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大学生政治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怎么写 与基于大学生政治核心素养水平的形势和政策课改革方面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大学生政治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3-15

《基于大学生政治核心素养水平的形势和政策课改革》

该文是大学生政治类有关毕业论文怎么写与素养和形势和改革类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鲁君

(西安理工大学,陕西 西安710048)

【摘 要】本文从大学生政治核心素养水平出发,针对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程适应性不强、衔接不够的现象,通过改进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授课模式、考评标准、网络教学,结合内在人性需求和外在社会需要.建立基于大学生政治核心素养水平的“形势与政策”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以此推动课程改革.

【关键词】政治核心素养;形势与政策;改革

【中图分类号lG641

【文献标志码lA

【文章编号】1003-0166(2017)05-0094-05

doi:1 0.3969/j .issn.1 003-01 66.2 01 7.05.01 7

2016年12月.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等教育始终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因此必须坚持用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大学生,把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主要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其中包括每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发展,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者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对大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探索促进大学生政治核心素养发展的机制和方法中,如何从课程的任务、性质、特点出发,让教育适应学生,而非让学生适应教育,用好“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在教学全过程自然地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是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思考.

教学的使命应当是发展学生的素养.素养以人为核心.早在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就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须素养,也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对研制课程标准、开发教材与课程资源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当前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支柱性理念.政治核心素养是重要素养之一,大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是对政治事实与政治现象的一种综合性品格和能力.调查显示.全国高校大学生政治核心素养水平表现出这样一些倾向:从政治认同上看,当前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基本正确,认同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但是还没有从情绪转化为理智,即从情绪认同向理性认同转化:从政治品质上来看,大学生更加关注国家改革的进程、前途和社会热点,并紧密联系自己的个人发展,即由崇尚精神荣誉向崇尚务实和物质转化;从政治态度上看,对社会主义建设充满信心,逐渐学会了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审视国内外的形势,由盲目轻信向理智思考转化.除了具有一般的特征外,还具有时代性与开放性、自觉性与知识性、发展性与矛盾性、主流积极向上和支流冷漠消极并存的二重性等特征.如何在大学期间的“形势与政策”课中,改变大学生对政治问题态度模糊,“不了解…不清楚…不明朗”,政治立场“摇摆不定…今天同意这一观点,明天就可能转移”等政治理论不确定,政治情感不稳定的现象,只有清晰地认识到大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的这些现状,才我们有助于有的放矢地进行“形势与政策”课改革.

1充实“形势与政策”课内容:突出政治核心素养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的研究成果中指出,学生应具有“全球意识及开放的心态”,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了解“国情历史”,对国家认同,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还要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圈.这代表了个体普遍应达到的共同政治素养,也是应该达成的核心素养,“形势与政策”课亦是帮助学生具备这样的政治素养.

1.1思想道德

“形势与政策”课要从德、智、身、心等方面选准学生容易接受的切人点进行培养.政治核心素养不只关乎个人品质,也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品质,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人类政治思想品质的潜力是巨大的.从人类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实践.可以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心理.一个国家、民族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与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较量密切相关,这对社会进步发展的作用也是巨大的.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普通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对象是在校的大学生,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大学生具备超越自身的广视角、长视角去看问题;引导大学生认识到思想的凝聚力对坚决反对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及地区稳定的巨大作用.1982年10月,教育部发出《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的通知》中将“形势与政策”课纳入各高校的必修科目,进一步要求“旗帜鲜明地分析当前国内外的形势政策,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基本原理的教育、革命理想、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因此,一定要强调课程的整体性,注重先进政治思想品质之间的相互融合,以整体性之课程培育整体性之素质.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显然,在历史和社会的高度上来看.从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的角度培养,对大学生政治核心素质的养成具有重大意义[3].

“90后”大学生,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如何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将其培养成合格人才,我们要通过具体的分析来采取相应的措施.首先,这一代青年人存在许多特别之处.值得加以关注和引导,比如他们在思维方式、价值判断、生活习惯、语言表达、个性追求等诸多问题上出现新特点;其次,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和国家经济发展很好的时期,社会环境更加复杂,世界局势也更加严峻.要承担起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全方位提高自身素质和各项能力.尤其是“90后”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党的方针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缺乏系统的学习和钻研,相当多的大学生缺乏政治理论素养,尤其是缺乏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这就需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荣辱观.针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具体情况,必须创新教育内容,注重实效真效,潜移默化地让他们对“形势与政策”课多一些亲和与认同.通过开展“三个倡导”活动,紧密联系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只有让“形势与政策”课贴近时代特征,扎根现实生活,才能真正被大学生所理解和信服,逐渐转化为内在信念和自觉行为.具体办法有:1)提高学生的国情认知水平,具有国家意识,认同国民身份:2)培养学生热爱党、拥护党、支持党的意识和行为,了解中国的历史,弘扬党的光荣传统;3)培养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具有文化自信;4)培养学生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和积极传播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1.2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推动核心素养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是:1)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直面问题,具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2)根据特定情境和具体要求,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选择合理的途径和制订有效的解决方案;3)具有在复杂环境中的应变能力等.这种行动能力也是创新的能力.根据创造学所揭示的规律,现代的创新教育,集合了教育学、逻辑学、人才学、创造学、思维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最新理论,通过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运用新媒体和新技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5]62-63.

“形势与政策”课教育要有更加宏观的视角,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培养人才,要能够代表中国在世界上开展交流、竞争、合作和创新;因此,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自身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核心素养发展已成为时代需要.高校必须从“知识本位”走向“育人本位”不断完善和改进自身的功能.比如,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需要政治素养发展的全方位管理,即将大学生个体对形势与政策理论的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从而着眼于各种类型人才的培养,在课程中融入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关心的不同内容.从时间、空间和物质上提供保障,对课时的安排和受众对象的分班应细化.只有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管理作为培养目的,借鉴国内外可以参考的优秀方式方法.才能为我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1.3柔性技能

社会和国家的目的在于人类的潜能以及一切个人的能力在一切方面和一切方向都可以得到发展和表现[6.人的真正价值是人的创造力,这是个体柔性化发展的需要.柔性化教育就不是刚性教育,更不是硬邦邦的书本教育,人的创造动力由内驱力、情动力和意志力三部分组成;人的个性发展、思想境界等,都具有强烈的柔性特点;人的学习、感觉和适应能力,使人成为所有有形资源中最具柔性的资源.在大学教育中,必须注重对大学生柔性技能的培养,使其适应社会变革,应付各种复杂多变局面的需要[5]62-63.“未来社会将是劳动者的自由人联合体.”这一伟大理想,只能由具有柔性技能的人去实现.

“形势与政策”课的柔性技能培养,主要是指对学生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要将学生的需求放在核心的位置上.比如关注学生关心的就业等问题,将其置于中心位置.着眼点不在认知的能力训练,而在于柔性技能培养.如日本学者川上正光所认为的:“知识,百科全书可以代替,可是考虑出的新思想、新方案,却是任何东西也代替不了的.”因此,“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应该将学生从繁重的时事政策知识灌输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融会贯通政策精神、系统化掌握时政知识体系、思维方法的学习和创造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大众化趋势要求我们有更合理的政策去应对,而这个过程中,只有立足国际国内政治发展实际,才能使大学生柔性化技能的培养对形势政策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有推动意义.

2改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张扬学生的主体性

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改进教学方法.死记硬背是难以培育出核心素养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方法要由灌输式向引导式转变.高校教师不是教学科的,而是教学生的.教师教学科,很容易让步于学科,而没有更宽的视野;很可能让步于知识,而忘掉了一切教学都是育人.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如果把政治思想强加给他们,很可能会造成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只有要求教师首先对受教育者的政治素养发展水平有正确认识,把握思想信息,这才是形成引导式教学的前提.

倡导引导式教学要拓宽视野,坚持正面引导.主旋律是我们所首要唱响的.据调查,青年大学生不喜欢政治理论,并不完全因为理论枯燥,而是大学生的政治取向发生了变化.喜欢以利益作为标尺衡量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因此坚持突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教育不能动摇,同时也要对不同的思想文化进行整理,对学生进行不同思想文化间的比较和引导工作.在政治核心素养养成之前,首先让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思想更加丰富、对社会的认识更加全面立体;其次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倡导更加顺应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观.提倡引导式教学还要重视学生主体性的激发.促使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加根植于自身发展.这种主体的内化机制有助于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价值意义,因为社会上价值观多种多样,相互之间甚至有冲突,学生自己的价值观也有可能与其冲突,如何从表面混沌的现象中,发现事物发展和演化的自然秩序,洞悉下一步前进的方向,探索潜在的未知需要,这就需要一个通过选择、反思、肯定的“澄清”过程,而不是单靠灌输来实现.从政治参与度来看,培养大学生政治核心素养,还存在着参与意识强和参与能力弱的矛盾,存在着参与积极性较高和参与渠道较窄,参与行为较明显与参与质量较差等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更加制约着大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的发展.所以更要鼓励大学生借助“形势与政策”课参与教学中的政治思考与政治讨论.

3“形势与政策”课课程模式:以社会参与构建课程主体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谢维和特别强调核心素养的实践指向.有研究指出,从价值观形成的规律和发展、完善的全过程看,无论是在学校接受的教育,还是在家庭受到的熏陶,要转化为个人的信念准则,都离不开个体在社会中的实践活动.高校习惯把“形势与政策”课限定为每学期的必修教学课程,教学依靠规定的形势政策宣传材料、教室和课堂,这导致了我们的课程结构单一、课程资源枯燥,严重影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课外和校外一切的教育因素都是大学生政治素养培养的重要课程资源.实践发现,一些教师把课堂放在革命旧址参观、时事内容调研等活动现场,还有一些教师将学生感兴趣的形势与政策专题录制成“微课…慕课”进行探讨学习,都取得了良好效果,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还将传统的他律模式转化为自律模式,使学生政治素养中的核心素养更加地突出.

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是推动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有力条件,例如: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和等级标准”中,将“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列为“课程”的二级指标观测点之一.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应达到30%以上,其他高等学校应达到15%以上”.此外,各级多媒体精品课程的建设也推进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4借助网络,延伸“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情境的时空

如何将利用网络这一载体搞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创新,有很多方面的工作要做.

4.1更新教育观念,充分认识网络教学环境优势

教育观念的更新程度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败.高校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创新,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政治思想教育不能仅靠集中式的传统教学,还要靠网络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的优势是: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受限制: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独立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生对不同领域的课程和不同的主讲教师具有选择权:学生对所学课程和教师教学具有评价权:网络成为学生知识来源的重要渠道,教师不再独占教育资料;教育双方有共享意识,能够以平等的形式对信息进行交流和互动.在这样的环境下,“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观念也随之更新,必须从思想政治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转变,首先自己要精通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习模式,进而给予学生以指导和帮助.只有教师能够做到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技能的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网络教育才能成为学生政治核心素养提升的助推手.

4.2构建“形势与政策”课网络教学平台,积极开展网络教学

第一,建立一个交互功能强、易于操作的“形势与政策”课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资源信息放在网上,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认知的规律、教育教学的思想,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强大大功能,也更为学生所接受.

第二,要做好“形势与政策”课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这门网络课程的设计应从课程内容的价值性、课程交互控制性、学生主体参与性与教育实践性的角度进行.在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人才培养模式下进行开发设计的网络课程,是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和教学内容的一种体现形式.“形势与政策”课网络教程要展现形式和内容选取的合理性,对当下教育创新的契合性,这些直接地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形势与政策”课的设计与制作,需要考虑将政治思想的抽象内容用具体化的展现形式,展现给学生.网络课程的复杂工艺、工作中对动画技术的运用、实验项目课件制作的简洁性、与学生的交互性,对学生的管理功能,教学重点难点提示,内容的先进性等各个方面要求更高.

第三,积极利用网络教育环境对“形势与政策”课开展教育创新.网络教学不受时间、地点、人员、制度的限制,备课更加充分,可以组织最优秀、最受欢迎的教师授课,展现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既降低了教学成本,扩大了教学规模,还增加了学习机会,提高了教学质量.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将“形势与政策”课内容分类,组建若干平台,如重大政策平台、时政新闻平台、历史发展平台、社会实践平台、学习讨论平台、专家讲座平台、在线答疑平台等.对已有的“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也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形势的变化、培养规格的不同进行更新和扩充.二是对于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必要时可聘请校外专家,进行网上专题讲座和互动.其中的教学难点、重点、抽象化程度高的内容可以制作成网络视频系列节目.在网络上供学生选修和学习.制作“形势与政策”精品网络课程,放到网上进行双向、实时、互动性强的网络授课,克服传统同步式授课中地域、空间和实间的限制,实现交互式、协同式的授课模式.通过网络课件帮助学生深刻、清晰地了解相关的学习内容,对政治问题从不得不关心到我要去关心的转变.

5“形势与政策”课考评办法:强调个性化和科学性

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对大学生政治核心素质进行考评.尤其是其所包含的大量隐性知识和态度层面的要素,给评价带来极大挑战.强调科学性和个性化非常必要.科学性在贯穿评价体系始终,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和前进:因此,坚持科学性的原则,就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生教育教学全过程.一方面要确立“形势与政策”课的整体评价目标.同时也要参考各类型大学生的不同情况,在一定时期内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为确保考核评价的科学性,需要综合地使用多种评价方式,使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教师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力争做到“形势与政策”课评价体系的严谨、客观和准确.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考评,是建立在科学性评价体系基础上的,要求在课程评价中,要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掌握形势与政策内容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与评价.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和个人成长经历不同.他们的社会关系、兴趣爱好也不一样,所以,他们对现实形势与政策的理解也是有区别的.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个性”,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学生的政治态度、情绪、动机、愿望和信念的形成需要老师去进行真实考察、具体分析和阶段性的评价,并建立各阶段的评价材料档案,最终反映大学期间“形势与政策”课的全过程,从而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

“形势与政策”课是提高大学生认识把握形势的能力,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政策观,认清历史脉络,学会理性地、辩证地看今天、想明天的重要课程.当代大学生思想敏锐,受已有观点影响较小,他们不断地吸纳各种思想来充实、深化或调整自己原来的观念,政治核心素养的发展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有待形成一个稳定、完整的体系.应该认识到政治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直线式一蹴而就的.而是广大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目标.口

大学生政治论文参考资料:

大学生发表论文的期刊

大学生毕业论文格式

大学生投稿

大学生小论文范文

大学生时间管理论文

大学生职业和就业指导论文

上文总结,上文是一篇关于素养和形势和改革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大学生政治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大学生政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