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规划专业方面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跟工科城乡规划专业地理类课程整合和内容渗透方面论文范文资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规划专业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4-09

《工科城乡规划专业地理类课程整合和内容渗透》

该文是关于规划专业方面硕士论文范文与城乡规划和课程整合和地理类相关论文范文资料。

摘 要:地理类课程具备完整清晰的内容逻辑和尺度逻辑.通过多层次多类型的地理类课程内容整合,辅以嵌入补充型和在线交流型的教学实践尝试,可以弥补当前工科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长于设计而短于思考”的教育现状.

关键词:城乡规划;地理类课程;专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50-0248-02

新型城镇化开启了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新篇章,对规划从业人员所需具备的能力及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探索如何形成兼顾知识与技术特色的专业教育成为热点议题.

一、工科城乡规划专业的教育现状与行业需求下的整合

1.工科城乡规划专业的教育现状和不足.多数地方高校的工科城乡规划专业多是脱胎于建筑学专业,导致此类城乡规划人才地理基础知识背景欠缺,对规划所依托的本底基础缺乏理性认识,深刻影响规划从业人员的业务质量.其所暴露的普遍问题有:(1)程式化规划经验有余,而区域现实问题导向性规划思维欠缺;(2)散点式问题认识清晰,而全局性问题把握不足,空间思维逻辑严重欠缺;(3)专业技能见长,而专业视角和专业思维较狭隘.而现实的行业需求和规划实务对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却日趋综合化和高级化.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要求,该专业要“培养具备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管理、决策咨询、房地产开发等部门从事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开展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城市生态规划、园林游憩系统规划,并能参与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市开发、房地产筹划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城市规划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专业).”因该专业开设院校的历史渊源所导致的当前从业人员教育背景工科化趋势显著,由此引发工科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借鉴理科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方案,尤其是侧重培养空间感知与人地关系综合分析能力的地理类课程开设存在必要性.

2.行业需求下的课程整合.本文所述地理类课程包括《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和《GIS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5门课程.提供了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中由微观到宏观,由理论到实践,由普通推及个案的完整脉络体系.上述课程对于理科城乡规划专业来说,是专业核心课程,而对于工科城乡规划专业来说,多数学校仅选择其中几门定位为专业方向课予以开设,对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工科城乡规划专业开设地理类课程的目的是进行规划理论基础的构建及有关城市规划与环境的认知、分析、评价,因此,基于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的合理梯度,对其进行了不同层次及相应教学内容的三层级整合.具体是:一级整合适合有条件新增多门课程的高校,根据各门课程由简单到复杂、由广博到精专的内容特性,从专业通识性基础知识、多尺度多类型规划基本理论与要素分析思路、新时期规划技术方法与手段三方面入手,将地理类5门课程相应地整合为《地理基础教育》《地理专项教育》和《地理分析技术》三门课程;二级整合相较于一级整合进一步收缩课程安排,更加适合新开课程有限的情况,即将5门地理类课程整合为《城市与区域地理学》一门课程,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依然采取地理基础知识、与规划相关的专项分析、GIS相关的新技术方法三个模块来讲授;整合针对无新增课程安排,仅对部分课程学时数弹性调整的情况,那么,可以考虑将地理类课程与《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进一步整合成为《城市规划基础与原理》,在原有《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内容中糅合与穿插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在典型案例区规划分析中,讲授各种人文地理现象的特点、成因及相互作用关系、不同尺度规划背后的地理要素作用机制等内容.

二、工科城乡规划专业地理类课程内容渗透实践

1.地理类课程内容渗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地理类课程群恰恰是培养和训练富有逻辑性的人地关系分析与谋划理想人类生活聚居环境的完整课程体系.其中,人文地理学主要解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强调“地球表层”作为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基础,强调地理环境之于规划的重要性;经济地理学着重讲述农业、工业、商业布局的选址问题,阐释规划中各门类产业的演进规律及其选址的理论支撑;城市地理学主要讲述城市(镇)的形成、发展、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详尽剖析了规划中城市问题的理论渊源与演进路径;区域分析与规划系统阐述了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的基本内容、理论和编制方法,剖释了宏观视野下的规划关注点与规划编制理论方法;GIS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则介绍了规划领域的前沿技术方法,通过空间分析与可视化表达,为城市规划进行辅助决策和提供技术支撑,使得城市规划更具科学性.通过增加地理类课程内容的融入渗透,对于创新应用型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存在诸多裨益.体现在:(1)重视从人类与地理活动的相互作用关系入手分析区域要素,有利于对学生树立问题意识的培养;(2)强调多尺度、多层次规划对象的演进过程分析,有利于对学生体系化和更宏观的规划思维培养;(3)注重“3S”技术在规划领域的应用介绍有利于学生掌握先进的规划技术方法,树立科学规划意识.

2.地理类课程内容渗透的教学实践方式.(1)嵌入补充型教学实践方式.该方式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在多尺度规划设计的教学环节中融入“地理规划与设计”的教学思路,这是指规划教学应该立足理科背景,结合地理知识,强调地表环境与人地关系分析,透过地理视角,结合地理思维来开展.比如在中小尺度的场地设计,如城市景观设计、城市设计、居住区设计中,均应强调场地的自然及人文本底要素特征,问题导向下的空间布局优化需求与可能的方向,使学生既知道规划设计之“所以”,也知道其“因为”;在大尺度的专项规划,如风景、旅游区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甚至城镇体系规划中,更加需要强调人地关系分析的科学性、规划思路的逻辑性和表达方法的先进性,这就需要地理类课程内容教学实践来夯实学生的专业基本功.第二步是在前述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和拓展地理类课程相关内容的介入式教学实践基础上,通过对学生知识背景的总体水平的综合分析,不断论证与探讨专业课程体系中地理类课程的开设门数与课时分配,从而系统性地提升学生在规划设计中的空间感知、综合分析与逻辑思维能力.(2)在线交流型教学实践方式.该类教学实践主要依托微信、等即时移动通讯工具的交互平台进行,作为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补充.由于地理类课程具有图形丰富、与地图结合紧密、信息量大、时效性强、时间过程与空间差异性强等显著特征,单纯依赖传统课堂讲授存在授课内容有限、难以确切表达、师生沟通不充分等缺点,构建基于微信、等即时移动通讯工具为主的课程教学平台能够快速推送和交互图文信息、视频音频的特性恰恰弥补了这些不足.利用学生刷微信、刷的习惯,教师通过此类教学平台定期推送专业知识、行业热点、技术前沿等课堂知识以外的内容和定期开展专题讨论,不仅能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地理类课程相关知识拓展,还能增强师生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和积极性.

三、结语

规划是一个基于现实问题寻找目标,即通过寻求城乡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负面代价最小的方案解决问题,从而达成目标的过程.规划过程本身重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需要对场地特征及其地表各要素背后蕴藏的信息进行深刻理解,之后得出规划设计方案的过程.因此,通过增加工科城乡规划专业地理类课程教学内容纵深整合与渗透力度,并最终进行课程体系的进一步整合尝试,来弥补工科规划毕业生强于设计而短于分析的现实不足,实现对学生洞察力、创造力、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全面培养.

规划专业论文参考资料:

城市规划杂志社

电子商务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动物医学专业论文

大学生涯规划论文

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导论论文

概括总结,此文为一篇适合城乡规划和课程整合和地理类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规划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规划专业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