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实验研究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和学前情境教育影响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实验有关论文范文素材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实验研究范文 类别:专科论文 2024-03-18

《学前情境教育影响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实验》

该文是实验研究类自考毕业论文范文跟创造性思维和实验研究和情境类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 学前情境教育扎根于李吉林情境教育思想,是通过师幼共同建构的优化情境,激发幼儿积极的学习情绪,引导幼儿全面协调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本研究以学前情境教育为自变量,以创造性思维为因变量,选取4所幼儿园开展为期两年的实验.结果显示,无论是实验组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总分,还是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精致性、沉思性、独创性和标题抽象性得分均有明显提升,证明学前情境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这为加强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本土经验.

[关键词] 学前情境教育创造性思维实验研究

一、引言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加快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我国科技创新由跟跑为主转向更多领域并跑、领跑,成为全球瞩目的创新创业热土”.[1]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是创新驱动根本之所在.人脑发育建构的“窗口理论”启示我们,3~6岁是创造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儿童的年龄越小,打开的窗口就越多,创造力提升的机会越大.因而,创新人才培养必须从娃娃抓起.

情境教育是运用优化的情境,开发情境课程,实施情境教学,激发儿童快乐高效的情境学习,全面提高儿童素质的一种小学教育范式.李吉林十分关注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认为:“每个大脑发育正常的孩子都孕育着创造力,如同一粒沉睡在土壤中的等待萌发、急切盼望破土而出的种子.”[2]情境教育“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将儿童创造教育作为情境教育的“高境界”,聚焦儿童的创新精神,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对基础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成果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充分肯定“情境教育是在中国的大地上土生土长发展起来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流派”,[3]同时也提示我们,情境教育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理论体系,应通过深入研究而不断完善.为了贯彻柳斌同志提出的意见,在中国教育学会原副会长、情境教育创始人李吉林的亲自策划与具体指导下,我们将情境教育从小学展至幼儿园,在国内率先开展学前情境教育影响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实验探索.

本研究扎根于李吉林情境教育思想,着力探讨学前情境教育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基本原则、情境建构和操作要义,并从情境优化的视角调整幼儿园的活动结构进行实验研究,以期为推进我国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提供一种新的模式与经验.

二、研究方法

采用等组前后测实验设计,其理论假设为:实施学前情境教育实验,能有效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为优化实验过程,同时展开44个实验课例研究.

(一)实验对象

为了提高研究的可推广性,遴选4所幼儿园(城市和农村各2所)作为实验基地,在每所幼儿园的小班和中班中各选2个自然班作为实验班与对照班(后测时分别升为中班和大班),两班幼儿的人数、性别、年龄和家庭环境大致相当.前后测共发出测验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46份,有效率是94.60%.包括实验班8个,共247人,其中男生133人,女生114人;对照班8个,共226人,其中男生106人,女生120人.

(二)实验变量

1.自变量.本实验以学前情境教育为自变量.学前情境教育是通过师幼共同建构的优化情境,激发幼儿积极的学习情绪,引导幼儿全面协调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由于学前教育具备较强的情境性,有人提出“所有的幼儿教育活动都是情境教育”.这种认识似乎合乎事实,其实并不合理,就像会烧菜的母亲未必是厨师、会拍照的导游未必为摄影师一样.学前情境教育有其理论基础与操作策略,如果不能深刻理解和灵活掌握这些原理与策略,就很难实施真正的情境教育,我们应警惕“学前情境教育”概念的泛化和滥用.

2.因变量.本实验的因变量是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个体产生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一定价值的产品的一种能力.这里的“产品”或许具有某种社会价值,但更多的指向个体价值,它可能是幼儿做出的一个新试验、画出的一幅新作品,也可能是他们蹦出的一个新想法、编出的一则新笑话.

3.控制变量.本实验采用准实验设计,实验班实施学前情境教育干预,而对照班沿用常规教育方法.在教师配备上,保持性别、年龄、学历和职称大体相同,所有实验教师均依据《实验方案》《实验手册》开展实验.

(三)测量工具

由美国学者托兰斯编制、中国学者叶仁敏等修订的《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包括言语测验、图画测验、声音和词测验,由于幼儿阅读能力限制,研究者选取图画测验,测定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包含流畅性、精致性、沉思性、独创性和标题抽象性五个维度,求得总分和每个维度得分,分数越高,创造性思维越强.评分主要依据《评价手册》,其中对流畅性的评价是完全客观的,而其他四个维度的评价具有一定主观性,研究者改用“三角验证法”,由3名学前创造教育专业研究生评分,取其均值作为最终得分.统计分析显示,该测验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44;五个维度的相关系数是0.209~0.417,均达到非常显著差异,且小于各维度与总分的相关系数0.512~0.806,说明这种新的评价方法有效提高了评价结果的信效度.本研究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

三、实验操作

本研究从2013年5月开始,至2017年5月结束,包括目标确定、实验准备、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总结评价五个阶段,实验操作时间为两年.研究者着力研讨并精心开发了实验操作体系,其中操作原则是实验的指导思想,情境建构是实验的基本要素,操作要义是实验的主要策略.

(一)操作原则

1.顺应教育原则.现代儿童观强调“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4]顺应教育就是顺应幼儿的创造天性,通过创设优化的情境,使之在优美生动的情境活动中得到充分释放.一要顺应幼儿会玩的天性,创设丰富多彩的游戏情境,开展创造性游戏活动;二要顺应幼儿好奇的天性,鼓励他们自主探究,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学探究和野外活动;三要顺应幼儿爱美的天性,链接生活、文学和艺术,开展绚丽多姿的审美活动.贯彻顺应教育原则,教师不应成为幼儿天性的禁锢者和抹杀者,而应成为幼儿天性的发现者和解放者.

2.整合教育原则.西方国家的艺术教育主要承担着幼儿创造力的培养任务,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一再强调基于艺术的创造性活动.近年来,已有学者意识到整合教育的重要价值,开展了科学与艺术整合的实验研究并取得了良好成效.[5]事实上,不同领域的内容结构和呈现方式有很大差异,应将创造力培养从有限的一两个领域扩展到所有领域,实现学前情境教育领域“全覆盖”:一是并联式,即艺术、科学、语言、社会和健康情境教育同步进行,携手共育幼儿创造力;二是串联式,即围绕某一主题开展学前情境主题性大单元活动,淡化原有领域的边界,整合五大领域教育资源;三是混联式,即在五大领域同步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同时,根据主题教育需要开展情境主题性大单元活动,兼取“并联式”与“串联式”之长.基于园本特色和师资条件,实验基地灵活选用不同的整合方式.

3.共情教育原则.幼儿处于情感敏感期,容易接受情感暗示,引发情感共鸣.共情教育就是通过角色扮演所建构的情境,引起幼儿的情感共享、观点采择与行为反应.一是角色体验激发.顺应幼儿的情感渴求,组织幼儿扮演童话角色、现实生活角色,理解不同角色在不同情境中的思想情感.二是共情体验换位.引导幼儿将已有情感体验迁移到相应活动情境中,按照角色身份去思维,按照角色期待去行动,从而产生移情效应.三是共情活动分享.通过角色表演去体验和理解他人感受,共同分享幼儿的共情体验.

(二)情境建构

李吉林从古典文论“意境说”中得到启示,提出情境的本质特征是“情景交融,境界至上”,认为情境是“人为优化的、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是教育中创设的一种主客体间相互作用的动态场域,更强调主观的‘情’与客观的‘境’的交融统一”.[6]秉持这种思想,本实验着力建构以下情境.

1.感受情境.感受性是感官对刺激的觉察能力,相同刺激物的持续影响、不同分析器的相互作用、客观环境的细微改变都可能引起感受性的变化.感受情境就是运用多种方式激活幼儿的眼、耳、鼻、舌、身等多种感官参与,产生真切刺激的情境.感受情境可以是真实再现的情境,如带幼儿走进大自然,欣赏春暖花开的秀丽美景,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知世界;也可以是仿真虚拟的情境,如通过数字化技术再现科学探究过程,创编绘本故事,辅以背景音乐、声音解说等场景,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和表现,鼓舞他们尝试新体验,接受新挑战.

2.游戏情境.通过游戏建构生动有趣的情境,可以促进幼儿的自由想象和创造.然而,并非任何游戏都能开发幼儿的创造力,必须有针对性地建构有效情境:一是通过扮演现实或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创设角色游戏情境,让幼儿体味纯洁的感情和幸福的童年;二是通过积木、拼图、塑料管创设结构性游戏情境,幼儿自由操作,自主解决问题;三是把竹竿当马骑,将积木变成宇宙飞船,通过象征性游戏情境模拟现实乃至未来生活,为幼儿的梦想插上翅膀.

3.审美情境.审美情境是基于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特征而建构的情境,旨在引导幼儿对美好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和真切的体验,培养审美情趣,塑造创造性人格.审美情境的创设方式包括:一是在大自然中体察美,储存感知原型,萌发灵感;二是在艺术作品中体味美,在艺术作品生动的线条、色彩、构图、旋律、节奏中把握美的规律,贮存创造表象;三是在生活中体验美,走入家庭,走入社区,感受真实的风土人情,抒发美好感情.

4.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基于问题解决而建构的情境.从问题发现渠道看,可将问题分为科学问题和真实问题,真实问题源自于幼儿生活,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创造志趣;从问题提出主体看,可将问题分为展示型和发现型问题,发现型问题是由幼儿自己提出的,能引导他们走上创造之路;从问题呈现形式看,可将问题分为结构良好与结构不良问题,结构不良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有助于调动幼儿的发散思维.为此,实验教师注重建构真实问题、发现型问题和结构不良的问题.

5.理蕴情境.理蕴情境要求建构蕴含理念的情境,引导幼儿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情境教育不是枯燥空洞的说教,而应该“融理于境,入境动情”.情境中所蕴含的“理”既包括兼容辩证的哲理,如在认识不同形态的“水”中渗透“世间万物都在变化”的哲理;还包括入境动情的情理,如在“我为小伙伴点餐”活动中为行动不便的儿童拿餐点,“救助流浪小动物”活动中为流浪小动物搭建温暖小窝,有助于幼儿体验“人间处处有真情”.

(三)操作要义

1.以儿童游戏为导向,玩中学.针对幼儿教育越演越烈的“知识导向”,学前情境教育将“以儿童游戏为导向,玩中学”作为第一要义,使游戏成为创造力发展的催化剂.[7]实验教师着眼幼儿爱玩、好动的天性,在教学活动中优化角色游戏、结构性游戏和象征性游戏,在创造性游戏中唤醒创造潜能,激发创造乐趣.

2.以活动探究为核心,做中学.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离开了活动探究,就不可能有幼儿对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这里有对真实生活的活动探究,如通过萝卜的田园体验,探究萝卜的颜色、形状和味道,通过动手制作萝卜丝饼,探究问题解决的方法;也有对科学活动的操作探究,如搜集“桥”的资料,实地调查家乡的桥的形状、长度和结构,并通过模拟搭桥,探究桥面和承受力的关系.

3.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疑中学.一个完整的创造过程分成准备、酝酿、豁朗和验证四个阶段,实验教师在准备阶段注重创设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体验与书本知识之间的矛盾,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在酝酿阶段强调创设结构情境,通过问题的分解与提炼,催化创造灵感;在豁朗阶段着力创设启发情境,通过温故知新与点拨思路,促使幼儿“开其意,达其辞”;在验证阶段重视创设延展情境,引导幼儿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将问题情境贯穿于幼儿的创造过程,有助于建立学前情境教育与创造教育的耦合机制.

4.以激发情感为动因,乐中学.学前情境教育强调情感与认知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一是“以爱动情”,以宽容、尊重和期待去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情境,使幼儿产生安全感与价值感;二是“以真生情”,以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活动和真实的自然去创设真实的情境,促进幼儿解决真问题,滋养真趣味,掌握真本领;三是“以美怡情”,建构绘画、音乐、动画、戏剧、影视等多种形式的艺术情境,在耳濡目染中陶冶情操,滋养幼儿的创造性人格.

5.以提升境界为旨归,美中学.有学者提出,工具理性的扩张让我们的生活丧失了意义,真正的创造是“对美好生活的追寻”.[8]审美愉悦可让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使潜在的创新种子萌动、发芽.一是遵循美的规律,精选美的原型,让幼儿学会发现美;二是传授臻美技法,把握审美要领,让幼儿学会欣赏美;三是开展探美活动,点亮创造梦想,让幼儿学会创造美.通过以上操作,增强幼儿发现美的眼光、欣赏美的意识和创造美的能力,有效提升情境学习的境界.

总之,学前情境教育影响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实验操作体系更多地考虑到学前教育内容、方法和教育对象的特点,合理借鉴李吉林情境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并通过实验验证而得到不断完善.

四、结果分析

研究者以组别为自变量,以后测与前测的增值为因变量,以前测数据为协变量,对不同年龄段实验组与对照组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分进行协方差分析.

(一)中班幼儿创造性思维前后测的协方差分析

两年实验结束时,研究者对中班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后测与前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中班实验组幼儿的流畅性、独创性、标题抽象性及其总分的增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s<0.001),精致性的增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仅有沉思性的增值没有出现显著差异,但实验组的增值还是略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表明学前情境教育实验有效促进了中班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二)大班幼儿创造性思维前后测的协方差分析

两年实验结束时,研究者对大班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后测与前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大班实验组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精致性、沉思性、独创性、标题抽象性及总分的增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s<0.001)(见表2),表明学前情境教育实验有效提升了大班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水平.

五、结论与讨论

实验结果分析表明,无论是实验组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总分,还是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精致性、沉思性、独创性和标题抽象性得分均有明显提升,可见学前情境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实验提出的理论假设得到了证实.通过44个实验课例的扎根研究,研究者认为实验教师精心创设的感受情境、审美情境、游戏情境、问题情境和理蕴情境促进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精致性、开放性、独创性以及标题抽象性,进而从整体上提升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水平.

(一)感受情境能够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

流畅性是指思维的速度,即在特定情境中能迅速、流利地产生许多想法.学前情境教育实验能够提高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所创设的感受情境有效调动其积极情绪.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兴奋、兴趣、快乐、爱等积极情绪体验能展人们的思维和行动倾向,提高记忆信息的提取速度和思维的灵活性,从而促进创造力的产生.”[9]实验教师按照幼儿认知发展规律,加大对幼儿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刺激,有助于幼儿迅速提取相关经验,碰撞出很多奇思妙想.如母亲节举行的“一日护蛋”活动,要求每位幼儿像妈妈一样呵护一只蛋宝宝,无论是手工、游戏,还是走路、吃饭,都必须带在身上.在事后的分享环节,小朋友们争相发言,反思行为得失,感悟“生命的脆弱,母爱的伟大”,感恩之心油然而生.

(二)审美情境能够滋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精致性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过,“精确的审美趣味在于能在许多毛病中发见出一点美,和在许多美点中发见出一点毛病的那种敏捷的感觉”.[10]p128思维的精致性在学前情境教育实验中得到成长,是因为它初步培养出幼儿“精确的审美趣味”.一方面按照美的规律和美的方法创设审美情境,有利于唤起幼儿的审美注意,使他们在追求美的天性驱使下,既把握外在美,又体验内在美;另一方面将节奏、旋律、和声等各种美的形式要素与美的教学语言相结合,能有意识地启发幼儿在鉴赏整体美的同时关注细节美.学前情境教育引导幼儿发现内在美和细节美,既彰显出美的本质力量,又滋养了幼儿思维的精致性.

(三)游戏情境能够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开放性

沉思性是指思维的广度,即思维的开放性,它要求突破被动性和封闭性的思维,开展主动性和开性的思维.学前情境教育之所以能够培养思维的开放性,应归功于它所创设的游戏情境有助于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一是角色游戏通过模仿进行角色扮演(比如老师、医生、妈妈),既能满足参与成人生活的需要,又能体验酸甜苦辣的人生.二是结构性游戏以各种结构材料或玩具构造物体,既可以搭建港口、机场、摩天大楼,也能够搭建汽车、高铁、宇宙飞船,引导幼儿不断探索大千世界的奥秘.三是象征性游戏以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模拟客观存在的事物,将活动空间从现实生活延展到可能生活,让幼儿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伸展他们的生命灵性.

(四)问题情境能够提升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独创性

独创性是指思维的新颖度,主要指向问题解决过程中能否产生新颖的、与众不同的观念、方法或作品.指向儿童创造力发展的问题情境具有一定的节奏,在创造过程的不同阶段注重不同的情境引导.首先注重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幼儿主动发现“不方便、不合理、不科学”的事物,使他们学会自主发现问题;其次,利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它与问题探究建立有机联系,使他们学会自主分析问题;最后,运用发散思维和聚敛思维的交互作用启发幼儿打开思路,自主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优化的情境设计,引导幼儿自主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其思维的独创性也得到了相应提升.

(五)理蕴情境能够增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标题抽象性

标题抽象性是指思维的综合性,是通过捕捉信息要点而准确概括绘画标题.按照库伯的“体验学习圈”理论,[11]p37学前情境教育强调以真实体验建构理蕴情境,但并不停留于真实体验,而是经过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再到行为应用而形成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每个环节都让幼儿获得一定成长.首先,借助反思观察引导幼儿感受情境之中的情感和意义;其次,通过抽象概括,鼓励幼儿发现情境之中的知识和理念;最后,依靠行为应用启发幼儿掌握情境之中的技能和方法.它不仅有助于落实认知、情感和技能三维目标,而且有助于增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概括性.

实验研究论文参考资料:

实验教学和仪器杂志

实验论文格式

大学物理实验期刊

临床和实验病理学杂志

教育和实验杂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该文总结,这篇文章为关于对写作创造性思维和实验研究和情境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实验研究本科毕业论文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