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研究进展方面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跟果树病害发生规律与抗药性进展方面硕士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研究进展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1-18

《果树病害发生规律与抗药性进展》

本文是研究进展论文范文数据库与抗药性和病害和果树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近几年来,梨树黑星病、苹果树轮纹病以及葡萄霜霉病等果树病害在我国普遍发生,且较为严重;此外由于常年使用农药,使一些有害病菌对部分农药品种存在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且抗药性有逐年递增趋势.因此有必要对果树病害发生规律及抗药性进行更深入研究,从而保障我国水果产业的稳产增产和可持续发展.

一、果树病害发生及侵染循环规律

(一)苹果病害

1.苹果树腐烂病

苹果树腐烂病俗称烂皮病、臭皮病、串皮病,是我国北方苹果产区的一种毁灭性病害.

近年来,多次严重流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发病严重的果园,树体病疤累累,枝干残缺不全,甚至造成死树和毁园.

腐烂病主要为害成年结果老树及早衰树.枝干受害呈两种症状类型:

(1)溃疡型:多发生在主干.病斑红褐色,呈水渍状,而后组织松软,常有黄褐色汁液流出,后皮层湿腐,有酒糟味.病皮上密生黑色小粒点,潮湿时,涌出桔、胶质状孢子角.

(2)枝枯型:多发生于小枝条,以剪口处最多.病斑不规则,呈红褐色,很快扩展环绕一周,造成全枝枯死,病部也出现黑色小粒点.

病原种类:有性为苹果黑腐皮壳,属子囊菌亚门;无性为壳囊孢属,属半知菌亚门.

形态:子囊壳单腔室,球形或烧瓶状,具长颈;子囊孢子多双行排列,无色,单胞,香蕉形.分生孢子器内多个腔室,具一共同孔口;分生孢子无色,单胞,香蕉形.

生理:病菌菌丝生长温度为5~38℃,最适为28—29℃;分生孢子萌发适温为25℃左右,10℃左右也能萌发;子囊孢子萌发适温为19℃左右. 侵染循环: 越冬: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子囊壳和孢子角在病组织内或剪下的病残枝干上越冬,病斑内病菌可存活4年左右.

传播:主要靠雨水飞溅,也可通过梨潜皮蛾和苹果透羽蛾等害虫传播.

侵入:病菌可经各种伤口侵入,也可经叶痕、果柄痕、果台和皮孔侵入.

潜伏侵染:弱寄生菌病菌侵入后先在树皮死伤组织中定植而潜伏,当树体或局部组织衰弱、抗病力降低时,潜伏的病菌便扩展为害.

病害高峰期:显症高峰期在早春,初夏盛期结束.晚秋又出现一个小高峰.

2.苹果树轮纹病

枝干发病,以皮孔为中心形成暗褐色、水渍状或小溃疡斑,稍隆起呈瘤状、圆形.后失水凹陷,边缘开裂翘起,扁圆形,直径达1厘米左右,青灰色.多个病斑密集,形成主干大枝树皮粗糙,故称“粗皮病”.斑上有稀疏小黑点.

果实受害初以果点为中心出现浅褐色的圆形斑,后变褐扩大,呈深浅相间的同心轮纹状病斑,后期病部中心表皮下散生黑色小粒点.

叶片受害产生圆形同心轮纹病斑并生黑色小粒点.

侵染循环:

此病菌与苹果干腐病菌相似,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枝干病部组织中越冬.

春季由分生孢子器产生分生孢子,涌出灰白色孢子角.春雨水中分生孢子分散、传播到枝干伤口、皮孔和果实皮孔附近,产生芽管侵入树体,然后潜伏.带菌果并不发病,待近成熟期和贮存期发病.品种抗病性有差异,富士、王林、千秋等品种高度感病.

3.苹果树早期落叶病

苹果早期落叶病主要包括褐斑病、圆斑病、轮斑病、斑点落叶病,这四种病害主要分布在黑、吉、辽、河北、河南、山东等省区.

斑点落叶病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报道以来,目前已成为渤海湾和黄河故道苹果产区的重要病害.

4.苹果褐斑病

褐斑病又称绿缘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有时果实亦可受害.

病斑有3种类型:

同心轮纹型:病斑周围有绿色晕圈,病斑上有黑色小点呈同心轮纹状.

针芒型:病斑小,数量多,呈针芒放射状.

混合型:病斑大,不规则,灰白色,边缘绿色.

共同特点:边缘绿色晕圈,病叶易脱落.

5.苹果圆斑病

主要为害枝、叶和果实.

叶片:病斑圆形褐色,有环纹,只有一个小黑点.

枝干(叶柄):卵圆形、暗褐色、凹陷病斑.

果实:不规则病斑,中间散生黑色小颗粒.

苹果圆斑病病斑较大,圆形,边缘暗褐色,有明显轮纹.湿度大时叶片背面产生黑色霉层,果实也可为害.

6.苹果斑点落叶病

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叶柄、嫩枝和果实.

叶片上生褐色小点扩大成红褐色,边缘紫褐色病斑,中心有一个深色小点或同心轮纹状.

后期病斑呈灰白色,散生多个小黑点,有的破裂,多病斑连片.

以上病害侵染循环规律为:褐斑病、轮斑病及斑点病主要以菌丝体在落叶或其他被害部分越冬;圆斑病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枝内越冬;褐斑病也可以以子囊盘在病斑上越冬.

(二)梨树病害

梨黑星病

梨黑星病又称疮痂病、黑霉病、斑点病.

1899年在我国黑龙江省首见,现已遍布南北梨产区,以北方发病严重.

引起梨树早期大量落叶,常造成生产上的重大损失,而且使树势衰弱,又影响下年的结果量. 病原种类:

有性时期为Venturia pirinaAderh,属于子囊菌亚门.

无性时期为Fusicladium pirinum(lib.) Fuckel,属于半知菌亚门.

黑星菌菌丝以22—23℃最为适宜,分生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0℃,萌发的温度21—23℃为最适宜.

侵染循环:

越冬: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腋芽的鳞片内和枝梢病部越冬,或以分生孢子、菌丝体及未成熟的子囊壳在落叶上越冬.

传播:风雨传播.

侵入:孢子从萌发到侵入寄主只需5—48小时,一般经过14—25天的潜育期,表现出症状.

三个关键时期:4、5月份为病原菌的繁殖累积期,6月份为流行始期;果实采收前一个月也是为害关键期.

(三)葡萄病害

1.葡萄白腐病

葡萄白腐病主要为害果穗,也为害新稍、叶片等部位.

果穗:近地面果穗尖端,发生浅褐色、水渍状、不规则病斑,逐渐蔓延至整个果粒.

果粒:褐色腐烂,果面密布灰色小粒点,果梗穗轴干枯缢缩,受震动时病果甚至病穗极易脱落.

新梢:生有暗褐色、凹陷、不规则形的大斑,表面密生灰色小粒点.

叶片:多从叶尖、叶缘开始,初呈水渍状淡褐色近圆形斑点,逐渐扩大成具有环纹的大斑,上面也着生灰色小粒点.

病原种类:

白腐垫壳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部白色小粒点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壁较厚,灰褐色至暗褐色,分生孢子器底部壳壁凸起呈丘形,分生孢子单胞、卵圆形至梨形一端稍尖,内含1—2个油球.

有性阶段为Charrinia diplodiella (Speq) Viala et Rax.,属于子囊菌亚门,我国尚未发现.

侵染循环:

以分生孢子器、菌丝体,随病残体遗留于地面和土壤中越冬.

分生孢子靠雨水溅散而传播,通过伤口侵入,引起初次侵染.

发病时期因各地气候条件不同而有早晚,东北为7月份.发病盛期一般都在采收前的雨季(约7—8月).

白腐病菌在室内干燥条件下可存活7年之久,在自然情况下,土壤组织中的病菌能存活2年以上.

2.葡萄霜霉病

霜霉病主要为害叶片,也能侵害新梢、幼果等幼嫩组织.

初期旱现半透明边缘不清晰油渍状小斑点,后扩展为至褐色多角形斑点,并能相互愈合成大斑.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白色霜状霉层,即为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病斑最后变褐干枯,叶片早落.

果粒半大时受害,呈褐色软腐状,不久干缩早落.果实着色以后,就不再受侵染.

病原种类:

Plaopara viticola (Berk. et Curtis)Berl.Et de Toni,属于鞭毛菌亚门单轴菌属.

孢囊梗自气孔伸出,无色,单轴分枝2—3次,分枝处近直角.孢子囊无色,单胞,卵形或椭圆形,顶端有状突起.

游动孢子囊形成的温度范围为13—28℃,最适为15℃.形成的时间主要在夜间.游动孢子囊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21℃,最适为10—15℃,游动孢子囊的形成和萌发均要求较高的湿度和雨露.

发病规律:

低温高湿:多在秋季发生,低温多雨易引起病害流行.果园地势低、栽植过密、栅架过低、通风不良等有利于发病.

钙/钾比例:老叶的钙/钾比例大,抗病;嫩叶的比例小则易感病.

品系:在栽培品种中,一般美洲系较抗病,欧洲系较感病.

二、果树主要病害的抗药性研究

1.抗药性是怎么产生的

2.抗药性产生的原因

(1)有害病原菌自身选择性进化,行为抗性,降低代谢、解毒能力的增强,基因的改变,真菌的免疫作用.

(2)有害病原菌的生理生育特性

许多事实表明,凡是生长和繁殖速度快、产生孢子量大、孢子容易分散的病原菌,如菌、青霉菌、灰霉菌、霜霉菌、苹果黑星病菌等,都容易产生抗药性;植株内部的病原菌,如萎蔫类病菌、根茎基腐病菌和需要大量孢子接种才能致病的病菌,则不容易形成抗药性.

(3)用药不当造成抗性

长期连续使用单一药剂,导致抗性产生.

农药的使用剂量和浓度增加,直接导致抗药性增强.

农药的剂型加工工艺落后,也会降低药效,使漏杀个体诱发出抗药性.

(4)作物栽培制度

单一作物连作,有害生物优势明显,防治压力大,容易产生抗药性.

(5)自然环境因素

多种因素造成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得不到保护,再猖獗使得有害生物数量大,自然控制失去作用.

(6)药物作用机制

非特异性作用机制不易产生抗药性;作用机理独特,作用位点单一的药剂容易产生抗药性.

3.影响抗药性的因素

(1)基因水平

真菌抗药性从基因水平上分为多基因抗性和单基因抗性.

在多基因控制的抗药性中,单个基因所引起的抗性水平不易被察觉.

多基因控制的抗药性多表现为连续的数量性状.

单基因控制的抗药性中,抗药性产生速度快,且多表现为质量性状.

单基因控制的抗药性在生产上的威胁要比多基因控制的更大.典型单基因控制的抗药性是真菌对苯并咪唑类、二甲酰亚胺类和乙酰基丙氨酸类杀菌剂的抗性.

操作因子:包括人为因子,药剂的性质、使用方法、浓度、次数、剂量等.

药剂性质:残效期短的药剂易分解,残效期长的不易分解,易造成抗药性,缓释剂残效期更长,则易产生抗药性.

药剂的使用量、次数:高剂量、次数多的易产生抗药性,它可使敏感种群被淘汰,抗性种群得以发展.

使用范围:使用范围越大越易产生抗药性.

4.部分果树主要病害的抗药性状况

(1)梨树黑星病抗药性状况

梨树黑星病(又称疮痂病)是梨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在我国普遍发生而又较为严重.

梨黑星病菌侵染叶片、叶柄、嫩枝和果实,引起叶片早期脱落和果实畸形,该病害流行年份病叶率达90%,病果率为50%—70%.

梨黑星病菌抗药性监测方法主要有孢子萌发法、芽管分隔法和芽管长度法4种.

硫菌灵被广泛应用于防治梨黑星病,在日本果园防治梨黑星病的防治效果较差,表明这些地区梨黑星病菌对该药已产生了抗药性.

从田间采集到的病菌中也多次成功分离出硫菌灵和苯菌灵的抗性菌株,这些抗性菌株的存在致使此类杀菌剂的田间药效显著降低30%—60%.

在2006—2007年时,就有人采用叶片喷雾法分别测定黑星病菌对苯醚甲环唑、腈菌唑、己唑醇和氯苯嘧啶醇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表现出较高的抑菌活性,己唑醇和腈菌唑次之,氯苯嘧啶醇抑菌活性表现最低,并且在日本福冈还成功分离到氯苯嘧啶醇的抗性菌株.

有数据表明,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可能主要是抑制梨黑星病菌的芽管分隔和伸长,并对抗性和敏感菌株表现出相同的作用效果.

(2)苹果树轮纹病抗药性状况

苹果轮纹病,由贝氏葡萄座腔菌梨专化型引起苹果果实腐烂、枝干树皮疣突及局部坏死的真菌病害,又称疣皮病或粗皮病,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中国苹果主产区均有发生.

该病最早于1928年在辽宁发现,随着易感轮纹病苹果富士品种在中国的大面积推广,该病在黄河故道、华北及四川、湖北发生普遍,成为中国当前苹果生产上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使中国苹果产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中中国中部高温多雨地区发病更为严重,常年烂果率可达20%—30%,多雨年份多达40%—50%甚至60%—70%.

该病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枝干、果实上越冬,成为初次侵染和连续侵染的主要菌源.硫菌灵、戊唑醇等内吸性杀菌剂具有显著防治效果.微生物源农药及植物源农药如枯草芽孢杆菌、梧宁霉素等对轮纹病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植物源农药为天然成分,在很多条件下易分解、不稳定,如何提高植物源农药的稳定性成为植物源农药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苹果轮纹病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多数苹果轮纹病菌菌株对多菌灵表现敏感,建立了以敏感性苹果轮纹病菌菌株的EC50平均值(0.2582+ 0.1208)mg/L为准的敏感性基线;11.11%的菌株已产生2—4倍的低水平抗药性,抗药性菌株主要分布于山东西部区域.

经试验表明,在我国重要苹果产区对多菌灵的抗性菌株已普遍存在.硫菌灵主要通过转化为多菌灵对病原菌起作用,因此,这两种药剂之间存在交互抗性.抗硫菌灵的菌株均对多菌灵存在不同程度的抗性,而对多菌灵表现敏感的菌株,同时也对硫菌灵表现敏感.

(3)葡萄霜霉病抗药性状况

葡萄霜霉病菌是严重危害世界葡萄生产的主要卵菌病原之一.因流行性强、传播速度快、发病重,给葡萄生产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目前生产上主要依靠化学药剂防治该病,常用的药剂有甲霜灵、霜脲氰、嘧菌酯、霜霉威等.

葡萄霜霉病菌对甲霜灵抗药性研究现状:田间采集的葡萄霜霉病菌对甲霜灵抗药的菌株其抗药性可以稳定遗传;不同地区轮换用药后葡萄霜霉病菌对甲霜灵的抗药水平变化态势因用药流程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采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轮换或混合用药进行葡萄霜霉病菌对甲霜灵的抗药性治理时,需制定合理的施药流程并根据抗药性治理的效果不断完善治理措施.

葡萄霜霉病菌对羧酸Qol类杀菌剂抗药性研究现状:Qol类杀菌剂包括嘧菌酯、醚菌酯、嗯唑酮菌、咪唑菌酮和唑菌胺酯等,该类杀菌剂常用于防治由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及卵菌引起的病害.反复施用Qol类杀菌剂带来的强选择压导致抗药群体的发生提前,进而影响这些药剂防治葡萄及其他作物病害.由于其作用位点单一,Qol类杀菌剂被认为是一类高抗药性风险药剂而且已经引起一些植物病原菌抗药性群体的发生.

世界各地均已发现对Qol类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葡萄霜霉病菌群体.

三、果树病害的防治措施

1.在固定的时间周期实行彻底清园.

果园内病害的抗性一般会随着果树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而且经过了长时间的单一药剂防治,致使病菌具有一定的抗药性.所以,必须每年进行彻底清园,要做到对病树、落叶、病果的彻底清除,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和避免顽固性病害的危害.

2.加强栽培方面的抗病措施.

在果树栽培管理上,首先要注重对幼树的管理,幼树如果感染病毒则很容易造成果树终身的危害.所以,应注重对源头苗木质量的控制,选用没有病毒的苗木栽植建园,对发现的病毒苗木应及时进行处理,确保果园不受影响.

合理施肥,注重增施有机肥,促进果树健壮生长,提高自身抗病性;及时进行修剪,防止树冠郁闭,保证通风透光;做好疏花疏果,合理负载,培养健壮稳产树势.

3.注重对果树生长环境的控制.

要重视果树的生长环境,如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采光,对果树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修剪和整形,保持生长自然环境的良好.

果树的生长环境还包括果树之间的影响,如果在果园内发现已经感染病虫害的树木,要对其进行及时处理,同时也要注重对可能感染疾病的其他树木进行预防保护,降低病虫害感染传播几率.

4.合理用药.

选择合适的农药品种.农药的种类繁多,其理化性质、作用方式、防治对象、持效期等各不相同,要正确地选择农药,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安全、经济、有效地保护农作物免受危害,

选择适宜的时机防治.一般来说,多数病菌在侵染初期对药剂最敏感,所以应提早防治,预防为主.

根据农药剂型选择适宜的施药方法,保证施药质量.

合理交替施药.不能连续使用同一种或同一类农药,而应选择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交替使用及合理混用.

近年果树病害防治试验参考见表1~表3.

研究进展论文参考资料:

论文进展

学位论文进展情况

回顾述说,上述文章是大学硕士与研究进展本科研究进展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抗药性和病害和果树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