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概念类有关论文如何写 跟论布洛赫对物质概念的解读有关开题报告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概念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2-05

《论布洛赫对物质概念的解读》

本文是关于概念方面开题报告范文跟布洛赫和物质概念和解读方面毕业论文怎么写。

摘 要:对于“物质”概念的解读是布洛赫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双重面向的“客观——现实的可能性”范畴为基础,布洛赫超越了传统哲学被动静观的僵化思维,将“物质”重新解读为一种超越当下、向前发展的动态存在,其作用在于引领外在世界走向未来,最终完成自我实现.客观而言,布洛赫对“物质”概念抽象化的解读方式并不完全准确,但其蕴含的辩证性的动态思维却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传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物质;“客观——现实的可能性”;运动

中图分类号:B1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8)12-0094-03

“物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概念.以双重面向的“客观——现实的可能性”范畴为基础,布洛赫对于“物质”概念进行了独特解读,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涵.

一、布洛赫解读“物质”概念的理论缘起

与唯心主义者对人类精神力量的片面推崇不同,布洛赫坚决反对单纯从主观意志的角度来解读社会历史的发展演化.为此,他曾经举例说,在市民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建构一种充满“兄弟之爱”的完美国度的宏伟目标经常会出现在资产阶级的心理期许中.在当时这一新兴的社会阶层看来,如果这种期许能够在未来的历史进程中顺利实现,那么整个世界就可以真正演化成为无比美好的“千年王国”.但众所周知,历史的发展轨迹并没有向着资产阶级自说自话的理想之梦的预设目标延伸,反而在实践中愈发与之渐行渐远.究其原因很简单,上述梦想固然确立了一个美好的目标,但却完全忽略了对于客观经济条件的考察,它没有意识到资本主义与生俱来的逐利本性早已决定它根本无法建构起一个人人自由平等的理想国度.这充分表明,在分析历史发展过程之时,具体的理论和实践不应为纯粹抽象的主观幻象所禁锢,而是应当与客观的、现实的可能性这一探索性的研究方法保持最为密切的关联[1]242.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客观——现实的可能性”加以简要阐释.所谓“客观——现实的可能性”是布洛赫独创的一种哲学范畴,也是他在分析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趋势时最为看重的概念.根据布洛赫的分析,在这种可能性视域下的“一切东西乃是在客观本身的领域里尚未完全聚集的那些条件.这些条件可以是渐渐成熟的东西,尤其是可以作为新的条件出现,以便产生新的现实.”[1]230由此不难看出,“客观——现实的可能性”已经摆脱了抽象的主观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思维窠臼,将基础建立在了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现实之中.故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动态现实.进一步地,为了实现对“客观——现实的可能性”相关关系的洞察,布洛赫特别分析了这种动态现实所包含的“前后两面”:“其一是后一面(反面),上面写有当时的可能性的尺度;其二是前一面(正面),上面写有作为尚未显而易见的最后美好的可能性的总体”.就其内涵与作用而言,“第一面包含决定性的现存的条件,它教导我们应当选择什么样的目标路程;第二面设法劝告人们避免滥用乌托邦总体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即不要把前进路程上的部分成就看作是整个目标的实现.”[1]242简单来说,“客观——现实的可能性”的“后一面”主要体现出了其具体性特征,表明了自身的存在与发展基础,而“前一面”则突出体现了它的超验性特征,指明了其具备的未来向度.作为一名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布洛赫最终判定“客观——现实的可能性”所体现的两面性特征充分说明,它一方面构成了关于完满类型的物质的制约性的逻辑表现,另一方面也构成了关于物质的开放性(即质料的母腹的不可穷尽性)的逻辑表现.故就其本质而言,它无非就是辩证的物质[1]242-243.也正是由此出发,布洛赫得以通过“客观——现实的可能性”为理论跳板展开了自身对于“物质”概念的独特解读.

二、布洛赫对于“物质”概念的独特解读

追根溯源,布洛赫有关“物质”概念的阐释深受亚里士多德质料学说的影响.在哲学史上,“质料”范畴的最初形态可以追溯至古希腊自然哲学家,这些智者在探寻世界发展演变的始基时提炼出的“本原”概念就已具备了质料的基本意义.不过,这里提到的“本原”仅是一些现实存在的有形物质,如水、火、气等,而用这类具有空间特征的可感之物去解释宇宙万物的普遍演化规律实在有些勉强.有鉴于此,柏拉图将本原(质料)重新定义成为一种抽象的“接收器”(hypodoche),试图从更加普遍的生成论角度确立事物变化背后的永恒存在.但遗憾的是,柏拉图的“接收器”概念虽然摆脱了本原的朴素直观性,其理论实质却是消极被动的.归根结底,它只能为现实事物的发展演化提供一种载体或空间,却永远无法解释这种变化的具体过程究竟何以展开.

相比之下,亚里士多德则选择以运动的视角来看待外部世界.众所周知,在亚氏那里,复杂多变的客观现实被高度概括为“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及“目的因”,而这“四因”又被其简化为“形式——质料”学说.“他认为,世界万物无非是从纯粹质料到纯粹形式的运动过程,所以,一切存在就是质料与形式的结合过程”[2]85.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是从能动的实体论而非被动的生成论角度来探讨质料范畴的.对他来说,“质料”并不等同于一些具体事物,其本质在于其运动的潜能而不是对现实事物可能产生的某种规定作用.

根据布洛赫的分析,亚里士多德的“质料”范畴在内涵上包括两个方面.就其表层意义而言,“质料乃是根据既定的可能性尺度而总是条件化的东西”[1]244.借助于朝向未来的可能性尺度,它将循序渐进地展开自身的运动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得到补充及扩大.如此一来,质料便摆脱了静止特征而转变为一种能动范畴.但问题在于,根据这层定义,质料仍然不过是些被规定、被制约的“趋向势力”的存在,它仅能机械性地按照预设的可能性尺度前进,却无法说明这种尺度究竟从何而来.而要解决这个问题、破除质料实现过程中的重重阻碍,就必然会涉及质料定义的第二方面,即“动态存在”方面.在这个层面,质料被更进一步地理解成为“可能性之中的存在者”,即富于成果的母腹.“恰恰从这种母腹中,世界的一切形态以不可穷尽的方式冉冉上升,虽然人们现在可能意识不到这一点,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给人的感觉是友好的,但是它并不是给人带来希望的、客观的和实际的规定.”[1]244举例来说,“一个雕塑家在‘最佳条件’下工作,他就会塑造出比与生俱来的身体更优美的人体.不仅如此,一个诗人在描写自身的文学形象时(也会)有意识地背离像小径一样的偶然性和狭隘性.”[1]243-244因此,从“可能性之中的存在者”这一角度出发,质料第一次拥有了无限外向的开放性,并通过这种开放性展现出了它面对未来世界的发展可能.

概言之,借助于可能性的中介作用,布洛赫指明了亚里士多德质料范畴的双重内涵,而此举也初步体现出了布洛赫对于物质概念的全新认知.在他看来,物质一方面是“朝向可能性的存在者”,表达出了对当时必须到达的东西的批判性关注;另一方面则是“可能性之中的存在者”,意味着对可到达性本身的具有牢固基础的期待[1]244.不过,我们并不能就此认定布洛赫的物质概念完全沿袭了亚里士多德的质料范畴.事实上,就质料(物质)的后一个规定(即“可能性之中的存在者”)而言,布洛赫即认为亚氏的解释有其自相矛盾之处.具体来说,亚里士多德一方面承认质料运动的动力源于自身,所有质料都是具有无限能动性的存在;但另一方面,亚氏又为处于运动之中的质料设定了一个永恒不动的最终推动者,即形式.在他那里,“虽然一切事物都凭借某种潜在性活跃地显现了出来……但自我实现的形式(隐德莱希)与质料依旧是被分开的,换言之,隐德莱希以同一的尺度后退,并且本身成为质料,就像被动的潜能附加于主动的潜能一样.”[1]283在布洛赫看来,这种规定赋予了形式以至高无上的神性地位,扼杀了质料本身的冲动倾向和能动渴望,摧毁了世界的现实基础,其实质不过是一种“半截子唯物主义”.值得注意的是,在哲学史上,恰恰由于亚氏质料学说的上述局限性,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才能够利用其思维逻辑来对非物质性的上帝进行存在证明,即从万物发展的终极动因出发来推出上帝存在的合理性.

有鉴于此,为了克服亚氏质料学说以“不动”决定“运动”的悖论,布洛赫最终选择接受泛神论的亚里士多德学派的观点,并借此进一步完善了自身的物质概念.所谓“泛神论的亚里士多德学派”,其源流可上溯至逍遥学派的物理学家斯特拉顿,之后历经伊斯兰哲学学派的传承与发展,直至伟大的“异端”思想家布鲁诺为止,时间跨度达两千多年.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截然不同,这类思想家坚决反对从质料(物质)之外寻找世界万物发展演化的动力源泉,力主以物质自身的活动可能性来替代形式的神性作用.以布鲁诺为例,作为亚里士多德左翼传统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超越了以往形而上学体系的机械物质观,将物质定义成了一种动态的、内在的感性存在.故在他那里,“世界完全成了可能性的实现,而这种可能性的实现早已存在于统一的质料之中,并为这种质料所包含”[1]284.从他开始,物质正式上升成了永恒的必然存在,再也不用依附于形式的创造活力,相反地,它充当了所有形式的唯一源泉,构成了最为基本的“世界之力”.由此可见,对亚里士多德左翼学派来说,“永远多产的质料(物质)……必然拥有意味深长的优先权,即唯一的实体性原则以及作为存在和保持不变的东西而受到肯定”[1]284.换言之,物质乃是关于一切形式的现实可能性,任何一种形式都潜伏在现实可能性的实现过程之中,并为现实可能性所决定.在布洛赫看来,亚里士多德左翼学派从亚氏关于质料(物质)的最后限定中抹去了被动的内容,在理论层面沟通了“能生的自然”与“被生的自然”之间的联系,从根本上凸显出了物质的能动性特征.也正是借助于这种理论传统,布洛赫才得以超越亚氏质料范畴的局限,将自身的物质概念切实地与“客观——现实的可能性”结合在一起,明确了后者的动态特征.

综上所述,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和亚里士多德左翼学派观点的双重继承,布洛赫实现了对于“物质”概念的重新构建.在他那里,物质彻底摆脱了在传统哲学中的那种僵化的、惰性的、永世隔绝的状态,转而成为一种彻底的动态存在,它既作为“朝向可能性的存在者”规定着现存个别条件的具体进程,也作为“可能性之中的存在者”为世界提供着由此及彼、向前发展的乌托邦基础.从这种开放的、包容的物质概念出发,物质本身就蕴含着进一步规划、形成和改善自身形式的全部可能性条件,整个世界的所有形态过程亦都可以被还原为处于“客观——现实的可能性”范围之中的物质的一种自我实现过程.

三、关于布洛赫“物质”概念解读的评价

客观来讲,布洛赫对于物质概念的重构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主流观点.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唯物主义的分析始终是在具体的人类历史语境下展开的.在他们看来,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是以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为始基的.因此,“在生产过程之中,形成了人和自然的关系(生产力)以及人和人的关系(生产关系)”[3]278.也正是这些关系累积成了历史性的生产方式,进一步构成了人类世界的历史性存在.正如《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述的那样,“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4]76-77.所以,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来说,“物质”从来不是某种抽象的先验存在,从本质上讲,它就是历史性的社会活动关系的总和.相比之下,身为唯物主义者的布洛赫将“物质”绝对概念化的作法反倒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了唯心主义重抽象思辨、轻现实条件的理论陷阱.

但是,我们并不应当就此便彻底否定布洛赫“物质”概念的重大理论意义.如前所述,在布洛赫那里,“物质”被理解成了一种辩证运动的存在.对他来说,“物质”并非一具毫无生气的“僵尸”.恰恰相反,物质始终是变化、不确定的,它蕴含有新的世界的一切萌芽,装载着未来乌托邦的最高事物.事实上,按照布洛赫的观点,“物质”归根结底是“客观——现实可能性”的唯一载体,其自身包含了形式的具体多样性以及深入发展的永恒开放性.换句话说,“在不可穷尽的世界本身的全体之中,物质乃是关于一切形态的现实的可能性……一切形态都潜伏在‘现实的可能性’这一母腹中,并通过过程从母腹中分娩出来”[1]283.因此,物质虽然经常处于尚未完成的、不圆满的状态,但是在它的内涵之中“一直存在着尽善尽美的可能性,存在着完美无瑕的冲动,并且在通向完美之途上不断塑造新的形式”[5]229.总而言之,布洛赫抛弃了以往朴素唯物主义片面的静态化思维,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把握住了物质的运动特性和未来前景.

我们必须认识到,与各种自称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流派相比,布洛赫的物质概念貌似“离经叛道”,实际上却最为接近马克思本人的思想主张.熟悉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的人们都清楚,早在《神圣家族》之中,马克思就表明了自己对于物质概念的理解,指出“在物质的固有的特性中,运动是第一个而且更是最重要的特性——这里所说的运动不仅是机械的和数学的运动,而且是趋向、生命力、紧张,或者用雅科布·伯麦的话来说,是物质的痛苦.物质的原始形式是物质内部固有的活生生的、本质的力量,这些力量使得物质获得个性,并造成各种特殊的差异”[6]163.由此可见,在马克思那里,物质的根本属性就是运动,脱离了运动的物质根本无法获得存在基础.布洛赫正是通过沿袭马克思这一辩证动态化的思想传统,进一步扩展了物质概念的理论内涵.对他来说,作为世界的基础和自然的源头,物质很少表现成为那种“业已完成的东西,甚至很少作为太阳般的东西明亮地喜形于色或大功告成”[1]142,相反地,物质每时每刻都在运动中发展并完善自身,以便发现新的表现形态、补充新的组织形式.

参考文献:

[1][德]恩斯特·布洛赫.希望的原理:第1卷[M].梦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2]金寿铁.物质与乌托邦——恩斯特·布洛赫对物质概念的理解与重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7):85-88.

[3]夏凡.乌托邦困境中的希望——布洛赫早中期哲学的文本学解读[M].北京:编译出版社,200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金寿铁.真理与现实——恩斯特·布洛赫哲学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概念论文参考资料:

括而言之:本文是适合不知如何写布洛赫和物质概念和解读方面的概念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概念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