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女大学生相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和食品专业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相关论文范文集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女大学生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2-13

《食品专业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

该文是关于女大学生相关论文怎么撰写与就业难和女大学生和食品类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摘 要] 食品专业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应该从其“食品专业”、“女性”、“大学生”三个角度进行分析.“食品专业”女大学生看似有着时展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但是在就业中却遭遇着“铁饭碗”不招,“泥饭碗”不要的尴尬境地.做为“女性”,因为自身无法适应一些高强度岗位需求,再加之生育产假,家务劳动等所带来的市场利益的欠缺,很难在职场上赢得一席之地.做为“大学生”又面对经济发展迟缓、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现状.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必须依靠国家、社会、高校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健全法律,完善保险,加快应用型学科专业转型,使食品专业的女大学生更好的适应职场的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 食品;女性;大学生;就业难

[中图分类号]G64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53( 2017)03-0051-04

大学生,曾是大众眼中的天之骄子.曾几何时,读大学就意味着高知识、高学历、高水平、高薪金、高地位.一跃龙门,身价倍增.然而,在今天,大学生的这些优势都不复存在了.大学生能力不够、素质不行、就业困难、婚姻压力等等负面新闻,屡见不鲜.其中尤为突出的就是大学生就业问题,这一现状直接导致了“读书无用论”的兴起.现在很多大学生也的确在就业方面不如职业技术学校、农民工更加有优势.在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这个大环境下,食品专业的女大学生因为其专业、性别的特殊性,就业更是难上加难.究其根本,有以下几个层次的原因.

一、“食品专业”尴尬的市场需求

食品专业,曾被一些门户网站评定为新世纪最有前景的专业之一,有很多的高中生就是因为高校招生的宣讲团、报纸刊物的专家评测,而懵懂的选择了食品专业就读.然而残酷的就业现实却让很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倍感失落.比如某大学食品专业2010届毕业生,到2016年末,6年时间中,仅有百分之30左右的大学生从事了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余下的百分之70大多从事着销售、文员等社会上流动性特别大的工作.从薪金上来说,江南大学的食品专业在全国是第一位的,但是2012年左右,上海地区的企业到江南大学给食品专业硕士的工薪是4000元以下,这相当于其他的理工科,如计算机、软件工程、自动化等很多专业的本科起薪标准,并且以这样的工资标准,在高物价、高消费的上海,无异于杯水车薪.单单是上海市超高的房价,就令很多毕业生望而生畏,看不到奋斗目标.就业难,其实不是不能就业,而是不能比较满意的就业.比如这4000元以下的月薪,也可以选择就业,但是之后的生活成本和压力,却不能不考虑.

在食品专业毕业生的眼中,最好的出路,就是通过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的考试,进入食品、药品监督部门,或者海关部门,捧上“铁饭碗”.这样的工作岗位,一方面意味着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一方面也意味着能够使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不至于浪费.然而这样的岗位少之又少,国考、省考,一年不过录用几个人而已.能够在这种考试中杀出重围的人,可谓凤毛麟角,所以这条就业出路其实可以忽略不计.第二条就业出路就是进入高校担任专任教师或者是实验员,但是这些工作岗位,本科学历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继续读书,拿到硕士,乃至博士学位.但是毕业后也未必就能如愿进入高等院校.拿着更高学历,敲不开就业大门的学生,依旧大有人在.第三条出路是进入好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的机械化应用广泛,需要的人力资源很少,并且连娃哈哈、汇源、茅台、可口可乐、光明等知名品牌,行业利润也是很低的,每年招聘人数也极少,而且不一定招食品,可能是招聘其他专业,招聘对象锁定的又基本是全国排名前20的院校.因此更多食品专业毕业生不得不为了生存而进入食品、饮料、药物不知名的各种小厂家,充当廉价苦力.或者放弃自己的所学,投入到就业需求量大的销售等行业,面对没日没夜的加班、轮班,逐渐的忘记了自己的专业知识.

二、“女性”身份暗藏着就业歧视

“不要女性”,是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候的“潜台词”.根据各级政府部门的要求,在招聘会过程中,是不允许显示“只招男性”这样的标识.但是,对于用人单位来说,这并不妨碍他们不选择女性求职者.只要他们在笔试或者面试的过程中,刻意的淘汰女性求职者就可以了.而这一过程是隐蔽的,尤其是非量化的笔试和面试,没有办法定义为就业歧视,也就相应的没有什么办法能够保障女性求职者的权益.因此,在求职过程中,优秀的女性求职者,所从事的岗位往往不如那些无论学历或者能力均不如自己的男性.女性的定位一直是作为工业化所需的劳动力后备军的主要成分,即便转为正规军,多数时候也只是充当辅助劳动力的角色.

(一)追求利益最大化,经济转型导致女性就业难

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使企业成为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激烈的市场竞争,让企业只争朝夕.如何让利润最大化,才是企业时刻考虑的.企业不是慈善团体,“性别歧视”也属于无奈之举.“只招男性”看似有失公允,但是从企业的角度来说,这又无可厚非.毕竟企业要生存,就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不断的追求利益最大化,不能做到这一点,不仅仅是获取的利润少一些,更可能随时被市场浪潮淘汰.而女性特殊的生理状态和家庭角色,使女性很难达到用人单位对从业人员的需求.

女性在体力上没有优势,在目前社会生产力的条件下,很多行业女性无法从事,比如钢铁、冶炼、搬运、空中作业、水下作业等等都不适合女性.出于安全考虑,需要经常值夜班、出差、野外作业的工作也不能录用女性.不是说女性一定就做不了这样的工作,但是相较而言,绝对没有男性从业者在工作中更容易被分配工作,也更容易能达成工作目标.就干不就湿,就轻不就重,这些女性生理周期所必须的工作要求,也使男性的竞争优势大大增强.而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对女性提供了一定的就业保护,这种保护是在争取男女平等的观念上建立起来的,实际上并不能真正意义的实现男女平等,恰恰相反的是,反而给社会上求职女性带来不便,很多企业经营者,认为女性是需要照顾的求职者,而许多女性也追求能够给予照顾的职业,导致大部分女性走向求职中不利的地位.简单来说,就是女性能做的工作,男性也能做,但是男性能做的工作,女性做起来有时候就难于得心应手.

(二)生育天职和“二孩政策”,加剧女性就业难

女性在人类繁衍传承中承担着生育的天职,社会一边赞美母亲的伟大,一方面却没有办法保证这些母亲的求职需求.国家鼓励女性生孩子,用人单位害怕女职工生孩子,这是一个矛盾所在.女大学生毕业后正面临结婚生子.女性劳动力在生育期内的雇佣成本更大,很多单位不愿意雇佣未生育者.尤其在一些连续性工作的行业中,从孕期到产假,有一年半的时间没法全心投入,甚至是完全无法投入工作,这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从经济利益出发,没有哪些单位愿意承担这样的社会责任,相应的便不愿意招聘这些女性求职者.根据贝克尔歧视理论,自然附着成本是女性相对于男性的额外支出,也是雇主拒用女性的主要原因.在女职工孕期、产假过程中,用人单位要付出额外的薪水用以聘任临时替代人员,或者将工作分摊给单位其他成员.但是在女性生育之后,还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抚养小孩,操持家务,这些给家庭带来稳定的时间投入,不能给用人单位带来任何效益,因此也是不被单位认可的.

女性的可悲在于,事业投入多,会被指责忽视家庭,如果家庭一但失败,就会被指为“人生战场上的败犬”.家庭投入多,会被指责工作不尽职,是不合格的从业者.但是现实中,很难做到两全其美,而男性则没有这样的困扰,生育对于男性而言,只是7到15天的假期而已,完全不影响自己的工作.而且,在东方的文化氛围中,教养儿童,主要是母亲的职责,父亲只需要打拼事业,赚钱即可.这种观念,在女性走出家庭,走上职场之后,也并没有得到改变.“丧偶式育儿”成了中国现代社会育儿的缩影,这是家庭教育的悲哀.但是这样的家庭背景下的男性,则是职场上最为需要的.因此理性的雇主比较雇佣男性和女性的成本和收益后,会明显倾向于男性,毕竟他们是雇主而不是慈善家,这是市场经济主导的必然选择.

国家在近期开放了“二孩”政策,一方面得到了多种声音的支持,另一方面也为女性就业带来了更大的风险.求职的女性难免会被问到,是否生育过,是否考虑要第二个孩子,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份工作基本就与之无缘,即便是回答已生育一孩,不准备要第二个孩子,也有可能在自己改变主意后,怀孕期间会被用人单位辞退.如果说以前,已婚已育又有工作经验的女性还相对来说算是职场竞争的有利者,那么新的“二孩”政策将导致这一部分群体也失去竞争优势.新闻报道称,某地中学女教师在“二孩”政策后,大批量的申请怀孕,因为任课教师人数不足,学校要求教师们排号生育,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将其安排到其他岗位.

在职场上,女性要得到和男性一样的地位,她所付出的,和她所具备的价值是远高于与她同等地位的男性的.“二孩”政策放开后,短短几年内用人单位可能要承受女性员工休两次产假,一些中小单位,尤其是企业出于用人成本考虑,很难再雇佣女性.那么女大学生在争夺为数不多的就业岗位中,更是难于实现就业目标.

三、“大学生”背景的双重压力

(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导致岗位需求减少

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达到瓶颈状态.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此时劳动力过剩,工资取决于维持生活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劳动力短缺阶段,此时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被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完毕,工资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由第一阶段转变到第二阶段,劳动力由剩余变为短缺,相应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开始向上倾斜,劳动力工资水平也开始不断提高.经济学把联接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交点称为“刘易斯转折点”.

与“刘易斯拐点”相对应的是“人口红利”,由于年轻人口数量增多形成的廉价劳动力,提供给经济发展相对便宜的要素.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这一点,在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中也表现得较为明显.

而“刘易斯拐点”与“人口红利”之间似乎有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前者的显现,往往是“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一个前兆.由于我国“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导致用人成本增加,很多工厂将目光投入到劳动力更为低廉的东南亚地区,纷纷从中国撤厂,曾经的大工厂,如“西铁城“等,竟然在工人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一夜之间人去楼空.这种类型工厂的消失,导致他们相应的中层岗位也一并挪走,而这些正是大学生们所需要的岗位.所以“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不等于增加了大批量的工作岗位,相反,是流失了很多工作岗位.

(二)“纸上谈兵”,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差导致就业难

《中国经营报》2016年3月6日刊登政协委员李志军的发言:“现在本科教育缺少职业技能培训,毕业生什么工种都做不了,还不及新东方职业技能学校的,毕业了就直接上手工作.我们应该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这给高等教育敲了警钟.

大学扩招,大学生数量激增,相应的高校的设施却没有适应这一状况.食品专业大学生作为工科毕业生,实践有着和理论一样重要的位置.可是很多高校,实验都是演示进行,很少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而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参差不齐,两相结合,实践水平可想而知.大学生读大学,没有提高能力,反而提高了眼光.薪水低、环境不好的工作看不上,薪水高,环境好的工作又无法胜任,成了眼高手低的尴尬局面.而造成他们高眼光的,是家庭和社会的期待,造成他们手低的,则是我们唯分论的应试教育.在这样的状况下,就业更是难上加难了.

要改变这样的结果,任重而道远,需要多方的协同努力.

首先,高校——加快应用型学科专业转型.高校方面对于理工科的应用型学科专业转型应加大力度,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专任教师的实验水平和实验师的理论水平,切实增强理工科学生的能力水平.

第二,政府——社会产业结构加快升级转型.在全社会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扶植民营企业,鼓励创新创业.

第三,执法——国家现有的关于用人歧视的法律,可操作性不强,只能停留书面上,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必须要将法律准则落实到细节,让法律能够切实执行,让用人单位不敢更不能用人歧视.

[责任编辑:正元]

女大学生论文参考资料:

学生杂志有哪些

医学生毕业论文范文

医学生就业论文

医学生毕业论文

学生论文

学生管理系统论文

括而言之:上文是关于女大学生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就业难和女大学生和食品相关女大学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