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文中论文范文集 与南北朝文中比字比较句的南北差异相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文中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1-27

《南北朝文中比字比较句的南北差异》

该文是文中类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与朝文和差异和差异研究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摘 要:南北朝时期“比”字比较句存在差异.本文选取南北朝文调查“比”字句的南北不同表现,发现南北朝新出现的“以+X+比+Y”和“X+比+Y+VP”两种句式在南朝文中的用例数量和比例均比北朝文高,且南朝文“比”字句比北朝文“比”字句更多地采用新形式.

关键词:南朝文 北朝文 “比”字句 南北差异

一、引言

《颜氏家训·音辞篇》说:“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浊而鈋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从颜之推的话可知,南北朝时期南北语音、词汇方面的差异是比较大的,学者们对此也做过一些研究,比如鲁国尧[1][2]、汪维辉[3]等.萧红以人称代词为例,探讨了南北朝时期词法的南北差异[4].句法方面,刘海平以名量结构和比较句为例,探讨了五、六世纪南北语序的差异[5].但从总体上来说,学界对于南北朝时期南北语法差异的探讨还不够深入细致,这方面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本文以比较句为例,讨论南北朝时期的语法南北差异情况.

本文所据语料为南北朝文,调查的具体文献有:北朝文包括全北齐文、后魏文和后周文,南朝文包括全宋文、全齐文、全梁文和全陈文.

“比”字句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比较句,是指带有“比”字的介词短语作状语的句子,如“甲比乙好”.其中心语是谓词或谓词短语,用来表示甲乙两物或两事在数量、性质、程度上的差别,故又叫差比句.相比较的甲乙两物或两事不是等值的[6].现代汉语中“比”字句一般不用来表达平比和极比.

《马氏文通·论比三之八》中道:

“凡色相之丽于体也,至不齐也.同一静字,以所肖者浅深不能一律,而律其不一,所谓比也.象静为比有三,曰平比,曰差比,曰极比.

平比者,凡象静字以比两端无轩轾而适相等者也.等之之字,为‘如’‘若’‘犹’‘由’诸字,参诸所比两端以准其平.

……

差比者,两端相较有差也.差之之字,概为‘极’字,‘于’‘乎’两字亦间用焉.其所以为较者,则象静字表之.

……

差比有不用‘于’字者,则首端大概为‘无’‘莫’等字,而简练短句,即无‘无’‘莫’等字,‘于’字亦从删矣.”[7]

无论是平比还是差比,马氏均未谈及“比”字比较句,马氏所选语料大多来自先秦两汉文献,当然,这并不代表先秦时期没有“比”字句的用法,只是那时的“比”字句不是主要的比较句.先秦时期“比”字句中的“比”还是动词,是“相比”“比并”的意思,后来逐步虚化为介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比”字句中的“比”虽还是动词,但是其使用数量和使用频率均高于先秦时期,“比”字句已经较多地用来表示比较,与现代汉语的情况不同的是,“比”字句既可用于平比,也可用于差比,但不用于极比.

二、南北朝文中“比”字比较句的南北差异分析

史佩信将先秦两汉比动句划分为5类:1.比X于Y,(P);2.比之于Y,(P);3.比于Y,(P);4.X比之Y,(P);5.X比Y,(P)[8].Peyraube谈到,“比”字句的形式到南北朝时期大致有以下十种格式:1.X+比+于+Y;2.比+X+于+Y;3.X+比+Y;4.X+Y+比;5.X+以+Y+比;6.X+与+Y+比;7.以+X+比+Y;8.X+比+Y+VP[9].综合Peyraube和史佩信的划分法,本文调查南北朝文“比”字句从以下十类展开:1.X+比+于+Y;2.比+X+于+Y;3.X+比+Y;4.X+Y+比;5.X+以+Y+比;6.X+(与)+Y+比;7.X+比+之+Y;8.X+比+之+Y+VP;9.以+X+比+Y;10.X+比+Y+VP.

北朝文献全北齐文中,②式1例.如:

(1)或杀身成名,或去食存信,比性命于鸿毛,方义节于熊掌.(《与侯景书》)

③式10例.如:

(2)志犹学海,业比登山,踟蹰缇衮,绛帐韦编,寻微启奥,敷理入玄.(《广平王碑文》)

⑥式3例.如:

(3)金刹与灵台比高,宫殿共阿房等壮,岂直木衣绨绣,土被朱紫而已哉.(《洛阳伽蓝记序》)

⑦式1例.如:

(4)钻味既久,斐亹如有所见,比之前注,微谓异于旧说.(《上老子道德经注表》)

⑧式2例.如:

(5)今大齐之比关西,强弱不同,贫富有异.(《陈兵势》)

⑨式2例.如:

(6)以正平比夫大禹,常谓拟谕非伦.今以德林言之,便觉前言非大.(《遗尚书令杨遵彦书荐李德林》)全后魏文中,①式3例.如:

(7)今远遵明令,宪章旧则,比于祀令,已为决之.(《祀先代诸圣诏》)

②式3例.如:

(8)比圣朝于弱周,而自同于五霸,无厌之情,其可极乎?(《议答吐谷浑慕瑰》)

③式9例.如:

(9)叹功德则比陈词之祝史,受儭施则等束帛之等差,设威仪则效旌旂之文物,凡诸举措,窃拟朝仪云云.(《论佛教表》)

⑥式4例.如:

(10)上与三皇比隆,下与五帝齐美,岂不茂哉!(《上谠言表》)

(11)至德与圣人齐踪,鸿名共大贤比迹,“文穆”之谥,何足加焉.(《奏驳太常议甄琛谥》)

⑦式2例.如:

(12)《春秋》之义,大一统之美,吴楚僭号,久加诛绝,君子贱其伪名,比之尘垢.(《天命诏》)

⑧式11例.如:

(13)诚由文明太皇太后圣略超古,惠训深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比之前代,戚为过甚.(《请孝文帝居丧节哀表》)

⑨式3例.如:

(14)以今比昔,事兼数倍.(《论淮南不宜留戍表》)⑩式2例.如:(15)今更造玺书,以代往诏,比所敕授,随宜变之,善勖皇华,无替指意.(《追诏高聪等》)全后周文中,①式2例.如:

(16)昔者受律赤符,韩信当千里,治兵白帝,张飞拟万人.皆比于今日,公之谓也.(《庾信八》)

③式3例.如:

( 1 7 ) 吾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窃比于我老彭.(《君为教主三》)

⑧式3例.如:

(18)比之今日,岂可同年而语哉.(《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

南朝文献全陈文中,①式2例.如:

(19)我大梁膺龙图而受命,御凤邸以承天,轩顼比于诸王,汤武方于儿戏.(《为梁贞阳侯与王太尉僧辨书》)

③式6例.如:

(20)天马龙媒,量比山谷,斯固开辟已来,未之有也.(《为梁贞阳侯与王太尉僧辨书》)

⑦式1例.为:

(21)而宣尼比之桎梏,绝韦编于漆字,轩辕之所听莹,遗玄珠于赤水.(《请梁武帝释乾坤二系义表》)⑧式2例.如:

(22)并依今之夏至,朝夕上测,各十七刻,比之古漏,则上多昔四刻,即用今漏,则冬至多五刻.(《测狱刻数议》)

⑩式2例.如:

(23)比金风已劲,玉露方团,宜及穷秋,幸逾高塞.(《为护军长史王质移文》)

全齐文中,②式1例.为:

(24)昔宋臣以礼乐为残贼,汉主比文章于郑卫,岂欲非圣无法,将以既道而权.(《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③式6例.如:(25)并勋彰中兴,功比周、邵,秉钧赞契,受遗先朝.(《移檄京邑》)

⑦式1例.为:

(26)在荆州与都下人书云:“小儿辈乃贱家鸡,皆学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张翼.”(《论书》)

⑧式1例.为:

(27)方之七庙则轻,比之五祀则重.(《释奠释菜议》)

⑨式3例.如:

(28)以魏方汉,犹一郡之譬,以今比古,复为远矣.(《陈时政密启》)

⑩式1例.为:

(29)伯英与朱宽书自叙云:“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罗赵有余.”(《秦丞相李斯》)

全宋文中,①式2例.如:

(30)遇其所生,弃若粪土,繿缕比于重囚,穷困过于下使.(《立晋熙王嗣诏》)

②式5例.如:

(31)岂与夫比肌肤于草石,方手足于飞走者,同其意用哉.(《庭诰》)

③式5例.如:

(32)恐君逢此时,或亦不免高阁,乃复假名不知己者,岂欲自比卫赐邪?(《与江湛书》)

⑥式2例.如:

( 3 3 ) 衡阳太守何承天, 与琳比狎, 雅相击扬.(《列叙元嘉赞扬佛教事》)

⑦式4例.如:

(34)中朝竺法行,时人比之乐令,江左尸梨蜜,群公高其卓朗,郭文举廓然邃允,而所奉唯佛.(《明佛论》)

⑧式4例.如:

(35)又云:“吾书比之锺张当抗行,张草犹当雁行.”(《上明帝论书表》)

⑨式1例.为:

(36)又以仙化比泥洹,长生等无死,爰引世训,以符玄教,纂其辞例,盖似均也.(《与顾欢书折夷夏论》)

⑩式5例.如:

(37)惟兹木之在林,亦超类而独劭,方朝华而繁实,比沙棠而有耀.(《木瓜赋》)

全梁文中,①式5例.如:

(38)毁不灭性,圣人之制,礼不胜丧,比于不孝.(《宣旨太子进食》)

②式7例.如:

(39)甘露登祀,比嘉祥于汉日.(《大爱敬寺刹下铭》)

③式20例.如:

( 4 0 ) 且夫涅槃大品, 宁比玄妙上清? ( 《灭惑论》)

⑥式3例.如:

(41)灵源与积石争流,神基与极天比峻.(《齐故安陆昭王碑》)

⑦式4例.如:

(42)其功甚秘,秋辛夏苦,几微难识,而比之术者,未尝稽合.(《劝医论》)

⑧式2例.如:

(43)方之居延,则陵降而恭守,比之疏勒,则耿存而蔡亡.(《奏弹曹景宗》)

⑨式3例.如:

(44)以洛神比陈思他赋,有似异手之作.(《答陆厥书》)

⑩式13例.如:

(45)嘉彼百灵,欣斯十善,虽复紫烟旦聚,比此未俦,朱光夜上,方今知陋.(《答同泰寺立刹启》)①~⑧式在魏晋以前已常见,学者们也有讨论.而⑨⑩两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的,Peyraube指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比”字比较句出现了两种新形式,即“以+X+比+Y”和“X+比+Y+VP”[9].刘海平调查过《世说新语》《周氏冥通记》《齐民要术》《洛阳伽蓝记》中“比”字句的南北差异,得出的结论是南朝的《世说新语》中⑨⑩式居多,北朝的《齐民要术》和《洛阳伽蓝记》中则不见这两种新形式.[5]

三、结语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北朝的全北齐文中⑨式2例,⑩式没有,占整个“比”字句的11.11%,后魏文中⑨⑩式共5例,占比13.51%,后周文中⑨⑩两式没有.南朝的全宋文中⑨⑩式共6例,占比21.43%,全齐文中⑨⑩式共4例,占比30.77%,全梁文中⑨⑩式共16例,占比28.07%,全陈文中⑩式2例,占比15.38%.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北朝的全北齐文、后魏文、后周文中⑨⑩两种新形式所占比例普遍比南朝的全宋文、全齐文、全梁文、全陈文要低,这说明南朝文比北朝文更多采用“比”字比较句的新形式.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南北朝汉语语序地域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5YJC74009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鲁国尧.“颜之推谜题”及其半解(上)[J].中国语文,2002,(6).

[2]鲁国尧.“颜之推谜题”及其半解(下)[J].中国语文,2003,(2).

[3]汪维辉.六世纪汉语词汇的南北差异——以《齐民要术》和《周氏冥通记》为例[J].中国语文,2007,(2).

[4]萧红.六世纪汉语第一、第二人称代词的南北差异——以《齐民要术》和《周氏冥通记》为例[J].长江学术,2010,(4).

[5]刘海平.五、六世纪名量结构和比较句的南北差异[J].古汉语研究,2012,(1).

[6]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3.

[7]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35-140.

[8]史佩信.比字句溯源[J].中国语文,1993,(6).

[9]Peyraube,Alain.History of the Comparative Consstructionin Chinese from the 5th Century B.C. to the 14thCentury A.D.[M]//.Reprinted Proceeding on the Second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nology Academia Sinca,1989.

(吴少梅 刘海平 江西赣州 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341000)

文中论文参考资料:

中美教育差异论文

中台关系论文

中国工艺美术史论文

汇总: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朝文和差异和差异研究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文中本科毕业论文文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