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学校体育类有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与从清末民初报刊报道看近代学校体育的演变有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学校体育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3-08

《从清末民初报刊报道看近代学校体育的演变》

该文是学校体育类有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与清末民初和学校体育和报刊有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与中国体育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联.战争之后,中华民族面临着数千年来未有过的“大变局”,洋务派提倡中体西用,将兵操视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法宝.其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军国义思潮的影响下,将西洋体操引进学校教育,希望通过“尚武”达到“强兵、强种、强国”的目的.清政府在1904年颁布我国早期最重要的教育纲领一一《奏定学堂章程》,认定兵操作为学校体操科的主要内容,同时确立了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初期与学校军训同源共生的局面.新文化运动初期,学校体育出现“双轨制”,即官办学校体操课程以兵式体操和普通体操为主,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田径、球类等项目.1923年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了“壬戌学制”,正式把“体操科”改名为“体育科”,彻底废止兵操.但从近代报刊搜集所得的史实可知,1924年在《教育与人生》《清华周刊》两份刊物上仍出现关于兵操废存的大论战,其后仍有提及兵操事宜,故本研究截点以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确立新学制“戊辰学制”为止.

晚清民初既是学校军训与学校体育从同源共生到相互分离的发展经历,也是学校体育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阶段.在这一过程当中,报刊报道对兵操在学校体育制度中确立,乃至“兵操与体育”争论的舆论对我国学校体育走向初步现代化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

1 从清末民初报刊报道看近代学校体育的演变

1.1概况

笔者以“兵操、体操科、军国民教育、尚武、学校体育”等为主题词,在“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1833-1911)及“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1911-1949)中进行检索,其中“体操科”一词录得134篇;“兵操”“兵式体操”共录得192篇,当中包括了军队兵操演练和学校兵操两大方向的内容,经过筛选与学校兵操密切相关的报道计107篇,主要刊发于《清华周刊》《北洋官报》《教育与人生》等国人自办的中文报刊.其中1919年以前报刊对学校体育的关注以消息类报道为主(表1);1919年后则重于“言论”(表2),以兵操为主题的新闻报道数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以西方近代体育为主的学校体育项目逐渐得以推广.受军国民教育思潮和“尚武、强兵强种强国”等思想的影响,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1906年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的《学校系统令》等教育制度的颁布,“兵操”作为体操科的主要内容,在学校体育报道中所处地位日渐增强.报道内容以兵操的推行命令、教授方法、实施情况为主,且在报刊报道中善于利用照片表现兵操的成果.肖鸿波在对《申报》的研究中也提及,“清末民初,军国民教育思潮形成了”,“兵操成为各个学堂主要的学习课程”.因此,“军队的体操训练,各个学校的体赛都成为《申报》体育报道最主要的内容”.“壬戊学制”对于西方现代体育观念和体育技术的重视,导致1922年之后现代竞技体育项目的报道取代体操、武术,成为体育新闻的重头戏.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体操科”中提及兵式体操的内容比重逐渐下降,但在徒手体操环节中仍有队形队列、行进等学校军训的内容.兵操的报道与社会思潮、学校体育制度的发展轨迹基本一致,但并非亦步亦趋,存在一定的独立性.

1.2从报刊言说看学校体育的演变

1915年之前,“兵式体操”作为救亡图存的手段,成为近代学校体育的一个突破口,首先被国人引入及推广.报人、国人对于学校军训的报道和关注更多在于学校军训(兵操)是什么、该怎样开展,属于描述性的浅层探索;而在“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一战中德国的战败、美国实用主义的传入等因素激发了精英知识阶层的思考,开始意识到救国并不能光靠军国义,此后报刊中的关于兵操废存问题的论说此起彼伏,从而推动了国人对近代“体育”的深层思考.报刊言说对学校军训废存进行论战的同时,也引发了国人对于体育本义的思考,促进了兵操与学校体育分离.

1914年,徐一冰在报刊中发表了《论学校体育》《体育与武力辨》两篇评论,代表专家型知识精英阶层对学校军训的深刻思考.随后恽代英、等社会精英阶层也对近代体育开始思考,最终牵起了《教育丛刊》《教育与人生》、《清华周刊》等近代教育学界报刊对兵操废存的大论战,引发了社会对于兵操、尚武以及学校体育发展的关注与争论.

报刊中最为系统的对兵操废存问题进行讨论的报刊是首创体育专栏的申报副刊《教育与人生》周刊,在其第13、17、19期报道中,出现了4篇言论报道围绕着“学校兵操对学校经济是否有妨碍”“学校兵操是否在耗费光阴”“学校兵操是否没有教育价值”三个大观点进行论战.“体育的目的是保持人类的身体健康,帮助德智两育,以完成教育的目的”.1924年《教育与人生》第20期《兵操与体育》-文中总结出,应明确体育、兵操的目的并不相同,兵操则起源于军国民教育与军国义.同时通过兵式徒手操、持体操两方面内容否定了兵操锻炼身体的作用;并提出“体育化的兵操、作为学校训练的兵操以及暂时废除兵操”三个改进建议.

兵操废存大论战促使国人思考如何将“兵操为我所用”,也促进了近代体育的发展,尽管学校“兵式体操”己被1923年“壬戌学制”明令废止.但1924年《清华周刊》仍有各种关于兵操及兵操营的报道,报道中清华大学区别开“体育与兵操”后,觅得了兵操的真义.《清华周刊》第326期《兵操之真正意义》一文中认为兵操可以养成团队之精神、耐劳吃苦之习惯,以及国家之观念,领悟到兵操作为军事训练、国防教育的真谛.第327期《兵操改良之建议》则提出了“请军事专家讲演军事学、采纳步兵操典以实行中文口令”等建议.此外,从《兵操营与童子军进行的篮球比赛》《英语辩论会“兵操应当废除”》《兵操营野外操练》等《清华周刊》的报道中,体现出改良后的兵操、军事训练已深深融入清华大学的学校教育宗旨当中,同时在形式上不断创新.

“尚武”是近代学校体育与学校军训诞生的一个关键词.国人对“尚武”的理解,体现着近代国人对于学校体育、学校军训认知逐渐趋向现代化的过程.洋务运动后,国人希望通过“尚武”达到“救亡图存”“强兵强种”的目的,而1915年前后“尚武”一词似乎有了新的注释,以徐一冰为代表的留日学生认为国民教育“误以军事为体育致专以武力从事”,1917年留美学生季报中《尚武问题之讨论》也提出“无丰裕之富力、不足以言尚武.无科学智识、不足以言尚武.无发达之工业、不足以言尚武.无普及之教育、不足以言尚武……无爱国心、不足以言尚武.无尚武精神不足以言尚武……”可见在这一时期,对尚武的思考从制度、器物层次,逐渐深入到精神价值层次,尚武不再仅仅是通过武力进行学校军事教育、军训达到军国民的效果.

2结论

(1)清末民初报刊对学校军训的报道,以及对学校体育、尚武的关注与认知,在客观上推动了学校体育逐步走向初步现代.首先是清末民初报刊对于兵操在早期学校体育制度引入和确立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报刊对兵操的开展、器械需求等报道扩大了社会对兵操的关注;其后,徐一冰等社会知识精英对学校兵操的报刊言论引发了学界及社会对于学校兵操的大论战,冲击了从洋务运动起,国人认为“兵操即体育”的观念,促进了国人对学校军训、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区分,为学校体育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2)从现代化视角看,这一时期报刊对学校体育的报道经历了从“中体西用”到“西化”“中西互补”的认知阶段.兵操与学校体育从制度上逐渐分离,但并未直接走向消亡.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当中体育观念的变更,从完全照搬德日的军国民教育,到新文化运动后,国人开始独立思考,对美国实用主义、西方现代体育观念的消化、整合、重构,并体现在近代学校体育的舆论思想当中.

学校体育论文参考资料:

中国学校体育期刊

体育科学期刊

体育论文范文

体育论文

关于体育的论文

体育世界期刊

总结:本文是一篇关于清末民初和学校体育和报刊方面的学校体育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学校体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