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表演类有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与集体表象和个体表演的契合论表演理论在民俗学中的应用相关论文怎么撰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表演范文 类别:专科论文 2024-01-22

《集体表象和个体表演的契合论表演理论在民俗学中的应用》

本文是表演方面有关论文怎么写与民俗学和集体表象和契合方面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摘 要:表演理论是民俗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表演理论强调关注个人表演,注重创造性和及时性.通过“集体表象”和个体表演的关系为切入点,从表演理论的两种表演方式入手,可以在表演理论的运用上提供理论支撑,有助于更好地实践,丰富理论内涵.

关键词:表演理论;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

20世纪末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表演理论学派为民俗学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活力.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民俗学的发展.然而,它强调关注个人的表演,注重创造性和及时性,使得它过分夸大个体的行为.这与民俗学现在所要求的“集体表象” 研究有些不同程度的冲突.

一、表演理论的两种表演方式

表演理论打破了以前民俗学传统的研究模式,从民俗事象的静态描述转换为对于民俗事象过程的动态建构,以表演为中心的关注,理解民俗事象形式的作用与意义.孟慧英指出,民俗表演理论方式分为两种:一是“作为传播行为的表演”,讲求在民俗活动中的交流带有不确定性,分散性,在实际民俗活动中一般指的是口头创作表演;二是“作为特殊行为模式”的表演.这种表演方式具有一定程度的系统性,它的每一形式都对应着其约定俗成的功能,这使得它与语境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第一种表演方式,非常不易把握.民俗学者通常用“框架”这样的理论名词来将它的表演范围限定.那么,在探讨“框架”这个名词的时候,我们首先要了解“元语言”和“元交流”.这两者都是人类口头交流必须的元素,它们体现了人们交流的成熟程度.“元语言”就是人类口头交流过程中的语言本身,不需要经过民俗生活的删略.比如一篇小报告或是一则故事新闻,不带主观评价的语言内容都可以称之为“元语言”.“元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支撑表演者将要表演的内容框架或是吸引观众关注从而达到间接交流的作用.“元交流”其实体现的是一种交流的交流,作用是评定交流者们之间的关系,分清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交流关系.比如“这不是我的杜撰,这是我听姥姥流传下来的故事”这句话其实申明表演者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表演者,他只是转述人,但是在实际的民俗生活中,他又充当着表演者的身份.

对于作为特殊行为模式的表演的研究,就离不开对其表演模式的探讨.民俗生活的表演模式一般分为传统模式和创新模式,它们在很多时候是交织在一起,尤其是在当下的田野作业中.在传统民俗书写上传统模式就是对于事件的表面陈述复制,在民俗表演理论中的传统模式上,则要求民俗事象的全面性,能揭示其内在联系.显而易见,一个民俗事象的产生,联系到它的场景、语境、表演者与观众还有表演的基本原则等等.它是一个行为发生中的事件.我们不仅要关注它在发生中展现的各个内容的涵义,还要注重观察其中表演者在表演时所进行的一系列必须遵守的原则和他自身的表演交流技巧.与之相对应的创新模式被很多表演理论家所关注,他们不仅关注表演在内容方式和交流上的创新,更注重表演者对于已经既定的民俗事象的创新,在不改变原有传统民俗活动发生的基础上又结合地域或是时代性因素所进行的创新,同样值得民俗学者们去发现.

二、 “集体表象”下的个体表演

在民俗学者初学时期,总会下意识的在田野作业过程中关注与民俗学相关的最新动向.比如“非遗”活动的举行,无疑得到更多民俗初学者们的关注.但是,很多非遗保护对象之所以受到保护就是因为它们已经在消失或是正在失去大部分的传统因素.比如郜老师所说的木板年画,要在当下熟悉同时深一步透析它的历史和发展的过程的,就需要我们去采访见证木板年画兴衰的老人.也许在起始时期,它是一种集体表象,一种人们约定俗成的民俗生活的酿成品.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各个因素的结合,老人的陈述往往成为田野作业中了解这个民俗活动的最关键的环节.这样,就使得“集体表象”下的个人表演具有突出性和更强的代表性.面对这样的表演,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对于民俗表演者的定位.在将理论文献和田野作业相结合的情况下,我们不仅要突出个体表演者的重要性,还要考虑到表演者本身的性质.他不仅是历史的承载者也是当局者还是创新者,我们不能仅仅把他的表演作为一种对于已定民俗的演示,他并不是我们田野作业作为素材举例的样本,而是需要我们多角度的去赏析,去感悟.

在看(听)个体表演的时候,他的内容中必定有“元语言”,它既包括了对于以前民俗范式内容的继承,也包括对于客观事实的描述.我们在田野时就需要思考:在表演者进行表演时,哪些是没有进行加工的历史或民俗定式,哪些是表演者本身的主观感受或是创新.在辨别的同时,也要参与到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中,观察表演者所使用的一系列表演技巧.当田野工作者直接成为观众中的一员时,会更深刻的体会到表演者使用交流技巧的效果.

三、个体表演中的“集体表象”

众多学者对于表演理论的质疑就在于它对个体行为的夸大关注.杨利慧在探寻神话的变迁时说道:“如果我集中在一个个体或小的社区,注重过程的研究,研究也许会更深入”. 不过对此,鲍曼却说,“困难就在于如何”将追寻神话起源与表演理论的这种方法相结合.这也是鲍曼之后将要研究的方向.

在选择能够窥探整个社区或整体民俗事象过程的个体(社区)对象上,最主要的是要注重民俗表演理论中的自反性.自反性一般分为三种:一种是“元交流”“元语言”中的自反性,其实就是框架的自反性;第二种是主要是指在意识、具体交流中的自反性,是指通过观众的反应来不断调节自己的表演建构和框架;第三种主要是指表演者自身的自反性,不断的挖掘表演中的文化内涵与功能来创新和丰富自己.

我们主要借鉴后两种自反性.在确定一个个体表演是否可以承担涵盖大部分这一地区“集体表象”时,我们首先要注重自反性中他者的态度,这里的他者不仅包含当时观众的评说还包括一般俗民的言语.比如在一个村落里的几起婚礼仪式,从物质、风俗、社会人际关系等很多方面都会被当地村民拿来比较和评说.选取其中最为中肯的婚礼来进行表演理论式的田野作业,可能会发现当地人婚礼仪式的一些文化生活认同点.其实,还要观察表演者本身以自我为中心,通过他者的反馈来不断进行自我调整的表演过程.当然,一般是在进行口头创作或是频率较高的民俗事象田野作业中运用到.

四、结语

民俗学的表演理论突破了从前的民俗传统范式,在强调现实的交流中,沟通了“残留文化”与“新生性文化”的联系,使很多已经绝迹或是被主流文化生活淹没的民俗事象得到重新的审视和挖掘,并且在民俗学田野作业的实际运用中,不受以表演为中心的口头艺术的局限,使得我们更为关注以交流为主的民俗事象的发生过程.

表演论文参考资料:

归纳上述:本文是一篇关于对写作民俗学和集体表象和契合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表演本科毕业论文表演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