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唐诗宋词方面论文范文素材 和登高赋诗为哪般,如何能解其中味?--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登高诗教学探析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唐诗宋词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4-17

《登高赋诗为哪般,如何能解其中味?--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登高诗教学探析》

该文是唐诗宋词方面有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跟登高和赋诗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宋人韩元吉《虞美人·怀金华九日寄叶丞相》云:“登临自古骚人事.”登山、观海是古代文人士大夫陶冶性情的方式之一.从王粲登上当阳楼,发出“虽信美而非吾士兮,曾何足以少游”的感叹,到谢灵运的《登池上楼》,再到初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历代诗人在登高诗(包括登山、登楼、登台、登塔等)的创作中,不断注入新的情感,使登高诗的内容逐渐丰富,情感更加多元,赋予了它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选取了唐代不同时期的五首登高诗: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李商隐的《安定城楼》、赵嘏的《长安晚秋》.

教学中,笔者试着让学生将这五首诗做整体比较阅读,联系初中阶段所学的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杜甫《望岳》、王之涣《登鹳雀楼》、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崔颢《黄鹤楼》等登高诗,品味登高诗感怀抒情的异同之处,并与学生共同总结登高诗的诗学特征.

一、登高赋诗为哪般

诗人步步登高的过程,既是空间位置的升高,又是心灵境界的升华,站在高处的诗人看到大好河山如此多娇,抒怀励志,吟咏出豪迈之句,杜甫《望岳》中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展现了自然的神奇雄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透出俯瞰群山的满怀豪情.除此之外,诗人登高之后往往还会抒发“登高远望,使人心瘁”的心境.据钱钟书考证,这种心境起源于宋玉的《高唐赋》.一般来说,“心瘁”之情可细分为两类:一为怀古伤今、寂寞不遇;一为登高送别、思亲怀远.

《与诸子登岘山》是登高诗的代表,诗人与友人登上岘山远望,看到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派萧条肃杀的景象.景中已含落寞、忧伤之情,此时山上的古迹“羊公碑”,更让诗人强烈的感情倾泻而出,因而“读罢泪沾襟”.四百多年前的羊祜因镇守襄阳立了大功而流芳百世,受人景仰,诗人想到自己却无所作为,怀才不遇,死后难免湮没无闻.两相对比,诗人在秋寒暮色中垂泪,在登高怀古中融入了因个人遭际生发的苍凉感慨.

同样,杜牧的登高诗《九日齐山登高》以“酩酊酬佳节”“难逢开口笑”反衬出平日愁苦,“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一句则反用齐景公的典故,仿佛在多重矛盾阻难中诗人早已能应付自如,其实这只是以一种强颜欢笑的方式,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渗透在旷达的言行中.

再看李商隐的《安定城楼》一诗,该诗写于开成三年(838年)他参加博学宏词科落选之后.李商隐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之邀充当幕僚,初到泾原不久登安定楼,览眺之际,身世浮沉及国事安危一齐涌上心头.颔联“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所发贾生、王粲之叹;颈联“永忆江湖日自发,欲同天地入扁舟”所抒江湖天地之慨;尾联“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所写腐鼠、鹓雏之讽,虽不是登楼所见,但却是诗人登高所感的自然流露,抒写了自己建功立业的志趣、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无端受谗的愤慨.

以上三首诗主要集中抒发怀古伤今、寂寞不遇之感,而登高送别、思亲怀远则在《长安晚秋》《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两诗中集中体现.赵嘏的《长安晚秋》一诗,将典型景物与特定心情紧密结合在一起,意境深远悠长.在深秋拂晓、凄清气氛的渲染下,诗人凭高远望,总揽长安全景,沉浸在秋夜将晓时的景致中,忽然一声长笛悠然传来,触发了诗人孤独怅惘的愁绪.此时夜色褪尽,紫菊半开、红莲凋零的景象,诗人追忆起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不禁生出人生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诗句极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味与归隐之不宜迟,写出了羁旅思归的心情.

赵嘏是触景而生怀乡之情,而被贬的柳宗元却是怀着满腔的愤懑登上柳州城楼,写下《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诗.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被贬到偏远荒凉的柳州,与被贬在其他地方的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几位友人音讯不通.“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言说无辜被贬,已是郁抑难平,与友人相隔千山万水,更令柳宗元愤慨.诗人郁积于胸,登楼怀友,面对满目异乡风物,所见景色都已笼上强烈的个人主观感彩,地域之广、愁思之深,非同一般.诗歌将自然之景与政治变化巧妙结合,借此抒发了屡遭迫害的忧愤,同时表达了对志同道合的四位友人的怀念以及相聚无期的惆怅,情感真切,语意沉绵.

二、如何能解其中味

《唐诗宋词选读》致力于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了在实际教学中落实课程目标,我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学习唐诗宋词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一门课程全是唐诗宋词,题材单一,难以保持高昂的学习劲头;从教师的角度说,备课量大,一堂要讲几首诗词,难以精雕细琢.有些老师捧着《唐诗鉴赏辞典》,依据名家的鉴赏,从第一句讲到最后一句,从第一首教到最后一首,这怎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

为此,我试着打破教材原有的编排顺序,按照诗歌题材重新分类,分成登高诗、边塞诗、山水诗、贬谪诗、送别诗等.当然,这种分类是相对而言的,有些题材之间有交叉,我是拈出诗中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与组合.比如,我就将上面提到的五首登高诗整合在一起教学,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1.熟读成诵,以韵激趣

唐诗宋词的美感首先在于其艺术表现形式讲究平仄对仗、合辙押韵,在句式和押韵方面显现了井然有序的形式美.欣赏诗词须先从形式入手,通过诵读体味古诗词的音韵节奏美,这不是可有可无,更不是随心所欲.《易经·系辞上》说“圣人立象以尽意”,王弼注曰“意以象尽,象以言著”,这里提出的诗歌解读模式是由“言”到“象”再到“道”.诗歌有语言层、形象层、意蕴层,解读的过程是由语言层到形象层,并最终尽可能地进入意蕴层.

诵读既是文本解读的有效手段,也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内容,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推动了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在五首登高诗的教学中,我布置的预习作业就是尽可能多地诵读这五首诗.检查预习时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第一、二遍采用齐读、大声读的方式,第三遍采用独读、对读、分组读、分角色读、配音读等“美读”方式,放大了诵读的美学氛围和学习效果.经过诵读训练,学生已能理解诗意较浅的诗句,比如对《九日齐山登高》的理解就已基本到位.

2.提出主问题,巧设切入点

五首诗整体教,不可能句句分析,面面俱到,却可以用一个主问题贯穿其中,找出几首诗的共性,并比较其中的不同之处.我提出的主问题是:这五首登高诗在内容上有无共通之处,情感上有无异同?

经过十分钟的讨论,各个小组逐一总结汇报前半个问题的结论.很明显,登高中所见景物在各诗中均有细致描摹,“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江涵秋影雁初飞”“绿杨枝外尽汀洲”.各诗均采用用典的手法,这个惊人的共同点是解读诗情的关键点.

于是,我借助典故这个切入点,对主问题进行补充:借助各诗中的典故,理解情感,并试着将情感归类.“羊公碑”的典故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藏在诗句之外的伤感,那就是羊祜为国效力,颇多政绩,名传千古,可作者自己至今仍然是布衣,无所作为,怀才不遇之情立见.《安定城楼》中,作者借贾生、王粲之叹,范蠡乘扁舟泛五湖之慨,腐鼠、鹓雏之讽,抒发建功立业的志趣、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无端受谗的愤慨.同样,《长安晚秋》中张翰、钟仪的典故,便于我们理解作者对家乡的思念.经过这一番梳理,我们总结出,登高诗虽然写景、用典各有不同,但大体上往往抒发两种情感,即怀古伤今、寂寞不遇和登高送别、思亲怀远.接下来,学生再次读到登高诗时,就能更好地解读其中的诗情,我们所提出的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目标便已基本达到.

3.延伸拓展,自主探究

课上讨论了五首登高诗,学生对登高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有了较好的掌握,可是单凭这几首还无法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适当的延伸与拓展就十分必要.于是,我选取了《唐诗宋词选读》配套读本中的几首登高诗——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杜甫《登楼》、许浑《咸阳城东楼》,要求学生运用课堂上分析诗歌的方法,解读以上三首诗,并撰写不少于600字的鉴赏文章.

叶圣陶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探究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所以将诗歌学习的主动权交予学生,引导他们学会如何正确鉴赏诗歌,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诗歌的潜能不断被激发,他们就愿学、乐学且会学、善学.

唐诗宋词是古典文学的瑰宝,这些作品不仅能让学生探寻美的历程,更可以使其获得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学生会在唐诗的风韵、宋词的雅致中丰富自我的情感,获得情感上的升华.

唐诗宋词论文参考资料:

本文结论:上述文章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登高和赋诗方面的唐诗宋词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唐诗宋词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