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群众路线方面有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和论党的群众路线和边疆软治理模式的二维关系有关论文例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群众路线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4-15

《论党的群众路线和边疆软治理模式的二维关系》

本文是群众路线方面有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与群众路线和软治理模式和二维关系类论文例文。

吕朝辉

(云南民族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昆明 650031)

摘 要:如果说群众路线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深入贯彻落实,延续了党的优良传统,彰显了党的政治优势,那么,基于中国治边经验总结而成的边疆软治理模式,则充分体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边疆治理优势.群众路线和边疆软治理模式之间,存在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二维关系,形成了政治意志和行政执行的有机契合.厘清这种二维关系,关键在于深刻把握群众路线的边疆软治理功能和边疆软治理模式的群众路线意义,进而寻求有效实现两者有机统一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中国;群众路线;边疆软治理模式;二维关系;实践机制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6)10-0029-05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建设实践经验研究”(15@ ZH056);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的边疆及边疆治理理论研究”(11&ZD12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我国陆地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14CZZ033);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青年项目“党的群众路线在云南民族地区软治理中的实践机制研究”(14—GM—062).

作者简介:吕朝辉(1979-),男,湖南邵阳人,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地方政府与边疆治理研究.

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核心内容的群众路线,始终是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最大政治优势.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阶层利益的不断分化,加之错综复杂的民族宗教因素,广大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态和群众基础发生了很大变化,边疆治理的形势更显复杂、任务更显艰巨.但“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1]与此相对应,中国在治理边疆民族地区的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了一种经济上予以照顾、情感上特别关怀、文化上注重交融、治理上追求灵活的软治理模式,①以此区别于以法纪和为主要手段的硬治理模式.如建国初期派遣解放军和民族工作队到边疆民族地区“交朋友、做好事”;社会主义改造中的“慎重稳进”和“直接过渡”政策;新时期的“兴边富民”和“对口支援”政策等,均充分体现了软治理模式的明显特征和要求.

群众路线和边疆软治理均属于中国特色政治话语体系下的理论与实践范式,是执政党实事求是地解决中国特定问题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案.置于边疆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予以审视,群众路线和边疆软治理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互动和同构关系.一方面,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确立了边疆软治理的价值追求,“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赋予边疆软治理的合法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表征边疆软治理的有效性.另一方面,群众路线的持续生命力,只有在边疆软治理的具体实践中才能得以体现、维系和壮大.鉴于群众路线和边疆软治理之间密不可分的二维关系,通过梳理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厘清群众路线的边疆软治理功能和边疆软治理的群众路线意义,从而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显然对于加快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实践意义.

一、群众路线与边疆软治理的内在逻辑

作为一种执政思路的群众路线和作为一种治理模式的边疆软治理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内在逻辑,两者类似于政治意志和行政执行的“一物之两面”关系.如果说边疆软治理模式的运用必须遵循群众路线的价值要求,那么,群众路线的治理价值则必须借助于边疆软治理过程的丰富实践得以体现;如果说群众路线是贯穿边疆软治理过程的“生命线”,那么,边疆软治理则是彰显群众路线价值本质的关键环节.两者构成一种互补互促、相辅相成的内在逻辑关系,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目标指向和价值追求的一致性.在坚持经济上倾斜、文化上包容、生活上照顾、情感上关怀等治理原则的前提下,边疆软治理着重强调对边疆广大各族群众所面对的现实问题的解决,所盼望的现实要求的满足,所忧虑的现实困难的排解,所急需的现实服务的提供,尤其关注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物质生活需求和情感心理需求的有机平衡.群众路线实践的目标指向于密切联系基层群众、广泛收集民情民意、积极回应群众呼声、拓展群众参与渠道,进而始终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边疆软治理的各项政策安排,必须明确体现群众路线的价值追求;群众路线的实践,必须落脚到利于边疆软治理效能的提升.尽管边疆软治理和群众路线实践机制的适用条件、范围、手段存在差异,但两者的目标指向均在于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广泛更公平地惠及边疆各族群众,在“一切为了群众”上实现高度统一和有机契合.抛开执政理念与治理方式的形式差异,群众路线和边疆软治理均致力于开辟各族群众走向幸福生活的新路径,致力于畅通政权系统和边疆社会良性互动的新渠道,致力于拓宽边疆民众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新空间,致力于激发各族群众自觉创造美丽边疆的新动力,致力于确立生活在广大边疆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在边疆社会中的主人地位、在边疆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在边疆建设中的主力地位、在边疆发展中的主角地位.

2政治优势和治理优势的互补性.作为中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取得巨大成功的一大“法宝”,群众路线已经成为党的一种成熟政治经验,充分彰显了党的政治优势;已经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边疆软治理模式,则充分凸显出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治理边疆民族地区的中国特色.就这一层面的内在逻辑而言,实质上就是群众路线政治优势和边疆软治理模式治理优势的相互转化及优势互补关系.

当前,在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群众路线在边疆治理中的功能与作用,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动员和作风建设,不能简单地就群众路线而论群众路线,而是要根据边疆民族地区群众基础的新变化以及群众利益的新要求,把群众路线的实践机制置于特定的边疆软治理场景中加以开发和运用.换而言之,如何利用群众路线的政治优势扩大边疆软治理胜势,以及利用边疆软治理胜势巩固群众路线的政治优势,应当成为边疆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议题.实现群众路线政治优势和边疆软治理优势的互补互促,关键要改变传统的群众工作模式,“传统群众工作主要以思想政治工作为重点,并根据某一政治或经济目的开展群众动员工作,它更多体现为政党的领导和指令以及群众的服从和执行,就其性质而言属于党群管理模式.” [2]新时期的群众工作模式必须立足于改善民生和满足群众现实需要,依赖于党政系统和广大群众的良性互动和彼此支持,并适时转化为共建共享的边疆软治理过程,从而实现理念层面的群众路线和执行层面的边疆软治理的有机统一.

3逻辑线路和衡量标准的交互性.群众路线与边疆软治理均有各自并行的内在逻辑线路,前者从加强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出发,赢得民心、扩大群众基础,以此为基础广泛而准确地收集民情民意,从而促进政府系统政策过程的科学化和化,最终增强广大群众的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后者从国家政权系统持续实施体现软治理特征的制度和政策出发,获得广大群众对国家政权系统的情感认同和政策支持,并转化为对党、国家、中华民族等政治单位的认同,最终巩固中国执政的合法性基础.由此可见,尽管两者的逻辑起点和逻辑演变过程有所差异,但在坚持党的领导和“一切为了群众”这两条逻辑主线的串联下,最终在逻辑终点实现有机契合.两者逻辑线路的交互性还体现在:坚持走群众路线体察民情、收集民意,是有效制定和推行边疆软治理政策的重要前提;持续实施体现边疆软治理特征和要求的制度与政策,是巩固群众路线实践成效的内在要求.

不管是党的群众路线在边疆地区的实践成效,还是边疆软治理的运用效果,最终都要落脚到边疆最广大各族群众“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上加以衡量.群众路线落到实处,可以为边疆软治理的高绩效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群众路线流于形式,则可能直接导致边疆软治理的实施遭遇破产的命运.群众路线边疆地区的实践情况,可以视为边疆软治理绩效评估的重要标准,反之,从边疆软治理的实施情况中,也可以窥见群众路线在边疆地区的贯彻落实情况,两者之间可以互为评价标准.

二、群众路线的边疆软治理价值

群众路线记载并传承了历代中国人关心底层民众民生疾苦,深入基层社会开展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作风.从群众路线在边疆软治理中的价值与功能审视,作为体现执政党政治优势的群众路线,显然蕴含着丰富的软治理内涵.一方面,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所致力于改善的广大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和服务态度,是边疆软治理绩效得以保证和提升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常采取的联系和服务群众机制,是拓展边疆软治理内涵的重要来源.因此,必须把群众路线之于边疆软治理的价值加以开发和挖掘,这是把群众路线的政治优势及时转化为边疆软治理胜势的必由之路.

1群众路线之于边疆软治理的方法论指导.党和国家的历代领导人均从党的领导方法的角度对群众路线予以深刻阐述,这实际上为边疆软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方法论指导.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循环往复,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 [3]面对改革开放时期极为复杂的国家治理形势,强调通过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凝聚群众力量,他指出“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4]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指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5]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引下,指出“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坚持人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也是由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决定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6]党的十八大以来,就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着重指出“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体地位,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7]这些论断很好地从方法论层面回答了群众路线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价值和功能.从这些方法论出发,边疆软治理必须以全面准确地把握新时期边疆各族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新标准、新期待和新要求为逻辑起点;必须以收集边疆各族群众分散的无系统的利益诉求和意见建议,整合为反映边疆各族群众根本利益的系统化意见和诉求,并及时转换为体现边疆软治理特征和要求的政策过程为逻辑过程;必须以切实满足边疆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紧迫、最直接的现实需要为逻辑终点.

2群众路线之于边疆软治理的价值理性.从群众路线的执政逻辑而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科学地回答了中国执政的最高宗旨、依靠力量和领导方法等三个层面的问题.从群众路线的治理逻辑来看,回答了三个层面的问题,即“治理逻辑的群众路线从根本上解构了‘为谁治理、靠谁治理、怎样治理’的治理本质和实质问题”.[8]从边疆软治理的话语体系而言,群众路线完整地回答了边疆软治理三个层面的价值理性问题,即边疆软治理必须以“一切为了群众”为出发点满足各族群众的现实需要,必须“一切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支持边疆治理,必须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促进政策过程的科学化和化.群众路线之于边疆软治理的价值理性,关键在于筑牢边疆软治理的群众基础.造成边疆软治理政策效果不佳的原因很多,国内的、国外的、民族的、宗教的、地理的、人文的……但究其根本,在于政策主体对群众需求把握不够,对群众困难掌握不足,对接触群众意愿不强,对帮助群众办法不多,进而导致边疆软治理的群众基础薄弱.群众路线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实践,正是这一困局的一剂“良药”.

群众路线之于边疆软治理的价值理性,至少包含以下几点基本要求:治理路径的重心要从“自上而下”转变到“自下而上”;治理客体由“物化”对象转变到“人本”对象;治理目标由被动接受向主动的情感认同转变;工作方式要由“围追堵截”转变到“疏通利导”,简单粗暴的方式是对群众路线价值理性的严重偏离.很大程度上而言,边疆软治理的成功,正是源自于始终如一地遵循群众路线的价值理性;边疆软治理的失败,正是源自于对群众路线价值理性的严重背离.这从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一个典型案例——“孟连事件”中便可得到佐证,反思这一事件,其最大教训就是干群关系的疏离造成治理失败,再发展到后来的“孟连经验”,其最大启示就是干群关系的融洽带来治理成功.

3群众路线之于边疆软治理的工具理性.关于群众路线在国家治理中所凸显的一般意义上的工具理性,国内相关学者有所论及.其中,臧乃康、陆燕萍认为“以群众路线的内涵为基点充分发挥国家治理的服务功能,以扎实的政治理论说服和教育群众,以坚定的政治方式凝聚和团结群众,以卓有成效的政策回应群众”.[9]同时,在臧乃康看来,“党的群众路线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机制主要在于:执政资源的汲取机制、社会资源的聚合机制、群众利益的平衡机制、群众路线的政策机制”.[10]此外,学者郑晓容从管理手段的创新角度分析了群众路线的价值,认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质上是‘群众-领导-群众’的管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积累了四大管理经验:广泛调查与集中研究相结合,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领导骨干与广大群众相结合,‘两参一改三结合’”.[11]据此分析,群众路线蕴含的双向平等交流、彼此真诚沟通、思想宣传教育、树立先进典范、资源互享互用、注重情感互动等极为丰富的工具理性,置于边疆软治理的特定场域之下自然可以提升边疆软治理的整体效能.

具体而言,群众路线之于边疆软治理的工具理性,至少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群众路线实践活动本身蕴含着明显的软治理特征.比如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中的支边扶边、单位对口帮扶、驻村扶贫、送温暖等活动,均包含了以倾斜照顾、关心帮扶为特征的边疆软治理内容.其二,群众路线实践活动蕴含着丰富的边疆软治理政策工具理性.在边疆民族地区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可以吸纳和动员各族群众积极投身于边疆软治理之中,从而使其政策过程获得广泛、真实、全面、准确的信息,使边疆软治理政策更加贴近民众、体现民意、接近现实、吻合经验.此外,党员干部与边疆各族群众在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中建立的良性互动关系,有利于政策过程获得相关利益方的认同和支持.其三,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中所运用的成熟实践机制,比如服务群众机制、联系群众机制、群众参与机制、群众利益表达机制等,既是保障边疆各族群众根本利益、维护边疆各族群众主体地位的重要渠道,同时又是实施边疆软治理的具体运用手段.

三、边疆软治理的群众路线意义

如果说群众路线的边疆软治理价值,考察的视角是如何把群众路线的政治优势转化为边疆软治理胜势,那么边疆软治理的群众路线意义,考察的视角则是如何以边疆软治理胜势筑牢群众路线的政治优势.如同探讨群众路线的边疆软治理价值不能就群众路线而论群众路线一样,探讨边疆软治理的群众路线意义,同样不能就边疆软治理而论边疆软治理,必须置于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予以分析.一般而言,边疆软治理的政策实施和制度运用,为群众路线价值理性的体现提供最佳的实践场域,也为群众路线实践机制的丰富创造最佳的实践条件.

1边疆软治理为群众路线实践创造条件.以注重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政策为主要依托,体现经济照顾、情感关怀、文化交融、方式灵活特征的边疆软治理,从筑就经济基础、改造社会环境、提升政治认同等方面,为群众路线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实践创造必要条件.首先,边疆软治理的持续实施,为边疆民族地区群众路线实践创造经济基础.按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在边疆民族地区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落后的特定区域内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定会遭遇种种物质条件限制,进而削弱群众路线实践的现实动力和实际成效.因此,必须通过持续实施以优惠、照顾、倾斜、帮扶为特征的边疆软治理政策措施,全方位、多层次地支援边疆建设与开发,为边疆民族地区群众路线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物质基础.其次,边疆软治理的持续实施,为边疆民族地区群众路线实践创造社会环境条件.在缺乏规范化保障和有序化运行的社会环境下开展群众路线实践活动,容易异化为阶段性的群众运动,从而背离群众路线的价值初衷.边疆软治理过程的成功实施,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打造出一个人居环境舒适、创业环境宽松、道德环境健康的良好边疆社会软环境.在这样一种边疆社会环境之下,来自不同民族、宗教信仰和社会阶层的各族群众,才会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向心力量,群众路线的实践活动才不会流于形式.再次,边疆软治理的持续实施,为边疆民族地区群众路线实践创造政治认同条件.基层政治运行机制,是决定边疆软治理绩效高低的重要组织载体和制度基础,而边疆软治理绩效的高低则直接影响到边疆各族群众的政治认同程度.建立在基层政治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基础之上的边疆软治理过程,才能真正筑就群众路线实践不可或缺的政治认同条件.其中,发挥少数民族骨干力量在党政系统和少数民族群众之间的中介桥梁作用,调动其在边疆软治理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既是完善基层政治运行机制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边疆软治理绩效的必然选择.

2边疆软治理绩效为边疆民族地区群众路线实践凝聚合法性资源.当前,边疆民族地区群众路线实践所面临的群众基础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不再是革命年代单纯的工农阶级,也不再是单一的民族成分,而是包含了不同利益阶层、民族成分、宗教信仰的各族群众.尤其在不少偏远落后的边疆民族地区,连片贫困、整村贫困、代际贫困现象仍很普遍,少数民族村落贫困的固化现象仍很普遍,随贫困阶层固化而来的心理、地位和价值差异,严重侵蚀了边疆民族地区群众路线实践必需的合法性基础.如何以边疆软治理高绩效满足各族群众的情感需要和民生需求,获取以各族群众对党政系统的深厚情感和政治认同为内容的民心资源及其合法性基础,是整合利于群众路线实践的向心力量和消解不利于群众路线实践的异己力量的必由之路.

边疆软治理绩效为边疆民族地区群众路线实践凝聚合法性资源,还包括另一层含义,即为群众路线实践构筑良好的情感心理氛围.边疆软治理内在要求边疆地方政府主动关心民情、紧扣民心、顺应民意、满足民需.如果这些“应然”功能能够转换成“实然”作用的治理绩效,群众路线的实践就具有了良好的党群干群情感基础.这种基础是克服群众路线实践活动徒有其表或流于形式的有力“武器”.近些年,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采取了一系列取信于民的边疆软治理做法,比如云南嵩明县政府搁置陈旧办公楼的改建工程几十年,持续安排大量财政资金投入民心所向的教育民生工程,增加了当地群众对政府的政治信任,当地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也因此而减少了阻力,增加了推力,取得许多实效.

3边疆软治理赋予群众路线公共政策蕴含.通常意义上的群众路线实践侧重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与教育,而置于边疆软治理场域下的群众路线实践则被更多地赋予了公共政策蕴含.这一蕴含重点体现于对科学化和化的边疆软治理政策过程的促进作用.边疆各族群众通过服务群众、联系群众等群众路线实践机制,能够真实有效地直接参与或间接影响到边疆软治理政策制定、执行、监督、评估、终结等整个环节和过程,始终确保边疆软治理政策维护边疆各族群众根本利益和满足边疆各族群众现实需要.

从公共政策视角予以分析,群众路线可以视为贯穿整个边疆软治理政策过程的“生命线”.首先,必须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引领下,在边疆软治理政策过程中充分尊重边疆不同民族生活背景、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广泛吸纳各族群众的意见、建议及其创造性智慧.其次,要始终站在群众立场、运用群众观点,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掌握边疆各族群众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需求,以此作为边疆软治理政策过程的逻辑起点.最后,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精英在边疆软治理政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少数民族精英的本土生活经验相当丰富,熟悉本民族的语言、风俗和习惯,是党政系统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发挥他们在群众路线实践中的能动作用,是彰显边疆软治理政策生命力的关键因素.一言以蔽之,在边疆软治理政策过程中坚持群众路线这条“生命线”,可以有效地规避政策议题选择过程中的避重就轻、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闭门造车”、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走样变形、政策监督过程中的“暗箱操作”以及政策终结过程中的重重阻力.

四、实现群众路线和边疆软治理的有机统一

群众路线作为执政党的政治优势,边疆软治理作为政府治理优势,两者之间的二维关系可以视为政治优势和治理优势这“两驾马车”的“并驾齐驱”.如何把群众路线的政治优势转化边疆软治理胜势,以及如何通过边疆软治理胜势进一步巩固并提升群众路线的政治优势,也就成了边疆治理现代化必须加以的难题,而其关键在于实现群众路线和边疆软治理的有机统一.

1不断探索边疆软治理场域下的群众路线具体实践机制.边疆民族地区群众路线实践中的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利益表达、群众参与等具体机制的开发和运用,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边疆软治理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过程之中,与边疆软治理的实施技术和方法有机结合.事实上,边疆软治理的许多技术方法与群众路线具体实践机制是相互同构的.比如在收集民情民意、回应群众呼声、完善参与渠道、加强民族交流、增进文化交融、促进宗教和谐、驻村联点扶贫等方面,边疆软治理过程和群众路线实践过程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互为因果的“一物之两面”关系.实现群众路线实践机制和边疆软治理方式方法的互补互促,关键是在边疆软治理过程中始终坚持群众路线观点,在边疆软治理过程中丰富群众路线实践机制的内涵、拓展群众路线实践机制的外延,反过来以群众路线实践机制的创造性运用,作为提升边疆软治理整体效能的“助燃剂”.

2坚持走对人民群众负责的“下行”路线.受“官本位”思想的不良影响,不少边疆民族地区群众路线实践走“只对上级领导负责、不对基层群众负责”的“上行”路线,这就易于演变成阶段性的政治运动,从而与持续实施的边疆软治理过程形成一种向背而行的割裂状态.实现群众路线和边疆软治理的有机统一,关键要坚持走对人民群众负责的“下行”路线,这就要求领导下基层、干部驻村、学者调研等群众路线实践,必须深入到偏远贫困的边疆民族地区,必须扎根于“西化”“分化”挑战最大、民族矛盾隐患最深的边疆民族地区,彻底改变应付上级、敷衍群众的“走马观花”式方式,放下架子与少数民族群众掏心窝子交流聊天,同吃同住、打成一片,全面了解少数民族群众的物质和心理双重需求.唯有如此,群众路线的实践活动和边疆软治理过程才能产生同向而行的作用力.

3以立足于边疆民生问题的解决,作为两者有机统一的切入点.边疆软治理的中心任务,即从各个民生领域入手着力解决边疆各族群众面临的生存、生活和生计方面的实际困难.具体而言,就经济民生领域而言,大力发展边疆特色产业经济,壮大边疆绿色生态产业、旅游与民族文化产业等,拓宽边疆各族群众的收入来源和就业渠道;就政治民生领域而言,通过全面的社会保障机制和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确保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在边疆地区及其各族群众中的均等化分配;就社会民生领域而言,重点关注并妥善解决边疆地区因收入差距过大所导致的民族心理失衡和社会行为失范问题.与此对应,边疆民族地区群众路线实践必须采取当地群众最熟悉、喜闻乐见、浅显易懂的形式,着力于满足当地群众面临的民生需求.就这一点而言,群众路线和边疆软治理就被有机统一在解决边疆民生问题这条逻辑主线上.

4通过制度化规范实现两者的无缝对接.边疆民族地区群众路线实践,面临着地理阻隔、人文落后、民族积淀和宗教盛行等不同于内地的特殊情况,完全照搬内地的群众路线实践机制多少会造成“水土不服”.因此,必须根据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特点,适时改进和创新群众路线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具体实践机制.当前,相对于边疆民族地区的群众路线实践,边疆软治理的制度政策体系已经日趋规范,比如对口支援、精准扶贫、转移支付以及各类民族扶植政策等,这必然会对边疆软治理场域下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提出特殊要求.因而实现群众路线和边疆软治理的无缝对接,关键是在法治边疆建设的总体框架之中,把体现边疆特色的群众路线实践融入到制度化、规范化、理性化的边疆软治理过程之中.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群众路线实践活动的阶段性运动属性,减少群众路线实践活动的主观性、随机性、偶发性;也唯有如此,才能把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各族群众力量和智慧,源源不断地注入边疆治理现代化过程.

注释:

① 关于边疆软治理模式的详细阐述参见方盛举教授与作者本人合作撰写的《中国陆地边疆的软治理与硬治理》(载于《晋阳学刊》2013年第5期)和《论中国陆地边疆的软治理模式》(载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两文.在这两篇论文中,笔者明确提出边疆软治理模式的相关内涵,把边疆软治理界定为国家政权系统对边疆民族地区及其各族群众在经济上实施帮助、援助、照顾的倾斜政策,在政治上实施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政策,在文化上实施平等交流、相互尊重政策,在精神情感上坚持爱护、关心和尊重的基本准则,以此争取边疆地区及其各族群众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对国家政权的认同,最终达到组织和动员边疆各族群众自觉维护边疆和谐稳定,实现边疆繁荣发展的治理过程.

参考文献:

[1]. 在纪念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2]阙天舒. 党群治理与群众路线的实现机理研究[J]. 广西社会科学,2014,(1).

[3]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9.

[4]文选(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42.

[5]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28.

[6]. 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0-10-18.

[7]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G]. 文献出版社,2013∶117.

[8]王木森. 与参与:群众路线的国家治理逻辑[J]. 广西社会科学,2014,(10).

[9]臧乃康,陆燕萍. 党的群众路线在国家治理中的功能定位与作用空间[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10]臧乃康. 党的群众路线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机制与实现路径[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4,(5).

[11]郑晓容. 从管理的角度论群众路线的价值[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2).

【责任编辑:张晓妍】

群众路线论文参考资料:

群众文化论文

论文技术路线

开题报告技术路线

论文的技术路线

开题报告技术路线模板

论文的技术路线怎么写

归纳总结:本文论述了关于经典群众路线专业范文可作为群众路线和软治理模式和二维关系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群众路线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