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加拿大有关论文范文文献 与加拿大左翼政党的历史和现状类论文范文检索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加拿大范文 类别:专科论文 2024-03-09

《加拿大左翼政党的历史和现状》

该文是加拿大有关论文范文文献与左翼和政党和加拿大有关论文范文检索。

加拿大左翼政党数量众多,规模大小不一,在全国政治体系中的影响力也强弱悬殊.根据它们的政治纲领,目前加拿大的主要左翼政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激进左翼、中左翼和新左翼.前两种属于传统左翼政党,第三种属于新兴左翼政党.加拿大传统左翼政党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主张通过社会革命和建立无产阶级的,另一部分是主张通过议会道路对资本主义渐进改良的社会主义政党.新左翼政党是以生态运动、民族主义运动、和平运动和民权运动等新社会运动为社会基础的运动型政党.本文主要探讨这三类左翼力量的历史背景、理论主张和发展现状,以增进对加拿大政党政治的研究.

激进左翼举步维艰

加拿大(以下简称“加共”)诞生于1921 年.纵观其发展历程,该党不断面临生存与发展危机.加共甫一建立就遭到取缔,随即转入地下.此后,加共为获得合法身份,以“加拿大工人党”的名义开展活动.[1]1927—1929 年,加共内部出现了一系列的政策争论和意识形态斗争,托洛茨基派与所谓的“北美例外论”派被清除出党,甚至连党的总书记杰克· 麦克唐纳也不例外.1924—1931 年, 加共获得了有限的合法地位,但随后在1931—1934 年又遭镇压,八名党的领导人被逮捕并,无奈再次转入地下.

1934—1940 年,加共获得了合法地位.在大危机时期的社会斗争中,加共和平民合作联盟进行了广泛的合作.这一时期,加共非常活跃,除了在国内不断组织工人罢工,在国际上也积极参加反法西斯统一阵线.二战中,加共由于坚持反战立场又一次被宣布为非法.德国1941 年入侵苏联以后,加共认为战争性质已经改变,转而支持参战.1943 年到1959 年,加共以“劳动进步党”[2] 的名义参与选举活动.1946 年,加共恢复合法身份,重新使用原有名称,此后一直以合法政党身份开展政治活动.[3]

从20 世纪50 年代末到60 年代末,加共党员人数持续减少:由于在1943 年以前长期听命于共产国际且奉行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在50 年代末受赫鲁晓夫秘密报告以及匈牙利事件等冲击较大,许员出走;60年代初,中苏争论导致党内出现意识形态之争,部分党员脱党;60 年代末,加拿大兴起第二波妇女运动,由于对妇女问题不太重视[4],许多妇女也脱离了该党.到80 年代,加共的党员人数已经下降到2000 多人.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加共先后经历了两场危机,内部严重分裂,几近瘫痪.第一场危机起因于以第七任总书记乔治· 休伊森为首的党内多数派宣布放弃马列主义,企图将党引向社会主义,党内斗争空前激烈.1992 年,大势已去的休伊森侵吞大量党产后宣布脱党.[5] 同年年底,加共召开第三十次代表大会,严厉批判了休伊森的错误,重申马列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第二场危机发生于2005 年,执行委员魁北克人帕利佐由于其在纲领中增加“民族自决”的提议遭到否决,鼓动部分委员进行分裂活动,在党员强烈的质疑和反对之下,他宣布脱离加共,且另立全国执行委员会.加共随即开除帕利佐等人的党籍,并禁止他们以魁北克[6]的名义活动.但是由于魁北克省政府继续认定帕利佐为魁北克的合法代表,帕利佐与加共的斗争仍未结束.

2001 年,加共第三十三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加拿大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的新纲领,继续坚持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党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最终建立共产主义社会.除此之外,没有“第三条道路”.[7] 加共自成立到2015 年,共参加了26 届大选,几乎没有赢得过议席.尽管加共为扩大影响力而不断努力,但是从最近五次大选情况来看,得票率不但没有上升,反而降到了最低点.

20 世纪60 年代以后,加拿大还存在一些其他,但是党员人数极少,影响微乎其微.例如,1970 年成立的加拿大(马列),源自20 世纪60 年代的进步青年学生运动.该党成立初期拥护中国的观点和政策,但1978 年以后转而支持阿尔巴尼亚劳动党,90 年代初又变为追随古巴.此外,还有成立于60年代末期的加拿大劳动党,以及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托派政党.

中左翼柳暗花明

中左翼的新党在加拿大政党政治中影响力较大,其前身平民合作联盟(以下简称“联盟”)诞生于1932 年.在1933 年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该党通过了《里贾纳宣言》,痛陈资本主义的弊端,号召人民推翻不合理的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但该党反对暴力革命,主张通过和平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柯尔指出,联盟最初的纲领实际上非常接近于西欧社会党和工党的纲领.[8]

随后的几年中,联盟的影响力稳定增长,到1940 年已经有八位党员进入联邦议会.在二战后期,进入各省立法机构的党员人数大幅增加.1944 年,联盟作为正式的反对党,在萨斯喀彻温省议会选举中获得了55席中的40 多个席位,从而成为加拿大历史上第一个在省一级政府执政的社会主义政党.[9] 在1945 年的联邦大选中,该党赢得了28 个议席,得票数为前一次大选的四倍,但仍不足以撼动自由党的地位.这次大选是联盟发展史上的顶峰,此后就进入衰落期.

二战后,联邦福利制度建立.为了吸引更多选票,联盟修正了党的纲领,政策也趋于温和.在1956 年召开的温尼伯代表大会上,联盟通过了新的纲领《温尼伯宣言》,不再提消灭资本主义制度,而变为改革现存制度,同时否定以往的纯粹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等原则,改为“混合经济”.然而这些变革并没有挽回颓势,在1958 年的大选中,联盟一败涂地,党内随即发起了“新党运动”.

1961 年,联盟与加拿大劳工大会经过五年的协商后正式合并.在选择党的名称时,大部分党员否定了“社会党”选项,而选择了“新党”.新党的纲领继续坚持政府计划和管控经济,发展社会保障措施,支持工会运动,但是比平民合作联盟的社会主义色彩更为淡化.[10] 在新党的纲领中,不仅早期的激进思想荡然无存,而且将新左派、环保人士、同性恋等群体的关切与诉求纳入政纲.除了以上变化,新党在大选中常常与加拿大自由党结盟.尽管如此,该党还是被普遍视为社会主义政党.

1961—1993 年,新党多数时间保持着议会第三大党的地位.该党在联邦选举中维持着比较稳定的得票率,大体在13%—20% 之间.但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新党的得票率急剧下滑.在1993 年大选中,新党得票率仅为6.88%,创成立以来最低纪录,在议会中下降为第四大党.尽管1997 年大选中得票率有所回升,然而2000 年又大幅下挫至8.51%.[11]

进入21 世纪以后,新党开始进入上升通道.该党根据加拿大的国情,适时地提出一些满足中下层民众需求的政策措施,在意识形态上更趋温和.根据该党2016 年4 月公布的新党章,其目标是建立可持续繁荣和更公平分享发展成果的社会,使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尽己所能保护世界环境;并且重申社会主义传统,与农民、工人、合作主义者、女性主义者和人权与环保运动,以及第一民族(即印第安人)、混血族群和因纽特人一道,致力于建设一个更公正、平等和可持续发展的加拿大.[12]

这些措施吸引了其他阵营的不少选民,党员人数也不断增长.截至2017 年10 月,新党有权的党员约有12.4 万名.在联邦大选中,该党得票率从2004 年的15.68% 上升到2011 年的30.63%,赢得的议席也从19 个增长到103 个,一跃成为议会第二大党.但在2015 年,新党的得票率和席位大幅下跌,仅为19.71% 和44 席,重回议会第三大党的位置.2017 年,锡克族政治家贾格米特· 辛格当选为该党的新党魁,他的主要票仓在移民聚集的大多伦多地区,能否在其他地区赢得支持尚存疑问.目前看来,2019 年大选对辛格来说将会极具挑战.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新党与自由党多次合作推动社会进步立法,如制定加拿大养老金计划(1965年)、辅助收入保障计划(1966 年)等法案;推动国有化进程,如设立国营企业加拿大石油公司等.总体而言,新党在加拿大全民医疗、公共养老金制度和扩大社会保险制度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左翼渐趋衰弱

严格地说,新左翼政党在左右政治光谱上并不清晰,因为这种传统的划分不足以准确捕捉这些政党的特质.新左翼政党都是西方新社会运动的产物,所以带有追求公平、公正、平等和等传统左翼的特质,但确实与传统的共产主义政党和社会党有很大不同.在加拿大,新左翼政党主要有绿党和魁北克集团.

加拿大绿党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80 年联邦大选前夕.当时主要来自大西洋省份选区的11 位独立候选人联合声明,他们将以共同的纲领参与竞选,呼吁建立一个非核化、易生存的社会.1983 年,加拿大绿党正式成立于渥太华市的卡尔顿大学.

根据绿党的纲领,其核心价值包括生态智慧、社会公正、草根和非暴力,关键议题包括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强大的社区、良善的治理和气候相关的大胆措施.[13] 具体而言,在政治上,倡导科学理性决策、改革选举制度和维护国家统一等,批评哈珀政府的政策遗产.在经济方面,赞同设立子孙后代基金,支持全国持续工作计划,维护公共医疗和养老制度,重视小企业权益,保护原住民利益,反对大学与职业教育收费等.在环境方面,保护沿海水域免遭污染,遏制油砂蔓延,反对电煤出口等.

该党在联邦大选中得票率一直不高,迄今仅赢得一个议席.2008 年得票率为6.8%,2011 年降到3.9%,2015 年为3.45%,整体上呈现缓慢下降趋势.

魁北克集团的诞生和魁北克独立运动有关.由于历史原因,魁北克省与加拿大联邦的其他省份在语言、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以至于魁北克人自认为是一个独特的民族,且一直致力于通过宪法维护和强化这种地位.1980 年,魁北克省就独立问题举行首次公民,结果以近60% 的反对票遭到否决.1982 年,加拿大议会通过新宪法,并没有承认魁北克的独特地位,魁北克省因而拒绝签字.为了敦促魁北克接受1982年宪法,联邦政府会同其他各省与魁北克进行了长期的谈判.1987 年,在魁北克省提出的五个条件基础上,双方达成了拟再修改宪法的《米其湖协定》.[14] 可是由于种种复杂原因,其他省份都未能批准,该协定也就不能在1990 年6 月的最后期限前写入宪法,最终导致魁北克民族主义情绪爆发.1991 年,几位来自魁北克的进步保守党和自由党国会议员联合起来,组成了魁北克集团.

魁北克集团是魁北克省最大的政党.该党宣称代表魁北克人的利益,所以地区性非常强.虽然在其他省份没有任何群众基础,但是由于魁北克省在各省中面积最大、人口第二,加上经济实力强劲,所以成立后马上就成为政治体系中不可小觑的力量.该党的主要目标很简单,就是推动魁北克脱离加拿大联邦而独立.一旦目标达成,该党就会自行解散.除了这个目标外,该党支持环境保护,反对战争,赞成堕胎、同性恋等权利,主张废除君主制和加拿大参议院.

自成立以后,魁北克集团在联邦大选中呈逐渐衰弱的趋势.在1993年大选中,该党席卷了几乎所有法语选区的选票,得票率为13.5%,获得54 个议席,第一次参选就赢得议会第二大党地位,一举成为反对党.从1997—2008 年的五次大选中,魁北克集团降为议会第三大党,分别获得44、38、54、51 和49 个议席,得票率维持在10% 到12% 之间.然而在2011 年大选中,该党的得票率和议席骤降,分别为6% 和4 个议席,沦落为第四大党;在2015 年大选中略有变化,得票率为4.7%,赢得10个议席,继续保持第四大党地位.

由此可见,魁北克集团是依靠民众强烈的失望情绪而成为政治黑马.随着这种情绪化的冲动逐渐衰竭,且吸引其他省份民众支持乏力,该党的影响力自然呈现下降趋势.可以预见,除非魁北克的民族主义情绪再次高涨,否则该党在短期内很难再现辉煌.

新左翼政党成立时间都不长,相对缺乏政治活动经验.它们的支持者基本上属于少数群体,不仅增长动力不足,而且极易流失.运动型政党常常伴随着社会运动的潮涨潮落而大幅波动.新左翼政党要想问鼎政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综上所述,虽然本文述及的左翼政党同为议会政党,但是在加拿大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力不可同日而语.新党作为长期的第三大党,充分发挥“权力平衡者”的作用,在加拿大政治生活中颇有建树,只要应对挑战得当,可望维持上升态势.加拿大在历次大选中所获选票基本没有超过总票数的0.1%,所以很难在内政外交方面施加影响.而新左翼政党偶现刹那芳华,但由于内在的限制,目前尚难有较大作为.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甘冲)

加拿大论文参考资料:

上文结束语,上述文章是关于左翼和政党和加拿大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加拿大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加拿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