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教育有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和持微火者的追寻简评赵宪宇的教育杂文写作类论文怎么撰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教育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3-17

《持微火者的追寻简评赵宪宇的教育杂文写作》

该文是教育有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跟赵宪宇和教育杂文写作和微火方面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持微火者的追寻*——简评赵宪宇的教育杂文写作

饶满林

(江苏省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214123)

摘 要:赵宪宇是颇具影响力的语文特级教师,长期浸润在江南文化的氛围之中,完成了多部教育杂文专著的写作.赵宪宇的专业发展经历了从教学论文到教育杂文的从容转身,秉持经世致用、尚德务本的教育理念,他是尖锐者更是慈悲者,是文字背后的执着守夜人.

关键词:吴文化赵宪宇教育杂文专业发展

赵宪宇是颇具影响力的语文特级教师,他从河南来到江南,长期浸润在江南文化的氛围之中.一直以来,他都在努力寻求突破,探寻更理想的专业生活,杂文成为他与当代教育对话的一条途径,业已完成多部教育杂文专著.赵宪宇有着非同一般的现实意识,以及这个时代书写者应有的敏锐.他的杂文将教育与社会打通,触到教育与社会的痛处,给人一种隐隐的疼痛感.而在这疼痛背后,我们又可看到一位知天命的教育者的慈悲情怀.

从容转身:从教学论文到教育杂文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每一个阶段都意味着新的路径和新的可能,优秀教师正是通过一个个阶段性突围,将自己的专业生活一步步拓宽、升级,在不断的转型过程中,将职业潜能极致化,以获取最大的发展空间.赵宪宇就是这样一个一直走在转型路上的人.他经历过两次大的转型:第一次是从河南来到江南,教育场域发生了重大改变,他的教学生活随之转型;第二次是从教学到教研、从教学论文写作到教育杂文写作的转型.第一次转型过程中,赵宪宇由中原文化场域进入到吴文化场域,吴文化是“水”的文化,他因之而具有了两种文化特性,灵动敏捷中透着厚重博大,锐利锋芒中隐着中国知识分子所特有的社会情怀,他的专业理念和专业视野也有了根本性转变.这里重点剖析他的第二次转型.

在写教育杂文之前,赵宪宇一直在写教学论文.大家熟知的赵宪宇,是一个会上课、会写教学论文的语文名师.那么,他为什么中途易辙写起教育杂文了呢?在《教育的痛和痒》的“前言”中,赵宪宇谈到了写作转向问题.他说真没有深思熟虑过,“我觉得写得有趣味,写着顺手,也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就写下去了”.看来,“有兴趣”是他选择教育杂文写作的一个原因.

据赵宪宇在多篇文章中所说,写作转向的主要原因是他感觉到了写教育杂文的必要性.于他而言,教育杂文的意义要大于教学论文.他一直在强调,现在不缺少写教学论文的人,但不少论文形式主义严重,功利色彩浓,内容空洞而无价值.相比较而言,杂文要短小一些,能及时迅速地反映问题,不需要装腔作势,也不需要温酒磨墨.

赵宪宇的写作转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个人专业升级的强烈愿望,他一直在尝试新的专业建构.他在《教育的痛和痒》中写道:“专门写教育杂文的人,真的还是很少见的.有空子就要钻,我不是说要填补什么空白.”

学者潘学君认为,对工作本身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自我价值的感受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因,其关键在于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意识的觉醒,也就是教师职业洞察力激发和唤醒个体职业动机作用的发挥.赵宪宇正是如此,他的杂文创作转型就是源于他的专业发展意识的觉醒和专业洞察力的激发,在这一点上,他超过了很多人.

经世致用:敢于直面教育现实

虽然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高度个体化的学习过程,但它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而是教师个体与情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赵宪宇的教育工作场域主要在无锡,无锡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务实进取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特征,一方面表现在吴地知识分子鲜明的崇尚实学、经世致用的思想取向上,另一方面,也贯穿于吴地百姓勤勉务实、精明重利、看重实际的生活态度中.所谓经世致用,就是注重实际、学以致用,用知识学问来思考、解决现实问题,服务社会.

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作为具有使命感、道义感的知识分子,赵宪宇一方面为教育宿弊而忧心,另一方面则以理性务实的姿态寻求着突破之道.于是,他将讽刺揭露的对象直接指向了社会现实的痛处.

在《平等的背后》中,赵宪宇把矛头指向了校园中的不平等现象,首先是教师存在着不平等,还有学生的不平等.学生的不平等主要表现为欺弱现象,有时演变成了校园暴力,酿成惨祸,“学生欺负学生的手段是敲诈钱财、逼迫喝尿、烟头灼烫等等,这就有点黑的味道了,这种现象往往还是密不透风的”.这一篇大约写于2003年,可见作者在多年前已经在关注校园欺凌现象了.

对于新课改的期望和效应问题,赵宪宇尖锐地指出了课改过程中存在的急于求成现象.在《自然生成的价值》中,赵宪宇对此予以批评,在他看来,教育是长线工程,有些教育行为不可能立竿见影,如同酒窖藏酒,越久越香,学生也需要一个“窖养”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当时不理解的,一段时间后就可以理解了.

这些是赵宪宇杂文的一个鲜明特点,即敢于揭露弊端,还原真相.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赵宪宇擅长尖锐发声,一方面是社会现实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教育现实的需要.看得透,才悟得深;写得有力,才震撼人心.

尚德务本:对教育真谛的思考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揭示了教育的真谛.教育不是名利收割机,不是你死我活的角斗场.教育要回归本位,要正本清源,即如吴文化所崇尚的“务本”,教育需要落到地面,需要更大规模的“打假”行动.赵宪宇的教育杂文中体现了这一思考.

做真诚的教育.当前,教育的“两张皮”现象比比皆是,挂着素质教育的名,行着应试教育的实.这样的教育现实,很多人早已见怪不怪、熟视无睹了.在《知与行的距离》中,赵宪宇一针见血地指出新课改中的知行脱节现象:新课改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有些学校就面向全体学生落实应试教育,开展“人盯人战术”,让每个教师都盯紧学生,每个学生都有人盯.结果是考试分数明显好于一般学校,于是到处介绍经验,这一切,打的都是新课改的旗号.

做有良心的教育.赵宪宇在多篇杂文中尖锐地指出:现在的一些教育丢掉了最基本的教育良知,一些不可思议的教育行为屡屡见诸报端,让人触目惊心.在《为何拒绝》中,赵宪宇讲到教师的管理问题,有位校长一直注重人本管理,以为教师都是知识分子,都是靠良心工作的,不需要太多的行政命令和刚性管理手段,于是他采用微笑管理,结果却碰得头破血流.有的教师随意散漫,有的教师甚至凌驾于学校之上,还想让校长服从自己的指挥,学校管理混乱了,教学质量下降了.这位校长说,自己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却不能带来大家的响应.自己廉洁,拒绝一切吃请送礼,却疏远了很多人.结果领导还说他没有管理能力,不是领导的料,只能做做业务方面的事情了.赵宪宇就此分析指出:“对人人本,为什么往往被认为是管理的软弱?”

做面向未来的教育.赵宪宇将批判的火力开向教育的短视行为,在《“百年树人”的错觉》中,他指出当前的教育有四种错觉:不注意小事情,不注意始于足下,混淆“树人”的主体,“蓦然回首”的期望.他又在文末郑重指出,如果有了这些错觉,就很容易把学生当成道德不良者进行教育.从进校到离校,学生似乎都是有问题的,没有教育成功的那一天,这样的教育总缺少“百年树人”所要求的那种境界.

双重身份:尖锐者和慈悲者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在赵宪宇身上,我们看到了智、仁、勇三者的结合.作为知识分子的赵宪宇,在情感、情怀上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但他同时又能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勇于突破和创新,这样就形成了他的双重身份:既是尖锐者,又是慈悲者.这使得他的教育杂文一方面才情四溢、敏捷尖锐,另一方面又有古道热肠、深厚温润.

赵宪宇的杂文虽然敏捷尖锐,但并不痛苦,也不声嘶力竭,更不张牙舞爪.他是幽默的,他的幽默有理性、学理作背景,所以,透过文字,他的底气彰然可见.这股底气,最直接地表现为对教育的真爱,渗入骨血.他经历过教育的沧桑,对教育有切肤的痛,他的杂文写作是他悉心观察的结果.他不回避现实问题并拿捏有度,因而他的杂文犀利而不失温暖,冷峻中洋溢着慈悲情怀.

在《被埋没和扭曲的》中,赵宪宇怀着沉重的心情,指出了一个令人痛心的现实:“学生足不出户,目不窥园”“青少年学生的近视率已经名列世界第一”.许多教师进了教室,就觉得时间不够、题量太少;出了教室又在哀叹学生太苦.许多父母期盼子女成龙成凤,逼迫、打骂孩子,导致惨剧发生.面对这些扭曲的人和事,善良的人们该怎么办呢?作者呼吁:大家行动起来,真正注重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建设.

赵宪宇对社会现象和教育现象保持了高度的敏感,他的眼光总能快人一步,看到事物的核心处,在人们难以意料的地方,总能发现意料不到的问题.尖锐和慈悲看起来是矛盾的,水火不容,但正如鲁迅先生一方面“横眉冷对千夫指”,另一方面“俯首甘为孺子牛”,赵宪宇的尖锐和慈悲是各有所指的,或者说,赵宪宇的尖锐是表层的,骨子里却是菩萨心肠.

持微火者:文字背后的执着守夜人

我们今天读赵宪宇的教育杂文,往往被他的睿智、深刻、幽默折服,却不知这些文字浸润了他多少心血.赵宪宇敏于感知,勤于写作,在以一批批集束式的杂文轰击教育秩序的同时,保持了令人惊讶的高水准,思想和才情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赵宪宇的写作底气来自他有能力讲真话,有能力展示中国教育的现状.发牢骚谁都会,但这不算言说,言说是为了建构.撕开伤口放药进去,是为了最终的治愈,赵宪宇的教育杂文大约就是这样.批评只是一种手段,是恨铁不成钢式的愤怒,其终极目的是疗伤.

所以,读赵宪宇的杂文,有痛感是不够的,有快感也是不够的,还要有言说和建构的冲动,直到你也拿起来笔,直到你也开始了行动,才算完成了对赵宪宇的杂文阅读.

评论家张莉说:“原来这些文本里潜藏着不安稳的心;原来在或平庸、或苍白、或荒诞诡异、或众声喧哗的现实面前,竟也有一些不妥协的、不服从的、致力于改变和完善的心灵在呼喊.那些呼喊有如暗夜中的微火,当然微弱,却也明亮迷人,给夜行人以安慰.”

赵宪宇就是这样一位致力于改变和完善的持微火者,他一直行进在追寻的路上……

*本文系江苏省“十二五”重点自筹课题“吴文化视域中高中语文名师教学风格研究”(课题编号B-b/2015/02/21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徐国保.吴文化的根基与文脉[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2] 王卫平.吴文化与江南社会研究[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3] 梅新林,王嘉良.江南文化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4] 庄若江,蔡爱国,高侠.吴文化内涵的现代解读[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5] 赵宪宇.教育的觉醒[M].石家庄:新华出版社,2011.

[6] 赵宪宇.教育的痛和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教育论文参考资料:

关于教育的英语论文

教育杂志投稿

师德教育论文

教育杂志社

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总结:上文是一篇关于赵宪宇和教育杂文写作和微火方面的教育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教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