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模型有关学术论文怎么写 跟生活模型在小升初衔接段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方面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模型范文 类别:硕士论文 2024-02-14

《生活模型在小升初衔接段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该文是模型类有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与小升初和生活模型和写作有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江跃

小升初衔接阶段的写作教学,一直以来深陷窘境,除了需要面对写作教学的一般性困难之外,还要解决不同教学阶段前后衔接的特定问题.整体来看,呈现出“课标有缺陷,教材不衔接;教师教学差异显著,脱离学情;学生学习存在过渡期,不适应新要求”等问题.①教学难度不言而喻,且收效甚微.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仍然局限在课堂教学范畴内进行写作教学或者研究,上述难题恐怕难有突破.因此如何打破“闭门写作”的窠臼,以一种更为直白、更加可感的形式减少小升初衔接段写作教学的障碍,应当成为写作教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一、生活与生活模型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以此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特别是写作需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生活对写作的价值不言而喻,也正因如此,联系现实生活,运用丰富的生活资源来改善小升初衔接段的现状无疑是一种合理尝试.

可是当前涉及到“生活”的写作教学,大多只是停留在宏观层面的理念倡导,在微观实践上缺少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诸如“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感受生活、思考生活”之类的说法屡见不鲜,可是怎样做一个有心人,又如何观察和思考,始终缺乏具体而直白的指导.因此回到教学和写作中,学生还是局限于狭隘的“主观小世界”,以一些陈旧而俗套的内容为写作对象,缺乏创造性,生活对写作的直接帮助仍微乎其微.

实际上,立足生活写作的理念并无不当,写作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也都和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是,关键问题在于,对小升初的孩子而言,正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的衔接期,其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且抽象思维发展还未成熟,想要让他们像成年人乃至有经验的作家那样,透过外在的事物看到内在的本质,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相关信息用于写作,未免过于苛刻.所以,将希望寄托在学生无法把握的“生活”上,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换一个角度来看,教师如果能对“生活”加以提炼,呈现可以直接感知到的具体内容,为学生搭建一个教学支架,那么前文所述的问题或许能够迎刃而解.这种教学支架就是笔者所说的“生活模型”:它是简练地标记出的某种生活经历的思维过程.具体来说,就是从真实生活中的某件事里提炼出的一个流程,这个流程涵盖的内容起于事件开始之初,止于结束之时,包括整件事的思考过程和实践过程,但又不是事无巨细地照搬,而是结合相应学情和写作教学需要之后的筛选和提炼出的结果.

以拍照为例,整个过程可能包括“选择相机→看中景物→打开镜盖→取景构图→对焦调整→按动快门→查看图片→重新取景→对焦构图→……”而当我们将这一过程与“细节描写”指导联系起来之后,筛选和提炼出的“生活模型”就变成了“寻找目标→构图对焦→按动快门→挑选照片”.②

二、“生活模型”对小升初衔接段写作教学的改变

和较为宽泛的“生活”相比,“生活模型”经过选择、提炼和构建,更为具体清晰,也更加贴近教学本身,减少了与学生思维发展不对称的诸多干扰信息,因此“生活模型”能够给予学生更为现实而有效的帮助,避免出现写作教学中模棱两可的“体悟式”教学.也正因为如此,“生活模型”的引入必然会对当前的小升初衔接段写作教学带来诸多改变.

1.增加隐性层面的教学

写作是一个隐性思考与显性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从写作动机的产生,到立意构思,再到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以及写作之后的修改完善等,这其中既有隐藏在内、无法直接观测到的思维活动,又有直接呈现在读者眼前的遣词造句、成篇作文等内容.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照理应当在教学中齐头并进,但由于隐性过程的难以观察,使得教师不能对隐性层面的进展给予及时而有效的指导和评价.久而久之,教师常常会感慨写作教学“教不会、不能教”.

“生活模型”最大的优点就是关注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当教师将开发的“生活模型”付诸于教学之后,学生就能够依托这种支架进行思维训练.以细节描写的“生活模型”(表1)为例:

左边一列是教师为学生开发的“生活模型”,在上课以前可以让学生借助手机、相机、摄像机等工作进行体验;右边一列则是与“生活模型”相关联的写作过程,学生可以参照左边的生活经验对应细节描写进行思考,然后对照相应的步骤进行尝试.如此一来,原本隐藏在学生大脑中的思维过程就被显性地展现了出来,教师能够明确地观察到学生隐性的思维操作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指导和评价的针对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不需要等学生将成篇的结果呈现出来时,再依靠主观的推测去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生活模型”开发得越具体科学,学生的思维过程就会呈现得越细致明确,这样学生在写作学习过程中隐性层面的欠缺就越具体清晰.然后,教师就能以此为基础,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如此一来,以往被忽视的隐性层面的教学,尤其是写作思维的训练就能有所突破.

2.缓解衔接教学的矛盾

在写作教学中,“衔接”是十分重要的,每一次教学都是一次前后相连的衔接,所以如何做好承上启下的衔接对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十分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最大难题就是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教师的教学要求之间产生的矛盾.

从当前的教学实际来看,虽说义务教育是九年一贯,但是从六年级到七年级,学生面临着学段、教师、内容、难度等方面的改变,而诸多变化夹杂在一起又极容易使思维能力发展欠缺的学生无法适应新的学习.加之这个衔接段的教师大部分都刚刚结束九年级的教学工作,他们常年与抽象思维有所发展的初中生打交道,再次遇到抽象逻辑思维刚刚起步发展的学生,在思维定势的影响下,又难免会对学生提出高于其思维发展水平的要求,如此一来,学生或多或少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后续的学习动机.而“生活模型”首先将学生与生活勾连起来,从可见可感知的形象入手,适应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继而再由生活向学习进行迁移,引导学生逐步运用抽象思维进行思考,适应新学习的要求;其次,“生活模型”经由教师开发,也在无形中引导教师“弯下腰”来聆听学生的实际,促使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去关注具体的学情,开展真实有效的教学;最后,“生活模型”的出示,除了应用于课堂教学以外,还在课前和课后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支架,降低了学习难度,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依据自己的掌握情况进行自主学习,避免由于一时不懂出现急躁放弃的现象.“生活模型”一方面帮助学生“撑一撑”,另一方面又带着教师“弯弯腰”,便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思维发展和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

3.实现图式理论的效能

图式理论近年来备受重视,许多研究者和实践者都积极地将其引入日常教学中,事实证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解是利用图式从客观事物中抽取出特点、本质或基本的东西,并构建起他们的联系.”③所以立足图式理论的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发展,往往能取得较为高效的结果.“从认知角度看,作文教学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正确选择图式、灵活运用图式、不断构建图式的过程.”④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图式要么从纯理论的角度宏观建构;要么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抽象指导.但有老师用点、线、面三种部件来构建内容图式:“点,表示某个具体的对象或情境,可以用较小的圆圈呈现;线,表示一定的过程,可以用线条呈现;面,表述一定的范围,可以用相对较大的圆圈呈现.”⑤这样的呈现方式对于小升初的学生而言,无疑太过抽象.反观“生活模型”立足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以简明的文字表述,也可以象思维导图那样配上关键性的图画,这样构建出的是一个直观具体的图式.一来容易理解,二来容易接受,三来也便于操作.加之它源于生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能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图式体系.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只要指导得当,这种图式的建构对学生而言也不是难事,学生完全可以在熟悉的基础上自主构建“生活模型”,进而在不断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中实现写作教学方式的转变,提升学生内隐学习的效率.

三、“生活模型”的建构和应用

“生活模型”在小升初衔接段的写作教学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能够将它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那么对于写作教学的改变和影响无疑是有裨益的.从便于一线教学实践操作的立场出发,综合前文所述,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构和使用.

1.双向选择经历

“生活模型”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在建构时必须从生活中挑选和提炼案例.这个过程可以双向选择,如图1所示:其一,从写作教学的需要出发,寻找与某一个教学点对应的生活实例;其二,从生活经验出发,积极积累生活中能够和写作过程相对应的实例.具体来说,我们既可以从“细节描写”的需要出发,去生活中寻找与之相似的经历,如拍照、择菜等;也可以在某一次生活经历(例如拍照)中提炼其与“细节描写”的共通之处.

2.模型细化

经过双向选择提炼出能与写作教学相适应的“生活模型”之后,紧接着要做的就是对这个模型的过程进行充分细化,使它的操作步骤能够充分详细地展现出来,惟其如此,在后续的建构中,可供比较和选择的内容才能丰富,建构出的“生活模型”才越发有效.例如在教授“如何选材”这一内容时,可以如上所述,从生活经历中挑选出“生日送礼物”这一模型,继而对之加以细化,将其划分为:“确定生日对象——思考对方喜欢什么——衡量自己的购买能力——寻找收集礼物——思考别人会送什么礼物——确定礼物——赠送礼物——观察别人对礼物的喜爱程度……”经过细化的模型并非所有环节都适用于教学,那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从中加以挑选.

3.类比对接

“生活模型”最终的着眼点还是为教学服务,所以将其与写作过程进行类比对接,促使生活情境中的图式与写作图式相配套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写作过程加以审视,划分出若干个环节,然后从“生活模型”中挑选出与之相似的过程.需要指出的是,对写作过程的划分无需太过细琐,关键在于完整流程的呈现.仍以“选材”为例,在写作中我们至少需要经历这样四个环节:“读者想看什么——搜集材料——别人会选什么材料——确定题材”.接下来,我们就可以从之前细化的“生活模型”中进行挑选和对接,形成下图的对应关系:

4.教学互用

“生活模型”最初是教师开发建构的,但是一旦投入教学活动,它就不应再是教师的专属资源了.它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检验、调整和完善,可以调换某个步骤环节,也可以改换具体的生活经历,唯一的标准就是是否符合教学实践的需要.

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努力帮助学生形成两方面的能力:一是运用“生活模型”自学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建构“生活模型”的能力.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当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生活模型”时,教和学才能真正融为一体,那么时间和地点对写作教学的限制也就大大降低了.

参考文献

①江跃:《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写作衔接教学研究情况综述》,《中学语文》,2015年第4期(上旬刊).

②江跃:《小升初衔接段写作教学评价工具初构》,《中学语文》,2016年第1期.

③缴润凯,华炜:《图式与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第9期.

④贺克春:《运用图式理论指导作文教学》,《中学语文》,2013年第12期(上旬刊).

⑤胡家曙:《建构记叙文写作的内容图式》,《中学语文教学》,2015年第3期.

[作者通联:江苏常州市朝阳中学]

模型论文参考资料:

论文模型

建筑模型论文

综上资料,该文是适合小升初和生活模型和写作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模型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模型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