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中国艺术方面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和民族美学,中国艺术的灵魂类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中国艺术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3-29

《民族美学,中国艺术的灵魂》

本文是关于中国艺术方面论文范文例文与民族美学和艺术和灵魂方面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宫廷御砚蕴含的清式美学

140 余件故宫藏清代宫廷砚,另加30 余件辅助的文房藏品,组成此次精品展,且大部分砚此前尚未展出过,无论规模还是展品的规格之高,以及精心的展陈设计,都让此次展览值得一览.

此次展览在展线设计上并未落入简单的展品罗列套路,而是精心地划分出8 个单元进行解读.综观展览,可以从以下三个关键词进行把握:清代、宫廷和名砚,三者共同构成特定时空下的砚文化.

砚与清代宫廷文化

首先,深具华夏民族文化特色的砚台制作至清代步入鼎盛期,各类材质、形制的砚台繁多,制作技艺精巧.而来自白山黑水的满族入驻中原后,不仅全盘接受中原文化,同时也带来满洲的民族文化,砚台也同样如此.

故此次展览首先在第一单元就展出独具清代特色的松花石砚,可谓别具用心.虽然松花石所做的砚台,发墨远不如其他名砚,但这种石头来自东北,乃清朝的龙兴之地,故清朝一直把松花石砚列为宫廷御砚,并作为皇帝办公之用,展览中一件松花石砚还残留朱砂墨迹.

为了突出宫廷御制,展览在第二单元陈列故宫院藏的玉砚.玉砚在实用方面不如石砚,但它质地高洁、华贵,能彰显皇家风范,是宫廷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随后的三个单元则分别陈列宫廷御制的端砚、歙砚、澄泥砚,三者均位列四大名砚.而宫廷所用的三种砚在材质和装饰上均是极致臻品.展览对这一部分的展品陈列力求突出各自材质之美:端砚的益毫发墨;歙砚的罗纹金星;澄泥砚的色古质润等,观众可以从中细细观赏砚台上的纹饰、花纹,可谓妙趣横生.此外观众还可以从中感受中国古砚中蕴含的独特民族美学——天人合一.古砚在制作上讲究尊重自然材质,并充分利用材质本身的纹路、肌理作装饰,所有雕刻与装饰均服务和顺从于自然材质.因而天人合一的砚,每一方都是独一无二的.当然,作为宫廷御砚,这三种从民间而来的砚石,自然在雕刻和装饰上更显皇家气派,如龙纹的装饰、制作精巧的配盒等.

砚与帝皇的书斋

清代宫廷砚的讲究源自于清代对帝皇和皇子的严格培养,他们自小接受严格的文化教育,而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砚,与帝王生活密不可分,制作自然要精益求精.展览在后三个单元由砚延伸至与砚相关的宫廷文化.透过这三部分的解读,不仅可以感受砚中的民族美学,还可以窥探砚中蕴含的诸位帝王的生活情趣.

最令人惊喜的是展览在第六单元专门展示一批暖砚.暖砚为冬季用砚,以防止笔墨冻结.一般具有可以炙炭加热的功能.特别是清代雍正、乾隆时期的御用暖砚,皇帝亲自参与暖砚设计,造型、功能、装饰多有创新,有长方形、圆形、双联形、八边形、 罩盖炉形、仿宋砚式等,并配有铜镀金匣、珐琅匣等.足见清代帝皇对砚的重视.这些暖砚不禁令人联想到寒夜中勤勉的清代帝王在灯火下埋头政务的身影.

第七单元还把乾隆御题诗文砚单独设为一个单元,主要展示乾隆皇帝御题鉴藏砚;乾隆皇帝不仅参与砚的设计,还喜欢鉴古收藏,其藏砚甚多,大部分镌刻有御题砚铭,或制作年款.乾隆皇帝御制各种砚诗作品多达三百首,或引经据典或详加考证,并命造办处将诗文镌刻于砚上.

而最后一个单元“书斋景观”,通过精心辅助陈列皇帝读书图像、皇家书斋陈设,以及文雅的读书环境,体现传统用砚文化在清代宫廷的发展,以其帝王书斋中蕴含的民族美学.

展览上书斋的布置可圈可点,不再是逐个逐个展品的单独陈列,通过其他文房用具的搭配、映衬,营造出砚在文房中的陈设原貌,让观众对砚文化的理解更为立体、直观.而考究的文房陈列,是中国雅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器一物的摆放,体现着传统士大夫文化与清代宫廷文化的融合.

民族文化是取之不尽的灵感宝库

此次展览作品均来自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带领观众进入和研讨叶浅予的“民族学”世界.这里探讨的叶浅予“民族学”,并非社会科学的概念,更多是指一种视觉艺术的逻辑.据此次策展人介绍,展览旨在呈现叶浅予先生坚持本民族艺术写意的精神内涵,使更多的人去了解叶浅予先生的艺术理想与美学追求.包括其从速写进入到中国画,并在中国画改良方面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艺术家都共同迎来一个新时代,尤其是传统艺术,如何反映新时代风貌,成为当时一众艺术家共同面临的课题.而叶浅予作为一名国画艺术家,他一生关注时代、民族命运及生活.自20 世纪40 年代始,其用中国传统笔墨创作人物画,开创一代新境界,对革新中国画贡献颇大.在新中国成立后,他努力在作品中融入中国民族文化元素,创造出与新时代文艺要求相匹配的视觉美学图式.因此,展览将“民族学”作为研讨叶浅予藏品的一个艺术观察的视角,一个资源汇流的途径,一个开放讨论的空间.

故此次展览以美院的收藏为依托,分“赞歌”“宝库”“舞步”三个并列单元展开,三者相互关联,而又各有侧重,有机地连为一体.

展览第一单元主要回顾叶浅予在建国初期为国家绘制主题性创作的作品.这一单元最为显眼的作品要数《民族大团结》,它是响应当时民族大团结的口号而推陈出新的作品,在叶浅予之前并未出现过这样的图式,是叶浅予重要的代表作.画面展现了、周恩来与各族人民在一起,举杯祝酒的象征性情景,以工笔重彩的形式描绘服饰衣着不同的少数民族齐聚一堂,举杯同庆,载歌载舞,喜悦、欢愉之情溢于言表.细看局部,可感受到其中丰富的色彩变化,色调搭配浓淡相宜.

这一部分,策展人还将叶浅予50 余幅创作草稿一同呈现,这些草稿包括7 幅场景小稿、40 余幅人物特写小稿,这些小稿有炭笔、铅笔所画的各种姿态的动作、各民族穿着的速写,叶浅予喜画速写,这些日积月累的积淀,可以窥探出他创作过程中的反复推敲,以及在这一过程中面临的艰辛与不易,严谨而细致的创作理念让人心生敬佩.

“宝库”单元则呈现的是20 世纪50 年代叶浅予先生及其所率几名业务尖子生赴敦煌临摹学习藏品.展览展出8 幅敦煌临摹作品,均为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敦煌之行,为叶浅予的艺术创作注入更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血液.敦煌临摹画作中的诸多歌舞人物,也是他以后创作的源泉.

到了最后一个单元“舞步”部分,便是世人熟知的歌舞人物绘画.这一部分也最吸人眼球.与第一部分《民族大团结》的考究、严谨不同.写意而奔放的笔触营造出一个个舞姿曼妙、体态轻盈的人物形象,让人心情轻松、愉悦.

这些绘画可谓速写与国画融合的典范.既有舞者画作精品,又有舞者草稿;既有叶浅予先生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人物写生,又有西北地区的新疆维吾尔族舞者形象.叶浅予自20 世纪40 年代到西南河印度写生后,开始接触民族生活与聚焦民族歌舞,进而“刷新”了中国人物画题材与笔墨的舞步.

透过这些展品,我们可以看到叶浅予的作品不管表现手法如何变化,他始终坚持在创作中挖掘民族美学的精华,并融会贯通.

中国动画中的民族元素

7 月正值暑期,承载无数童趣与儿时回忆的中国动画展无疑适合携带小朋友一同参观.当然,如果是动漫爱好者,该展也无疑值得一看.此次展览以中国传统动画的发展为主线,从20 世纪20 年始,讲述中国动画走过的90 多年发展历程,并探讨中国动画人如何在动画中融入民族美学元素.

动画作为一种舶来的艺术形式,自20 世纪初传入中国后,便很快获得本土化发展,老一辈的中国动画人更深具民族文化自觉,努力在动画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创造出一大批经典的作品,在世界动画史上独树一帜.

展览重点在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前者集中展示了水墨动画、木偶动画、皮影动画、剪纸动画等主要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后者介绍了中国动画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要素,包括古典戏剧、传统文学、传统音乐、传统美术等在动画作品中的精妙运用.展品涉及了水墨画、木偶、皮影、剪纸、折纸、戏曲服饰、民族乐器、传统年画等多种类型.由此产生的经典作品包括《九色鹿》《大闹天宫》《葫芦娃》《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等

最为值得一提的是《小蝌蚪找妈妈》 它在20 世纪70 年代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独创出来的水墨动画.它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那种虚虚实实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画面使动画片的艺术格调有了重大的突破.动画的每一帧都由一幅幅水墨画构成曾在国际上获得巨大成就和赞誉.

展览期间,馆方还将开展“泥塑经典动画人物”“京剧脸谱DIY”“皮影人物组装”“水墨经典纸伞画”等多场寓教于乐的配套手工活动,使本次展览内容在充满童趣的同时,又不失传统文化内涵的渗透.此外,嘉博还精心挑选了18 部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动画作品在展厅中滚动播放.带给观众多重的观展体验.

( 编辑/ 雷焕昂)

中国艺术论文参考资料: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中国文化论文

艺术教育杂志

中国社会科学期刊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艺术期刊

上文评论,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民族美学和艺术和灵魂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中国艺术本科毕业论文中国艺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