本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过程其实可以看成是主体与主体之间交往的过程.“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5]交往式教育即是一种“唤醒”,它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加强对话与深化理解.教育者要更加有目的性地教育和引导受教育者,而后者也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体性地位,充分表现出积极性和热情.双主体或多主体间要经常进行对话、讨论、交流,甚至辩论等活动,一场真切的对话会让主体之间相互加深认识与理解,进而在教育过程中达成共识.

(三)运用恰当的教育艺术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很好地摆脱了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也摒弃了单向性硬塞式教育的教学模式,开始考虑教育对象个体的具体实际,逐步展开有目的、有方略、有情感的教学活动.由于教育对象具有差异性、复杂性等个性特征,教育者在应付多变、随机、突发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能墨守成规,而应视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教学内容,切不可生搬硬套所谓的成功教育法则,而要根据地点、时间和条件的不同,灵活机动地运用适宜的教育方法去认识和处理问题.教育过程所表现出的艺术作为一种教育技艺,其呈现具体表现为教育者灵活地处理各种不同的实际问题.不同的教育者即使在解决相同的思想品德问题时,也会有截然不同的解决方法,这点既充分体现了教育者主体的灵活创造力,也是把受教育者视为个性主体的重要表现.总之教育者要即时即兴地在教育实践中运用好一定的教育艺术,创造更多教育方法.

四、结语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向是新时代社会发展所需、教育改革所迫、个人成长所求的,它是一股不可阻挡的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趋势.为此教育双主体要大力践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原则,真正将其领悟并运用到实处和具体实践中.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树立正确的多主体教育理念、塑造和谐的交往式教育模式、运用恰当的教育艺术和方法,以更好地实现主体间性的转向,进而增强教育实效性和塑造具有完整品格的新时代大学生.

政治教育论文参考资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题目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期刊

思想政治教育类期刊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本文结束语: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思想政治教育和路径探析和转向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政治教育本科毕业论文政治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