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艺术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与闵惠芬,诗乐年年总忆君(上)闵惠芬其人、其事与其艺术贡献类论文怎么撰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艺术范文 类别:专科论文 2024-04-13

《闵惠芬,诗乐年年总忆君(上)闵惠芬其人、其事与其艺术贡献》

本文是关于艺术学术论文怎么写跟诗乐和闵惠芬其人和艺术贡献类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闵惠芬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民乐界的一面旗帜、一座丰碑.其一生重要的时间节点,也是新中国二胡事业发展的重要节点:1963年,新中国成立后,传承发展刘天华二胡事业的新起点;1973年,中国民乐走向世界、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新起点;1982年,改革开放后,二胡事业迅猛发展的新起点.作为演奏家的闵惠芬,其难得之处在于,其文化视野非囿于专业的二胡舞台表演,而是以整体性、系统性纵揽民乐发展.因此,闵惠芬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不仅为百余首二胡金曲,还包括民乐的一度创作、演奏美学、培养新人、服务社会等文化事项.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总忆君.在发展民乐之路上,闵惠芬将永远启迪着后人.

[关键词]闵惠芬/天华/二胡

内容类别词: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36 (2017) 01-0131-5

闵惠芬(1945-2014),江苏宜兴人,新中国高等专业音乐院校培养出来的第一代享誉世界的二胡演奏家其先后在中国艺术团、上海民族乐团担任独奏员,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兼民族音乐委员会主任、刘天华阿炳中国民族音乐基金会副理事长、刘天华研究会会长、日本二胡振兴会名誉会长等职.是首届中国金唱片奖获得者,世界万张唱片十佳之最获得者,被中国文联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其演奏的《病中吟》、《二泉映月》、《江河水》、《》和移植改编的《洪湖主题随想曲》、《逍遥津》、《寒鸦戏水》等百余首作品是百年二胡发展的一部缩影,其首演的二胡叙事曲《新婚别》、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第一二胡协奏曲》、《夜深沉》、《科拉沁草原的传说》等作品筑建了当代二胡艺术史的一座丰碑.其提出的润腔理念“器乐演奏声腔化”、倡导的表演原则“情、气、格、韵”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美学价值.闵惠芬先生60载舞台生涯致力于民族音乐的创作与演奏、研究与普及提高,在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与推广、民族音乐飞进寻常百姓家及走向世界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引领、示范和推动作用!

一、闵惠芬艺术生涯

闵惠芬辉煌的艺术生涯不仅书写了闵惠芬个人丰厚的艺术成就,同时也是新中国二胡事业发展的缩影.因此,闵惠芬先生艺术生涯中的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也是当代中国二胡艺术发展的重要节点.

(一)1963年:新中国成立后,传承发展刘天华事业的新起点.

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时期”(1949-1966)是百年二胡发展史上一个艰苦卓绝而又朝气蓬勃的时代.全国艺术工作者在新成立的中国文联、中国音协的领导下,遵循艺术规律,全面推进各项音乐文化事业的建设:筹建专业音乐院系、组建中外乐团(队)、兴建演出剧场、珍视文化遗产,推新人出新作等.专业与民间、继承与创新、南派与北派间遥相呼应.在二胡领域,出现了不少为时代放声歌唱的优秀新作.如《丰收》(1955,王乙)、《春诗》(1956,钟义良)、《山村变了样》(1958,曾加庆)、《豫北叙事曲》(1959,刘文金)、《三门峡畅想曲》(1960,刘文金)、等.“这是百年间二胡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段”.闵惠芬的二胡艺术在起步之初,赶上了这个好时代.

闵惠芬1945年11月23日(农历)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万石乡弯斗里村.这是一个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处之地,点点村舍散落于弯弯小河之畔,宛如在大地上书写的“斗”字.清末,闵氏先祖以“弯斗里”命名这一家族世代诗意栖居的江南村落.村落不大(6户人家),但家家户户都能传来悠扬的江南丝竹、民歌滩簧.闵氏兄妹三人,闵惠芬是长女,下有小11岁的弟弟闵乐康(国家一级指挥),小14岁的妹妹闵小芬(琵琶演奏家),父亲闵季骞是二胡宗师刘天华先生的再传弟子.儒雅谦和的闵父既擅长演奏刘天华的十大二胡曲《病中吟》《空山鸟语》,阿炳的《二泉映月》,又精通琵琶、三弦、古筝、笛、箫及打击乐,有“国王”(意为“国乐之王”)之美誉.民乐之乡优越的人文环境和民乐之家和谐的音乐氛围,给了闵惠芬艺术天赋最初的滋养.

1952-1962年间,少年闵惠芬的艺术情怀得以养成,人文素养得以熏陶.1952年(6岁)入读丹阳艺术师范学校附小.小小少年却对一操场之隔的师范学校的音乐课程极感兴趣,她“一会隔着窗子看里面上乐器课,一会儿溜进大排练室看舞蹈排练,什么《采茶扑蝶》,什么《十大姐》,早就看得滚瓜烂熟,就差没挤进去跳了.”1953年(7岁)随父学习二胡,学琴10天后,登上丹阳艺术师范的舞台,独奏《芦笙舞曲》《感激》《摘椒》《王大娘探病》.1955年(9岁)学习钢琴.丹阳四年,她多次登台用二胡为同学演唱伴奏,它给闵惠芬带来了“终生的快乐”.1956年(10岁)闵家再迁南京,闵惠芬就读力学小学,主持学校的文娱活动,担任南京“红领巾艺术团”乐队及合唱队指挥.1957年(11岁)得到前来南京演出的上海民族乐团演奏家陆春龄(笛子演奏家)、瞿春泉(二胡演奏家、指挥家)的极力赏识.南京两年间,闵惠芬常随父游学于著名的“南京乐社”,深得甘涛 (胡琴演奏家)、张正吟(古琴家、国画家)、顾明(十番锣鼓艺人)等前辈的教诲与厚爱,在昆曲家甘贡三先生的谆谆善诱下,学会了《游园》、《春香闹学》.多年后,闵惠芬把《游园》移植为二胡曲,即是对童年的美好回忆,也是向前辈、向经典致敬.1958年(12岁),闵惠芬演奏着刘天华的《空山鸟语》考入刚成立三年的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附中学制七年,初中3年,高中4年),主修二胡,师从王乙(1919-2002).此时的上海音乐学院“在坚持‘老音专’优良传统,对学生进行各种专业音乐技能的系统学习和严格训练的同时,特别重视对于我国传统音乐知识、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为此,延揽专门人才以加强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整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编纂系统教材,引进著名民间艺人以弥补师资队伍的不足,开设了民族民间音乐专业课程.”在这种氛围下,闵惠芬对传统音乐更加如痴如醉.1959年(13岁)学习四胡演奏;1960年 (14岁)迷上沪剧、琴歌;1961年(15岁)痴迷江明悖的民歌课,担任“全国音乐艺术院校二胡琵琶专业教材会议”二胡试奏员;1962年(16岁)学习板胡、沪剧、江南丝竹、广东音乐.10年磨一剑,这为1963年机遇的到来做了充分准备.

1963年在上海举办的全国首届二胡比赛,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后首场“天华暨阿炳怀”二胡比赛.六位评委中两名为刘天华弟子(陆修棠,蒋风之),参赛作品以刘天华的《病中吟》、《空山鸟语》、《烛影摇红》、阿炳的《二泉映月》、《听松》为必选曲目,参赛选手多与刘天华有着师承渊源,这一年因此可视为传承发展刘天华事业的新起点.17岁在读高二的闵惠芬经过校方层层选拔,入选上海代表队,与来自北京、天津、沈阳、上海、武汉、西安、成都、广州等14个省市的29位二胡高手同台竞技.在5月7-13日的两轮比赛中,闵惠芬于5月8日上午参加了第一轮比赛,演奏《病中吟》、《春暖花开》(马绍常)、《听松》三首; 5月12日下午参加第二轮比赛,演奏《春诗》(钟义良)、《空山鸟语》、《二泉映月》、《灿烂的五月》(陆修棠)四首.

两轮比赛下来,闵惠芬以实力征服了挑剔的观众和评委,年龄最小的她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评委贺绿汀(1903-1999)院长激动地说:“别看她年龄最小,还是她最有音乐.”在场的张韶老师说:“她拉得那么出色,当时我真想马上冲到舞台把闵惠芬抱起来.”1963年的这场比赛已定格在历史中.虽然现场的录音我们现在已无法听到,但是之后不久,闵惠芬的录音却留了下来,这是由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在当年为闵惠芬录制唱片《空山鸟语》,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为闵惠芬录制了《春诗》《病中吟》 《听松》,这些录音资料现在被永久性保存在上海音像资料馆.现在当人们再次聆听闵惠芬17岁的演奏录音时,那乐音间的抑扬顿挫、结构的布局与安排中仍耀动着光泽、灵气与活泼的生命力.

1 963年是中国音乐继承发扬刘天华事业之年,也是闵惠芬艺术生涯的一个里程碑之年.少年夺冠的欣喜和前辈的肯定,给了少年闵惠芬追求艺术更大的动力.1964年,跳级入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本科就读,师从陆修棠先生(1911-1966).1965年,和同学(王昌元、浦琦璋、王铮)创作二胡、古筝三重奏《老贫农话家史》;同年,录制此曲及《江河水》.但刚展开的画卷很快遭到.1966年,席卷全国的浩劫之风席卷全国,上海音乐学院停课,主课老师陆修棠先生含冤跳河,王乙老师也被打入牛棚.在压抑的氛围下,闵惠芬没有跟风,她摒弃纷扰,对自己更加苛刻,常常练琴到凳子被汗水湿透了再换另一条.不仅练习二胡,也练习小提琴、京胡等乐器.1967年,闵惠芬被编入上海音乐学院,上海舞蹈学校组织的思想宣传队.1968年,分配到上海交区南汇县红星大队15小队,进行劳动锻炼.1969年,毕业留校,因学校仍处于停课状态,实际上无课可教.1971年,与上海舞蹈学校教师刘振学先生结为伉俪.

’二)1973年:民乐艺术走向世界、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新起点.

二胡宗师刘天华在国乐奇荒的20年代,大声呼吁国乐要“以期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普及到一般民众.而十年,由于特殊的人为原因,国乐发展滞缓.初年,文艺界成了的重灾区,很多作品贴上了“封、资、修”标签,禁演.新作品的创作也戛然而止,二胡音乐创作在1966-1971年是空白期,五年无一首新作产生.1972年后,二胡创作才逐渐抬头,1972年至1976年10月结束,每年推出二胡新作分别是:2首、7首、14首、13首、6首.民乐在创作、表演环节再度陷入艰难困境.

如果说,刘天华所在的时代,是国乐发展的一个低谷,那么初年则是国乐发展的又一低谷.要给国乐发展打出一条新路,走向世界,飞入千家万户,延续刘天华先生宏大的梦想,需要一个即有能力又有胆略的人冲出来,振臂疾呼.年青的闵惠芬扮演了这样一个时代呼唤的角色.1973年3月,上海交响乐团要进京为外宾演出.为了筹划这场演出,乐团两位指挥家黄贻钧、曹鹏两位先生第一时间想到十年前那个拿到全国二胡比赛第一名的闵惠芬.但是,当时他们心中有顾虑,不知这些年远离舞台的闵惠芬艺术什么样了,但当他们听到闵惠芬的琴声时,却发现她功夫大长,极为高兴.他们让闵惠芬自报曲目,闵惠芬毫不犹豫报了《二泉映月》,让两位指挥家吃惊地瞪大了双眼.闵惠芬后来回忆道:

我看出他们的潜台词: “闵惠芬,你是否吃了豹子胆,何来如此胆量?”“是,《二泉映月》.”我肯定地重复了一遍.其实,我也有潜台讯“”对民乐精品封杀.八年了,我已憋了八年了.这样好的曲子不让演,说它是封建主义的糟粕.民族音乐几乎声绝了.我就是上台拉《二泉映月》,等死不如拼死……

“等死不如拼死”这就是闵惠芬性格,有能力又有胆魄.于是,中国民乐的春天就这样在闵惠芬的琴声中,悄悄来临.《二泉映月》、《江河水》《》及一批新作《喜送公粮》、 《红旗渠水绕太行》经过闵惠芬的妙手演奏,如春风吹遍神州,成为时代金曲,并迈出国门,连获海外友人好评.闵惠芬的琴声给压抑的年代带来了温暖和光亮,八十年代涌现的二胡演奏家们,多是受到此时闵惠芬的的影响,听着闵惠芬的演奏范本走上专业音乐之路.闵惠芬引领民乐走向世界,飞向千家万户的时代到来了.

1973年,闵惠芬随上海交响乐团赴京演出后,为人民音乐出版社发行的《二胡练习曲选》创作《长弓练习曲》(后易名为《忆江南》).9月,美国费城交响乐团首次受邀到中国演出.访华演出期间,乐团指挥奥曼迪评价闵惠芬“是位超天才的演奏家”.

1974年5月,闵惠芬等艺术家为到华访问的前英国首相希思演出.7月,闵惠芬调入刚成立的中国艺术团,开始随团出访非洲、亚洲各国.同年,与作曲家沈利群重编《》,移植二胡曲《红旗渠水绕太行》.

这两年,受时代限制,闵惠芬一边随中国艺术团忙于国外演出,一边忙于创作.这种形式成了闵惠芬一生保留的生活方式.1975年3月,闵惠芬移植《逍遥津》、《卧龙吊孝》等8段京剧老生唱腔并录制唱片.随中国艺术团出访朝鲜,受到金日成主席的接见和好评.10月拍摄舞台艺术片《百花齐放》,其在片中演奏的《江河水》、《》,一下子风靡全国,成了时代金曲.1976年6月,随中国艺术团赴非洲演出,9月随上海艺术团至欧洲希腊、卢森堡、瑞士等国进行文化交流.

结束当月(1976. 10),闵惠芬用一周的时间,改编完成《洪湖主题随想曲》(根据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的唱段《看天下劳苦大众都解放》改编).1977年1月1日,在上海文化广场进行首演,6场演奏出中,场场引起观众大合唱.5月,小泽征尔在上海交响乐团排练厅听到闵惠芬演奏的《江河水》,泪流满面,并评价其“诉尽人间悲切,令人痛彻肺腑.”同年创作《阳关三叠》.1978年6月,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首席欣赏闵惠芬演奏后归国撰文称她是“世界伟大的弦乐演奏家”.1979年春,闵惠芬调入重建的上海民族乐团,4月借调到重建的中国艺术团,7月赴美国演出.10月在浙江首演《宝玉哭灵》.1980年首演二胡叙事曲《新婚别》.1981年,开始练习作曲家刘文金为其量身定作的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

(三)1982年:改革开放后,中国二胡事业迅猛发展的新起点

1982年,是闵惠芬人生中一个让她刻骨铭记的年份.有两件大事:一件与生命有关,她得了恶性黑色素瘤:一件与艺术有关,她要在“上海之春”艺术节上首演《长城随想》.要进行生命与艺术的选择了,闵惠芬依然毫不犹豫选择了艺术.虽然没有生命就没有艺术,但没有艺术,艺术家的生命何以存在?恶疾没能阻挡住闵惠芬探索艺术的脚步,她只有一个心愿“能把这首杰出的作品演绎出来,死而无憾矣!”Ⅲ艺术家报效祖国的方式就是一颗心.几个月后,闵惠芬抱病如约进行了成功的首演.

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是一部洋溢着爱国主义情怀的作品.它萌芽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在结束后百业待兴的时代,伴随着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巨变而生,凝聚了闵惠芬那代人对祖国母亲美好的祝福.它有着宏大的叙事:四个乐章《关山行》、《烽火操》、 《忠魂祭》及《遥望篇》尽情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对先贤的缅怀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它有着诗意的内涵与美学的表达,从古代到未来,从眼前到远方.它有着中西合璧的特质,二胡与民族交响乐队协奏.它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又渗透着浓郁的传统韵味.更重要的是,它在传统二胡的情感性、艺术性、人民性方面增加了厚重的思想性.这首历经三年打磨出的作品,是作曲家与演奏家献给祖国踏上新征程的心曲,它给改革开放后,中国二胡事业的繁荣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二胡在80年代进入繁荣发展的新时期.新技法,新理念,新作品大量涌现,仅20年间,协奏曲作品已达120首之多.大量专业作曲家及部分国外作曲家加入到二胡曲的创作,出现了足以代表时代的二胡新作,如《双阙》(谭盾,1985)、《梦四则》(何训田,1986)、《第一二胡狂想曲》(王建民,1988)、《听琴》(赵晓生,1989)、《玄梦》(高为杰,1994)、《八阙》(唐建平,1996)、《二胡协奏曲》([日]服部公一)、《飞天颂歌》([日]石进真木)、《香》([韩]朴范薰),一改往日演奏家进行创作的单一局面,拉伸了二胡发展空间.

在中国二胡事业迅猛发展之际,闵惠芬虽仍在重病中(1982-1987年间,做了六次手术,15次化疗),但她发展民乐的使命感仍一如继往.1982年7月到天津、山东、北京等地巡演《长城随想》.在北京5所高校连续举行七场音乐会.1985年担任“北京二胡邀请赛”的评委.提出”情、气、格、韵”的美学主张.1986年,创作二胡曲《音诗一心曲>.

1987年9月17日,在众人的惊叹中,她战胜病魔,重返舞台.此时,她更多了一份紧迫感,更加忘我地投入民乐的宏扬与传播,忙于国内外的舞台演出与录音,忙于为中小学生、矿工、渔民、农民、士兵做普及讲座音乐会.1988年,担任第一期“台湾学员民族音乐培训班”.1989年,担任中国乐器国际比赛评委(北京);1990年策划海内外江南丝竹比赛;1991年,担任全国二胡比赛(敦煌杯)评委;1992年,应邀赴台,开大陆艺术家进台湾进行文化交流之先河.1995年,闵氏三代同堂在海内外多地举办“闵氏艺术世家音乐会”.1996年,举办“长城随想一闵惠芬二胡协奏曲音乐会”(香港);1998年,在浙江举办“民乐老师音乐学习班”;2005年,领导成立了中国音协刘天华音乐研究会;2006年录制专辑《天弦》;2007年录制专辑《凤吟》;2008年,担任中国首届二胡大师班首任讲师.2009年,成立“闵惠芬工作室”;2010年,搭建“长三角地区民族乐团展演”;2011年当选中国音乐金钟奖评审;2012参加首届“北京胡琴艺术节”,被聘为音乐学院荣誉教授.2013年,担任首届“黄海怀二胡奖”评委(武汉).2014年5月12日在上海病逝.

花甲之际,闵惠芬说自己“小车不倒,只管推.”对艺术她永远“不惜力”.这位民乐界的拼命三郎,以她的努力、勤奋、踏实、忘我,为当代民族艺术的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朱默涵)

艺术论文参考资料:

艺术当代杂志

艺术科技杂志

艺术导论论文

领导艺术论文

艺术教育杂志

艺术期刊

上文评论:上述文章是关于经典艺术专业范文可作为诗乐和闵惠芬其人和艺术贡献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艺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