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案例研究毕业论文怎么写 跟基于朴门永续设计的生态村建设案例和有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案例研究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4-03

《基于朴门永续设计的生态村建设案例和》

本文是案例研究学士学位论文范文和生态村和案例研究和永续有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本文以朴门永续设计下的澳大利亚彩虹之境生态村和水晶河生态村为例,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个维度总结朴门永续设计在文化构建、可再生能源应用、食物生产和村庄布局规划中的作用与方法.朴门永续设计理论与方法作为生态村建设的主要方法之一,将为乡村振兴战略中中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关键词:朴门永续设计;生态村;乡村规划;生态设计

DOI:1013856/jcn111097/s201811009

1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中国7大战略之一,建设环境友好、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乡村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乡村振兴可借助国际生态村发展的经验,把农业污染、食品安全、生态破坏、空气污染和空心村等“问题”转变为“机遇”,完善和重建乡村环境和自然环境,恢复乡村生命力.

朴门永续设计是生态村规划建设的重要方式之一,生态村是实现永续生活的主要实践场所,两者的目的都是探索一种低碳可持续的有机生活方式,以保护自然为初衷,实现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模式[1],在国际上已经有不少优秀的案例.中国朴门永续设计还处于起步和成长阶段,目前的研究多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在乡村的应用与实践潜力还未被发掘.本文重点研究生态村的规划和设计如何应用朴门永续设计的理念、方法和原则,实现各种元素在场地的有机联系,体现乡村功能布局的生态性和合理性,总结朴门永续设计应用于乡村的策略方法,以期为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朴门永续设计的概念与发展概况

朴门一词是Permanent的音译,永续是Permanent的意译,Permanent和Agriculture(也有说法是Culture)组合为英文单词Permaculture,用来命名这种独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国常译成永续农业、朴门永续、永续文化和永续设计等[2].朴门永续设计是以东方传统农耕文化和澳大利亚原住民生活实践为基石,自下而上地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一系列合理使用资源的哲学与方法[3].其定义在国际上还没有形成清晰明确的共识,综合国内外学者对朴门永续的实践和总结,朴门永续就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的利用场地内各元素相互作用的关系来满足在设计范围内一切要素的生存需求,自下而上实现人与自然永世共生,涵盖永续农业、永续设计和永续文化3个方面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合集.

朴门永续设计虽在世界上有广泛的受众以及良好的公众形象,也是不少农业非政府组织(NGO)积极推进的方向,但在科学文献上很少被论及.它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是澳大利亚人Bill Mollison与Did Holmgren在面对工业化生产下的土壤、水源、空气污染、生物灭绝与社会经济对不可再生能源的强烈依赖等问题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个从属于可持续农业范畴的学派[4].中国台湾学者率先开展对朴门永续设计的理论研究,中国大陆研究的时间相对较晚,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台湾农业研究室在20世纪末率先以台湾地区的永续农业为研究对象,逐渐认识朴门[5].2014年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李萍萍等与澳大利亚学者合作,翻译出版了《永续农业概论》,详细介绍了澳大利亚草根学者Mollison(莫利森)基于其持久观察实践对种植生产、人居环境改变等经历的总结,朴门永续受众不断扩大[6].随后,中国学者对朴门永续可持续思想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期在该理念的指导下为中国城市生态居住区[7]、景观设计[8]、社区农业[9]、城市农业公园[10]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

3朴门永续的设计方法

朴门永续设计区别于传统农业种植,在关注农业技术的同时,更注重通过科学的规划与设计,把技术、建筑、植物和动物等因素组合成一个自我完善和成长的自然生态系统,追求为所有的生命生长提供永续的、安全的生长环境.

朴门永续设计没有固定的方式,它基于自然规律与伦理,集合了土壤学、气象学、植物学、人类学和设计学等学科知识[11].从对自然的观察中,学习并模拟植物的生长规律、水源的循环方式、土壤的演变方式等,把场地内的不利因素转变为利于生态、利于生产的优势条件[12](表1).

朴门永续极为重视各个功能区的空间布局,在充分考虑场地的实际地形、坡度、土壤、降水和气候等条件的基础上,以生态敏感性、资源分布、能源类型、基础设施、场地现状、劳作强度、动植物管理频率等来组织安排建筑、花园、苗圃、鸡舍、池塘等元素在空间上的布局,优先发展核心区域,由内向外扩展.功能使用率越高,在空间布局上就越靠近主体,每个元素都要具备2个以上的功能(图1),以生态分区的方式来保障在有限的时间和劳动力内高效完成农产品的养护与收获[13].

朴门永续的设计流程是:观察规律→场地分析→设计→执行→反馈,从观察到反馈结果,从结果中总结经验再应用到朴门永续设计中,依次循环,永续发展.

4朴门永续生态村案例解析

国外朴门永续设计在生态村建设的实践中已颇有成效,朴门永续设计在生态村人居环境、生态修复、社区文化、生态经济等多个方面深度融合,向自然学习追求永续的乡村生活方式,这与中国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发展目标不谋而合.本文选取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朴门生态村典型案例进行解析,总结提炼朴门永续设计下的国际生态村建设的经验.

41彩虹之境生态村

彩虹之境(Rainbow Region)生态村位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州尼姆宾镇(Nimbin),该地距离尼姆宾镇中心约15km,交通便利,与城镇共享医疗、教育、交通运输等设施.区内有43户住户,每户住宅占地面积为2~3km2.在有限的空间内,彩虹之境将“生产、生活、生态”元素集中在一起,向世界展示了用朴门永续方法创造的人居环境,其可持续理念涵盖生态、社区活力、食品安全、教育医疗、创新就业等方面[14].

411资源利用

彩虹之境的居民都是朴门永续节约性的践行者.能源方面,利用太阳能获取电能,并且主动要求降低需求量;水资源方面,设置雨水收集设施,所有的中水与污水都经过现地进行处理与二次利用;植物配置方面,利用多年生的可食地景来取代养护成本高、需水量大的传统景观;生态村的建筑主要采用被动式太阳能设计,依靠乡土材料良好的吸热蓄热性来收集储存分配热能,减少能源消耗.材料主要以木材、卵石、秸秆、泥土压块等本土材料为主,就地取材,减少生态足迹,有效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在设计中通过附加阳光间、装设屋檐、搭建棚架、装设通风对流窗与地凉管、垂直绿化等手段加强采光、自然通风与对流,来达到冬暖夏凉的微气候环境.大部分建筑配有堆肥厕所和太阳能电池设备,从整体上实现了建筑的生态性.

412用地改造

彩虹之境总面积约226hm2,改造前44户家庭住宅面积占村庄总面积的94%,其余6%为道路,村庄布局结构单一(图2),生态脆弱.改造后的生态村强调人与自然共存,让朴门永续设计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的可行阶段.生态村的功能、资源分配与分区设计,尽可能与自然界的其他成员分享空间.从村庄布局结构上,住宅区所占面积从94%降低到42%;3%的土地作为社区中心;道路占总面积的15%;9%的土地作为有机种植区,错落于住宅区之间,租用或作为社区共有的食物生产用地,满足农业上的自给自足;8%的土地作为永续林业区,主要生产薪柴以及制作家具、工艺品的作物,同时是野生物栖息地保护区;森林复育区约占23%,是重要的生物流动廊道和栖息繁衍空间(图3).

413生态村文化

朴门生态村以保护自然、尊重土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怀为伦理任务,对生态村的未来发展有明确的计划.规划师罗宾在规划彩虹之境生态村之初,与村民制定了一系列村规民约,其中包括新居民入住生态村之前,必须进行为期2周的朴门永续基础课程的学习;新居民入住后,要向长期守护这片土地的原住民组织缴纳象征性的“租金”,来助力原住民文化的发展;生态村成立新能源发展基金会,保障能源安全.这一系列具有仪式感的约定与流程,让每个新居民都成为朴门永续的实践者和传播者,表达对自然的呵护和对原住民的尊重,形成朴门生态村独特的文化.

414案例启示

朴门永续思想的认知和永续农业的应用,是彩虹之境生态村建设的关键.在村庄整体布局上,强调从规划入手,采用“朴门生态分区设计”的方法,在原始的村庄肌理下,合理布置乡村各功能地块与公共设施,扩大自然动植物栖息地,把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降到最低,为村庄建设打下良好的生态基础.在乡村文化建设上,以“乡村文明”作为衡量村庄建设品质的关键标准之一,强调共同参与的原则.朴门农业分享与朴门知识传递使村民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以及人与村域环境的共存感,丰富了乡村精神文化内涵,提升了整体建设品质.

42水晶河生态村

水晶河(Crystal Waters)生态村位于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市北部远郊地区,是朴门永续设计对人类过度开发而荒败的生态修复、乡村活力再生的成功实践.在长期乡村传统的伐木业和乳畜业对环境的破坏下,农业产量和经济效益持续下降.生态村建设之前,仅剩7名没有合法土地使用权的居民生活于此,大量年轻人流向城市.朴门永续设计师Max Lindegger和Robert Tap等为了拯救水晶河地区,1985年开始以永续农耕为理念进行村庄建设,并以生态永续文化教育与朴门文化的推广为己任[15].经过10年的共同努力,因人类过度开发而荒败的村域生态环境得到修复、乡村活力得以再生,该项目也于1996年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421生态修复

水晶河生态村建设初期,环境和资源过度开发,土地严重荒漠化,生产率十分低下,是典型的因为传统产业的破坏、人口逐渐迁移到都市而衰落的农村地区.要通过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创造就业机会与居住福利以吸引、留住更多居民,生态村建设过程中要重视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具体措施如下:①使用覆盖物,有效减少水分蒸发.用石块、塑胶布等无机物或者干草、木屑等有机物作为覆盖材料,有效减少因重力、风和水所导致的土壤侵蚀,调节土壤温度,减少极端气候的影响,并为土壤提供养分和有机质,从而提高土壤的生产力.②增加土壤中的水含量,重新复育土壤.沿山脊等高线建造集水沟(图5),配合植物与覆盖物,补给地下水,能减少生态村85%的地表径流并增加75%的含水能力.有效地将水留存在土壤中,配合种植多层次的植物来提高生态村土地的抗旱能力.③建设生物净水系统,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结合有净水功能的自然生态系与人工设计的水生生态系,构建一个处理废水的生物过滤系统.④恢复森林,建立生态社群.通过禁止狩猎、开荒毁林,使生态村内生物种类与数量持续上升.通过涵养水源、土地保护等系列方式,水晶河生态村生态系统修复效果显著,自然环境不断改善.

422用地规划

在规划上水晶河生态村采用“排除法”划分空间,确定保护与开发的基本格局.通过有意识的生态设计和系统维系,使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得到平衡和优化.通过对生态村的地形条件、植被现状、风向等基础信息进行分析并叠加数据,将陡坡、森林、农用地、靠近自然水源地和湿地等项目在地图上标示出来,排除其商业开发的可能性;其余未被排除的部分再根据现状和土地使用要求,划分成83块不同的居住组团.最终确定总面积260hm2的生态村,规划14%的土地为私有土地,用作居民住宅及商业区域;6%的土地用于教育和发展旅游;80%的土地为生态保护和修复区,为村民共同所有,可用于朴门农业的种植、生物栖息、水源涵养以及居民休憩等[13].水晶河生态村是昆士兰州首个应用“排除法”来组织规划空间以避免乡村无序扩张、确定生态村保护与开发基本格局的例子.通过多年建设,水晶河生态村在土地生产力、生物多样性、自然生态平衡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善.

423活力再生

从1985年前仅剩7名居住者,到生态村建成后居民数量达到210人.新的社会群体在自由的宗教信仰下建立了生态村发展与活动的规则,其建设经验包括:①用永续农业的方式实现食物的生产与交换,是维持生态村活力的重要因素.水晶河生态村作为世界上率先应用朴门永续设计的生态村,最早提倡可食花园、使用生物肥料和植物混种的方式来提高产量和控制病虫害,是朴门农业最早的实践栽培场地.生态村对朴门农业的一致认同,催生了早期的社区支持农业(CSA)并定期举办农夫市集、永续农业耕作活动,为生态村带来了人气.②建立生态村村规民约,定期收集与反馈意见.生态村定期召开居民会议,与居民进行交流并收集反馈,给予居民应有的尊重与空间.③树立共同的价值观.水晶河生态村合作社编辑《水晶河生态村概念规划报告》及《水晶河生态村住户手册》赠与住户,详细解释了水晶河生态村发展规划的理念、发展愿景并提供降低对地球负面影响的建议.高度一致的价值观与强烈的责任感,是水晶河生态村持续保持活力的保障.

5朴门永续引入乡村建设的意义

中国对于朴门永续设计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朴门永续设计理念对于中国乡村建设已经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如浙江安吉在生态村建设的实践中,建筑材料上就地取材,采用最传统的夯土来做墙体,用速生杉木做屋体的框架结构,依靠厚实的土墙调节湿度和温度,减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建筑结构集约化,将附房、晒场和阳台三合为一.安吉生态村集节地、节材、节能于一身,构建了中国乡村新形态.浙江建德三生谷生态村,践行朴门农业,开设朴门教育与亲子动课程,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朴门文化,为空心村带来了人气,重新利用了荒废的土地.国际朴门生态村建设的实践经验将为中国乡村建设持续注入新的血液.

51朴门农业,改变乡村作物栽培的方式

中国农业的快速发展是以大量消耗资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高强度开发,消耗了世界30%的化肥和农药,农业污染成为乡村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朴门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替代农业之一,其栽培系统具有能源低消耗、不受场地大小制约的特点,且能够灵活应对不同的环境与资源条件.其优势在于:①通过植物层的建立,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实现食物系统的自我更替.②利用生物的多样性、合作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代工进行锄草、施肥、饲养等工作,有效地解放劳动力.③重视边缘效应,改变边缘形状,创造更多的生态位,满足场地内一切生物的需求.④恢复乡村土壤,使用护根植物、绿肥植物、堆肥与其他肥料,用自然的方式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产地的生产力.朴门农业的优势明显,这种合乎生态的栽培方式对乡村农业具有示范作用.

52朴门文化,建立乡村生态发展的共识

中国在18世纪前,是世界农业文明的领跑者,起源于农业的哲学思想“天时、地利、人和”,是中国文明发展的黄金定律,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朴门文化植根于农业生产、永续生活中的可持续文化范畴,其“关爱地球、分享多余、照顾人类”的伦理原则、“人与自然永世共存”的目标与中国农业哲学思想相呼应,均旨在在人与人之间、人与乡村之间达成生态发展的共识,自下而上地改变乡村因片面追求农业产量而产生的认知性错误.

53朴门永续设计,打造乡村人居环境的典范

朴门永续的核心是设计,其源于实践者对永续生活的理解和体会,是搭建场地内各个元素之间联系的桥梁与工具.采用“关联性配置”的设计方法,把乡村植物、建筑物和动物放在彼此产生关联性的位置,强化彼此的功能、整合区位与场地区域,设计产出丰富、维护低、无污染的永续生活方式,将土地的潜力发挥到最大.朴门永续在空间布局上,一般按照生态分区的方法保证能源的高效利用,按照不同的使用频率、劳动强度和功能用途等因素,将场地分成多个区块,以同心圆形状向外辐射,在合理的元素配置下形成协作、稳定的永续生态系统.乡村建设中,依据规划进行聚落系统建设,保护乡村本地环境,从而为乡村建设理想的人居环境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学颖 永续耕作生态村社设计原理及其案例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2]BILL Mollison, REN Mia Slay永续栽培设计[M]江千绮, 译台北:田园城市, 1999

[3]MOLLISON BPermaculture two:practical design for town and country in permanent agriculture[M] New South Wales: TagariPublications, 1979

[4]FERGUSON R S, LOVELL S T Permaculture for agroecology: design, movement, practice,and worldview:a review[J] Scownce & Impact, 2014 (34): 251274

[5]余永跃 永续农业发展模式述评[J] 经济问题, 2008, 82(12): 8285

[6]比尔·莫利森 永续农业概论[M] 镇江: 江苏大学出版社, 2014

[7]柳骅,赵秀敏,石坚韧 朴门永续农业在城市生态住区的发展策略与途径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7): 188195

[8]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 2001(6): 310

[9]杨丛余,周建华 基于朴门永续设计理念的城市农业公园规划设计策略[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42(3): 101106

[10] 李捷 朴门永续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研究[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7, 33(4): 5255

[11]王雅雯,张天新 永续设计理念下的社区农园布局形态[J] 域外规划, 2013, 115(1): 114118

[12]BROWN JeffPermaculture design[J] Natural Life, 2012(12): 1417

[13]李萍萍 一种生态伦理替代学说——永续农业及其设计中的生态思想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 (3):7178

[14]孟磊, 江慧仪向大自然学设计:朴门Permaculture启发绿生活的无限可能[M]台北:新自然主义出版社, 2011

[15]范凌云,刘雅洁,雷诚 生态村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 国际城市规划, 2015, 30(6): 100107

(责任编辑肖时花段丽君)

案例研究论文参考资料:

案例分析论文

论文案例怎么找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论文

案例论文

电子商务案例分析论文

管理会计案例分析论文

上文总结:此文为关于生态村和案例研究和永续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案例研究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案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