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荀子相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跟荀子性恶论与其对矫正校园欺凌行为类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荀子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2-20

《荀子性恶论与其对矫正校园欺凌行为》

本文是关于荀子相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与荀子性恶论和校园欺凌行为和启示相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一、荀子性恶论提出的时代背景

荀子名旷,字卿,生于战国后期的赵国.群雄并起的年代,人们逐渐发现仁政是不能救民于水火的,因而各国都尝试通过变法改革改变国家命运,但大多都以失败告终,唯有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在七国中日益强大.

荀子作为儒家思想家对于秦国行法家之政是大为赞赏的.秦国所推行的法制正视了人“趋利避害”的本质,既满足统治阶级的集权政策,又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需求,同时保障广大农民阶级的“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的本性,其对于人欲进行疏导,是对于本性的因顺,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但是如此便与孟子所担忧的“率天下而祸仁义”的结果相悖,那么是否人性并非为善?荀子作为儒家思想家是追求政治与道德相统一的,秦赵长平之战,秦国坑杀赵国40万降卒的行为令荀子对人性失望之至,权势者与其说是对于本国人民恩义,不妨视为对于利益的渴望.杀戮、欺骗都与人性本善相悖,那么是否人性并非为善?

荀子正是基于秦国与六国的纷争中看到了人性本恶.权势者的“德性”也是“趋利避害”的,而与其说人生而为恶,不妨视为“人生而有恶的可能”,这也为权势者的恶行提供了一定的伦理空间.他试图从人性这一根源上来解释社会矛盾、阶级斗争发生的实质,从而构建自己的道德体系,进而找寻到一条新途径重建礼治秩序,既丰富了儒家学说,也对当下矫正校园欺凌行为具有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二、浅析荀子性恶论

首先,人性何以为恶.荀子认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所谓的人性,乃天性.关于人性的属性,他指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学而成者也.”人是具有动物本能以及感官的,即“情”、“欲”,是“趋利避害”且无法习得,而所谓礼义是圣人成圣的内涵,可以习得.人性如不加以限制,顺其“趋利避害”的本性,必会导致不好的后果,根据后天的社会评价标准而断,便会形成“恶”,正如陈林所说,“‘性恶’之‘性’是指具有认知功能之心,并且以表现为社会秩序的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义来判定善恶.”因而善恶是相对于礼义而言的,人性本恶是指人具有“恶的可能性”.

其次,人性如何由恶向善呢?其一,礼义是上佳的向善之道.“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积礼仪为君子”,荀子认为“礼”是人生行事之根本准则、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国家治理之纲本.“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必然是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这也是人能形成文化而动物不能的根本原因所在,正如曹顺仙所述,“自然-人-社会的思想是‘三位一体’的”,所以人必须符合“礼”之道,“礼”也必然是人的向善之道.他指出,“今使涂之人者以其可以知之质、可以能之具,本夫仁义之可知之理、可能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简单来说,人是有“知”与“能”的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礼义”被教化;另一方面正是因为有“恶的可能性”存在,所以习得礼义就十分必要.其二,善与恶的区别无非是对“礼”把握的多寡.“圣人……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于性而生礼义.”、“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荀子认为圣人与普通人不同在于“伪”,包含两个方面,教化和积习,前者是外力所致,后者乃自省而为,人与圣人的道德程度差异就是“伪”的程度不同.“礼也者,贵者敬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礼”可以导人向善,也就是说,道德程度高的人对其他人有着示范作用.向善的过程就是先能知“礼”,而后积“礼”的过程.

三、荀子性恶论对矫正校园欺凌行为的启示

(一)直视人性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引发了人们对人性问题的高度关注2015年6?22永新围殴女生事件;2016年北京中关村二小事件;2017年北京校园欺凌案等一系列事件都只是被出来的冰山一角.据浙江大学调查显示,青少年之间,49%的学生承认对其他学生有过不同程度的欺凌行为,87%的人曾遭受到其他同学不同程度的欺凌行为.

诚然,校园欺凌是在为恶,但实际上,学生并不是天生就会欺凌同学的,甚至一开始不清楚什么是欺凌,而是受环境影响习得,并且用于环境.这就好比荀子性恶论中,人性有认知功能,即可向善,亦可为恶,正如刘亮所说,“人是‘趋利避害’的”,如果被教化以为恶,那么便会放大人之“情”、“欲”,而不知“礼”,从而何以积“礼”以向善呢?对欺凌行为者必须纠正,否则照此发展,有着欺凌行为习惯的学生会滋生不良人格特点,将欺凌作为一种达到个人目的的有效手段,一旦形成这种认知和行为习惯,更容易形成攻击性人格特点,难以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在这个问题上荀子同样给出了答案:通过外力教化而知“礼”,二是通过内力修身而积“礼”.

(二)以外力教化而知“礼”

其一,明晰校园欺凌行为的边界,消除认知误差.青少年很难讲校园欺凌与玩笑和恶作剧明确区分,就刘丽琼的研究分析,“学生还不能准确区分犯罪行为与一般欺负行为,有36.3%的学生将犯罪行为纳入欺负行为中去”,因而学生对于校园欺凌概念是模糊并且边界不清晰的.就2017年底已实施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而言,已将学生欺凌与打闹嬉戏作严格区分、界定要求,所以应强化家长、老师以及社会相关者的责任,消除学生认知误差.

其二,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干预机制.欺凌行为者的易攻击性人格使其非常重视由攻击他人从而产生统治感,认为主动攻击就是对自我的防护,所以对于具有暴力倾向的学生的纠正要从其错误认知开始.而这样的错误认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因素影响,就如曹顺仙所讲,“人们所遭遇的生态环境问题都与自然—人—社会三者及其关系的演变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一样,校园欺凌也与家庭、学校和社会有着紧密联系,因此,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干预机制,是能纠正欺凌行为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由为“恶”转为向“善”.

(三)以内力修身而积“礼”

其一,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反欺凌意识,加强自律.

主动学习校园欺凌相关知识,参加科普活动.面对欺凌行为要主动与老师、家长联系,在力所能及情况下可以上前制止.作为学生首先要自尊、自爱,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思、行并重,在与同学交往中勤于思考、反思,善于在深刻反省中发现自己的缺点、错误,并自觉地更正.在此过程中,合理调控自己的情绪,学会与其他同学和睦相处,学会与人为善.

其二,不以善小而不为,注重积累.

荀子强调事情要从点滴做起,突出自身意志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就学生而言,在欺凌行为发生前后为善的行为,一方面是对其人格净化的过程,虽然并不容易,但是正是源于不断地顶住各种压力,磨练自己的意志,从而激发个体的向善心.另一方面是对周围环境的净化过程,为善之“积”是有别的也就是说每个人的道德水平是不同的,正是源于道德水平高的学生对其他学生的带动,从而能够营造一个和谐温暖的校园环境,同时能够带动家庭、社会环境的优化.

四、结语

总之,荀子性恶论思想中的“化性起伪”、“礼义”等思想还有很多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究和体会的,特别是结合当下对校园欺凌问题治理的背景下,对于欺凌行为者进行教化,引出其内心的向善本质,向善是一个由外而内,再由内普及与外的过程;优化三位一体的干预机制,使其更符合“礼义”要求.如此不但有助于荀子性恶论思想的进一步普及理解,而且会对校园欺凌问题的预防和治理带来更好的启迪.

荀子论文参考资料:

点评:上文是一篇关于荀子性恶论和校园欺凌行为和启示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荀子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荀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